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一直在呼吁要下定決心把養豬產業從邪路上拉回來,不僅是毫無效果,倒是眼見著牛產業朝著豬產業的“邪路”越走越遠。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幾個大省舉全省之力扶持農民養牛,或者是引進萬頭規模的養牛企業打造園區,要把養牛產業做成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性產業。結果怎么樣呢?每頭牛虧幾千元不等。不僅這幾個省的農民虧大發了,全國的養殖戶也都被坑了,全國廣大小養殖戶都感嘆著“太可怕了,降價太瘋狂了”,就這樣被擠出了養牛市場!
二十幾年來,談到增加農民收入,“公司+農戶”一直是各級政府的領導干部推崇的主要措施。二十幾年來,“龍頭企業”一直享受各級政府的財政金融扶持和稅收優惠政策,而農民合作起來辦點加工或營銷企業不僅沒有任何優惠,還設置很了高的門檻。90年代以來的很多政府官員,似乎都真的相信資本家是咱農民的大救星!
我常常想,政府官員怎么就這么糊涂呢?國有糧食公司存在了幾十年,種糧農民收入一直也沒有什么增長,憑什么就相信私人公司會幫助農民增收呢?國務院拿錢,逼著糧食企業按照保護價收購農民的糧食,糧食企業絕大多數時候都不執行國務院的保護價,并在收購農民糧食時“壓級壓價”、“短斤少兩”、 “打白條”,怎么就相信私人企業保護農民呢?私人公司的第一目標就是盈利最大化,政府怎么就想著要私人公司帶領千家萬戶的小農致富呢?
我常常想,政府官員怎么就這么笨呢?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增加千家萬戶小農的收入,就是要增強小農在市場上談判議價的能力和拓展經營領域,唯一的辦法就是扶持農民組織起來,合作辦金融,合作辦“產——加——銷”、“貿——工——農”、“農——科——教”一條龍等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家是強者,農民是弱者,資本家的事根本不需要政府操心的,只有農民組織起來了,農民成為平等的市場主體了,平等競爭和公平交易才能實現,政府就可以少操農民的心了。
所以,政府應該扶持的是小農,著力點是組織農民,而我們的政府官員大多都是扶持“龍頭企業”。其結果就是小農越來越小,資本家越來越強,交易主體越來越不平等,交易越來越不公平,所以就有了“某地的奶農瀕臨崩潰,牛奶企業卻不為所動。面對困局,當初極力促成農戶飼養奶牛并引進奶牛項目的地方政府也一籌莫展”的局面。
我常常想,是什么原因導致政府官員變成了糊涂蛋呢?我使勁找,終于找出了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一部分政府官員“日理千機”、“日理百機”,沒有時間學習,被前些年流行的“農業產業化理論”忽悠了。專家學者的本領一般就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理論”;而政府官員的本領一般就是把復雜理論簡單化:農民增收=“龍頭企業帶農戶”。
另一個原因是,一些官員、商人和學者專家合作,為了得到國家扶持“三農”的巨大資源,制造了“公司+農戶=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流話語,名正言順、并且輕而易舉地得到政府財政金融扶持和稅收優惠,讓少數人先富起來了!為了掩人耳目,這些人經常找一些“增加農民收入的典型故事”,通過媒體大肆宣揚,十幾年來,就這樣不停地這樣忽悠!這種“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似是而非”“顛倒是非”的忽悠。
我常常想,像“公司+農戶=增加農民收入”,這樣理論上錯誤,并且統計數據(1986年以來,扣除農民在城市打工收入,農民在農業領域的收入增長一直在下降)完全不予支撐的忽悠,為什么二十幾年經久不衰呢?我使勁地找,找到了兩條原因。一個原因是,主流媒體一直沒有停止這樣的忽悠;另一個原因是,一號文件也一直在這樣忽悠。主流的錯誤,只有靠舵手糾正,這是中國特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