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理論視野下的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王翼
摘要:意識形態被稱為國家的靈魂,它不僅是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更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國家意識形態是否安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獲得該社會成員的廣泛支持與認可。而是否能真正代表和表達該階級成員的根本利益,則是意識形態贏得階級基礎的關鍵所在。在當前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下,捍衛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必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妥善解決民生問題,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借助科技載體,將資本主義政治理念、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不斷向發展中國家滲透。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與磨合期,意識形態安全問題逐漸凸顯。而近年來西方國家不斷鼓吹“意識形態終結”論,推銷所謂“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表明西方右翼勢力發動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沒有停止過,對我國意識形態滲透的戰略沒有改變過。因此,捍衛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仍然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為指導,夯實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基礎,構筑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防火墻。
一、階級基礎作為意識形態安全基石的應然性與必然性
意識形態(Ideology)的概念始于拿破侖時代的法國思想家托拉西,而馬克思則首次將意識形態作為一個哲學概念來使用。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對這個詞語做出過學理性的定義,但是卻明確闡述了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征,也正是由于這些特性構成了階級基礎成為意識形態安全基石的應然性與必然性。
首先,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精神現象,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并且階級性是它的本質特性。從一定意義上說,意識形態最根本的功能就是維護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在封建社會,“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的等級制度思想就常被統治階級強化宣傳,并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此曾說:“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治的思想。”因此,從古至今,只要處于階級社會,統治階級就會不遺余力地宣傳和控制意識形態,以期望本階級的意識形態能夠為大多數民眾所認可和接受。從這個角度來說,意識形態安全就是指人們對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的認同度是多少。也就是說,群眾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認同和信仰程度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意識形態是否安全,而群眾對于一種意識形態是否認同或者說信仰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意識形態能否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其次,意識形態作為統治階級用來鞏固和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與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意識形態就是利益的衍生物……利益是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和靈魂,意識形態不過是利益的理論表達。”對于回答民眾為什么要認同并接受某一意識形態,會認同接受哪一種意識形態,需要從此入手。利益追求作為人們選擇行為的動力之一,在與意識形態的互動中反映出這樣一種關系: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是意識形態的本質,而民眾只有當自己的利益訴求能夠從統治階級所宣揚的這種意識形態中得到滿足時才會認同并接受這種意識形態。在17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開始興起思想啟蒙運動,為了建立一個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個人自由的社會,資產階級高喊“天賦人權”,以“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積極提倡人人生而平等,而那時候的資產階級正是用這些所謂的自由、民主、人道等思想擊潰了當時籠罩歐洲的封建落后思想,最終才使得資本主義政治理念深入人心。而廣大無產階級,也是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爭取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學說科學地闡述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做到立足于人民,依靠人民,能夠代表和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
最后,堅實的階級基礎對于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胡錦濤同志曾指出:“意識形態領域歷來是敵對勢力同我們激烈爭奪的重要陣地,如果這個陣地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社會動亂甚至喪失政權。敵對勢力要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總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突破口,先從搞亂人們的思想下手。”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意識形態安全對于國家政權穩定的重要性以及“人們”對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搞亂人們的思想”就是要瓦解意識形態的階級基礎,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階級基礎的鞏固與穩定。歷史事件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21世紀初期,在獨聯體國家和地區爆發了“顏色革命”,即一系列以顏色命名、以和平與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變更運動,而“顏色革命”往往最終導致“街頭政治”(群眾走上街頭游行示威,沖進政府部門的活動),從而迫使領導人下臺。波蘭、匈牙利等一批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就是在這種“街頭政治”的沖擊下瓦解的。然而委內瑞拉的查韋斯政權卻經受住了“街頭政治”的考驗,在內外憂患的惡劣環境下頑強的存活了下來。簡單地說,查韋斯政權能夠在惡劣環境中起死回生,主要就是它贏得了委內瑞拉人民,特別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群眾的堅決支持。堅實的階級基礎是查韋斯政權最可靠的后盾。
二、新時期影響我國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支持的不穩定因素
從階級基礎視角下考察意識形態安全與否,就是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能否贏得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與認可。任何政治體系的統治者都會大力維護和宣揚一種主流意識形態,以此來證明其國家統治的合法性。因此,執政黨通過一種主流意識形態獲取民眾的支持便是其獲得統治合法性的關鍵。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由此帶來社會階層的變化、社會利益關系和格局的重構等復雜局面,產生了一些不穩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支持。
在政治領域,腐敗現象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目前,腐敗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它直接影響黨和群眾之間的血肉關系,影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胡錦濤同志曾深刻指出:“執政基礎最容易因腐敗而削弱,執政能力最容易因腐敗而降低,執政地位最容易因腐敗而動搖。”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代表的就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任何情況下都一直堅持群眾路線,因此才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在黨的執政歷史上,有過困難與失誤,卻沒有動搖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信任和信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廣大人民群眾能感受到黨代表的正是他們的利益。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成功的,而不斷出現的政治腐敗現象卻使黨和政府的威信下降,會不斷消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也容易因喪失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而面臨危險。
在經濟領域,社會貧富分化影響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服力。2007年社會藍皮書《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會問題之一。鄧小平曾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整個社會的面貌煥然一新,然而貧富分化甚至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日益凸顯。目前貧富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最受人關注的話題之一。根據國際通用的用來反映國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測量法,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的基尼系數是0.28,2000年上升到0.417,首次突破0.4的警戒線,隨后繼續擴大。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使“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遭到質疑。另外,貧困群體不僅收入上與富裕者相差甚遠,社會資源的占有也往往十分匱乏;相反,富裕者卻通常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這就容易造成“貧者越貧,越富者越富”的“馬太效應”,從而加劇這兩個階層之間的矛盾。有學者做過調查,按職業將社會群體分為7個階層,“最高層有36.4%認為當前貧富之間有嚴重沖突,有18.2%認為當前貧富之間有不小沖突……而最底層人員有26.8%認為貧富之間有嚴重沖突,有22.6%認為貧富之間有不小沖突”。陸學藝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將“國家及社會管理階層”定為“社會上層”,并指出:“在改革的后十年中,他們則是最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并且是經濟改革和經濟增長的最大獲益者之一。國家及社會管理者階層還是執政黨和政府意志的代表和體現。各社會階層與這一階層之間的關系———與他們的合作或沖突,轉而也表現為對執政黨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滿。”目前,處于社會中底層的恰恰正是工人階層和農民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中,則有較多的人感到自身利益相對受損,這些階層在某種程度上對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如共同富裕等)感到懷疑,還有不少人對某些相關政策感到不滿,對未來缺乏信心。由于這些階層的總規模龐大,所以,他們的這種態度對中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改革、發展和穩定是不利的。”
