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成了謬誤
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高瞻遠矚
地球就這么大,不變的,所以土地的自然供給是固定的。地球上的人口還會持續增長許多年的,這個也很難改變。技術進步可用使土地單位面積產出增長,但現代化進程中農民變市民、所導致的物質(糧食、森林、煤、油、氣、礦產、水等)消耗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土地單位面積產出的增長。譬如我父親(在農村)每天消耗的物質大約只是我(在北京)所消耗的物質的五十分之一。中國現在像我這樣“現代化”了的人只有4億人,將來會有10億、甚至更多。因此,節約土地(特別是耕地)和各種資源是必須的。中國政府提出要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一直沒有人敢公開挑戰這根“紅線”。
最近有專家出了一個報告:《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報告認為:“改革以來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糧食增產了60%,而耕地卻在減少。說明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無關。……在過去的五十年中,(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糧食消費增加了17%,但糧價下降了一半。說明糧食相比于五十年前越來越豐富了。”所以,報告據此得出結論: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錯誤的決策。
如果將18億畝耕地“紅線”只與口糧掛鉤,“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錯誤的”的結論在一定階段內可能勉強成立。可是,現代人和后現代人不僅自身要吃糧食,還要給自己的車吃糧食,給自己的寵物吃糧食,給自己的飲用水吃糧食……。當今和未來世界,糧食就是能源,耕地不僅僅與口糧相關,耕地已經與能源高度相關了,耕地已經與人類的生活方式相關了。
假如世界進一步維持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假如石油價格維持在60-70美圓/桶以上的水平,生物能源產業就會成為“朝陽產業”,這個世界就一定會有相當部分耕地用于 “種”乙醇(或汽油)。假如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像美國人或北京中產階級一樣生活,這個世界可能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窮人吃不飽飯。2008年石油價格一度高達147美圓/桶,誰能夠保障石油價格永遠不會高出60-70美圓/桶呢?
馬克思說得好:“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成了謬誤”。
在我看來,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決策,不僅不是“錯誤的”、“拍腦袋的”的,而是高瞻遠矚的決策。
只有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才有利于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
《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提出了許多“沒有必要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理由,有很多人做出了回應,我不一一列舉了。這里只對“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會制約城市化(農民進城)的進程”做出回應。我的觀點是:只有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才有利于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
首先,我國的城市化、工業化占地比例偏高。根據學者馬慧的研究,如果武漢用地合理布局,適當增加樓層和地下設施,可節約耕地60%以上。如果拿北京同日本東京相比,兩個城市的轄地面積基本相等,但東京人口容量為2600多萬,是北京人口的二倍;此外,全國城鎮規劃范圍內共有閑置土地100多萬畝,空閑土地82.多萬畝,批而未供土地200多萬畝,以上三類土地總量近400萬畝;此外,我國的工業開發區,還有40%的土地還沒有開發;此外,沿海的出口導向型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后,將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廠房和出租屋處于閑置和半閑置狀態。綜上所述,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我國的土地供應不是過嚴,而是過松。
其次,城市化的結果應該是節約土地,不僅要守住18億畝“紅線”,還應該抬高“紅線”才是。從理論上講,城市化應當是有利于節約土地、增加農地,而不是相反。如果進城人口按每人需要交通、居住、工作、公益設施等用地0.25畝計算,未來30年有6億農村人口進城,需占地1億畝。但另一方面,農村人口減少6億,通過村莊整合、產業集群和土地整理,至少可以“節約”2億畝耕地。農村騰出的土地要多于城市占用的土地。城市化應當是有利于18億畝“紅線”抬高,而不是相反。但是,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卻恰恰相反,這恰恰說明我國的土地供給過于寬松是重要原因。
第三,只有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才能統籌并促進城市化和新農村兩個建設。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需要占用土地,而新農村建設理論上可以“節約”土地,如果不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就會造成農村占地和城市化占地同時增加的局面;如果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統籌城鄉建設,不僅可以城、鄉建設相互促進,還可以抬高18億畝耕地“紅線”。有人可能認為這樣做會增加城市化成本,延緩城市化進程,其實不然,因為這樣做使得土地的經濟供給量增加了,地價應該是下降的。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做會增加新農村建設的成本,加重農民負擔,其實不然,如果村莊整理后,數億農民居住在中心鎮和中心村,節約出來的土地進入市場,可以增加農民數萬億土地收入;此外,建設在中心鎮和中心村的農民房可以進入國家現代產權制度體系,農民家庭可以增加數十萬億的“可變現金融資產”,這會大大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而不是延緩。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這會使得農民變市民、農民變城鎮居民的速度大大加快,對縮小城鄉差別、提高國民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意義重大。
美國《能源政策法案》是新世界的起點
2005年8月,美國總統布什簽署《能源政策法案》,在美國政府財政扶持下,生物能源成為美國新型產業,糧食和石油高度相關了。當時石油價格不到40美圓,多數人都認為用糧食生產能源,成本過高(只有當石油價格達到60-70美圓/桶時,糧食轉化成能源才有利可圖),生物能源產業短期不會有太大的前景。至于生物能源產業的出現,會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甚至人類生活方式產生何等影響,經濟學家們幾乎 “一無所知”或“漠不關心”。但在隨后的兩年多時間里,石油價格狂漲3倍多。由于美圓貶值和石油價格飆升,使美國等人少地多的發達國家的生物能源產業變得前途無量了,還使人多地少、資源稀缺、且重倉美圓的中、日、印、韓等國,損失慘重。美國不僅由此成為生物能源產業的最大收益國,而且,生物能源產業導致的糧食危機還強化了美國的“糧食武器”,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的霸主地位。
回過頭去看3年前的《能源政策法案》,《能源政策法案》不是一個簡單的法案,是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的起點,美圓貶值、石油和糧食價格飆升,是美國《能源政策法案》出臺后的必然的后續步驟。美國的《能源政策法案》是可以和布雷頓森林體系或廣場協議相提并論重大事件。甚至認為《能源政策法案》是新世界的起點也不過分。
從美國的利益出發去思考,可以肯定將來還會不斷出現全球性糧食危機、石油危機。如果石油價格飆升,美國一方面可以獲得糧食和生物能源收益對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美圓貶值獲得巨額“賴帳收益”以此抵消石油漲價的不利。何況石油漲價也是美國石油大亨們發財的好機會!此外,在某一階段,生物能源產業還是美國對付歐佩克和俄羅斯的重要武器。
13億人的中國,即使糧食與石油不掛鉤,在吃飯的問題上,靠人之心不可有,自給之心不可無。何況糧食與石油已經掛鉤了呢?
為了我們民族的子孫后代和國家的安全,請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其他的事情,都應該在此大局下考慮。
2008年1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