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前,我們先冷下來……
江涌
原載《世界知識》2008年第12期
對于災后重建,應該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從狹義來說,涉及受災地區的“硬”設施和“軟”設施重建兩方面內容,包括家園的重建、生產生活的恢復、人員的安置、心理創傷的撫平,還有責任的厘清等。廣義來說,著重在全國范圍的“軟”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防范、應對災害的法制、體制與機制的建設與完善。目前的災后重建主要集中在狹義方面。
在災后重建上,必須關注兩個重要的、必須的環節。一是災害評估。我覺得不能僅僅是評估我們“財產”上的損失,更多地要評估“財富”上的損失。提出“財富”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僅僅涉及“財產”損失的話,那經濟學里講的“破窗效應”不久就可以使GDP恢復并帶來一個巨大的增量。但如果我們把損失不僅理解為“財產”損失,而是理解為“財富”的損失的話,那意義就不一樣了。
我們創造的高樓大廈,好像是個財富,但一地震,一片瓦礫。我們現在認為很多是財富的東西實際上都是虛幻的。例如建筑,達不到質量標準的,它就不是財富,有可能還是個殺手。
財富損失里還有歷史文化方面的。四川阿壩州羌族的諸多凝聚極深的民族文化的建筑,如蘿卜寨,在這次災害中毀滅了,這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應該做個全面評估。再有,地震嚴重破壞了四川的環境地貌,影響的不只是旅游資源,整個環境資源上的損失也是財富損失。還有,最寶貴的資源與財富是人。這些損失都要評估在內,損失的評估應當恰當分類。
二是厘清責任。我們之所以沒有充分吸取唐山大地震的教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責任沒有厘清。我覺得這次一定要把責任厘清,否則沒有辦法向老百姓交代。厘清責任是災后重建中必要的一環。厘清責任也是撫平創傷的重要內容,創傷的撫平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我看了一些資料,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很多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
廣義的災后重建比狹義的更重要。我們從這次災難救援以及重建工作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樣的經驗教訓,這個非常重要。我覺得,應建立一套防范、應對的機制,這個工作早就應當去做,現在更要去做。從法制上來說,現在的社會建設,需要很多相應的立法?!?·1l”之后,美國為了更有效應對危機,頒布了《國土安全法》,然后成立了國土安全部,把包括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等很多東西進行了整合,完善了聯邦政府、州和地方的三級反應機制。
這次地震有太多地方值得反思。例如,為什么這次災情發生后第一時間,地方政府基本上是坐等救援?地震的救援證明,人民子弟兵依舊是最可愛的人。但是,這并不等于當中已經沒有值得改進與完善的地方,一些事例體現出我們沒有一個應急機制。因此,我們的災后重建也應當從法制、到體制然后到運行機制,進行全面的改進與對接。
去年3月,日本氣象廳錯誤預報了櫻花開放的時間,差了一個星期,人家就出來道了歉。而我們地震局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趕快解脫,撇清責任,起碼也應表示一下遺憾吧!
