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國農村,傳宗接代的理念雖然不強,但大多仍然沒有完全消退,養兒防老也有一些道理,生育子女本身所可以獲取的天倫之樂也還在起作用。
一、
貴州湄潭縣聚合村農民生育觀念近年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我們也遇到一對剛生第六胎的夫妻,但這種情況極其罕見,一般存在于20年前。目前20多歲、剛結婚不久的年輕人,大多只希望生一胎,無論男女都可以,而他們的父母認為還是應該生兩胎,最好是兒女雙全。頭胎生女兒,按政策就可以生第二胎,當地人一般也會生第二胎,無論第二胎是否為兒子,都不大會再生第三胎,而不是不生兒子不罷休。頭胎生兒子,雖然政策不再允許生第二胎,但出于兒女雙全的考慮,年輕夫妻的父母們仍然希望再生一個孫女。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怕不符合政策被罰款,而是擔心再生一個兒子,年輕夫婦堅決不再生第二胎:兩個兒子養不起,因為兩個兒子將來成家娶媳婦,要建房子,出彩禮,辦酒席,成本很高,負擔太重,劃不來。這與河南汝南農村所說“生兩個兒子哭一場”是一個道理。
生育行為的變化來自對生育意義認識的變化。在年輕人中,生兒育女更象是完成一個任務,缺少內在的動力,生兒育女主要來自功利性的目標,而非超越性的目標。因此,理性計算生兒育女的成本與收益,生兩個兒子劃不來的說法,就變得普流行起來。甚至是否生兒子都變得不重要了。在聚合村,目前已有相當比例的雙女戶,他們似乎沒有因為是雙女戶而感到有什么不妥。聚合村乃至湄潭地區,也沒有聽說用B超檢查胎兒性別從而控制生男生女的事情。
聚合村及湄潭縣農民20年前的生育觀念與現在有極大的不同。20年前,沒有生兒子,就可能被人罵作“斷子絕孫”,就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在村莊生活中就抬不起頭。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也因此,生兒子,抱孫子,成為一個人對于生命基礎意義的寄托,不生兒子不罷休。
舉例來說,聚合村六組村民黃波今年25歲,結婚不久生一女兒,就不愿再生。他母親一再督促他再生一個,無論男女都行。父母許諾,孫子出生后的所有事情都由父母來管。也就是黃波的父母,在生下黃波前已生六個女兒,因為接連生下六個女兒而未生兒子,讓黃波的爺爺奶奶極為難過,極為不滿,極為憤怒,黃波的奶奶因此咒罵黃波的母親,婆媳關系十分緊張,長時間互不理睬。等到生下黃波,婆婆聽說是個男孩,顧不得婆媳關系的緊張,而到生下孫子的媳婦房外偷聽孫子的哭聲,心靈獲得極大安慰。她似乎認為有了孫子,就可以告慰人生,就上對得起黃家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后代,自己人生價值得就以實現了。
為什么黃波的奶奶會有如此強烈的抱孫子的愿望?黃波奶奶是生在舊社會,并在傳統時代形成自己關于人生意義的觀念,是我們常講的具有舊腦筋和老思想的一代。他們在舊時代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包括香火觀念,傳宗接代的觀念,人生應該如何過才有意義的觀念,甚至是三從四德的觀念——這就是為什么嫁到黃家的奶奶甚至比爺爺更加擔心黃家香火中斷,子孫不續的原因。一旦有了孫子,一旦可以傳宗接代,人生意義就可以得到寄托,到人世上走一遭也就值了,也就可以安心去死了。
