不久前,某權威人士發話,中央和地方應該共同探討公有制經濟“怎么改革”的問題;他“建議”把公有制為主體改為“公有制為主導”,并認為“黨的執政基礎不是國有經濟,而是三個‘民’:民心、民生、民意”。
這個“建議”與公有制經濟嚴重削弱的現狀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二、三產業公有制中的從業人員已不足20%;與此對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已高于0.47,進入國際公認的不良區間。按理,根據憲法關于“公有制為主體”的規定,遵循唯物史觀關于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的基本原理,當前迫切需要認真總結改革經驗教訓,分析公有制被削弱的原因;依靠廣大人民,努力維護和壯大公有制經濟基礎,標本兼治,促進科學發展、共同富裕。但是上述“怎么改革”的建議卻藐視憲法,要改掉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其實,公私經濟在本質上,都是人與人的物質利益關系。前者,聯合勞動者成為生產的主人,消除了剝削關系;后者,除小生產外,都存在人剝削人的關系。就公私經濟結構關系而言,公有制為主體這個規定已十分明確,公私經濟在生產領域,是不平等、也不能平等的,前者必須控制后者;之所以這樣規定,因為只有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廣大勞動人民才可能在全社會當家作主,中國社會生產力才能穩定、快速發展。公私經濟在流通領域實行等價交換、平等競爭,這與它們在生產領域的主次經濟地位是兩碼事。生產決定流通,公有制經濟生產力強,在流通領域總體競爭力強,這是好事,對占人口多數的勞動者有利,這種不平等有何不好?須知,公有制經濟只有在質和量上優于其他所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才能起主導國民經濟的作用。用所有制的本質是生產領域的社會關系這個基本觀點來看,公有制中的從業人員應超過社會全體從業人員的50%,才能真正在全社會占主體地位。那種用股份制內部占10%的股份就能控制一個公司,來類比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論證,是很不恰當的;這意味著把需要實行市場社會分工制度的國民經濟等同于一個公司,等于說國民經濟不能搞市場經濟,而這些反對公有制為主體的人,卻是以搞市場經濟為由的。簡言之,建議改掉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實質就是要改掉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就是要搞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市場經濟!
中國共產黨可以排除國有經濟的執政基礎嗎?絕對不能。唯物史觀揭示出,政黨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其社會性質與生存條件由一定經濟基礎決定。執政黨必須有可依靠的經濟力量。我們黨的階級性質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黨的統一戰線以工農聯盟為基礎;這就決定了執政的經濟基礎只能是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堅持這種基礎毫不動搖,才有可能真正實現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真正堅持黨的正確領導。離開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共產黨將名存實亡。現在有人大講共產黨腐敗,同時又主張私有化。殊不知,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現代社會的萬惡之源。如果改掉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那么,黨就變質,腐敗必定會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長一茬。
上述“建議”說什么“民心、民生、民意”是黨的執政基礎,好像處處想到的是“民”。正如資產階級歷來鼓吹抽象人的“自由、平等、博愛、人權、公平、正義”等一樣,撇開所有制關系來談“民心、民生、民意”,有極大的虛偽性。與公有制經濟對立的“民”,不可能指勞動人民。須知,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基礎和秘密。目前,正是由于私有經濟突破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規定的限度,才導致腐敗滋生,貧富差距拉大,從而引發老百姓對我們共產黨頗有微詞。如果公有制主體地位喪失,那么中國改革將走上鄧小平所說的邪路,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動人民境遇將會如何,不是十分清楚嗎?
值得警惕的是,以“改革”為名改掉公有制為主體,有其迷惑力。人們要不上當,就應學會用辯證邏輯來思考。就是說,不能只按形式邏輯理解“改革”概念,而應留意改革包含的實際內容。須知,原蘇聯、東歐正是在“改革”喧囂聲中亡黨亡國的。辯證地理解改革,好比理解治病,一種是消除病癥,促進人的健康;另一種是把人搞死,病也沒有了。原蘇東的“改革”謀士和上述權威人士,對待公有制經濟的某些管理體制缺陷,采取的不正是后一種方法嗎?
如果對照黨中央關于“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個正確指導方針,對某權威人士的“建議”寫個評語,那么,用“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2013.3.1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