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我國開放的大豆產業基本上淪陷,而在取消農業稅、增加對農民補貼、加強對農業投入等背景下,我國的小麥、大米、玉米等主糧產業才勉強保住95%的自給率。但后十年如果想繼續保持這種態勢,壓力巨大,如果對農投入、補貼等不大幅度增加,主糧產業退早跌入大豆的命運。
入世之前,當時對于農業狀況有著普遍的擔心。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幾種情況:從糧食生產的主體來看,我國基本上是小農戶,而國際糧食市場基本上是以美、加、澳大利亞等國為主的大農場,規模如同為小木船對抗航空母艦;從組織程度來講,我國是2億多小農戶,分散經營,缺乏組織,一盤散沙,而國際市場的大農場們往往實行農工商一體化經營,通過各種專業合作組織聯合起來,提高國際競爭力;從貿易主體來看,我國過去糧食進出口是中糧一家壟斷,其他后來獲得進出口權的企業時間短而競爭力弱 ,而國際糧食市場基本上被四大糧商壟斷,中國企業沒有任何定價權與談判力;從農業支持力度來看,美歐農場主都得到政府的大量補貼,而我國當時農民不但沒有得到政府任何補貼,而且還需要每年交納數千億的農業稅及費。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入世之后不對農業采取支持政策,我國的農業產業一定會被沖垮的。 當然,也并不是說我國的農業在當時一點優勢也沒有,與糧食相比,養殖、蔬菜等經濟作物還是有一定的價格優勢的。糧食種植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反倒是劣勢太大。因為糧食作物屬于土地約束型產業,每畝的糧食產量有限,主要是靠面積擴大來提高總產,而經濟作物,包括養殖、蔬菜等,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較多的勞動投入,而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農業相比 ,一個最主要的優勢就是農民的工資較低,養殖與蔬菜相對來講與國際同類產品有價格優勢。
過去有不少專家設想,加入WTO之后我國的農業應該提倡兩個市場,既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兼得,可以搞大進大出,也就是說用我國有比較優勢的養殖、蔬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來換取外匯,進口我國沒有優勢的糧食作物。實際的結果發現這個設想落空了。主要是外國的便宜糧食好進來,但我國便宜的養殖、蔬菜產品出不去。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出現不少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對這種疑慮也推波助瀾,使我國的養殖、蔬菜出口難以大幅度提高。而WTO對涉及到動植物檢疫有特殊條款,此條款被許多發達國家作為借口來限制我國的產品進口。近十年來WTO的農業談判也一直沒有實質進展。
入世十年之后看,過去的擔心還真的出現了,大豆產業放開后基本淪陷,國際大農場生產的洋大豆由于規模大成本低,很快占領我國市場。我國的大豆主要產地集中在黑龍江,而黑龍江是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的省份之一,但面對國際農場的規模,只能屬小兒科。在這種狀態下,在黑龍江的調研中發現,當地農民最好耕地是種植大米,差一點的地種植玉米,最差的地,種不了大米與玉米的土地,才會種植大豆。目前我國的大豆已近80%以上來自國際進口,國際食用油波動,國內也要緊跟著打噴涕。因為大豆的定價權在美、巴西、阿根廷等國手里。
在加入WTO之前,我國不少農產品還是貿易順差,比如玉米、大米,而現在基本上都變成進口了,而且進口的壓力愈來愈大。今年豬肉價格狂漲,玉米與豬肉等進口量激增。中國農產品進口額已從2001年118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719億美元,年均增幅22.2%。WTO之前我國農產品出口一直順差,但加入之后僅4年,我國就開始出現農業貿易逆差,以后是連續8年逆差,2010年達230.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4.7倍。 十年后對我國的農業入世作個總結,就是經驗與教訓都有,經驗就是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支持,把農民組織起來,增加對農民的補貼,提高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而教訓就是關鍵性產業必須設立產業安全,進行全方位的扶持支持。否則,如果糧食產業都以國際市場價格作為國內定價的基準,我國的糧食產業會很快跨掉。國內糧價定價不能參加國際市場,而應該參考與我國同屬小農戶的日、韓糧食產品定價。從國內背景下,新工農剪刀差,也既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收入、打工與種糧的收入、農資漲價與糧價的收入等愈拉愈大,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糧食產業不能進一步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持,后十年淪陷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