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中下旬中國的銀行間拆放利率暴表,造成股市大跌,市場空氣緊張。但人們對本次流動性危機不應當恐慌,這次“危機”的實質是中國控制下的一次博弈境外熱錢的金融貨幣戰爭。
離奇的銀行系統升級
此次中國銀行業的流動性危機可以從銀行不斷的所謂的“系統故障”和“系統升級”說起。6月23日多地工商銀行網點出現故障停止辦理業務,官方的解釋是“系統升級”,但這次“系統升級”很蹊蹺,一般情況下誰敢在周日上午老百姓購物刷卡等業務繁忙的時間段搞系統升級?正常情況下都是半夜升級系統并提前提示儲戶的,銀行還有備份和測試系統,升級只不過是生產系統與測試系統切換,時間很短,如果有問題還可以恢復回去。依筆者管見,這次銀行系統升級內含玄機。
銀行業離奇的“系統升級”,銀行間的問題變得撲朔迷離,商業銀行與央行的激烈博弈開始了。央行在境外熱錢撤離的時候一定要挺住不放流動性。為什么要這樣做?
股市改革契機
這次流動性危機的對于資本市場的沖擊之一就是股市暴跌。6月24日股市跌破2000點,6月25日股市在短暫反彈后又大跌,跌破所謂“建國底”(1950點),但是吊詭的是處于暴風眼的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股票卻基本沒有跌,這背后應當是國家有關機構增持護盤的結果。國家護盤和央行堅持不放水二者結合起來可以看到政府的一個基本態度,那就是不要指望寬松的貨幣政策去救股市。
生怕市場不明白中央的良苦用心,《人民日報》甚至發表了《證監會央行都不是奶媽 救市是害了股市》的重要文章。這表明中央下決心要擠泡沫,IPO是否重啟已經不重要了,股市跌到企業不愿意IPO、IPO虧了的時候,上市的審批制就可以變成備案制,牛市的基礎就有了。市場改革需要市場的手段。
很多股民由于流動性危機、股市大跌呼吁央行盡快釋放流動性、證監會也要做實際動作護盤,但是央行不僅僅是股民的央行,證監會也不是“監漲會”,更不是“包賺會”,股市的走向不是央行、證監會的責任,央行、證監會的責任是對整個市場負責,所謂“負責”不是保漲而是維護市場公平,抵御外來的金融攻擊,特別是在境外熱錢撤離的關鍵時刻,尤其不能成為熱錢漁利的保護人。
中國的各路既得利益者已經很會裹挾股民來達到目的,須知股市散戶小民人數眾多,但實際的市值卻是有限的,諸多散戶股民還船小好調頭、空倉的很多,富人大戶和機構熱錢等才是市場主流,而且這些“大戶”還大多被套牢。短期內對股市漲跌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是貨幣政策,而中國的貨幣政策要宏觀考慮國家、民族、市場等大利益博弈,股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層面,政策決策不能本末倒置。
可控流動性危機博弈熱錢食利中國經濟
很多人說股市跌下來外資等著抄底,但中國央行真的下決心整治的話,是沒有底可抄的。在中國股市有底可抄是因為上市公司都是“不死鳥”。對比美國,美國通用汽車破產再生后,原股東只有其權益的1%。在危機的時候經常是沒有底的,在破產威脅下,風險遠遠大于機會。金融“敢死隊”抄底也帶有中國特色。
境外熱錢到底是來抄底、還是撤出,與美聯儲QE以及其它西方國家的寬松相對應,在西方國家危機沒有根本解決而美聯儲退出QE的背景下,美元首先回流美國。中國境內的很多熱錢不是直接來自美國而是來自日本等國,他們更需要流動性保障,前面的股市暴漲就與日元貶值和印鈔相關。現在中國熱錢的流動方向已經到了逆轉的拐點。08年危機后流動性的拐點,給市場所帶來的影響肯定是巨大的,但我們的既定方針應當是認清這樣的拐點。周小川行長當年就說以后貨幣是要從這個池子里面流出的,這樣的壓力、代價和損失早有預料。如果放棄原有方針放開流動性則會失控,讓熱錢進出都賺錢,反而會誘發中國真正的危機。
對于當前的流動性危機,我們可以坦然應對,所恃的是手里有牌。我們的準備金率尚在高位,需要的時候可以降準;利率也在高位,同時通脹還不高,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降息等等,但這樣的好牌我們要留到熱錢再度回流的時候打;同時也要留到實業需要、而不是金融需要的時候打,服務于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危機倒逼金融業深化改革
