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悖論的經濟分析和政治選擇
(無極尚書/文)
國企,自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一直飽受各界詬病,即便體制內的人們,也是茶壺里煮餃子,心知肚明而不說。國企,難道真的是怪胎嗎?
溯根求源,國企,即國有企業,改革開放前叫國營企業。建國后,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神洲大地上除很少一部分城市工商業外,只存在兩種企業: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企業。全民所有制企業,就是國營企業,就是純國企。全民所有,顧名思義即全國人民所有。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了一段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過渡經濟時期,出現了一段經濟“雙軌制”,國內出現了一波經商大潮,許多民營小公司涌現,但國有企業做為存量沒有變化,但已感受到了市場競爭。1992年中國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3年國內第一部公司法出臺。與經濟體制相匹配,企業的組織形式出現了新的變革,即出現了公司制企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現代企業制度:即在公司法律框架下,采取現代企業組織形式和先進管理運營方式的公司制度。在新企業制度下,增量的企業形式有三種股份制、合伙制和個人獨資(還有一人公司)。這樣,增量上的國有企業又多了一種,即國有公司,主要包括國有獨資公司和國有控股公司。所以,從歷史根源上看,現存的國有企業,有兩大類,即全民所有制企業(老企業)和國有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國有控股公司,部分還有國有占大股份的合伙公司、國有一人公司)。
從經濟上分析,國有企業,終極所有者是全國人民。投入的資本,即初始資本,不管現實來源如何,本質上都是全國人民的資本。它與財政資金、政府資本是等同的性質。國有資本,實質就是公共財政的一種形式,是公共資源。不過是,國有企業無非是國有資本的企業化管理。所以,國有企業具有很強的公共性。
具有公共性的國有企業,很難實現廠商的最大化利潤目標。純私有性質的資源,有生來就維護自身權益的動力,以最大化利潤為目標幾乎與私有企業與身俱來。
但,現在,我國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其實是擴大企業的盈利能力,就是放大其私有性。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國有企業具有公共性和私有性兩種屬性。而這兩種屬性,本質是相對立的。公共性要求它對全國人民提供普遍享有的福利,是一個公共贈予的過程;私有性要求它從別人那里獲得利益和財富,是一個私有取得過程。這兩個過程是不能同時兼顧的。同時兼顧是重復行為,對社會而言,是平添了社會交易成本。這與你今天把好的馬路挖斷、明天把它填上一樣,對社會沒有增加福利,只增加了交易成本(工人的工資、設備的折舊等)。
這樣,就出現了“國企悖論”:在用一般企業的績效衡量國有企業的同時,又要求國有企業起到公共資源的公共作用和經濟的平準效用,這兩個要求是相矛盾的。
――尊崇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學者們會說,你看國有企業,效率是如何如何低、成本是如何高、市場競爭力是如何如何差,還與民爭利、涉嫌壟斷、員工素質低,還有的國有高管貪腐、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等,比不上私企,要盡快改革……等。
――尊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學者,和國資委的干部們,會說,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體制的基礎。沒有公有制經濟,就沒有社會主義體制。改革國有企業,無異于私有化。國有企業私有化無異于重蹈前蘇聯之覆轍。沒有國企的壟斷,市場強弱強食的結果,必須形成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我們的民族企業將淪為外國資本的附屬,我國將成為外國的經濟殖民地。這是很嚴重的政治問題和國家問題……等
這兩方面明確對立的觀點,其實是國企悖論的兩個方面在現實的反映。只看國企的公共性,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者的觀點;只看國企的私有性,就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學者的觀點。這兩個方面都有片面性。
國有悖論決定了,這兩個方面觀點很難調和。如果不做取舍,這種爭論將延續永久。以前、現在或以后有關國企的理論,也無非屬于這兩大陣營的某一個而已。
悖論,就是矛盾。但現實如何解決?
其實,矛盾的問題,也不是沒有方法的。我們學過兩點論,也學過重點論。國企悖論的兩個方面,哪一個更重要呢?是我們應該衡量的。
是經濟體制重要,還是經濟效率重要?這是解決國企悖論重要問題如:
――如果我們強調經濟體制重要,即實行公有制大于實現公共資源的效益和效率,我們為維護現行的經濟體制,只有犧牲國企的效益;
――如果我們強調經濟效率、強調提高國企/國有資本的效益和效率,我們就可能要改革經濟體制,這就要涉及公有制基礎。
在這樣的博弈下,作為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會選擇什么樣的路呢?毋庸置疑,我們要選擇發展和壯大國有經濟,大力改革國企內部管理。這也是為什么改革開放以來,有多少市場經濟學者聲嘶力竭地呼吁國企私有化,國家沒有理會的政治原因。
奉勸力主國企私有化、向西方看齊的學者們清醒一點吧,許多理論并不是只有你們懂得,而是你們的立場,決定了在中國,你們很難實現理想。(無極尚書/文)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