到了黃波父母一輩,他們基本上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頭腦中的舊思想相對較少,他們一方面仍然希望生兒子,一是他們的上一輩仍然有著強烈的傳宗接代的理念,二是村莊中有強烈的關于“斷子絕孫”的負面輿論;另一方面他們并不真正認同傳宗接代,他們并不能真正地從香火延續和傳宗接代中獲得強大的本體性價值的滿足,他們關于生兒育女的態度,與其說是本體性的,不如說是功能性的。這樣一來,他們對自己子女生育行為就比較寬容,對自由戀愛也完全理解(哪怕是女兒嫁到外省,那也是他們的自由)。他們一方面還是希望抱上孫子,另一方面也接受兩個孫女,覺得女孩可能更加懂得孝敬父母,甚至認為生女比生兒劃算。
而到了黃波一代,即目前20多歲的青年人,他們出生在改革開放以后,他們更加具有自己生活的主體性,更在乎自己短暫人生的現實意義,生一個算是完成任務,生多了自己辛苦劃不來。因此,即使頭胎是女兒,年輕夫婦們也大多不愿生第二胎了。
二、
當前中國農村發生了一場生育觀念的革命,以傳宗接代為核心的生育觀念現在已被視為政治不正確,越來越不再成為人們生育行為的指導。相反,當前學界與政策部門宣傳“生男生女都一樣”,為雙女戶提供老年生活補貼等,大都是從養兒防老角度來考慮。這樣來看,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待農民的生育行為:一是傳宗接代,二是養兒防老,三是天倫之樂。
目前學界習慣于從養兒防老的角度考慮農民的生育理性,認為農民之所以要生兒子,是因為男子較為適合從事體力勞動,而從夫居使兒子娶媳婦后,可以在老年人喪失勞動力時,由兒子來照顧和贍養。湖北鄂西農村有俗語:“收親完配、生養死葬”,意思是,父母要為兒子娶回媳婦,要將女兒嫁出去,而子女在父母喪失勞動力后提供生活照料,去世后進行安葬。代際之間有一個平衡的交換。
無疑,父子代際之間是存在著交換關系的,生育子女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子女在自己年老體衰后可以贍養自己。但是,若僅僅是養兒防老,或僅僅從養兒防老角度來理解,我們就可能無法真正理解中國傳統農民的生育行為。
在傳統社會,農民生育行為首先是一種責任意識,是對自己傳宗接代責任的承擔,而不是投資行為。養兒防老可以算是投資行為,但這種投資行為是附著在責任意識之上的,沒有傳宗接代,或者抽離傳宗接代理念,農民養兒防老的投資行為就難以理解。在傳統社會,傳宗接代是構成農民生育動力的毋庸置疑也不用討論的理所當然的原因。這種情況下,養兒防老等功能性的目標也就似乎成了農民生育的理由。到了當前的農村,當傳宗接代變得不重要或“不正確”,生不生兒子甚至是否生育子女都成為問題。而當前中國相當部分地區農村代際關系并不平衡,子女剝削父母,當父母年老力衰,子女不孝已經司空見慣的時候,農民發現養兒并不一定可以防老,這時,離開了傳宗接代的觀念,農民的生育動力自然就會不足。
除了傳宗接代和養兒防老以外,還有第三種生育的動力,就是希望通過生育子女來獲得天倫之樂。子女的成長過程是一件讓父母開心、家人高興的事情,幼稚的兒童逐步成長為成人,這個過程中的童趣,成長的快樂,以及子女成年所可以得到的滿足感、成就感,使人們愿意生育。傳宗接代是一種超越性的價值,是超越具體時空,將有限人生聯系到無限意義,聯系到永恒的生命延續事業中的價值。養兒防老則是十分現實而功利的價值,是希望通過現在的支付來獲取不久之后回報的價值,是一種儲蓄的行為。與幾乎完全是付出而不圖現實回報的傳宗接代不同,也與幾乎是完全出于現實回報考慮的養兒防老不同,天倫之樂是一種來自人性的親情友好,是重在過程而不在乎結果的價值,是一種游戲的人生態度。
三、
