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不能動
2008年12月29日 競報
著名經濟學家、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
圖片
競報記者 周懷宗
12月24日,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代表天則經濟研究所發布了“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研究報告,其結論為:確保18億畝耕地以保障糧食安全的觀點是錯誤的,甚至是有害的。該觀點迅速在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就在茅于軾發布研究報告的會場上,多名與會人員拂袖而去,表示對這一結論高度不認同。
中國是農業大國,又是人口大國,糧食問題堪稱重中之重,國內,土地、資本、勞動力的大量流出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許多憂患。
昨日,著名經濟學家、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18億畝的耕地紅線并非空談,確實是有根據的,而且,農業人口的待農業組織化等都是未來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應關注糧食安全問題
競報: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糧食安全問題?
溫鐵軍:農村改革帶來上個世紀80至90年代農業農村經濟十年的黃金增長,重要的原因是土地、資本、勞動力三要素留在了農村,由農民自主地把三要素變成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資源,因此出現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快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情況,擴大了農村內需。
而現在土地、資本、勞動力農業三要素流出嚴重,如不能緩解這個趨勢,三農形勢會更嚴峻,糧食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
糧食能否依靠進口?
競報:茅于軾先生說,糧食不夠的問題可以依靠進口,您怎么看?
溫鐵軍:我想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討論這個問題。茅先生是一位經濟學家,他考慮的是經濟學上的邏輯問題,這個理論在邏輯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一個學者維護學術原理、理論邏輯這是他們的責任,所以說,茅先生的觀點,在理論上和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他堅持自己的觀點無可厚非。但是理論邏輯是否能夠應用到現實的政策上,這并不取決于經濟學家。
耕地底線沒有錯
競報:18億畝耕地的紅線是怎樣確定的?低于18億畝意味著什么?
溫鐵軍:其實此前的一些文件中已經有了解釋,我們對于糧食的進口比例大致在5%左右,這意味著我們的糧食需求中95%源于自給,但是現在我們的糧棉油等主要的農業產品自給率已經下降到70%多。有數據表明,假如中國的耕地總量低于18億畝,那么我們的糧食總產量就會低于1萬億斤。而且,耕地的減少也會造成更多人進入城市,相對于農村來說,我們的城市人口是完全的農業產品消費者,這固然能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速度,但是同樣也會造成很多方面的問題。沒有人想把農民束縛在哪里,這取決于他們是否能在耕地上獲得更多的回報。
安全策略在哪里?
競報:糧食產量減少,那么我們需要通過計劃經濟的手段還是市場手段來應對這個問題?
溫鐵軍:首先我們要弄明白農民為什么要棄耕拋荒,主要是因為(相對打工收益的)機會成本低,與其勞動、不如不勞動,與其種糧食、不如不種。
競報:那么,如何才能讓農民愿意種地?
溫鐵軍:第一是給農民以國民待遇,其中給種糧農民以超國民待遇,包括加強農民權益保護,包括農民的財產權益、社會權益、政治權益……所有這些方面,都要加強。第二就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要地還是要房子?
競報:耕地保護是否造成在流通領域中土地供給的緊張?這是否是房地產價格過高的原因?
溫鐵軍:從個別地方來看的話,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比如說上海。但是從全局上來看,這個問題就未必成立,我們有大量的土地并沒有被開發,只是在流通領域里轉圈,在全局范圍內,土地供給的不足還沒有到很嚴重的地步。另一面,我們也可以對比一下同樣土地資源有限的日本、韓國,中國的中產階級在住房上還是很寬松的。中國人去日韓,經常笑話他們住鴿子籠,吃貓食,這個笑話其實也說明中國人的消費觀念還是有問題的,浪費已經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在中國這么資源緊缺而又人口眾多的國家,不應該實行消費主義,歐洲通過幾百年的時間將人口移出了1/4,歐洲人仍舊沒有像我們浪費得這么嚴重。所以說,我們的中產階級,現在處在一個乍富的不成熟狀態,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成熟起來。
溫鐵軍簡介:
男,1951年5月出生,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兼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和農村金融研究所所長、二級教授,主要從事農村發展與農村金融研究,獲得過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證書、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