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烏克蘭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加速“去美元化”進程

烏克蘭變局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烏克蘭危機、中東危機、埃博拉病毒和其他不穩定因素使全球經濟增長處于“疲軟、脆弱和不均衡”的狀態,尤其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俄、歐多方博弈,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影響深遠。

20140804163140_4724.jpg@584w_392h_1e_1c_80Q_1x.jpg

【內容提要】2015年,世界經濟持續緩慢復蘇,但地緣政治緊張和武裝沖突仍是世界經濟下行的主要風險之一。烏克蘭危機懸而不決,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五個方面的重要影響:一是世界加速“去美元化”進程,新興國家聯手“去美元化”雖短期內不會撼動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但長期看影響深遠;二是國際能源供給格局發生變化,俄、歐、美各方力量有待實現供需關系的“再平衡”;三是國際原油價格暴跌,世界糧食市場供應趨緊,大宗商品市場跌宕起伏;四是國際黃金市場小幅上揚,而全球股市節節攀升,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股市同創新高,危機對全球資金走向的影響有限;五是歐洲經濟復蘇受阻,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經濟處于“疲軟、脆弱和不均衡”的狀態。

【關鍵詞】烏克蘭危機世界經濟“去美元化”國際油價

【作者簡介】歐陽向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馬克思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理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哲學博士。

2015年,世界經濟持續緩慢復蘇,但地緣政治緊張和武裝沖突仍是世界經濟下行的主要風險之一。烏克蘭危機、中東危機、埃博拉病毒和其他不穩定因素使全球經濟增長處于“疲軟、脆弱和不均衡”的狀態,尤其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俄、歐多方博弈,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影響深遠。世界期待烏克蘭危機的和平解決,但由于缺乏互信等多種原因,明斯克會談所達成的協議無法充分落實,新的、更高級別的會談一拖再拖。烏克蘭危機懸而不決,對世界經濟到底有哪些影響,本文擬從五個主要方面加以分析。

一、世界加速“去美元化”進程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國對俄羅斯實行了金融制裁。作為反制措施,俄羅斯加快了“去美元化”進程。2014年5月,美國財政部公布的3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俄羅斯當月減持20%的美債持倉(約260億美元),這是俄羅斯連續五個月以來減持美債,其總的美債持倉規模從2013年10月的1499億美元降至1000億美元左右,為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此后,俄羅斯又逐步增持美債,但2014年10月,俄羅斯再度大幅減持美債88億美元,從美國第10大債權國降至第13名。同時,俄羅斯連續數月購入黃金,黃金儲備在其國際儲備中所占比重持續增加,從2014年1月1日的399.9億美元,約占同期國際儲備5095.95億美元的7.85%,增至2014年8月1日的461.09億美元,約占同期國際儲備4687.62億美元的9.83%[1]。2014年以來,俄羅斯外匯儲備持續下降(見圖1),黃金儲備持續上升,黃金儲備上升勢頭明顯超過外匯儲備增長(見圖2)。根據世界黃金協會2014年6月6日發布的《全球官方黃金儲備統計》,俄羅斯目前持有的黃金儲備達1068.4噸,超過中國居于世界第6位[2]。

“去美元化”還表現在建立獨立的支付體系、貿易結算體系和打造莫斯科國際金融中心等方面。俄總統普京和總理梅德韋杰夫先后表示要籌建本國支付系統,以將西方制裁所帶來的支付風險降到最低。2014年4月,俄羅斯通過《國家支付系統法》修正案,要求國際支付系統在俄央行專門賬戶存放相當于兩日流通金額的保證金,以規避國際支付系統封鎖俄羅斯銀行的銀行卡業務帶來的風險;俄羅斯還將建立一個完全由俄央行控股的國家支付結算和清算中心,央行是該中心自運行起兩年內的唯一股東。雖然困難重重,但俄羅斯從未放棄將油氣定價與盧布掛鉤的努力,獨聯體國家經濟一體化則是擴大盧布國際影響力的有效手段。鑒于中國和歐盟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與俄羅斯的雙邊貿易只占俄貿易總額的3%,即使沒有美國制裁,逐步減少使用美元、改用人民幣和歐元結算,也是俄羅斯自2008年以來明確提出的目標,而制裁只能使俄羅斯在“去美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應對美國制裁和逐步“去美元化”等方面,俄羅斯需要借力中國。俄方鼓勵國內銀行與更多非美國的支付平臺開展合作,主要潛在合作方即是中國銀聯。2014年5月“亞信”峰會期間,中俄共同發表聯合聲明,提出推進財金領域緊密協作,包括在中俄貿易、投資和借貸中擴大中俄本幣直接結算規模;舉世矚目的中俄天然氣30年供應大單雖然以美元計價,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俄氣”)已準備好以人民幣或盧布結算[3]。2014年7月15日,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五國領導人在巴西發表《福塔萊薩宣言》,宣布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總部落戶中國上海,同時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資金規模同樣是1000億美元,被認為是新興國家“去美國化”乃至“去美元化”的全球性制度創新。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三大外匯儲備國,中俄聯手“去美元化”,雖短期內不會撼動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但其影響是深遠的。

