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權奠基人稱中國最大危機是匯率風險
本報記者 周馨怡 上海報道
本報記者專訪美元霸權奠基人、俄羅斯杜馬顧問、《金融帝國》作者邁克爾·赫德森
“在美元泛濫的情況下,中國最大的危機是匯率風險,而不是美元資產貶值。”4月12日,邁克爾·赫德森(Michael Hudson)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專訪時指出,“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指維護美元資產的價值),中國政府的選擇已經不多了。”
這并不是赫德森第一次為一國政府如何應對危機出謀劃策。除了長期擔任俄羅斯杜馬顧問外,這位美國長期經濟趨勢研究所所長,密蘇里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還是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等國政府以及聯合國訓練研究所的經濟顧問。
赫德森是美元霸權問題最權威的學者,奠定此地位的是他在1960年代末完成的一個研究項目。
當時由于深陷越南戰爭,美國財政赤字日益增加。哈德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撥出經費,要求赫德森研究美國國際收支赤字可能帶來的后果。
他的研究結論是,大量國際收支赤字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但是對美國卻是有利的。“尼克松政府把我對美元帝國主義的分析轉換成了一本‘操作手冊’。我完成的是一個‘不那么做’的報告,但是有能力從事剝削的國家更有興趣掌握如何運作美元帝國的方法。”
在赫德森看來,當前的這場危機和1970年代初的危機十分相似。“危機導致各國政府都在試圖通過各種手段規避美元,但是只要國際金融體系的結構不發生根本改變,美元霸權的地位將一直持續下去。”
美國在1971年8月15日全面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從此美國可以放任自己的國際收支赤字無限擴大,并通過美國國債吸收其他各國央行的盈余美元為其預算赤字融資,一舉奠定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美國政府只需加速印發美元,就能將大量美元注入其他貨幣區來迫使其他國家提高本國貨幣兌美元的匯率,從而促進美國的對外投資和出口。”在赫德森看來,這是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最大隱患。
“三劑藥”穩定人民幣匯率
面對隱患,赫德森開出的“藥方”用了三劑藥。
停止積蓄美元被赫德森列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關鍵一步。為達到這個目的,他提出兩點建議:拒絕美國投資進入中國市場;避免在和美國的貿易中使用美元,改用本國貨幣或者采取商品互換的方式。
“一旦巨額美元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政府只能面臨兩種選擇,人民幣升值或者又一次把這些美元借給美國財政部來為其國內的預算赤字融資。而這些預算里的一半將會被用于軍事研究。”赫德森進一步指出,“強大的軍事實力將成為美國政府日后威脅中國政府接受更多美元時的籌碼。”
在他看來,中國政府已經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3月18日中國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和匯源的收購案便是中國所邁出的正確一步。“另外,正在開展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也是非常好的政策。”赫德森表示。
加入WTO之后中國廉價的商品出口一直起著維持美國國內低通貨膨脹率的作用,因此一旦拒絕中國商品,那么美國政府必須應對顯著上漲的國內物價。而如果美國政府對中國商品課以非法關稅,那么中國政府有權采取報復性手段。考慮到這兩點,赫德森預測,美國對中國開展貿易戰的可能性很小,中國政府不用擔心停止吸收美元之后美國的回應。
雙重匯率制則是赫德森為中國政府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提出的第二條建議。
雙重匯率制的典型做法是一方面采用固定的商業匯率,這樣進出口商品價格和出口競爭力不會受到資本流動帶來的匯率波動影響;另一方面,采用浮動的金融匯率應對資本流動,這將顯著提高中央銀行控制官方儲備水平的能力。
“一旦黃金支付被中斷,美元投機就不再對美國具有經濟風險。因此美元投機已經成為美國官方的國際政策。”赫德森表示,在國際投機資本頻繁運動于國際金融市場的情況下,雙重匯率制將同時解決保持匯率和官方儲備余額穩定的問題。
由于美國面臨巨額且持續的預算赤字,中國和其他國家央行對美元的信心正在逐漸喪失。今年3月兩會召開期間,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回答美國媒體提問時,公開表達了這種擔心,希望美國“保證中國資產的安全”。情況和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各國要求得到美國政府的保證相似。