這次流動性危機,還有一個可能的結果就是倒逼存款保險(放心保)制度出臺,對于大行大資金提出更高的要求。現在中國銀行業的各省分行是獨立法人,但商業銀行也做理財產品,風險防火墻不足。因此出臺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業分業經營是改變中國現階段金融體制,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步驟。
中國依靠息差盈利的金融體制是被各種熱錢和食利投機資本套利的對象。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經濟結構升級,金融改革尤為關鍵,利率市場化是需要成本的。銀行的破產是中國金融重組重要的契機,沒有危機就不能處理巨大的利益集團問題。
中國的金融體系是與世界不同的,我們央行調整的利率是終端的存貸款利率,政策性保護息差,而美聯儲的利率是銀行間的利率,這次中國飆漲的恰恰是銀行間利率,這是中外金融體系差別的體現,也是熱錢金融套利的根源。
QE、熱錢與受控流動性危機
中國當今的流動性危機與美國退出QE是密切相關的,美國QE產生的流動性大量涌入中國,就如QE2時美國寬松6000億美元同期中國外匯儲備增長5500多億美元,造成我國輸入性通脹被動增長,通脹陡增。而此次美聯儲退出QE必然導致中國資本外流,如果讓美國人QE進來的熱錢舒服地離境,那么中國財富就將被徹底地剪了一輪羊毛。
中國現在資本項目還沒有放開,還有一道金融長城,資本出逃受到限制。
銀行倒閉不可怕,就如當初雷曼的倒臺一樣,是國家博弈的重要手段。落實引導資金進入實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就是要讓投入到金融業的資金風險大于實業!這是政府策略博弈市場資本的精髓。
實業與金融放貸等對于資金的吸引力的差別不在于實業不賺錢,而是實業風險太大,金融業的高息和無風險條件下實業必然空心化,在金融業引入適度的風險是必須的。
為什么這次流動性危機是可控的?
這次的流動性危機不是流動性緊缺而是流動性的不均衡,是政府債券和理財產品要還債前滯留賬戶,準備還債造成銀行間的壓力。以往6000多億備付金就可以滿足市場流動性需求,但這次整整15000億備付金還不足,背后就是今年大量的債券和理財產品充斥銀行表外項目,降準的預期又落空,這才導致流動性失衡。
流動性不均衡的特點就是要流動性漁利,錢從甲手里到乙手里是要掙錢的,這個漁利在以前是體現在房產中,現在則體現為銀行間拆放利率了。股市上也反映了這樣的不均衡,創業板和金融板塊的走勢天壤之別,這都是流動性不均衡的影響。流動性均衡需要央行定向的放水而不是降準這樣的普調。
但中國的這次流動性危機直到目前是受控的,是不同于西方的,關鍵原因就是我們雖然也是政府債臺高筑,但這些債務都是抵押債務,抵押物收儲土地和基建設施本身可以變現,經營得當還會產生現金流還債。也就是說我們的各級政府還有大量資產,是不用財政稅收償債的,與西方政府資不抵債、負債超標,同時還連年赤字快速增長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在美國次貸危機時次級抵押貸款也是有抵押的,但所謂“次級抵押”,就是抵押權劣于居住權,美國人破產后唯一的住房即使有抵押也不能拍賣償債而只能止贖。同時美國的抵押率很高而中國購房是要至少三成首付的。美國的危機更在于衍生品泛濫,中國金融發展滯后的后發優勢之一就是沒有美國那樣的衍生品泡沫。所以國際資本要炒作中國的樓市泡沫,但實際上北上廣的房價只是印度孟買的一半不到。
必須指出流動性不等于貨幣數量,而是貨幣數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乘積,在中國貨幣M2突破百萬億的情況下說中國的貨幣數量不多、還要央行投放貨幣是荒唐的,關鍵是怎樣盤活貨幣、激活貨幣的流通速度,以此來滿足流動性需要,現在再濫發貨幣就是飲鴆止渴。
這次流動性危機除了美國退出QE大棒影響外,有各種因素的疊加效果,主要的影響不是基礎貨幣少了,而是貨幣乘數下降、貨幣流通速度的放慢,在半年到期還款日大量的貨幣衍生短暫階段性消失,經濟預期不佳流通速度降低,貨幣流動性這些短期因素會很快恢復,大的恐慌是不必的。
央行要奪回貨幣發行權
中國央行購買資產應該是未來提供流動性的主要手段。中國的貨幣發行應當主要由中國資產為儲備信用,依靠外匯的外匯占款發行人民幣,則人民幣沒有獨立性和金融主權,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是偽國際化。中國在08年危機后還沒有搞過QE,在熱錢外流、外匯儲備減少以后,央行購買資產提供流動性正是時候。