相比人民幣和盧布,歐元作為世界第二大國際貨幣,對美元的地位形成直接挑戰。2014年6月30日,美國司法部宣布對法國巴黎銀行給予高達89.7億美元的罰款,同時對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調查正在進行。除了美國司法部宣布的原因,即巴黎銀行違反美國的有關禁令,與伊朗、蘇丹和古巴等受經濟制裁的國家開展美元業務往來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國與俄羅斯一樣,是世界上“去美元化”最積極的國家。2014年6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與法蘭西銀行簽署在巴黎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之后將確定巴黎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以利于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法國央行行長諾亞表示,法國企業或將停止使用美元結算,用歐元和人民幣直接跟中國做生意。美國制裁巴黎銀行,目的就是遏制“去美元化”潮流,懲罰那些敢于違抗美國指令的國家,但此舉卻可能引起歐盟許多國家的反彈,使之在貿易結算中減少美元而增加歐元或新興國家貨幣的使用。

除上述各國外,東亞、拉美和中東等地區的新興經濟體也在積極采取措施擺脫美元的限制。拉美一些國家從2006年開始逐步減少美元在各國資金存貸和市場融資中的比例,2008年巴西和阿根廷宣布啟動雙邊貿易本幣結算,2013年巴西與中國簽署一項3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2014年阿根廷與中國續簽一份規模為7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海灣合作委員會一直致力于推進貨幣聯盟及單一貨幣機制的建立,嘗試與美元脫鉤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從國際金融市場總體情況看,盡管各國合力“去美元化”戰略意圖明顯,但尚不能撼動美元的霸主地位。2014年,美元兌一籃子國際貨幣創下近13%的超大升幅,歐元和日元跌幅均超10%,人民幣跌幅約為2%,表現尚可,但人民幣兌非美元貨幣被動升值對出口構成不利因素。2014年,俄羅斯盧布累計貶值約50%,經濟發展遭遇重創。以經濟強勁復蘇作后盾,美元成功捍衛其國際貨幣龍頭地位,尤其在6年多的量化寬松政策(QE)釋放出6萬億美元的龐大貨幣量背景下,美元不降反升,反映出美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強大的話語權和掌控力。

美元危機與美元霸權并存,金融市場風險加大,國際金融局勢愈發復雜。構建多元化貨幣體系已成國際共識,然而,距離成為現實仍路途遙遠。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即使沒有哪一種貨幣會取代美元處于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但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尤其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將使矛盾進一步凸顯。

二、國際能源供給有待“再平衡”

由于烏克蘭在能源上對俄羅斯具有高度依賴性,能源本來就在俄烏關系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歐美對俄制裁,俄借能源反制裁,使得能源問題再度成為焦點。

歐洲希望美國加快天然氣出口,以降低其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度;俄羅斯將戰略重心轉向東方,與中國簽訂大筆能源訂單。國際能源供給格局發生變化,各方力量有待實現“再平衡”。

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由來已久,而烏克蘭恰好是能源轉運的軸心。作為世界能源生產和出口大國,俄羅斯向歐盟、巴爾干國家、挪威、瑞士和土耳其每年出口天然氣約1600億立方米,約占其總需求的30%,其中53%經由烏克蘭境內的管道輸至歐洲[4]。