法制、體制、機制,政府應該大力去推動這方面的建設,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災后重建要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去抓,要重建的方面很多。
那么,誰又是重建工作的主體呢?政府的作用當然重要,但市場、民間的力量也必須跟上。第一個主體是政府。政府內部的責任要分清。重建工作的秩序、步驟,也都應當理清。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協調?,F在看來主要是中央政府在做,地方政府往往無能為力。缺乏災害意識、防范能力和應對能力。災害發生的時候,地方政府基本上一點自救能力都沒有,最先的自救工作中都是徒手挖掘,一點挖掘機之類的設備都沒有,這種徒手救援的方式還停留在30年前唐山大地震時候的水平。
還有災害教育和危機意識教育,這是政府必須要去做的一項大工作。另外還有規劃和質量標準,這個剛才其他專家也談到了。我要談的是資金的問題。重建資金如果通過保險這塊來實現的話,的確很難,而且很難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土地公有制是中國的特色。中國每個城市的土地收益是不得了的。象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近年來的土地出讓收益都是數百億,占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左右。然而,這塊資金目前的使用效率很低,多數被地方用于短期的形象工程。在臺灣此次捐獻給大陸的20億新臺幣中,其中有7億來自“第二預備金”,該基金是政府在臺灣發生災害時用于緊急救援的應變資金。我建議中央現在把土地出讓資金有效利用起來,建立“災害與危機應對基金”,可以適當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使用機制,照顧地方利益,調動地方積極性,那將比市場保險更加有效、有力。
另外呢,政府在協調和監督方面應該做更多的工作。現在咱們財政部給予災區的稅收優惠政策已經有了,通過稅收來引導市場進行災后重建。災后重建不能僅僅從工業和農業上來考慮,要綜合長遠地來考慮。有些地方不再適合居住,我們可以考慮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地震公園,讓人們去參觀,對人們進行教育,也可以提供地震研究的地質資料,這都是挺好的。重建的規劃不能僅僅從經濟角度來看,不要只考慮到GDP或者物價,如果僅僅從經濟角度來看,視野就狹窄了,應該從“財富”的大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能從災難中充分吸取教訓,那也是一筆巨大財富。
在救援過程中,咱們的解放軍付出了極大的艱辛甚至犧牲,但有時卻沒有科學的救援方法,因為他們不是專業的救援部隊。中國國土面積廣大,近年來各類災害越來越頻繁,此外中國國力越來越強盛,又處在和平年代,因此應該組建一支8-10萬人的“災害反應部隊”,可分幾大門類,包括專業的救援部隊,有相應的技術裝備,訓練有素。俄羅斯的救援隊效率就比較高,咱們可能需要20多個小時才能救出來的人,人家可能兩個小時就救出來了,它們是非常專業的。
從國際關系的角度講,中國這次強大的動員能力,給西方的震懾感太大了。中國能在短時間內調動這么多的社會力量,美國都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么強大的動員能力,而且中國舉國上下又形成了這么高的凝聚力?!爸袊{論”馬上就會升溫了。
大國形象的樹立首先就是要讓人敬畏。我們這么做的時候,別人必然會給我們反饋,然后我們再進行反饋,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大國崛起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現在“多難興邦”這個詞提得越來越多,但我認為多難未必興邦,它是有條件的,不是一種必然的情況。
剛才提到重建的第二個主體是市場,第三個主體就是民間的力量。中國不主張NGO的發展,所以現在很被動,什么都是政府沖在第一線。災民全知道,政府會管我們的。這雖然沒有什么錯,但也形成了對政府的依賴。
年初雪災的時候這方面的教訓是很深刻的。雪災的時候,我們政府對受困的群眾說政府會管你們的,保證你們能夠回家過年。當時廣東省政府意見非常大,因為他們好不容易把這些打工仔從火車站勸回去了,安撫下來,留下來過年,政府一保證,他們又回來了,而且人更多了。這樣做容易產生道德風險,什么都指望政府去做,這個方面要反思。什么風險都由政府承擔的話,“震災”可能變成“政災”——由地震災害變成政治災害。不能說一發生問題,溫總理專機就過去了,這樣下去是不行的。關鍵是我們現在沒有一個應急機制。
NGO搞得中央很頭痛。NGO實際上是個雙刃劍,我們要考慮怎么去利用它,我們可以去主導它。有些情況下,由NGO協調處理是很有效的。在國際關系當中也是很有效的,所以要重新認識一下NGO。
所以在災后的重建中,該由幾個部分來承擔:政府肯定是很大一部分,剛才我講了,中國還是有資金的(就是土地收益);然后呢,可以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引導,國家可以給予稅收和其他優惠政策,民間捐贈的也不少;最后呢,還有以家庭為單位的自救。
以房屋為例,政府可以為一無所有的災民免費提供保證質量、能防震的房子,但是面積與相關設施很有限;有經濟條件的災民如果有額外要求,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分擔,中央掏一部分,地方掏一部分,個人掏一部分;如果災民個人掏得多的話,可以住大一點的房子與好一點的設施,就是說,按照不同層次來提供房屋以及相關設施。為災區進行住房產品設計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都應該參與進來分擔。政府、市場、民間、個人應該綜合來考慮,這對正在進行的災后重建應該能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