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冬季之前,我吃的是憑著“糧油供應本”到“糧油銷售點”上購回去的計劃供應的米和油,一般居民是每月二十四斤,“工作同志”是每月二十八斤,中學生是每月三十二斤,用力氣的碼頭工人之類的還要多些。計劃,就這樣面對著所有城鎮人口。油,不用說,是菜籽油、花生油或大豆油,一般都是吃菜籽油,它便宜些。而米呢,一般有三種:秈米,我們稱為小米;粳米,我們稱為大米。一般的人家,平常都吃秈米,因為它做飯“脹”,而大米呢,雖知它比小米好吃,但貴一些,做飯也不“脹”,不見吃,會吃多了。此外還有糯米,一般只有在過年時候才有供應,因為家家要“磨粉面”,正月初一早上吃的圓子,就是這粉面做的,年三十晚上就把圓子做好了。
1968年冬季,作為中學生,我下鄉插隊而去。想不到在農村吃上了最好的米,對比之下,這才切實明白,原先在城里吃的,都是國家糧食倉庫里的,那當然是年年收進新糧、推出陳糧,于是城鎮人口所食用的,總之就是陳米,而且有時也會覺得那米不好吃,因為大約過份地陳了,或者在糧食保管上有了點問題。所以,插隊對于我這樣的人,第一好處就是吃上了最好吃的米,而且都是大米,即由粳稻機出來的米。那大米飯做出來油晃晃、香噴噴的,不需要下飯的菜,兩大碗飯就滑到肚里去了。農民吃的也是這樣的大米。至于秈稻,則和多余的粳稻一起,賣到公社糧站上去。卻原來,種田人吃米,是這樣“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們看著城里人吃那計劃供應的陳米,心里真要發笑呢。
粳稻一般是晚稻,生長時間長些,到下霜的時候才收割,秈稻一般該是早稻與中稻。必須充分利用季節和地力,所以不可能全種秈稻,也不可能全種粳稻。耳朵里聽到,水稻是經常有新品種下來的,也看到公社農技員總是很勤奮而辛勞地出現在田間地頭,真是與農民打成了一片,他們對于農民是很可寶貴的人。于是,水稻產量年年提高,一直達到了上千斤。在我離開農村時,已經有雜交水稻品種下到了農村,說是產量更高。我在1975年底回城,由于與農村有了關系,從此以后再沒有吃過那記憶中的陳米。接著,計劃供應取消了,糧油市場開放了,如今走到超市里去,一眼望去都是好米,也看不到從前的那種陳米。但間或聽說市場上會有“假米”,不覺詫異,米怎么會“假”呢?原來,是用手段以次充好,或者在米的含水量上面做文章,或者還有其它方法。另外,就是米的環保質量上會讓人有些不放心,都標明是“綠色大米”,誰知道它到底有多少“綠色”呢?只有我們插隊時吃的那米,才不言而喻是綠色的。那時農民就有一個習慣,就是吃米一般是“陳稻新做”,不用當年剛收獲的水稻,是為了讓殘留農藥自然揮發掉,雖然那時農藥遠沒有現在用得多,而對農作物,是用著相當多的自然肥料的。
插隊時的大米是放開肚皮盡吃了,但食用油卻不一定很寬裕,這大約因為產糧地區油菜籽種植面積一般不足,如果擴大了種植面積,菜籽油就會很多。所以那時,農村人贈送給城里人幾斤菜油,該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因為農民自己也不見得家里的菜油多得吃不了。
而現在,超市里的食用油琳瑯滿目,要買多少都有,不限量的。但有一個問題,那菜籽油、豆油、花生油,以至葵花籽油、玉米油等等,明擺著分為兩種,一種是標明“轉基因”,一種是標明“非轉基因”,后者要貴一些,前者便宜一些。你選擇“轉基因”還是“非轉基因”?在無形之中,這給了你選擇的自由,或者換個更高深的說法是,給了你吃油的民主;選購“綠色大米”也是一樣,是民主而且自由的。
這樣說法,確實有點怪、別扭,好像別有用心似的,但老實說,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因為,那個憑證供應糧油,長期以來,是被譏笑為“貧窮”以至“專制”的,如今這樣,當然就是相反,是富裕、自由、民主的了。
從前的油都是壓榨出來的,如今有“壓榨”與“浸出”的區別,也都在商標上有顯示,供你自由而民主地選擇,據說“壓榨”要好于“浸出”,因為“浸出”是要用化學手段的,而“壓榨”則跟過去一樣,是用機械手段硬把油從植物種子里給擠出來的。如今人聽說“化學”二字,就談虎色變,記得我們做學生時,覺得化學是挺有意思也挺有科學性的,想不到它這樣不受歡迎。
還有,何謂“色拉油”?是將油之“色”用化學方法“拉”了出去么?總之這“色拉”的技術,一夜之間從天而降鋪天蓋地似的就來了。“色拉油”稀稀的,雖然也吃得不少了,卻終于還不知道它的來歷與好處。于是,守舊的百姓們就依然購買老的油廠出來的菜籽油,那老的油廠也就依然維持著,有需求就有市場就有生產嘛,這也在市場經濟規律之中的,相對于“色拉油”之類,是一種自由競爭,只不過是站在舊技術舊傳統的一方。從傳聞中估計,這所謂“色拉”,是不是隨著“轉基因大豆”用市場手段壓垮了東北大豆,而同時進來的呢?就用這技術同時壓垮了舊的榨油技術。它們似乎是同步的,是互相呼應的同盟軍。然而,我們不應當拒絕先進的生產技術,只是它如果被用于不公平不正當競爭,尤其是帶有經濟殖民或霸權性質的話,那就不能簡單地看作是好事情了。果如此,則我們在超市里得到的“自由民主”也就不能算是好東西。
怎么,難道你要專制么?你還想吃那糧倉里的陳米么?