各國的進口數量和對俄羅斯的依賴程度不同,但自西向東大體呈增長態勢(圖3)。

德國是俄羅斯在歐洲的天然氣最大進口國,目前從俄進口的天然氣占其年消費量的36%,無論從短期還是中期來看,德國都無法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5]。在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這一依賴程度更高。烏克蘭80%的石油和77%的天然氣需要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俄羅斯,俄羅斯還控制著烏克蘭境內多數煉油廠。

2013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歐洲創新高,達1615億立方米[6],比2012年的1055億立方米[7]增長53%。

不僅天然氣,歐洲石油也嚴重依賴俄羅斯。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2012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石油2.865億噸,占歐盟石油消費總量的46.87%。雖然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比重高于天然氣,但石油供應國的可替代性更強,相對來看,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更為嚴重,成為制約歐盟的重要因素。

為增加歐盟制裁俄羅斯的底氣,美國出臺了加速出口液化天然氣、推進歐洲能源市場一體化建設、幫助中東歐國家開發頁巖氣等一系列措施。如果美國能夠長期、穩定、大規模地對歐洲及世界市場出口液化天然氣,將引發全球能源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但目前來看這一可能性不大。在液化天然氣出口能力上,扣除本國全部消費量后,估計2014年美國仍有超過1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結余[8]。從政治利益看,美國天然氣會優先流向歐洲,一方面減少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另一方面擠壓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收入以對付普京,但從經濟利益來看,美國不大可能與俄羅斯打“天然氣戰”。首先,頁巖氣開采的清潔度和經濟性尚有問題,在環境污染和價格倒掛的背景下,產量的可持續增長和出口供應能力有待論證;其次,美國液化天然氣的運輸費用遠高于俄羅斯管道的運輸費用,到岸價格每千立方米可能達到550美元,遠高于目前俄羅斯每千立方米380美元的供應價格,缺乏市場競爭力;最后,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是美國的4倍,產量中約55%供出口,俄羅斯不懼怕與美國打一場“能源戰爭”。從中長期看,北美天然氣凈出口總量和增速遠低于原蘇聯國家(見圖4)。然而,在美國天然氣產量不斷增加的大趨勢下,預計2015年后美國將逐步增加出口,2016年可供出口的液化氣有望達到1100萬噸,2020年可達到5750萬噸,將占全球當年貿易量的15.7%,烏克蘭危機是否會影響其出口流向和價格策略值得關注。

烏克蘭危機加快了歐盟能源市場一體化進程。歐洲能源聯盟的構想最先由波蘭提出,要點包括:設立專門的天然氣采購機構,統一負責天然氣價格談判和采購;增加歐盟基金對成員國能源設施建設的投資比重,重點資助成員國的天然氣管網建設;促進成員國對傳統能源和對頁巖氣的開發利用;盡快實現成員國的天然氣管道聯網;建立對能源供應商更為有效的應對機制;盡快實現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向歐盟供氣等。該提議得到法國的支持,而德國等原本與俄羅斯簽有長期供應合同的國家則表現出謹慎態度。英國力主進口美國頁巖氣,要求將此列為美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談判內容,并要求其他歐洲國家共同致力于擺脫對俄能源依賴。新一屆歐盟委員會上臺后,歐洲能源聯盟的建設大為提速,主要目標是降低歐盟對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節能減排,發展綠色能源,實現能源多樣化。隨著跨亞得里亞海天然氣管道以及更多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特別是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建設,歐盟天然氣供應渠道多樣化進程將加速。若歐洲下決心引進其他能源供應商,如增加從卡塔爾等中東產氣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將引起國際天然氣供給市場的“再平衡”。

烏克蘭危機促使相關國家能源策略發生改變。俄羅斯再次被視為歐洲大陸的首要威脅,因此,俄不得不轉向東方,與中國簽訂了長達30年、總價超過4000億美元的供氣合同。俄羅斯放棄“南溪”管道,以修建黑海海底管道的方式借道土耳其供氣歐洲,對烏克蘭的中轉國地位有所影響。歐洲能源聯盟已經啟動,而美國積極布局,在液化天然氣和頁巖油開采與供應上醞釀更大的調整。相比天然氣,國際原油市場面臨更大的變數。

