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房”案中的美國式救市
2008-7-26 華夏時報
本報特約撰稿人 李正信 元春
華盛頓 北京報道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外國對美國長期證券凈購買》報告,兩房危機苗頭今年3月一顯露,加勒比海地區金融機構就連續拋售美國機構債券,3月至5月間以全球最高速度分別減持334.61億、198.96億及100.48億美元。國際金融界公開的秘密是,大量國際投行、對沖基金出于避稅目的,在加勒比海小國設立金融操盤機構,3月份開始的連續大幅拋盤,正是這類機構規避兩房危機的動作。然而,恰恰在此期間,中國內地卻大量增持美國機構債券,3個月共增持341.47億美元,居全球增持第二最高,到5月底持有美國機構債券總額已高達4333億美元。
美國國會醞釀已久的援救房貸融資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的議案終于成形。根據眾議院表決的議案,美國財政部將通過購買股票、發放貸款和擴大信貸限額等形式,向房地美和房利美注資。
逃過了死罪的兩房未來的日子仍然好過不到哪去,其作用和規模將被大規模壓縮。兩房任何一種發展前景對中國內地持有的巨額美國機構債券都將形成嚴重的縮水威脅。
美國國會醞釀已久的援救房貸融資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的議案終于成形。分析人士指出,國會和布什政府相互妥協,共同對付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困境,給議案的順利通過奠定了基礎。
然而,逃過了死罪的兩房未來的日子仍然好過不到哪去,其作用和規模將被大規模壓縮。兩房任何一種發展前景對中國內地持有的巨額美國機構債券都將形成嚴重的縮水威脅。
白宮反對但仍出手相救
在美國整體經濟中,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簡稱:房利美)和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簡稱:房地美)這兩大房屋金融巨頭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尤其是現在,其身上不但承載著高達5萬億美元、近乎全美總量一半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且面臨嚴峻的破產威脅。顯而易見,能否穩定房利美和房地美,已成為美國金融市場可否快速度過危機并及早復蘇的關鍵。為此,美財政部已提出計劃,要求國會同意財政部可根據需要向兩房提供無上限的信貸額度,直接購入這兩大公司的股票,以及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管。
盡管美國國會就相關問題與白宮意見分歧很大,但鑒于事關重大,各方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7月23日,國會眾院就此計劃進行表決前數小時,白宮終于做出重要讓步,從而推動眾院當天放行財政部的拯救兩房計劃。人們普遍相信,參院日內也將讓這一計劃過關,布什總統就可盡快簽字使這一拯救方案成為法律,從而讓房利美和房地美躲過此輪破產的厄運。
兩房死罪雖免活罪難逃
然而,死罪雖免,活罪難逃,兩房乃至美國資本市場未來的日子仍不好過。
從經濟角度看,兩房在次貸危機中實際發揮的作用最受指責。本應在房地產市場波動中發揮穩固美國經濟之錨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在次貸危機的形成及爆發中,卻起了推波助瀾的消極作用:從2000年房地產泡沫開始形成的初期,兩房利用其半政府機構的有利條件,把自己的債務打包,魚目混珠讓眾多國內國際資本,把其當做美國財政部債券的同類大量購買。
