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的全面解讀
作者:我心悠悠
最近新醫改的事被炒得火熱,小道消息頻傳。各大小報紙和網站也發表了不少文章,由于沒有看見具體方案,筆者也就沒有動筆。
今天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筆者仔細閱讀了全文,又查閱了各相關人士的評價。總體感覺,各方對新醫改的解讀都有偏頗的地方,都有選擇性觀察的片面性。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指責政府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代表人物南都報,提出唯有讓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公立醫院,舉辦更多的非公立醫院,才能為13億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滿足各種個性化的、多層次的醫療需求,才能改變醫療機構嚴重匱乏的局面;百姓代表指責新醫改又在賣家當,重復國企改革的悲劇,代表人物當屬“山寨總理”云淡水暖;其余各階層、利益團體也各有各的說法,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
悠悠的解讀是:中央拿出了態度,官僚留了后門,資本大有機會,百姓喜憂參半。
以下一一為大家解讀:
中央拿出了態度:
從作為官方授權網站新華網發表的綜述看,是中央近年來罕見的明確表態用“計劃手段”修正“市場失靈”,非常難得,讓筆者眼前一亮,以下摘錄:
中國新醫改堅持“公益性”, “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通過改革才能實現向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意見》確立了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并提出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于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這正是政府通過增加投入彌補“市場失靈”、優化資源配置的表現。
中國曾在計劃經濟時期,用占GDP3%左右的衛生投入,大體上滿足了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要求,當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目標很明確,即提高公眾健康水平,不以營利為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變革的基本走向是商業化、市場化,雖然通過競爭以及私營資本的介入,中國的醫療機構能向病人提供更多的床位,醫院技術裝備水平和醫生素質也大大提高,但也帶來了公平性下降和衛生投入效率低下等后果。
中國衛生部去年公布的《2008年中國衛生統計提要》顯示,近年來中國公眾個人衛生支出巨幅攀升。1980年的衛生總費用中,政府、社會和個人衛生支出所占比重依次是36.2%,42.6%和21.2%,到了2006年三者比例則變為18.1%、32.6%和49.3%。
此外,城鄉之間醫療衛生服務差距的日漸拉大,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城市的醫院密集程度和擁有的高端服務設備數量紛紛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而廣大農村地區則重新回到了缺醫少藥的狀態。
從官網的表態來看,中央認為“市場失靈了”,同時正面評價了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取得的衛生事業成就,坦率的承認了商業化、市場化的醫療衛生體制變革,帶來了公平性下降和衛生投入效率低下等后果,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之一。應該說這個表態在近年來非常少見,一般主流媒體在說到改革的時候,都喜歡說,由市場來進行資源配置。所以,這次中央的表態讓“市場教”和“改革教”痛心疾首,大呼小叫。利益集團的代表已經在痛斥中央走計劃經濟的老路,不過給網民罵得狗血噴頭。
同時中央明確3年內投入8500億元,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可以說中央在16大三中全會決定建立和諧社會,準備下力氣解決新三座大山后,對廣大人民還是給出了一個說法,雖然有點晚,但還算得上比較全面,比較深遠。廣大人民還是看到了希望。
所以說:這次新醫改,中央拿出了態度。
官僚們留了后門:
這次,大家對新醫改的質疑還是集中在:國家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的試點,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筆者就知道,官僚集團一定會在新醫改中,象金庸先生小說里一樣,用一招“無中生有”,給自己找發財機會的。官僚集團想發財,只有賣,所以他們是一定會給自己留“賣”的后門的。隨著新醫改計劃,雖然沒有阻斷所有相關的原有利益渠道,并沒有拔掉所有的吸血管,但畢竟,中央明確要用計劃的手段修正“市場失靈”了,再打著“市場”神圣不可侵犯的旗幟,到處招搖撞騙,橫行霸道已經不容易了。所以在改革中,找一點“原來國有企業、部隊“辦社會”中的一些醫院“,“面向小眾的”、“醫療水平不高的”,“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醫療發展的”改改,小小的“私一下”。呵呵,虧他們想的出來。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國有企業搞管理層收購,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而獲益的也并非企業員工,而是企業的高級管理層。 “掌勺者私分大鍋飯”的做法,披著改革的外衣,實際上是明目張膽地巧取豪奪。如何避免賤賣醫院,避免院長、書記等領導或領導親屬從中“空手套白狼”,恐怕是新醫改的大難題了。