三、對原油和糧食等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

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原油市場表現詭異。2014年7月之前,布倫特和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9]原油價格保持相對穩定,僅僅在危機爆發后短暫上升,隨即回歸到每桶100~110美元,但7月之后,國際石油價格急劇下跌,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跌破每桶50美元,重創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石油出口國(見圖5、圖6)。

石油價格暴跌引發“市場論”和“陰謀論”等多種解釋,到底與烏克蘭危機有無關聯,現筆者分析如下。“市場論”的主要論點有三:一是供需關系影響。全球經濟增長仍不夠強勁,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經濟下行導致需求不振,而沙特阿拉伯、美國、俄羅斯等石油產出大國都宣布不減產,導致供大于求,價格下跌。二是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市場之爭。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傳統能源產出大國壓低石油價格,打壓高成本的美國頁巖油生產,捍衛自己的市場份額。三是金融屬性影響。石油價格受期貨和現貨供應的影響,與美元走勢密切相關。2014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經濟強勁復蘇,美元持續走高,讓能源價格承受壓力(見圖7)。

上述因素誠然是影響原油價格下行的主要原因,但仍不足以解釋石油價格暴跌的全部動因。首先,全球經濟增長不夠強勁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事實,何以2009~2014年上半年該因素不起作用,國際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并最終穩定在每桶100美元以上(見圖8),而2014年下半年該因素突起作用,使價格急劇向下,跌去一半還多?其次,沙特阿拉伯在低價策略下石油不減產,而美國的頁巖油也未減產,相反2015年預計頁巖油日產量增加100萬桶,既然低價無法抑制頁巖油的發展,沙特阿拉伯為何還要增產壓價?第三,俄羅斯雖受重創,但也不減產,原因何在?

我們認為,各種因素綜合影響石油價格走勢,但烏克蘭危機后歐美對俄制裁力度加大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以往的局勢動蕩都會使避險資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場,造成石油價格的非理性上揚,唯有此次石油價格暴跌,從戰略上、時間節點上和宣傳上都配合了美國打壓俄羅斯的需要。啟動金融武器,壓低石油價格,聯手沙特阿拉伯,打擊俄羅斯,使俄羅斯失去經濟支柱,從而失去對中東歐、中東和北非的局勢介入能力,這才是石油價格暴跌的幕后原因。

“俄羅斯并非完全不受壓力影響。……俄羅斯人需要外國投資;寡頭政治家喜歡去巴黎和倫敦旅行,他們還有很多非法收入存在海外銀行賬戶;支撐俄羅斯運轉的財團無法承受更低的石油價格;俄羅斯政府的財政預算也同樣承受不起石油價格下跌。”[10][美國前國務卿賴斯的這番話是美國在烏克蘭危機后對俄戰略的清晰描述,也是對國際石油價格暴跌的最好注解。至于俄羅斯不減產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在于能源出口是俄羅斯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柱,即使石油價格下跌俄短期內也無法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

其次,俄羅斯已將能源戰略轉向東方,而沙特阿拉伯等國的市場爭奪熱點也在亞太,產油大國均存在捍衛市場份額的問題;

最后,美俄比拼的不僅是經濟實力,也是政局穩定,普京在俄羅斯80%以上的高支持率使他敢于放手與奧巴馬一搏。所以,俄羅斯低價不減產,既是無奈之舉,也是順勢而為??紤]到國際政治諸多因素,石油價格下跌將只是一個階段性過程,從長期看還會回調至每桶80美元左右的均線。

烏克蘭是全球第三大糧食出口國,危機對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市場的影響顯著。克里米亞歸入俄聯邦后,黑海各港口的糧食吞吐量下降,烏糧食出口受限,引起全球糧食價格上漲。

烏克蘭是全球第五大小麥出口國和第三大玉米出口國。受供應放緩擔憂的影響,2014年1~4月美國冬小麥和世界玉米價格分別上漲18%和12%,徹底改變了2012年以來深度下跌的行情(見表1)。

烏克蘭還是全球最大的葵花子生產國和世界第二大粗糧出口國,危機對食用油類、大麥、高粱、燕麥和黑麥等商品價格均有影響。小麥、大豆和玉米的期貨價格漲幅在15%~20%。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玉米和小麥價格飆漲,更助長避險基金由新興市場轉至谷物商品市場的趨勢。

