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臨“水破產”水應盡快納入國家戰略資源
2009年03月05日 環球財經
水資源作為一種使用廣泛而又日益匱乏的自然資源,已經具備了國家戰略資源的各種特性,但因其價格低廉、容易取得而不引人注目
□ 李智慧/文
國融大通董事總經理,水業改革和發展資深研究專家
水資源作為一種使用廣泛而又日益匱乏的自然資源,已經具備了國家戰略資源的各種特性,但因其價格低廉、容易取得而不引人注目。
全球面臨“水破產”危機
全球變暖、天災頻仍,一系列環境變化的跡象表明:水資源將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在可預見的未來,誰控制了水資源,誰就可能成為影響國際地緣政治關系、國內經濟布局和財富分配的利益主體。2007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關于水的講話言猶在耳,“水資源短缺可能成為未來國家間發動戰爭的誘因……亞洲的這一危機尤其嚴重。”2009年1月,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年會的報告又提出警告,全球正面臨“水破產”危機,“不到二十年時間……人類就不能像以往那樣使用水資源,否則全球經濟網將崩潰”。
我國是貧水之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4%,也是大國中唯一缺水的國家。在世界水資源日益匱乏、警報四起的環境中,我國不僅不能獨善其身,問題還尤其嚴重。去年入冬以來,我國北方發生大面積旱情,北京百日無降水,超過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重災,并首次啟動Ⅰ級抗旱應急響應機制。而之前,有關省份存在的水資源調配困難,農業用水和城鎮用水之間、上下游城市之間因水打仗的現象屢見不鮮,矛盾日益突出。
我國西部地區,人均水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6左右。十年九旱,西部淪為我國最為貧困的經濟區域。河北、山西、河南等中部省份和南方的部分區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問題。
影響民族歷史進程
在中國歷史上,水資源變化是造成人口遷徙、文明位移的重要因素。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從西部高原(黃土高原)遷徙至中原地區,并以此為中心散居九州,中原成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起源地。后來,我國的文明中心、經濟中心逐漸向東南方向轉移,北方地區特別是西北逐漸落后下來。從時空關系上看,這一歷史變遷和物候變化所引發的水資源變化情況完全一致。偏居西南的四川則因水利之便,在以土地平整的成都平原為中心造就了天府之國。
古人對水的重要性的認識可謂至高、至全。于天地,“水乃萬物之源”(《管子》);于國,水乃國運所系;于人,水為至德(《道德經》)。在以農業為主的農耕經濟時代,水當然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進入工業時代和新經濟時代,水的影響力并未削弱。一方面,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依然來源于以水灌溉的土地;另一方面,工業建設、城市發展也需要大量用水,用水方式及其污染則影響了水資源的正常循環、減少了潔凈水的絕對量。目前看,人類社會的發展不但不能擺脫水的約束,還會加重對水的依賴。
我國現在的經濟發達地區,一般都位于水資源豐沛的地方,北方如關中平原、鄭洛地帶、松江平原、山東半島等。北京雖然不是豐水區,但因為是政治中心而實行行政調配,臨近的河北省為此很受影響,已從解放初的豐水省轉變為目前的貧水省。在耗資數千億元開工興建南水北調工程之前,國內曾多次發生遷都的討論。
各文明古國均發源于土地平整而又水源充沛的大河三角洲地區,如埃及位于尼羅河下游,巴比倫位于兩河流域,印度位于恒河中下游。今天,前兩者因水系萎縮、環境退化和文明變遷而復興無望。近代以來,水資源短缺引發的外交糾紛和局部戰爭從未停止過。
維護水權愈發緊迫
國家戰略資源,是指一個國家為實現本國戰略目標所能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資源。這一概念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目前,被我國列為國家戰略資源的自然資源有石油、橡膠及少數貴金屬、稀有礦藏。
在現實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中,水資源作為一種使用廣泛而又日益匱乏的自然資源,已經具備了國家戰略資源的各種特性,但因其價格低廉、容易取得而不引人注目。
我國是大國中唯一缺水的國家,日益嚴重的水資源匱乏問題如果不及早重視、有效應對,勢必影響國家的崛起和可持續發展。
人們對國家戰略資源重要性的認識程度,莫過于石油。和石油相比,水的重要程度怎樣呢?西方人對此有如下看法:
2005年,荷蘭銀行在北京發布廣告,其廣告中心詞是“水,未來的石油!”
2009年1月,達沃斯論壇發布報告稱,“水資源今后可能比石油還昂貴”。
石油是可替代資源,水則不可替代;石油短缺會影響一部分人的生活,水缺乏則會影響所有人的生活……在全球變暖、環境惡化的今天,維護水權愈發緊迫和重要。
水資源成為國家戰略資源,只是個時間問題。
以非常規手段解決水問題
認識到問題的緊迫性,我們就應該盡快行動起來,尤其是對涉及民族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錯失良機,就會釀成嚴重的后患。舉例說明,如計劃生育問題。如果當時不采取措施,改革開放后再快的經濟增長也會被龐大的人口增長所吞噬(反例如印度)。
而“水少”之害遠甚于人多之累。水資源短缺問題是一個具有全面性(全人類)、深遠性(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重大課題,很可能會成為改變人類與自然關系的一件大事,其負面影響遠遠不是增加了幾屆、十幾屆政府的執政難度。“水少”將帶來的一系列內政、外交難題,宜早籌謀,盡快出臺政策。
及時將水確定為國家戰略資源,曾經長期影響水行業發展的下列問題將會得到有效改善:
水資源的全國性統一開發、調配和利用;
水的定價機制對資源稀缺性的必要反映;
水污染流域治理的鼓勵政策;
再生水的使用,包括中水價格杠桿效應的發揮;
城鎮水務的控制主體等。
其中,水務控制主體理應堅持以我為主的政策,即由我國的內資(包括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及其控制下的經濟實體負責經營。
以上政策在討論和執行的過程中,必然會引起既得利益集團的激烈反對,利用外交、傳媒等各種手段以妨害公平貿易、投資環境惡化等聳人聽聞的理由干擾我們的意志——正如西方政客反復以人權、民族問題干擾我國的計劃生育國策一樣。
我們必須認識到,水資源問題的嚴重性和恒久性遠甚于人口問題——人口數量減少后,可在政策引導下再增加,其負面影響也只有幾任政府,而水資源短缺則具有不可逆的特征,其負面影響之全面、深遠非人口問題所能比。
以非常規手段解決水問題,需要民眾的共識,并通過代議機構的認可上升為國家意志。
水務改革和發展的影響
將水資源確定為國家戰略資源,大處講能夠及時掌控影響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重大利益。
小處說,則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當前洋水務廉價并購和控制我國水業資產的狂潮,改變內資在國內投資方面的非國民待遇現象。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幫助我們提高認識世界的一個契機。一方面,西方政治家設計的救市政策剝離了其一貫標榜的用于責難中國政府的所謂先進價值觀的華麗外衣,更重要的是,也將歐美企業管理和資本市場監管的所謂先進性暴露無遺。金融海嘯襲來,西方政客及企業均成為裸泳者。在水業并購領域,中國已經到了反思引進外資政策的時候了。
回顧2002~2007年間,在市場化的思路下,一些地方政府掀起了向外資溢價轉讓國有水務資產的狂潮,可謂害莫大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