兩房的這一做法形成的兩大副作用,一是為次貸的急劇膨脹提供了空間。兩房不但把自己購買來的抵押貸款打包上市,且購買大量以房貸為抵押的股票。這樣,當次貸危機爆發后,本應發揮穩定作用大量吸收低廉不良貸款的兩房,卻自己也被困在次貸中但求自保。兩房的第二大副作用是扭曲了市場的資本配置,因如果兩房不把抵押貸款魚目混珠地變換成央行資產出售,大量的國內國際資本就可能不購買兩房的債券,而改變方向流向美國的優質企業,導致的結果就會是提升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不是讓眾多業主住進了本屬奢望的大房子。
盡管美國財長保爾森強調,政府的當務之急是通過支撐兩房來穩定美國的金融市場,而決策圈內外已開始討論兩房的遠期命運,即兩房的屬性將來不可稀里糊涂地游離于公私之間,而應該明確其到底是姓“公”還是姓“私”,以免繼續愚弄世人。自由派勢力主張干脆讓兩房完全國有化,但保守派勢力的傾向則相反,認為國會應沒收兩房的政府屬性,讓其完全成為一個私有企業,自生自滅。實際上,兩派就此的辯論才開始,屆時結局如何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但一點可以肯定,即兩房的作用和規模必將被大幅壓縮。
政府包攬到底拯救了誰
根據眾議院表決的議案,美國財政部將通過購買股票、發放貸款和擴大信貸限額等形式,向房地美和房利美注資。
7月22日,國會預算辦公室宣布,財政部援救計劃的代價大約為250億美元,低于許多人的預期。美國彭博新聞社的報道認為,這也是國會兩黨議員能夠迅速就財長保爾森的援救計劃達成協議的一個因素。
鑒于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在美國房地產和金融市場所占的地位,美國各界大多數輿論都支持布什政府的援救計劃,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擔心,政府如此大包大攬,實際上是用納稅人的錢來救助那些經營不力或缺乏精打細算的機構和個人。
華盛頓的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克萊德·克里斯托維茨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說,國會表決的政府援救計劃聽起來有點社會主義的味道。“他們試圖拿出來一個應急措施,這種應急方案實際上是一種國有化措施,但看起來又不像國有化。這種有點模棱兩可的辦法向金融機構提供充分的信用擔保,表示如果出現風吹草動,政府將插手,但是政府又不直接干預。”
一個多星期前,加州的因迪美銀行(IndiMack)在次級房貸危機的拖累下破產,政府接管這家銀行之后,出現了罕見的擠兌風潮,在美國金融市場引起很大震動。據美國媒體報道,迄今已有15家銀行和貸款機構在次級房貸危機的沖擊下倒閉,預計今后將有大約150家金融機構難逃這種厄運。克里斯托維茨表示,即使政府想管,恐怕它也管不了這么多。“也許其他的一些地方性銀行也遇到很大麻煩,但是我不能肯定它們都能得到中央銀行的幫助,指望政府來拯救它們。”
亞洲資本損失巨大
隨著兩房危機細節的進一步暴露,人們開始看出亞洲資本尤其是中國資本在其中受到的損失。《商業周刊》經濟學主編皮特考伊透露,中國大陸、香港和日本等亞洲經濟體,近年來稀里糊涂購買了大量的兩房債券,其中中國大陸首當其沖。到2007年年中,中國大陸已積壓了3870億美元的兩房及其他美國政府企業債券,占美同類債券外國擁有總量的27%。
更有文章顯示,根據美國財政部的《外國對美國長期證券凈購買》報告,兩房危機苗頭今年3月一顯露,加勒比海地區金融機構就連續拋售美國機構債券,3月至5月間以全球最高速度分別減持334.61億、198.96億及100.48億美元。國際金融界公開的秘密是,大量國際投行、對沖基金出于避稅目的,在加勒比海小國設立金融操盤機構,3月份開始的連續大幅拋盤,正是這類機構規避兩房危機的動作。然而,恰恰在此期間,中國內地卻大量增持美國機構債券,3個月共增持341.47億美元,居全球增持第二最高,到5月底持有美國機構債券總額已高達4333億美元。香港在此期間也大量增持,3個月合計140.94億美元,居全球增持第三最高。
不難想象,虧空巨大的兩房,未來的規模和作用都將被大幅壓縮,甚至會被國會私有化后任其沉浮。兩房的任何一種發展前景,從中遠期看對中國內地持有的巨額美國機構債券,都將形成嚴重的縮水威脅。如何應對,將成為日益緊迫的燙手山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