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于《中國經營報》 原始標題為《糧荒不遠》
千村荒蕪,百谷凋零。
國慶回鄉,我從北京至重慶,從重慶至湖北,然后從湖北回北京,一路火車,窗外所見,大為震驚。大半個中國,農田基本荒蕪,至老家,長住一周,親至田間地頭考察,更是觸目驚心,農村已無青壯勞力務農,大片土地拋荒。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中國缺糧之日不遠,未來深藏憂患。
雖然有國營農場員工稱年收入20萬不足奇,但是,在農村的現實是,種地根本無法維持正常生存。老家相親為了算了一筆賬,一個五口之家,大約可分三木田,一畝水稻,化肥農藥等花銷,大約需500元,如果按照畝產700公斤(袁隆平最近研究成功,畝產最多也就900公斤),一畝地也掙不到1500元,三畝地,收入不過4500,再加每個人農業補貼大約100元,一家收入,不過5000而已,若有人讀書,根本無法應付開支,如此,家里的青壯勞力,不得不出外打工。而這筆賬,在農村家庭頗有代表。
全球曾經的產糧大國逐步淪落為糧食進口國的歷史,值得中國警醒。
由于優越的氣候及地理條件以及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印度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一直是全國農業出口大國,但是后來隨著經濟起飛,開始逐步漠視農業,在過去幾年里,印度經濟連續維持了8%以上的年增長速度,但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每年只維持在3%左右的增長,甚至很多農民因生活貧困而被迫自殺。印度也由以前的糧食 “出口國”衰落為“進口國”。
在30年前,菲律賓是世界有名的糧食出口國,而到了2002年菲國的工業制成品所占比例達到了90.8%。與此同時,該國也由糧食出口國變為世界第一大米進口國。
追究其原因,在后發國家“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普遍以犧牲農業換取工業發展,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無疑具有典型意義。在中國,農業與工業之間存在著數十年的剪刀差。在鄧小平以后的時代,由于人身控制的逐步開放,國家對于農業的漠視沒有得到改變,農業仍然是沒有前途的產業,同時工業化與現代化方興未艾,迫使農民用腳投票,青壯勞力大量涌入城市,農業已經成為老弱病殘的留守之地。同時,在國家產業政策上,農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成為犧牲品。無論種糧還是養豬,都是所獲無幾,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造成了農業的毀滅性挫傷。
對于很多后發國家來說,曾經的落后和被殖民的經歷,使其內心深處存在“以農為恥”的思想,同時,作為后發國家,致力于快速崛起的急迫心理,必然造成對農業等“見效慢”的產業的犧牲。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漠視農業,忽視農民的利益,其結果,就是農業的萎縮。
目前,中國的糧價遠遠低于國外,在此情況下,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可想而知。當下大量良田拋荒,無人愿意務農,可謂未來時代隱憂,禍患即在未來10年左右爆發。作為一個超過10億人口的大國,缺糧將造成顛覆性的社會動蕩。
無論在哪個國家,農業都屬于一種弱勢產業,其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自然比不上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但是,正因為如此,這個國家是否具有遠見,正可以從其對待農業的態度上看出來。
全球第一大農業國是哪個國家?相信很多人會舉目四顧,心下茫然。答案出人意料,不是中國,印度等傳統的農業大國,不是發展中國家,而恰恰是當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美國。美國糧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額常年穩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麥更高達60%,而排第二位的澳大利亞,也是發達國家。
美國每年的農業補貼,超過150億美元,而美國的農業人口只有2%,亦600萬,不到中國農業人口的1%,比照兩國國民收入比,農業總產值等,中國是農業補貼偏少。此外,眾多農田水利,年久失修,亦是隱患,未來也需要大規模投入。
做有遠見的國家,需要堅持,更需要犧牲。能否完成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改革,將是對中國的巨大考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