面對這一責疑,我忽然想到,所謂專制,也并不都是壞東西。此話怎講?因為,計劃供應糧油的前提是“統購統銷”,既然“統”了,就是有“統一”的管理,是有規定的,規定你吃到什么與吃不到什么,比如,當時城鎮人口就只能吃糧倉里的陳米。這誠然是有點“專制”的,一個普通百姓每月的吃米,也被層層級級的管理著,要說這是“自由民主”,要說這沒有“專制”氣味,真不好說。我記得插隊時看到的公社糧站的站長,是“小鎮上的將軍”一樣的人物,公社領導干部對他也是恭敬有加的。雖然這樣的人物在農村也是一夜之間就跟他的糧站一起消失了,與城里的“糧油供應點”一樣的命運,但公社糧站倉庫林立的興旺景象,站長的不同尋常的社會地位,在我仍是記憶猶新的。
那么,你到底要回答,專制如何不都是壞西?
我卻也答不出道理來,我只能引用一種事實(來自網絡):
科技部嚴防參加世博會的外國人誤食轉基因食品
發帖于:環球風云 發布時間:2010-4-12 19:36:55 作者:zssoftware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官方網站報道,“為把2010年上海世博會辦成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科技部、上海市政府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學院等10個部門和單位專門成立世博科技領導小組,啟動實施世博科技專項行動,組織和動員全國科技力量和科技資源,開展聯合公關,為上海世博會的成功籌辦提供科技支撐。”其中,在食品安全方面,已成功開發出了快速檢測“食品中的病原體、有毒有害物質、轉基因成分”等“多個食品安全檢測產品,并已在上海及周邊地區檢測機構示范使用。”
報道內容十分明確,科技部已把轉基因成份與病原體、有毒有害物質,并列為危害生命健康的三大違禁食品。并開發研制出了專門檢測手段,嚴防參加世博會的外國人誤食轉基因食品。
可見,“專制”手段有時也是必要的,“科技部、上海市政府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學院等10個部門和單位”就這樣實行了必要的“專制”,使得到世博會來的外國人,在那為時不多的幾天里,也吃不到或不能吃到或不準吃到有轉基因成份的食品。這不就是我前面說到的“統”么?“既然‘統’了,就是有‘統一’的管理,是有規定的,規定你吃到什么與吃不到什么”。而同時,我們每天都在超市里面對各種食油的選擇,其中有轉基因的,有非轉基因的,可見,這方面我們國人沒有受到“科技部、上海市政府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學院等10個部門和單位”在世博會上實行的“統”,外國人就不像我們這樣“自由而民主”地能吃到轉基因的食油以及一切使用這食油的食品。如果說,我們在超市里的這“民主自由”是好的,那么世博會上這“十個部門和單位”的“專制”就是不好的,相反,如果那個“專制”是好的(網絡上一般卻是這樣認為的),那么我們這個超市里的“自由民主”就是不好的,應當收回,而也給我們享有“科技部、上海市政府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學院等10個部門和單位”的“專制”。還有網民說,我們應當給外國人以我們的國民待遇,怎么能這樣讓人家吃不到轉基因呢?這話說得有點怪,好像其實倒是向往那“專制”,而不要這“民主自由”的。所以我說,“所謂專制,也并不都是壞東西”,這該沒什么語病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