估計在列為改革目標的公立醫院的員工們,已經難過得睡不著覺了,毫無疑問,國企改革后工人們命運在等待著他們;同樣,列為改革目標的公立醫院的管理層和主管官員們,也一定興奮得睡不著覺了,終于,嘴邊的肥肉可以下肚了,哈喇子都流了幾卡車了。
筆者認為企業和部隊的一些需要改制、整合的醫院,也不必只考慮轉民營這一條思路,一部分基礎很差的醫院,可以轉民營,而一些基礎比較好、醫療設備相對齊全的則完全可以整合成大型公立醫院的分院或分支機構,這樣可以發揮大型公立醫院的帶動效應,以點帶面,激活這些看起來作用不大的醫院的潛能,而又避免了國有資產流失的可能。
所以說:這次新醫改,官僚們留了后門。
資本大有機會:
新醫改方案中: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積極促進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規范社會資本包括境外資本辦醫療機構的準入條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業管理政策。鼓勵社會資本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國家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的試點,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依法加強對社會力量辦醫的監管。
“鼓勵社會資本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這倆條給資本進入這次新醫改的政策空間提供了路徑。
從中國目前的社會資本來看,筆者還找不到社會資本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影子。目前中國的資本是極其嗜血的,沒有暴利,他們是沒有興趣的。筆者領教過私人醫院的手段,說難聽一點,簡直就像詐騙機構。不知道政府如何鼓勵社會資本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同時請意見的起草單位、專家舉幾個社會資本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成功典型,或者發動網民人肉幾個出來?
中國社會資本一定會積極參加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的,這點大家一定會放心。一夜賺個幾百萬、幾千萬的機會誰不想,賺不到也要試試的,關鍵是尋找主管官員的門路。
我看這兩條恐怕是這次新醫改最讓人不放心的地方。弄不好,又是“打著左燈向右轉”。
其實,中央因該實際點,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高端市場才是運用市場手段、社會資本的正確方向。公立醫院保證大眾的需求,非營利的;私立醫院滿足有錢人的高端服務,可以盈利;甚至暴利,恐怕這樣現實點。
指望資本非營利的進入醫療保證體系,無異與虎謀皮。不要把慈善事業和資本混為一談。同意跨國資本進入國內醫療市場,如何避免沃爾瑪、家樂福似的到處擴張,成為中國人民脖子上的又一根吸血管,又是一個大問題,善良的人們,要警惕啊!
總而言之,資本,不管是國內資本還是跨國資本,還是大有機會分一杯羹的。
百姓喜憂參半
百姓喜的是:畢竟中央做了很多承諾。比如:全國三年內將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年內中央重點支持2000所左右縣級醫院(含中醫院)建設,國家從今年起將增添為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等公共衛生服務,今年我國全面推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國家將定期為65歲以上老年人體檢,我國將用兩年左右時間將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納入城鎮職工醫保,明確3年內投入8500億元,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等。
顯而易見,多年來百姓期盼醫療公平,得到了部分的滿足,中央也部分履行關于讓百姓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承諾,關鍵看今后的執行情況了。
百姓憂的是:降低公立醫院的比例,允許資本進入醫療市場,公立醫院轉制,這些措施會不會重蹈以前市場化的誤區,畢竟中國官僚集團瞞上欺下的本事天下無雙,只要有政策漏洞或政策空間的,絕對不會放過。
遏制虛高藥價增設藥事服務費等醫藥分離措施能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不要藥費降不下來,診費又上去了。
多點執業制度的實行,會不會讓中國治療制度重蹈香港模式的悲劇?擔心的東西太多了。
所以,百姓是喜憂參半.
最后,把新醫改看作完全的資改是不對的,把新醫改看作完全的社改更是沒譜。恐怕這次新醫改的初步方案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民主。各階層都得到了一些東西,但都沒有完全滿足本階層的訴求。
中央政府部分滿足了官僚集團和資本的要求,又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反復告誡他們要“非營利”。其實又何必呢,想通了五個字“為人民服務”,又有什么難題解決不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