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關于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的問題爭論不休。有人說應該感謝毛主席的英明領導;有人說歸功鄧小平的分田單干。那么,我們就往根上刨一刨,或許真能得到答案。
首先,有人說從1958年到1978年,老百姓是在饑餓中度過的。歷史是有記憶的,這個說法顯然言過其實。“三年災害”期間,老百姓確實餓了肚子,這是事實,不可否認。但是,困難時期過后,老百姓的生活逐漸改善,進入70年代,餓肚子的現象基本得到了解決。這也是事實,平心而論。
如果有人不承認這一點,硬要把“分田到戶”說成吃飽飯的不爭事實,那就再往深處刨兩下看。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土地都是私有,可老百姓并非豐衣足食,餓死人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大概不會有爭議,因為有史可查。那么,把“吃飽飯”歸功于分田單干那就有些牽強了。
我沒當過農民,對種地一竅不通,可“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的諺語卻聽說過。它的意思很明白,離開了肥料,光靠起早貪黑的干是不足以讓土地大幅度增產的。
所以,1974年我國在河北、安徽、江蘇、湖南等地投建了13個大型化肥廠。1977年,這些化肥廠先后投產,充足的化肥開始走入了田間地頭,這無疑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
另外,袁隆平在毛主席的鼓勵下,從1964年開始研究水稻雜交,并從毛主席的《矛盾論》和《實踐論》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1973年,他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當時,這種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對全球糧食增產產生了重大影響。1976年,秈型雜交水稻開始在我國大面積推廣。
其三,天旱地澇也是影響植物生長的一個重要方面。毛主席年代,廣大勞動人民戰天斗地,無私奉獻,修建了86000多座水庫,以及與其配套的灌溉渠道,真正實現了旱澇保豐收。
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分田單干并不是糧食大豐收的主要因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水稻品種的雜交、充足化肥的供應和水利設施的保障。
所以說,吃飽飯“一分就靈”的說法是不靠譜的,不過是與毛主席時代投入的“收獲期”在時間上的巧合罷了。
不再贅述,關于到底是誰讓中國老百姓吃飽了肚子的問題,已經顯而易見了。當然,如果要將其當做二選一的答題,那就由讀者朋友自己選擇吧。
不過,我想多說一句:如果感恩,可別拜錯了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