2014年2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糧食價格指數平均為208.1,比2014年1月微幅修正后的202.9高出5.2點,環比增長2.6%。從世界銀行的糧食價格指數看,油脂類漲幅最快,高于食品類、谷物類和其他雜項增長水平(見圖9)。

糧食價格上漲將給各國帶來不同影響,對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大型出口國有益,而對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則造成負面影響,包括日本、墨西哥、阿爾及利亞、埃及和巴西等。中國與烏克蘭于2012年簽署“貸款換玉米”協議后,烏克蘭對中國糧食市場的重要性與日俱增。2013年中國玉米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位,但大部分進口來自美國,并非烏克蘭。烏克蘭玉米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重為16.16%,中國進口玉米所占比重僅為4.5%。烏克蘭尚不是中國玉米進口的最主要來源國,如何履行協議有待觀察。到目前為止,烏克蘭?;饏f議能否得到嚴格遵守尚有疑問。如危機不能政治解決,轉而向長期化發展,烏克蘭經濟遲遲得不到恢復,其糧食生產和出口能力將受到嚴重削弱,導致全球糧食貿易總量處于緊平衡狀態,世界糧食價格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

四、對黃金市場和全球股市的影響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受地緣政治影響,避險資金進入黃金市場,國際黃金價格出現波動。黃金價格自2014年1月開始緩慢上行,但并未一路上攻,也沒有達到2013年4月以前的高位,其中有多重原因(見圖10)。

首先,盡管部分國家的央行持續購進黃金,但國際黃金市場的需求仍然不足。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2014年上半年,俄羅斯、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墨西哥、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塞爾維亞、希臘和厄瓜多爾等國央行均增持了黃金儲備,但德國等一些國家則減持黃金儲備。從總量上看,2014年6月全球官方黃金儲備減少37.4噸,連續第二個月出現下滑。在整個黃金需求結構中,央行購金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僅占總需求的10%左右,難以支撐黃金價格上漲。2014年1~3月,全球投資者對金條和金幣的需求量下跌39%,滑落至283噸,為近4年來的最低點。中國作為最大的黃金消費國,2014年上半年消費量達到569.45噸,與2013年同期相比減少136.91噸,同比下降19.38%。

其次,美國經濟穩健復蘇,加息預期令美元走強,遏制了黃金價格的上漲。美國房地產市場穩步復蘇,制造業和服務業走出低谷,就業市場狀況好轉,消費者物價指數創2012年10月以來最高增速,通脹使加息成為可能,提振美元市場表現,黃金則相對走弱。

最后,隨著烏克蘭危機局勢趨緩,中長線資金撤離黃金市場的趨勢有所減慢,但資金匱乏仍是制約黃金價格走勢的重要因素。從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的COMEX黃金期貨非商業持倉數據來看,凈多單在近期迅速增加,截至2014年7月15日達到14.2萬余手,比6月初增長近1倍,應是基金重返黃金市場的信號,這是近期黃金反彈的重要原因。從中長期看,由于全球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資金動向不明,國際黃金市場弱勢格局難改,不排除再度跌至前期低點的可能??偟膩砜?,雖然在避險和“抗通膨”需求壓力下創造了近半年的波動上揚,但烏克蘭危機對國際黃金市場的總體影響有限。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相比黃金市場的溫暾,股市動蕩則猛烈得多。自2013年以來,受益于量化寬松政策,發達經濟體股市高歌猛進,但危機一度阻斷其向上勢頭,克里米亞事件是關鍵節點??死锩讈喪录l生后,美俄對峙從幕后走到臺前,全球局勢緊張,戰爭的威脅和俄羅斯公司“逃離”歐美市場的可能使全球股市遭到重挫。

2014年3月3日,俄羅斯和烏克蘭股市開盤暴跌超過10%,創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莫斯科股票交易所損失市值約600億美元,并導致盧布匯率跌至歷史新低。

歐洲三大股指的跌幅均超過1%,其中德國DAX30指數的跌幅達到3.44%。

美國三大股指均創下一個月來最大單日跌幅,三大股指盤中一度跌幅達1%,最終道瓊斯工業指數以0.94%的跌幅收于1.616803萬點,而標準普爾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也分別以0.74%和0.72%的跌幅收盤。