央行購買資產不同于購買債券,債券是政府信用,西方國家的信用在資不抵債和收不抵支的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破產,購買這些債券就是印鈔放水;購買資產則不同,尤其是銀行取得抵押資產進行的貼現活動。中國應當放開使用貼現率的手段,應當發展債券市場。可流通的票據債券增加M3也是盤活流動性的重要手段。
美國提供流動性不光是QE,再貼現也是重要手段,但貼現不是QE不算印鈔。而且美國的央行是有層級的,美國地方儲備銀行的操作是非常不透明的,同時美國還不公布其M3數據,而海外流通的美元和起到貨幣作用可以流通與貼現的債券是在M3里面的。
中國央行購買資產,尤其是各級政府的土地儲備和基建權利等,以此為中國貨幣人民幣的發行儲備,中國才有獨立的貨幣主權。現在以外匯占款發行了超過80%的基礎貨幣,中國的流動性綁定美元匯率和熱錢進出,這樣的中國金融才具有制度性風險,也給境外金融攻擊開了方便之門。改變央行資產結構,現在流動性緊缺熱錢外流正是契機。
央行購買資產與國家儲備和地方政府儲備購買資產是不同的,因為央行的購買資產和拋售資產直接作用于基礎貨幣,決定流動性的增減,同時央行的資金是沒有利息財務成本的,這些成本以后是要通脹買單的,建立中國貨幣自己的資產本位制度而不是外匯本位制度,是中國金融穩定的大國崛起的關鍵。
美元成為全球貨幣和全球金融一體化以后,美國作為一個國家的信用是滿足不了全球信用的需要的,美國以不足的信用外加軍事霸權維持了美元的掠奪體系,這也是本輪世界金融危機的根源。中國必須改變以美元為中心的外匯占款貨幣發行模式,改變新重商主義的金融狀態。要實現這些改變,本次流動性危機和金融戰爭恰恰是一個天賜良機。
必須指出美國打金融戰洗劫全世界的主要戰法就是利用流動性的松緊來剪羊毛,而我國如果以國內的資產為貨幣本位,資產的價值就成為了有效的貨幣之錨,尤其是以土地等不動產為貨幣本位時,就會極大地限制資本漁利,使得國際資本無法將財富從中國拿走,這必將帶來中國的穩定與繁榮。
中國有準備打贏金融戰爭
美國退出QE,則世界其他已經寬松的國家必然要準備越冬。眼下是美國要剪羊毛、全球其他國家博弈買單者的時刻,此前日本“安倍經濟學”的貨幣寬松政策對中國已經輸出大量流動性,現在美國退出QE,日本財團的策略轉向,緊接著中國的股市和流動性出現危機。金融戰爭已經開始了。中國要有戰爭準備而不是眼光只盯著國內的局部思維。
好在應對金融戰,中國手里的牌很多,是不用太擔心流動性問題會對整體經濟引發連鎖反應并導致債務危機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存準和利率尚在高位可以降低,大量外儲可以拋售,當然這些牌要留到最關鍵的時刻再用。此外中國還有很好的牌,那就是征稅權、資本項目管制、利率管制、財政政策、購買資產和債券等等多種手段,中國的土地和資源公有也是優勢。
征稅權是金融戰爭的重要博弈手段,中國成為制造業世界工廠以后,這些產業的征稅權就到了中國,對于匯率等資產炒作可以征收特別所得稅,對于流轉稅等也不能放松,因為大量熱錢潛伏在貿易當中,征收流轉稅就是對熱錢征稅。熱錢進出要被征稅是一切的關鍵,中國應以征稅權對抗國際資本定價權和貨幣霸權。
金融資本項目管制是邊疆的長城,利率管制則是內部的堡壘,這些金融邊疆和堡壘在世界各國金融不穩定的時候都是會使用的。在金融戰爭時期和全球金融整合的和平時期要有不同思維,“改革開放”不應是單方行為是應對等行為。
如果金融戰爭進入關鍵時刻,中國的財政政策也是大有所為的,因為中國的赤字處在可控的范圍、比西方少得多,如果需要,中國是有財政手段的。最關鍵的財政王牌是中國為公有制,政府能夠控制和調動的資源是私有制的西方國家不能比擬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認清這輪中國流動性危機實質可控以后,我們更可以辯證地看到事物一分為二的另一面,某種程度上金融危機也是有好處的,金融危機可以改變資本持續漁利實業的局面,尤其是這些金融資本等主要是來自外來熱錢和印鈔更是如此,過度保障銀行安全性實際上是保護了熱錢和資本在中國的漁利。受控著陸博弈世界危機和印鈔是必要的手段。
筆者堅決支持當前中國政府采取堅持一貫性的流動性不放松的應對危機政策,雖然這個政策實施之初是要先付出代價的,但現在必須堅持這個政策不動搖,不要被利益集團忽悠,不要被裹挾的股民輿論左右。這是一場博弈流動性的金融戰爭,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在信用衍生的時代,金融戰爭本質上就是信用戰,在人民對于經濟有信心的時候,貨幣流通速度自認就要加快,就會給社會帶來充足的流動性。信心本身是信用的來源,我們應當對于中國的前途充滿信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