傳統中國社會缺少超越性的宗教,因此,以生育來綿延個體生命,通過生育來完成個體有限生命的無限延續,并通過香火觀念來加強傳宗接代本身的宗教價值,就使得傳統中國農民生育男性后代的理念極強。一個沒有男性后代的家庭,就可能“斷子絕孫”,就需要通過過繼,通過招上門女婿,來達成目標。反過來說,一旦有了男姓后代,有限的個體生命就可以坦然接受死亡。在強大的傳宗接代的生育理念的籠罩下,養兒防老和天倫之樂的重要性都變成了生育的附帶功能。
西方基督教社會,因為存在著一個超越性的上帝,個體有限的生命意義可能并不需要通過生育來延續,生育中的傳宗接代意義相對較弱,而養兒防老和天倫之樂的成份就變得重要。
當代的中國社會,傳宗接代顯然已經不能構成中國農民的超越性需要的一部分,或個體有限生命的意義。難以再如黃波奶奶那樣,通過子孫生命來延續自己的生命意義。現在的中國農民甚至中國人在有限生命和無限意義的連接上,第一次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生育本身不能帶來永恒,因為香火觀念是“迷信”,傳宗接代思想則是“封建糟粕”。
當傳宗接代變得不重要時,生育中的“養兒防老”和“天倫之樂”就可能凸顯。其實,當前研究農民行為及制定農村相關政策的學界和政策部門,正是通過“養兒防老”來理解農民生育行為,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政策措施的。在傳宗接代理念仍起一定作用,尤其中國農村地域龐大,不同地區農民傳宗接代觀念并不相同的情況下,僅僅從“養兒防老”的層面理解農民生育行為及因此制定農村政策顯然是不夠的。
何況農民生育中還有希望從中獲得“天倫之樂”的考慮。“天倫之樂”的涵義是小孩子好玩,有趣。子女童年純真、少年活潑、青年英俊,都使父母得到極大滿足。
正是“天倫之樂”方面,父母并非覺得只有將自己生育的小孩養大才好玩,即便沒有血緣關系的抱養小孩,也是可以隨著時間而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同樣的愉悅。
不只是生養子女,喂養寵物也可以獲得這樣一種快樂,比如喂養龐物就可以獲得這樣一種天真,因為純粹,也可以得到的愉悅。
在基督教社會,為傳宗接代而生兒育女的理念明顯不重要,因為上帝無處不在。“養兒防老”似乎也沒有可能,與其將來依靠子女,還不如依靠養老金。因此,西方社會生育的最大動力應是獲取“天倫之樂”,又恰恰是因為抱養子女及喂養寵物也可以獲得這樣一種“天倫之樂”,西方社會就比中國社會有著高得多的抱養子女的比例,及高得多的喂養寵物的比例。
四、
最近若干年,中國城市家庭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丁克家庭,城市喂養寵物的家庭也越來越多。當香火觀念沒有市場,傳宗接代等同封建糟粕,生兒育女又并不是防老的好法子,生育的意義就只剩下了親情友好和重在子女成長過程的天倫之樂。這個時候,若生育代價太大,就不如抱養,若養育子女成本太高,就不如喂養寵物。
目前的中國農村,傳宗接代的理念雖然不強,但大多仍然沒有完全消退,養兒防老也有一些道理,生育子女本身所可以獲取的天倫之樂也還在起作用。這種情況下,中國農村的農民,就不會象中國城市那樣絕然地出現丁克家庭,也不會因此以喂養寵物來代替生育子女。
但是,無論是中國的農村家庭還是城市家庭,一旦失去了生育所具有的傳宗接代這樣的超越價值,一旦人們生命中的有限不再容易找到向無限和永恒過度的中介,則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就可能留下一個巨大的空白,這個空白不是可以通過喂養寵物等“天倫之樂”和重在過程的事情來填補的。幾千年來生育的傳宗接代意義構成了中國人民的宗教,離開傳宗接代的宗教,中國人民的永恒追求將在何處,是需要我們面對的大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