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
美國收緊對俄外交包圍圈。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波羅的海三國總統舉行電話會議,并分別致電英國首相、法國總統和意大利總理。白宮事后發表聲明稱,“所有領導人都認同俄羅斯需要將其駐克里米亞的部隊撤回基地”,“俄持續違反國際法將導致被國際孤立”。美國國務卿克里指點俄外長拉夫羅夫,說“如果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或烏克蘭其它地區持續軍事升級及挑釁,或采取措施吞并克里米亞,美俄間任何可能的外交空間將被關閉”。這被看做美國的“外交最后通牒”。
在美國共和黨一次集會上,2012年曾參與副總統競選的佩林演說稱,“能制止一個手握核武器的壞人的唯一方法是好人也拿起核武器”,主張對俄實行核打擊。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刊發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美國會被烏克蘭喚醒嗎?》,呼吁保衛西方利益和價值,“借機恢復全球領導地位”。
2014年3月9日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網上流傳“不明身份武裝士兵”現身頓涅茨克。“消息人士”稱,他們屬于黑水公司,“大多數來自美國”。美國政策研究與發展研究所安全專家艾哈邁德說:“這真的很難說。這個可能性當然不能排除的。”黑水公司是少數幾個“被美國政府雇傭”的雇傭兵和保安公司,曾經卷入不少丑聞,包括2007年射殺14名伊拉克平民,引起伊拉克政府和人民的憤怒。
俄羅斯駐華使館轉交外交部發言人魯卡舍維奇的評論,留居美國入侵黎巴嫩、多米尼加、巴拿馬等歷史上眾多的為私利而進行軍事干預別國的例子,譴責美國對烏克蘭事件的無恥解讀。
烏克蘭盧甘斯克州3000多人示威,反對基輔任命的州領導人,占領政府行政大樓,要求這位州長辭職,呼吁就本州地位舉行全民公決。
2014年3月10日
法新社塞瓦斯托波爾電,說這座35萬人口的城市,自沙皇時代以來就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母港,居民盼望著俄羅斯國旗正式飄揚的那一天:
亞諾科維奇被推翻時,成千上萬人涌上街頭,宣布親莫斯科的阿列克謝·恰雷出任該市市長。恰雷的顧問說,塞瓦斯托波爾居民決定于在基輔篡權的流氓、罪犯和納粹分子斷 絕一切關系。
這座城市曾是蘇聯的“英雄之城”。1942年德軍占領這里,25萬紅軍戰士被殺害。二戰結束后,斯大林重建了這座城市,雄偉的建筑和英雄雕像俯瞰整個港口。
當地居民說:“我們從來都不是烏克蘭的一部分。現在我們要回家了。”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發《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欲拉攏中國孤立俄羅斯》。
2014年3月12日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在俄羅斯選擇國際孤立時,中國選擇融合》,說中國“國家的經濟決定于融合,而非孤立”,“一些重要官員在刻意設定一條自由化道路,這最終將迫使中國遵守國際規范”。同日法新社報道,美國譴責中國南海維權“加劇緊張”。輿論分析指出,這里前一消息拉中打俄、離間中俄,后一消息打擊中國。
2014年3月13日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前局長亞基緬科在“俄羅斯24”電視頻道表示:
烏克蘭危機是美國為首的外部力量干涉的結果。美國不滿意烏克蘭局勢平緩發展,美國需要的是為一己之利改變一切,使烏克蘭與歐盟、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發生爭執。現在
美國達到了這一目的。
2014年3月14日
美國《紐約時報》發表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為遏制中國,美國應讓出烏克蘭》:
奧巴馬總統決定硬抗俄羅斯,發動制裁,進一步支持烏克蘭新政府。這是個嚴重錯誤。
白宮和華盛頓的高層人士均認為,美國跟此次危機的導火索毫無干系。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普京的錯,且普京的動機上不了臺面。這是謬見。華府在此次危機升級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此次危機地根源是北約東擴,華府決心將烏克蘭抽離莫斯科的保護圈,投向西方的懷抱。俄羅斯人極度厭惡北約東擴,眼見著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紛紛加入北約,俄羅斯并未出手阻攔。2008年,北約宣布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將成為北約國家”,俄羅斯立刻表明其底線。