亞洲股市除中國因“兩會”飄紅外,其他主要股指均受波及,韓國股市和日經指數明顯受挫。直到3月底,亞洲和歐洲股指偶有小幅上漲,但均屬于技術調整,沒有從根本上化解戰爭疑云給股市帶來的下跌風暴,尤以俄羅斯股市為甚(見圖11)。

隨著美俄等涉事國紛紛表態不會直接動用武力解決危機,烏克蘭局勢雖未見底但有所緩和。

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股票市場奇跡復蘇,美股道瓊斯指數、標準普爾和納斯達克指數三大指標分別上漲2.2%、4.7%和5%,歐股中的英國和德國股指分別上漲1.3%和2.3%。

到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股市一路上揚,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股市同創新高。美股標準普爾500指數突破2000點,俄羅斯MICEX指數創2005年以來的最長連漲紀錄,日本股市東證指數直逼2014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巴西BOVESPA股指一度突破6萬點大關,沙特阿拉伯股指2014年8月以來上漲近7%,印度敏感股指突破2.65萬點,累計漲幅超過25%。MSCI世界指數上漲近4%,MSCI新興市場指數創近3年新高,全球股市總市值飆升至66萬億美元。

由此可見,烏克蘭危機被控制在局部范圍后,國際市場的壓力有所減輕。相比危機的不確定性,國際投資者更看重歐洲央行和日本的量化寬松政策,而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雖逐漸退出,但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仍會維持一段時間,尤其美國經濟由復蘇轉向成長,使全球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降低,有利于投資者信心回升,刺激股市持續上行(見圖12)。

五、對歐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

烏克蘭危機對烏俄兩國的經濟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烏克蘭經濟出現大幅衰退,烏央行預計2014年經濟增長率將由預期的1.5%降至-10%。受政局動蕩影響,格里夫納不斷貶值,部分銀行失去支付能力。為遏制資本外逃,政府實施了資本管制措施,如限制居民在銀行提取外匯、限制私人向國外匯款、限制企業購買外匯等。資本管制打擊了投資者的積極性,進一步影響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率急劇上升,部分地區的退休金和工資已不能按時發放。對關稅同盟國家貿易出口下降了1/3,能源和電力短缺,債務違約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俄羅斯則爆發資本外逃、盧布貶值和融資成本上升三大危機,經濟下滑不可避免。據IMF預測,2014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率僅為0.2%,全年通脹率約為10%,超過1000億美元資本外逃。2014年12月盧布環比貶值1.81%,從1∶35跌至瞬間最低1∶81,2015年1月以來在1∶65左右徘徊(見圖13)。俄羅斯央行數次調高基準利率仍不能阻止資本外逃和匯率下降,只得宣布放棄對盧布匯率的無限制干預政策,允許盧布自由浮動。美歐制裁給俄羅斯造成經濟損失約400億美元,國際石油價格下跌損失約1000億美元,債務總額超過8萬億盧布。與此同時,俄羅斯國際融資成本上升,企業歐元債券大規模下跌,外國銀行也減少了對俄羅斯企業的美元融資。

