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心”、“經濟過熱”、“科學發展觀”
黨的基本路線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正確。講“一百年不動搖”,對。實際不幾年就開始動搖,正常。講不動搖就是因為有動搖,正是不動搖與動搖,形成實行黨的基本路線的矛盾運動。
黨內最先動搖的是胡趙等人,他們支持搞資產階級自由化,不要“四個堅持”,后來發展到動亂,被鄧小平果斷地鎮壓下去了。但是,鄧小平只是從政治上反對資產階級政治化,他認為胡趙“不是在經濟上出問題,而是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上栽跟斗”;認為“如果在這個時候開展一個什么理論問題的討論,比如對市場、計劃等問題的討論,提出這類問題,不但不利于穩定,還會誤事。”這樣,問題就解決得不徹底,留下很大的后患,“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一直基本在動搖。比如最初提出的“搞活國有企業”的改革就不僅是動搖了;“四個堅持”也只是有時隨便說一下。“一個中心”看起來一直在講,但是也有動搖,經常擔心著“經濟過熱”,“經濟過熱”與“一個中心”成為對立面。胡錦濤把它們統一起來,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好,現在需要的是把它與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落到實處。
我贊成“一個中心”一百年不動搖,如果建成共產主義需要三百年,就三百年也不能動搖,那三百年建成了共產主義后,發展經濟還是不是“一個中心”,我不知道,但肯定還是要科學發展。現在的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一個中心”一點也動搖不得,除非社會主義制度要被顛覆,外國軍隊打進來了,因為那時的中心只能是捍衛社會主義,保衛祖國。
對于“經濟過熱”,我倒有些不同的看法。中國這幾年GDP年增百分之十,較之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年增長百分之二、三、四,當然是高多了;這個速度對于那些國家來說,那不僅是經濟過熱,而是經濟發燒,必然造成嚴重的供大于求,一大批企業會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倒閉。但是在中國,如果黨的“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認識是正確的,用經濟學的語言就是需求大于供給,那應當盡可能快地發展經濟,而不應該在這個發展速度上產生經濟過熱。這個經濟發展速度離人民要富裕起來的物質文化需要還遠哩。
但是,今年7月26日,胡錦濤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堅持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在今年3月5日的第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溫家寶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主題之一也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經濟過熱”的問題,還可以追述的上一屆、上上一屆政府,基本上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提出不久就出現了這個問題,為什么?
不能說領導人、經濟學家的擔心是空穴來風,中國的實際確實存在經濟過熱。中國的國內需求已經小于供給,支持不了現在這個發展速度。“內需不足”顯然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相矛盾。
“內需不足”是實際,“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黨的認識,現在實際和認識發生矛盾,是實際不真實,還是認識不正確?我認為,實際是真實的存在,這個認識在當時也是正確的認識,問題是產生這個認識的社會實際發生了變化。
當初,1956年劉少奇在黨的八大政治報告里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報告指出:“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當時黨提出這個認識,是基于兩個前提,即“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黨的這個認識是一個合乎邏輯的推論:不存在階級矛盾,沒有剝削,人民需要的滿足程度就完全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同樣這也是一個合乎邏輯的推論:如果存在階級,存在剝削,那么人民需要的滿足程度就不能完全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程度,還必然要決定于人的階級地位被剝削的程度。因此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推論:現在“內需不足”這個實際,之所以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認識相矛盾,不是人民群眾的需求已經滿足有余,而在于產生這個認識的兩個前提變了,就是說,現在中國社會存在著階級和剝削。顯然,這個邏輯推論完全符合客觀實際,所以出現這個矛盾,一方面人民生活還不能滿足,另一方面又要“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
這個實際可以換個說法,叫做剩余價值歸了少數非勞動者所有。剩余價值任何社會都是必須要有的,不然怎么發展生產,使社會生活水平穩定地提高。但是太多的剩余價值可能造成剩余生產力,生產出來的產品社會消費不了。這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中國,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因為第一生產資料公有,剩余價值不歸私人所有,第二中國的生產力還不發達,人民生活還不富裕;以后生產十分發達了也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剩余生產力將成為“消滅勞動”(馬克思語)的條件,從而使每個人都能夠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時間。但是,在剩余價值被少數人占有的制度下,太多了就必然造成生產力剩余,產品社會消費不了的情況。
今天中國已經發生了這種情況,人們說是“內需不足”,“分配不公”,實質就是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被少數人占有的太多了,勞動者缺少購買力來充分實現他們發展的需求。
既然內需不足,那么中央調控生產發展速度怎么就控制不下來呢?一是因為資本家如果不愿意在競爭中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地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二是因為資本主義早已經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現在叫做“世界經濟一體化”,“外需”可以填補內需的不足。控制不住的結果是中國經濟越來越繁榮,隨即來的就是經濟危機和國際戰爭;事實上危機和戰爭都出現了,它表現為所謂“流動性過剩”和不斷的貿易戰。市場經濟必然要按照它自身的規律進行,國家宏觀控制起不了根本的作用,它只能起暫時抑制、因而也是最終加劇市場經濟沖突的作用。
中央已經感到了問題,在采取措施來緩解國際貿易沖突,同時用“二次分配”的手段,把一部分剩余價值反還給人民,以提高他們的購買力,增加內需。但這能根本解決問題嗎?顯然不能,如果能,社會主義革命就永遠不可能發生,科學社會主義也就是不科學的了。用“二次分配”的手段把一部分剩余價值反還給人民,資本家又可以用漲價的手段撈過來。既然勞動力是商品,那就一定要服從價值規律,勞動者的收入只能在生產勞動力商品所需要的價值上下波動。
太多的剩余價值被少數人占有,不是問題的全部,自然經濟的小農生產也阻礙著社會化生產的發展。這個問題十分清楚,我已經有過一篇文章闡述了,既然那篇發表不出來,這里說了也等于白說。
總之,“一個中心”已經被“經濟過熱”所動搖,或者說“經濟過熱”與“一個中心”發生了沖突,胡錦濤提出用“科學發展觀”來解決這個矛盾,這是對的,現在需要的是把它與實際結合起來,具體落到實處。這里須有弄清楚,科學發展觀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科學社會主義觀。我認為,如果“兩個基本點”不動搖,現在中國的這個發展速度不會產生“經濟過熱”,“一個中心”便不會動搖。“一個中心”發生動搖,是因為它的“兩個基本點”動搖了,特別是“四項基本原則”弄折了,弄得另一個“基本點”支撐不住,壓變形了。就說到此罷。愿意聽的人會進一步去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