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倒奶殺牛的新聞屢屢出現,近期尤為嚴重。究竟是何種原因?短期看與進口奶激增、奶企自建牧場和奶制品價格下滑有關系;長期看則是小奶戶+奶企這種產業組織模式已不適應現在發 展的需求,急需轉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模式在轉變過程中要發生巨痛,會引發諸多問題。而出路只能有兩條:自救或者他救。早轉型早超生,越晚越被動啊。
我國是小農戶大市場,為了解決這種困局,二十前前,公司+農戶被認為是解決這種困局的理想模式,于是乎,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模式被當作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形式被相關部門大 力推崇與推廣。這種模式也的確能解決不少現實問題,對農戶來講,家庭規模很小,資金有限,養殖幾頭奶牛還可以,如果要進行加工,設備、人力、技術等都是難以逾越的挑戰。對于奶企 來講,從農戶處直接收奶是一件省時省力的大好事,既不用征土地建牧場,又不用買奶牛,直接買套設備,做好行銷就可以了。公司帶動了多少農戶曾被作為考核指標被大力地推廣著。
但這種模式注定是溫飽階段的產銷模式,在渡過溫飽階段之后,這種模式的前天劣勢就暴露出來了,那就是就是利益分配不公,經濟出現農民與企業互坑。三聚青胺就是一個知名的例子。從 農戶處講,企業出價太低,單個農戶也沒有任何談判價格的可能,只能采取“弱者的武器”,通過做些手腳多賺些錢,于是乎加水再加點別的就成為一個選項。養豬戶也會在豬出售前通過各 種手段讓豬狂喝水來增重。從企業來講,在高速發展階段,如何弄到奶是最大選項,在搶奶大戰過程中,那還還顧得上檢測啊。況且檢測的成本還太過昂貴。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公司 與農戶互坑,直接的后果就是反復出現惡性食品安全事件,最后讓消費者對國產奶喊不,也直接決定了這種模式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其實從全球視角來看,小奶戶+公司也只是在中國大行其道。美國、歐洲與日韓都沒有大規模采取這種模式。美國奶類生產大部分采取的是大奶企的一體化生產,而歐洲還是奶戶聯合起來后通過合作社建加工品牌,日韓則是農民必須加入農協,通過農協把分散的農戶聯系起來,加工出售一體化。農協是一個整體。
我國目前的合作社,數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據說已經發展到幾十萬家。但其實大部分合作社只是穿上合作社的外衣,是假合作社,其效果遠不如一個地區只設一個合作社,讓農民必須 強制加入的合作社效果。韓國的農戶是必須要加入區域性的農協的。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單純從奶農處收奶加工的模式也已經走到死亡的邊緣,質量問題與互坑是一個癌癥,最終難以解決。所以近年來一個大的趨勢就是加工企業自建牧場,有些人甚至開玩笑 講中國人把全球的奶牛都給買走了。前些年中國人從國外帶奶粉的亂象,對我國的國際形象影響太大。解決國產奶粉的政策也已經出臺,其中一個規定就是我國嬰兒奶粉必須是自產奶源。源頭是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源頭的奶源質量出了問題,后續的加工再如何做也沒有用途了。這條規定對于提升我國嬰兒奶粉質量應該是最重要的。其實知名奶企也開始紛紛開建牧場。
從長期來看,目前的小散養戶的出路只能有兩條:要么自己聯合起來,學習加工技術,通過加工成品來滿足本地市場;要么與企業聯合起來,成為奶企的股東,讓奶企統一管理起來。這兩條是大的方面,自己聯合起來并不是絕路,其實歐美的一些養殖戶就是通過自用技術,進行各種乳制的加工闖出一條生存之道。我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對各種乳制口的需求激增,而不再是單 純的奶粉與鮮奶。當然目前一家一戶的規模還偏小,可以通過合作社來擴大規模。
總之,公司+農戶的模式未來的走向就要么走向一體化的緊密聯合,要么就是各干各的。單個的小農戶如果不聯合,不與公司結盟,未來只能是死路一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