烏俄經濟增長下降,只是表面的暫時現象,更重要的是結構性、長期性影響。烏克蘭危機前,烏俄同為獨聯體自貿協定成員國,經貿往來十分密切。烏克蘭生產的機械設備和運輸工具、金屬及金屬制品約1/3向俄羅斯出口,而烏所需一半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兩國經濟存在較強互補性,尤其是烏克蘭對俄羅斯的經濟依存度較高,這與蘇聯時期聯盟內部分工有關[12]。如今烏克蘭毅然決然地轉向歐洲,卻未必能使產品順利打入歐盟市場,而政府已下令中止與俄羅斯的一切軍事生產合作,將使蘇聯解體時多個產業鏈條斷裂的一幕重演,一些合同中斷或不能正常履行,烏克蘭經濟也會長期面臨巨大的壓力。對于俄羅斯而言,重要的不是短期經濟指標惡化,而是其經濟全球化進程被阻斷。首先,全球化背景下吸引外資和俄企業向外擴張受到影響。俄羅斯經濟的自我投資能力相當于GDP的20%左右,投資不足是俄羅斯經濟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制裁,大型投資者對俄觀望情緒嚴重,外部信貸條件大幅收緊,導致借債成本上升。俄羅斯政府對原定優先發展的航空工業、加里寧格勒州經濟特區、北高加索地區的預算扶持額度已大幅削減,一些實體部門已感覺到制裁的威脅。其次,俄經濟暴露出結構上的短板,支柱產業能源部門受到劇烈沖擊。西方國家對油氣資源,特別是非常規資源的開發將進一步加快全球能源流動,而美歐禁止向俄羅斯輸出石油和天然氣設備與技術將導致俄羅斯正在籌劃開發的西伯利亞地區巴熱諾夫頁巖和北冰洋喀拉海石油項目受阻,還可能影響西方大型油氣企業(如??松梨?、英國石油公司等)與俄油氣公司的合作。最后,俄羅斯整合后蘇聯空間遭遇前所未有的直接挑戰,俄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西擴受挫,將不得不東進。沒有烏克蘭加入的歐亞經濟聯盟和歐亞經濟一體化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歐亞聯盟的構想更加遙遙無期。

烏克蘭危機除了影響烏俄兩國的經濟前景,還阻礙歐洲經濟復蘇。對俄經濟制裁以及俄反制裁使歐盟部分成員國經濟復蘇受阻。由于歐盟在貿易、投資、能源和糧食等方面與烏俄兩國聯系密切,尤其俄羅斯是歐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主要能源供應國,制裁使俄羅斯和歐盟兩敗俱傷。面對能源安全威脅,歐盟不得不將能源多樣化和來源多渠道納入議事日程,未來是否會放寬對核電的審批和加強可再生能源投資有待進一步觀察。俄羅斯的農產品進口反制措施,即一年內禁止或限制從對俄實施制裁的國家進口農產品、原料和食品的限令,對歐盟多國均有影響。波蘭是世界上最大的蘋果出口國,而俄羅斯是波蘭最重要的蘋果及其他農副產品市場。由于波蘭在歐盟中持最為堅定的反俄立場,2014年2月以來,俄羅斯先后停止從波蘭進口豬肉及其制成品和牛奶類制品,還擬停止進口波蘭的蔬菜和水果,導致波蘭農業部部長辭職。法國也在水果和蔬菜出口領域遭受損失,比利時、荷蘭和德國的牛肉出口受到強烈沖擊,丹麥和荷蘭的奶制品出口損失最多,就連不是歐盟成員國的挪威,其鮭魚飼養業股票價格也大跌,因為俄羅斯是世界最主要的鮭魚消費國之一,也是挪威魚類產品的最大市場。出口乏力影響企業經營業績,導致收入降低、消費疲軟、民眾不滿情緒增加。烏克蘭危機還提高了國際糧食價格,而西班牙、荷蘭和意大利都是烏克蘭糧食進口大國,每年進口額合計約為16.2億美元,糧食短缺和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社會不滿。作為歐盟經濟引擎的德國2014年對俄出口總量減少20%(集中在機械制造領域),商業信心指數連續數月下降,凸顯危機對德國經濟的影響。烏克蘭危機的長期化將對包括俄、烏、歐盟在內的整個歐洲經濟產生較大影響,若遲遲無法化解,可能會延緩歐洲經濟復蘇勢頭(見圖14)。據歐盟委員會預計,由于對俄制裁,歐盟2014年和2015年將分別減少400億歐元和500億歐元收入,分別占歐盟GDP的0.3%和0.4%。IMF預測,歐元區2014年經濟增長為0.8%,2015年將回升至1.3%,仍處較低水平。

地緣政治風險使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未來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影響全球資本流動和投資者信心。2014年下半年,美國經濟強勁復蘇,將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化更為明顯。烏克蘭危機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大,雖然石油價格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頁巖油開采,但美國不僅是石油產出大國,同時也是石油消費大國,石油價格下跌從整體來講對美國是有利的,可以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而美元走強最終會使美國受益。美專家估算,石油價格每桶降低10美元,將帶動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5%。國際石油價格大幅回落,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產生的不良影響,這使一些國際機構對美國經濟增長預測上調至3%以上。

