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26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舉行了會晤,當雙方坐到談判桌前,彼此心里都明白:想通過一次直接會晤就能達成各自目標并化解烏克蘭危機,并沒有什么可能。然而,談判得以實現,所釋放出來的積極信息再清楚不過:雙方都不希望危機進一步擴大,都希望為和平解決問題創造條件。
時至今日,俄烏兩國的領導人都已十分清楚:一味堅持已方立場,會是一場不知何日是盡頭的危機,對兩國的安全與利益,都會造成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危機發生以來,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關系已嚴重對立,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給其經濟帶來了很大壓力,戰略環境也有惡化。長久與西方國家陷入準冷戰狀態,是俄羅斯難以承受之重。
烏克蘭所面臨的,是更為糟糕的局面。與俄羅斯的關系一日不能緩解,其東南部的內戰形勢就不可能根本得以扭轉,國家進一步分裂的危險也就一直存在。經濟上,危機已使其今年國內生產總值至少會下滑6.5%,今后兩年也不會出現經濟增長。尤為嚴重的是,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日前將烏克蘭主權評級降至“瀕臨破產”,這將威脅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向烏克蘭發放第二批總額為14億美元的貸款,而沒有這筆貸款,烏克蘭在即將到來的10月份,就將面臨斷氣的危險。
波羅申科還會對另一個事實越來越心知肚明:“盟友”是靠不住的。在危機發生后,烏克蘭把極大希望寄托在美國和歐洲對它的支持上。但實際上,烏克蘭的事態之所以演化為危機,恰恰是其內部政爭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介入相互利用的結果。沒有外圍國家的煽風點火,也就不會有俄烏關系的全面惡化。在烏克蘭視美國和歐洲為其“盟友”時,現實卻是血淋淋的:后者不會真為烏克蘭火中取栗,相反,烏克蘭不過是被它們用以實現自身戰略意圖的馬前卒。
欲化解危機,還是只能靠自己。在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唇槍舌劍和打打殺殺后,當事者都會有充分認識,在所追求的目標和采用的手段中,哪些可行適宜,哪些不可行不適宜。接下來是要拋棄不切實際的愿景,而要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在該妥協的地方達成妥協,這對烏克蘭危機獲得轉機是必要的。
對烏克蘭來說,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做出外交舉措時不考慮俄羅斯的感受,那是不理智的,烏克蘭需要認識到自己國家對外決策的限制性,這種限制性是因其地緣環境決定的,無視這種地緣環境的決定性作用,最終損害的是烏克蘭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對俄羅斯來說,也需要對其在烏克蘭的目標予以調整。在已經完全撕破臉皮、見血見肉后,繼續想著把烏克蘭拉攏在俄羅斯一邊,已經明顯不合時宜,就是意圖實現烏克蘭東南部地區的高度自治,也已困難重重。所能想的,也許只能是保住在克里米亞的成果,以及確保烏克蘭不成為北約和歐盟成員國。
無論是普京還是波羅申科,近來都表達了相互妥協讓步、和平解決問題的意愿。妥協是一門藝術,要等待和創造恰當的時機。烏克蘭的經濟困境與能源短缺,俄羅斯對克里米亞成果的鞏固,都在為兩國領導人釋放和解信息提供“借口”。同樣重要的是,國際環境要一同為促成這種轉變提供便利。美國式的強勢對抗姿態顯然只會使事情變糟,幸好,歐洲國家并沒有盲目跟從美國。波羅申科與普京昨日能夠坐到一塊,德國總理默克爾所發揮的居間協調作用不容忽視。德國和歐洲希望烏克蘭離俄羅斯遠點兒,但又不愿意因為烏克蘭危機而傷到自身。默克爾日前公開宣稱,烏克蘭危機已損及德國經濟,這是德國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德國和歐盟國家總體是調和者,仍然致力于將俄羅斯和烏克蘭拉到談判桌前來,這次明斯克會晤,歐盟的代表同樣在場。而在6月初的諾曼底登陸紀念日,正是在法國總統奧朗德的穿針引線下,普京和波羅申科才曾有過短暫的第一次交流。
談判總比戰爭好。普京與波羅申科坐到一塊,使人們看到了烏克蘭危機最終和平解決的希望,只是,它仍需要時間,并且要經受或然性的考驗。(作者是北京學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