奧巴馬政府做出了致命的錯誤決定:支持抗議者,聽任危機升級,最終導致亞努科維奇下臺。親西方政權進駐基輔,美國駐烏克蘭大使一貫鼓勵抗議者造反,他歡呼“這是載入史冊的日子”。
該文的結論是,“美國需要莫斯科來幫助處理伊朗、阿富汗問題,并最終遏制中國——這個美國未來唯一的對手”。
2014年3月16日
克里米亞全民公決,96.77%的人贊成重新加入俄羅斯。奧巴門和普京通電話說,美“永遠不會”承認公投結果,俄羅斯將為此“付出額外代價”。
英國《金融時報》刊登《克里米亞公投使莫斯科受到孤立》,“莫斯科今天進一步陷入國際孤立”。
2014年3月17日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發表《憤怒的回頭看》,說普京處理克里米亞問題“將使俄羅斯處境凄慘”。
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發表《普京想要什么?》,說烏克蘭可能成為普京“難以承受的重擔”。
2014年3月18日
俄新社播發普京就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發表的講話要點。俄羅斯《獨立報》評論,這是一篇“特殊檄文”。
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和前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副局長涅斯托爾·舒弗里奇通電話說:應該直接用核武器弄死烏克蘭的800萬俄羅斯族人。
2014年3月20日
俄羅斯《觀點報》發表《這一趨勢將長期保持——普京支持率因克里米亞局勢創75.5%新高》,稱俄羅斯社會空前團結的局面,是10年來僅有的。
烏克蘭武裝力量駐克里米亞的72支部隊和機構,包括烏海軍的6艘戰艦和25艘輔助艦改旗易幟投向俄羅斯,全體人員在莊嚴的氣氛中舉行升俄羅斯國旗、奏俄羅斯國歌的儀式。
法國《費加羅報》發表《制裁普京何其謬也》,認為普京并不是全都錯了,歐洲和美國利益不一致,歐洲不應該中斷與俄羅斯的對話和參與制裁:
歐洲連想都不想就向美國看齊,從來都不明白我們和美國的利益是不同的。奧巴馬只有一個想法:與俄羅斯在亞洲的競爭中盡可能削弱對手。他對歐洲再也不感興趣了,因為他認為——很遺憾,他的想法并不是沒有道理——年邁且重病纏身的歐洲沒有未來。我們和俄羅斯生活在同一片大陸上。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它的文學、藝術、音樂和政治一直都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它是軍事強國,甚至也是一流的經濟強國。以制裁相威脅是在侮辱它,這么做不僅沒有用而且會適得其反,總而言之是荒唐的。
法國《世界報》發表《對制裁俄羅斯有所保留的大小原因》,說歐盟多國對制裁俄羅斯持保留態度。
2014年3月21日
普京簽署法令,完成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手續。
俄羅斯《導報》刊登《俄羅斯總統的克里米亞自白》:
2000年3月,普京作為總統候選人,明顯想獲得西方同行的好感。普京的第一位朋友是布萊爾。接著,普京與小布什交好,相信與小布什成了朋友。
但情況不是這樣。當小布什和布萊爾2002年背著普京將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七個國家收入北約時,他把這種行為視為背叛。
普京在克里米亞問題講話中直言不諱地說:“一次次地欺騙我們,背著我們做出決議,把既成事實擺在我們面前。例如北約東擴,在我們家門口部署軍事設施。還不停地對我們說:‘這和你們沒有關系’。”
普京認為前朋友們的舉動是虛偽的。
2007年普京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說:“美國不需要朋友。我們感到,美國需要的是能夠受擺布的附庸。”在這次的講話中,“持不同政見者”一詞不見了,有的只是“民
族叛徒”、“第五縱隊”。
普京對西方朋友失望了。普京的一個真正的朋友是查韋斯。
他認定,西方伙伴背叛了他,他永遠不會原諒他們,這種想法也只會越來越強烈。
俄羅斯信息分析中心網站發表《克里米亞公投于中亞,地區諸國恥觀望態度》,說中亞民眾大多數支持俄羅斯,當權者則觀望:
西方在意識形態政治大計中,將克里米亞這枚棋子利用到了極致,給后蘇聯地區最主要的一體化項目即打造歐亞聯盟設置最大的障礙。
所以西方、烏克蘭以及俄羅斯的自由派媒體開始竭力渲染如下的觀點,即克里米亞的回歸將為普京孜孜以求的復興蘇聯大計劃上句號。由索羅斯控制的歐亞新聞網如此評價普京3月5日與盧卡申科、納扎爾巴耶夫的會晤,“克里米亞危機令普京的歐亞一體化進程更為復雜,克里姆林宮在原蘇聯居民中籠絡人心、吸引人才的任務將難上加難“。千方百計擴散所謂俄羅斯可能吞并俄族居住地的恐慌,正是西方反俄宣傳戰的工具之一,它在俄與盟友之間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