通過影響國際資本流動、沖擊國際貿易、干擾大宗商品市場,烏克蘭危機給世界經濟復蘇帶來了壓力。雖然危機給美國造成的直接損失不大,但“去美元化”、能源布局變化、國際糧食價格和全球股市波動等對美國的影響是全面的,也是長效的。值得關注的是,在聯合國大會上,除了支持美歐實施制裁的100多個國家,另有100多個國家棄權或反對對俄制裁,隱然形成另外一個“平行市場”,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分庭抗禮。雖然棄權或反對制裁的國家大多貧困弱小,但長期演變下去,世界經濟版圖將會發生怎樣的組合變化,哪些國家會有新的機會,國際經濟秩序是否會有所改變,烏克蘭危機或許已埋下了根由。

(責任編輯:李丹琳)

【注釋】:

[1]根據俄聯邦中央銀行數據庫的解釋,俄羅斯國際儲備由外匯儲備、黃金儲備、IMF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組成。

[2]截至2009年4月,中國官方公布的黃金儲備為1054噸,但據估計實際數量應遠超此數。參見杰夫·克拉克:《中國的黃金儲備真相(二)》,《中國黃金報》2014年8月15日。本文采用官方數據,未作調整。

[3]作為在俄羅斯舉足輕重的戰略性支柱企業,目前,“俄氣”正與香港聯交所展開上市談判。若談判成功,“俄氣”將成為繼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和俄“IRC”礦業公司后第三家在中國香港上市的俄羅斯公司。

[4]歐洲的天然氣進口分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其中管道天然氣主要從俄羅斯、挪威等國進口,液化天然氣主要從卡塔爾、尼日利亞等國進口。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管道主要有四條:第一條橫穿烏克蘭,向西通往斯洛伐克、捷克、德國和奧地利,向南通往摩爾多瓦、保加利亞;第二條經白俄羅斯和波蘭,通往德國;第三條經烏克蘭東部,穿越黑海至土耳其;第四條“北溪”管道穿越波羅的海,由俄羅斯直抵德國。

[5]2011年5月,歐洲經濟“發動機”德國宣布,將于2022年年底前終止所有核電站的運行,核電退出后所造成的能源缺口,大部分將由天然氣來補足。這意味著德國將進口更多的天然氣。

[6]中國石油新聞中心:《2013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歐洲創新高》,《中國石油報》2014年2月25日。

[7]《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3年6月。

[8]美國是天然氣消費第一大國,約占世界總量的22%,2014年前一直依賴進口。2010年以來,借力于“頁巖氣革命”,美國逐步縮小天然氣進口比例,基本實現了供需平衡,但直到2013年仍在少量進口,其中進口管道天然氣789億立方米,進口液化天然氣27億立方米。2011年和2012年的進口依賴度分別為6.5%和5.9%。

[9]紐約商品交易所有兩個分部,即NYMEX和COMEX。NYMEX分部負責能源、鉑金及鈀金交易;COMEX分部負責金、銀、銅、鋁的期貨和期權合約。

[10][美]康多莉扎·賴斯:《美國會被烏克蘭喚醒嗎?》,《華盛頓郵報》2014年3月7日。

[11]李林旭:《全球官方黃金儲備持續下滑》,《中國黃金報》2014年8月15日。

[12]烏克蘭原屬聯盟管轄的機械制造、冶金、造船、國防軍工和航空航天等大型企業大多與俄羅斯的相關企業具有生產協作和分工關系,尤其在東部重鎮哈爾科夫、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頓涅茨克和敖德薩更是如此,獨立后歷屆政府都將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但收效甚微。這是烏克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圖表有刪節)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心情表態

  • 1
  • 2
  • 3
  • 长篇小说《黑与白》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掩耳盜鈴及其他
  5. 從體制內到娛樂圈,從馬翔宇到李明德:反抗似乎成了最后的出路
  6. 雙石|“英雄戰死錯路上”
  7. 李克勤|毛主席周總理終身同為該委員會主席
  8. 前頭捉了張輝瓚——批駁利用張輝瓚被殺搞歷史虛無主義問題—— 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啟迪
  9.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10. “向科學進軍”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7.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