在文化領域,新時期形成的多元化價值取向影響著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與支持。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社會階層單一,集體主義是人們信奉的唯一原則,國家利益至上,個人利益完全服從于國家利益。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逐步完善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并且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與之相應,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體。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分化以及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勢必會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形成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一些與傳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相容甚至相悖的文化觀念也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地滲透到我國,“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著因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失落而留下的空白區域,信仰多元化、理想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成為我國當代在價值觀領域不爭的事實,并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與我國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分歧和沖突”。再加之市場經濟具有崇尚競爭、追求利益等特點,人們往往會從自身的利益考慮出發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行為選擇。
三、夯實階級基礎,捍衛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目前,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面對著來自國內國外的雙重挑戰。國際上,西方國家別有用心地大肆宣揚“意識形態終結”論,其實質是從未放棄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滲透;在國內,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附屬產品”,影響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穩定與安全。在新時期,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要抵御來自國內外對意識形態穩定的挑戰,離不開堅實的階級基礎。如何夯實階級基礎,必將成為在復雜環境中能否有效捍衛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任務。
首先,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為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公平正義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必須始終貫徹的價值維度,更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相關研究,“城市社會中正在產生著一種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類型,即由社會價值觀念的差異導致的社會沖突”。例如現在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正是由于群眾心中的公平正義感被相對剝奪,而不同程度上放大了對整個富裕階層收入合法性的懷疑。在要打破平均主義、倡導社會發展效率優先的背景下,提出“先富帶動后富”,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也是可以為多數群眾理解支持的。但隨著社會整體經濟以及人均GDP的不斷增長,貧富差距仍然沒有扭轉的跡象,甚至還有擴大的趨勢,就容易讓人民群眾產生不滿情緒。可見,社會公平正義的缺失,有可能造成矛盾的放大,比正常情況下實際利益的受損更容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在上文提到的不穩定因素中,都或多或少和社會公平正義有關,其中腐敗問題最為嚴重地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在新時期必須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以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群眾相信黨和政府,讓更多的群眾滿意黨和政府。在中國,公平正義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追求的價值理想,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根本路徑。在新時期不遺余力地在全社會推行公平正義的理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任務才能落到實處,才能取得社會各個階層的共識與認同,才能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其次,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妥善解決民生問題,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由于社會成員所擁有的物質和知識手段不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和作用不一,從經濟發展成果中分得的報酬有多有少,產生差距和不平等現象。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此。”群眾收入偏低,又容易引起其他一系列民生問題。這個問題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是評判黨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只夠維持基本生活,住房、醫療、子女教育都會成為難以解決的困難。再加之一部分人通過投機、非法等手段一夜暴富,這樣由對比產生的不公平感很容易使低收入群體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歸咎于黨和國家的政策,甚至產生敵對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要關注弱勢群體,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薪資水平,逐步縮小貧富差距,真正實現改革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同時,還要妥善解決好民生問題。毛澤東曾說:“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在平日工作中,要樹立起改善民生的理念,在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從而使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贏得最廣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總之,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不能僅僅停留在空洞的宣傳和理論的探討上,脫離了人民生活實踐的理論是不可能贏得廣泛的支持的。只有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生活問題,才能逐漸實現和諧社會的遠大理想,才能使我們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贏得最廣泛的階級基礎的支持。
最后,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化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對價值和價值關系的看法,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國家大多數人民所認可,愿意自覺共同踐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無疑是我國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它以其獨特的民族氣息構成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靈魂。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同時也指出:“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的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源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化的價值觀,核心就是堅持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思想一元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從一定意義上說,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現價值觀的多元化從而形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有序的價值觀念多元化反而能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激濁揚清,激發社會的創新潛能。而有序的前提就是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抵制各種腐朽價值觀念,才能在復雜的形勢中始終保持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才能將全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形成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堅實后盾。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99期,摘自2012年第3期《江西社會科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