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這個地方,就我小時候所知,就是一個老落后的省份,就是說,糧食產量也上不去,各方面都在拖后腿。當時先進的省份都在長江上游地區,而安徽處于下游地區,所以領導們號召都是說要向上游的省份學習,叫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就是從這兒來的。
在網上對安徽省做了一些調查,首先注意到,安徽省是人口流出大省,就是說,本地的老百姓,只要覺得有需要,就會向外省流動,在網上查到2013年的一個新聞《上海外來人口數量960萬 安徽人最多占三成》就是說,在2013年,上海的安徽人有三百多萬人。
在網上又搜到一條新聞,叫《中部人口空心化:六省份人口負增長 安徽-0.6%》就是說,一年之中,安徽的人口下降了百分之零點六,安徽現在有六千萬人口,則百分之零點六,是三十六萬人,如果按有的人聲稱,那豈不叫非正常死亡三十六萬人?
網上查到的安徽省的人口,是1960年比1958年少了300萬,那算是“餓死了三百萬”嗎?但是我認為當時的統計困難,下面也造假,實際情況是有三百萬人離開安徽省去其它省份了。
解決我的這個假說的辦法是,關注一下通信。就是說,一個家庭如果在一個地方呆著,沒有人在外地,通常也就不寫信,也沒有什么人可寫信啊。但是如果有人出外了,通常要寫信回家的。不僅如此,事實上,就我在那個年代看的情況,因為平信還算可靠,因此有的人甚至將五元錢十元錢塞進信封里寄回給家里的。我當兵的時候,我的一些農村來的戰友,就經常給家里寄一些錢,就是他自己省下來的津貼費,五元或者十元左右,對他的家庭幫助是很大的。
通常當時一個人寄信的頻率有多大?就我當兵時期我自己和我周圍戰友的情況,通常一個人一個月寄一封信,如果寄多了,要知道寫信很累啊,象作文一樣啊,因此不愿意多寫,但是也不得不寫,不愿意和家人失去聯系,因此一個月一封信。
這么一來,我就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如果一個省,一年有多少封信寄出,將這些數字除以12個月,就知道大致有多少人在外地了,大致,雖然不準確,但是,粗估還是可以的。
因此我在網上的《新中國55年統計資料匯編-安徽篇》中查到安徽省的信件統計資料如下:我光是指的函件數目,單位是萬件。
1957年4534萬件,1958年5167萬件,1959年7005萬件,1960年8263萬件,1961年7703萬件,
1962年7621萬件,1963年6532萬件,1964年6642萬件
好,我就摘這么多。我們知道1958年全國大豐收,是沒有饑荒的,但是安徽省仍然有人流動在外,拿1958年的5167萬件除以12,得數430萬人是在外地的,而1960年是三年自然災害最慘的年份,共有信函8263萬件,除以12,得數689萬人在外地,比1958年多了258萬人。后來的信函數穩步上升,是因為人口持續增加,出外的人口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很長時期沒有到達1960年的外出人口數目。
而且,一般而言,出門在外的人都是年青力壯能夠生孩子的人,而不是生不出小孩的老人,這導致了網上的資料顯示在1960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只有三十五萬人,要比1958年新出生的嬰兒數82萬人少了四十多萬人。因此,也有可能孩子都生在外地了,或者因為出外了所以就沒有機會去干生孩子的事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