“一旦美國政府不能給予中國政府一個美元兌人民幣、黃金或者一攬子貨幣的匯率擔保,那么中國政府應該很明確地告知美國政府,將以賬面價值買下美國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投資。”赫德森提出了他的應對之策,“這樣不僅能幫助中國政府擺脫持有的美元,而且可以用這些美元換回適合的價值。”
但對于通過外匯儲備多樣化來保護中國資產價值的呼吁,他持懷疑態度。
“歐元和英鎊兌美元都出現了貶值,無論選擇哪種貨幣都避免不了損失。而除了泡沫嚴重的資本市場,美國不會允許中國或其他任何國家在美國的利潤行業里投資。”
赫德森指出,1980年代日本三菱在收購洛克菲勒中心的交易中遭受巨額虧損,和近期中投敗走黑石等失敗的投資案例便是他的觀點最好支持。因此,赫德森一再強調,中國應該用這些外匯儲備購買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和設備。
“全力發展國內市場,拉動內需,改變依賴出口的經濟特征是中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所以在如何處理現有的外匯儲備問題上,也應該為這個目標服務。”赫德森說。
IMF沒有真正幫助過任何一個國家
在剛結束不久的倫敦G20峰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了最大的贏家,其資金規模將擴大至現在的3倍
但赫德森毫不客氣地表示,注資IMF根本不可能幫助各國應對危機。因為從根本上說IMF反映了美國的利益,與其說美國是援助者,不如說是政策的制定者。對于美國之外的所有國家,IMF都強迫受援助國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最新的例子是,匈牙利、拉脫維亞等國接受了IMF貸款。但是這些資金很快進入奧地利銀行、瑞典銀行的口袋,來補償這些銀行不負責任發放房貸而遭受的損失。但這些受援國卻因為接受貸款而必須接受苛刻的條款。”赫德森毫不掩飾對IMF的質疑,“過去的50年來,IMF沒有真正幫助過任何一個國家。”
由IMF領導的新全球金融體系在赫德森看來是一個無比“瘋狂”的想法,他表示,美國之所以愿意加入聯合國、IMF和世界銀行僅僅因為美國被賦予了否決權。這樣美國便可以阻止任何不利于美國利益的政策通過。這些名義上的多邊組織只是反映了一種放大的民族主義。
“世界需要的是一個建立在良性理論上的新金融體系,各國都可以在其中互惠共贏,而不是成為某個單一國家獲取特權的工具。”
赫德森再次強調,在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無法根本改變的情況下,討論建立在特別提款權(SDR)基礎上的新世界儲備貨幣沒有意義。“關鍵在于如何分配各國的特別提款權。但是現有的體系下不可能阻止某個國家獲得特權。”
“坦率地說,我甚至對特別提款權這個名稱感到反感,因為僅從字面上也能了解到,這是美國為了免于清償債務而創設出的概念。”赫德森表示。
中國需要獨立的道路
在赫德森看來,發展中國家必須建立獨立的國際開發機構,幫助被援助國獲得經濟自主,而不是IMF這樣的只能加重被援助國對進口依存的組織。赫德森把這些援助機構稱為“美金融帝國機構”。
“獨立國際開發機構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受援國實現國內農業自給自足,從根本上解決溫飽問題,而不是讓糧食援助成為妨礙受援國發展國內生產的原因。”
他認為,獨立的國際開發機構還將幫助援助國避免私有化該國的基礎設施。因為“基礎設施應該用于國內經濟的建設,而不是在海外市場標價出售。”
和赫德森一樣,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也旗幟鮮明地扮演著IMF批評者的角色。在他看來,危機需要所有的國家都采取擴張性的政策來應對全球需求不足,這樣就有必要拋開IMF,創造新的開發機構,建立新的國際貨幣貸款機構。
“中國更應該為新的援助機制,或者區域性的貨幣共同基金提供資金,而不是把錢給IMF。”3月16日斯蒂格利茨在上海向本報記者表示。
同樣,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今年3月底出席泛美開發銀行集團50周年年會時也強調,在目前金融危機背景下,地區開發機構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需要在亞開行這樣的地區開發機構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而不是讓美國的哲學主導這些開發機構。這樣的機構將會給中國和亞洲其他各國帶來豐厚的回報,而不是為美國的利益服務。”赫德森表示,中國和其他各國正在建立的貨幣互換協議便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赫德森最后強調,現在是中國專心提振本國經濟、探索獨立發展道路的最好時機。
“中國不應該也不需要和美國競爭,或者挑戰美元。而是采取符合自身利益的獨立行動。”赫德森說,“這也許不是最理想的世界金融體系,但是卻最符合現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