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共亡黨根本原因是背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評李慎明同志主編《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一書
郝貴生
原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這是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筆者最近閱讀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同志主編的《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書。該著作運用大量事實,并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高度上分析解剖了蘇共亡黨的內在的根本原因,批駁了形形色色的錯誤特別是有相當大影響的歸結為“斯大林模式”的觀點。總體上說,該書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筆者看到的探討蘇聯解體原因的最好的一本書。其對于我們國家認真汲取蘇聯解體的經驗教訓有較大的借鑒意義。但是該書也有明顯的缺陷,甚至較為嚴重的缺陷。本文結合分析該書的主要缺陷的同時,也闡明筆者對該問題的回答,同時與李慎明同志及其有關作者商榷。
書中的最主要觀點是認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從赫魯曉夫集團到戈爾巴喬夫集團逐漸脫離、背離乃至最終背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P17)這一觀點具體化為三小點即一是背叛馬克思主義,二是背叛社會主義,三是背叛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是完全贊同的。但我閱讀過程中,發現書中所說的蘇共中央究竟背叛馬克思主義的什么觀點?背叛社會主義的什么觀點?背叛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質又是什么?卻沒有直接明確指出來。但在閱讀具體原因分析中,隱隱約約講到了一些觀點,特別是在第二章中“蘇共的基本理論與指導方針”中講的就較具體一些。但總感覺,書中沒有抓住蘇共領導背叛馬克思主義、背叛社會主義、背叛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觀點。書中緒論第四節“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蘇聯劇變的原因和教訓”的觀點我非常贊同,特別是本節第一段引用了恩格斯的兩段論述,我認為非常好。實際指出了在分析認識蘇聯劇變的歷史事實過程中,一是一定要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上,二是要有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然后指出了五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我都贊同。但我發現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主要的基本觀點即階級斗爭的觀點,書中沒有指出。由此導致整本書中缺乏一條主線,即主要沒有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認識之,也是整本書的最主要缺陷。而蘇共中央背叛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觀點就是背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背叛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質就是蘇共領導把無產階級性質的政黨轉變為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
一、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是否適用于當代社會?
關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我們都非常熟悉《宣言》中的一段話,即“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一觀點貫穿《宣言》始終。馬克思正是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表現及其經濟根源,同時指出,只有消滅私有制,實現兩個決裂,才能實現無產階級的最終解放。所以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序言》中明確指出,《宣言》的基本思想有三點:一是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二就是階級斗爭觀點,三就是無產階級解放和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我理解恩格斯的這三點內容都是圍繞第二點展開的:第一點實際指出了階級斗爭存在的社會根源在于社會的基本矛盾,第二點指出了階級斗爭存在的客觀事實,第三點指出了無產階級解放的根本途徑就是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踐。如果說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客觀存在著階級斗爭,無產階級要通過階級斗爭的實踐建立社會主義的政權,對絕大多數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能夠接受的。問題在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還存在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還要不要堅持國家的階級斗爭職能和無產階級專政?這就是目前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說在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階段還要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對當代整個世界形勢的分析要不要堅持階級分析的方法。從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研究中,我認為還是應該承認社會主義整個歷史時期存在著階級斗爭的客觀事實,還必須堅持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認識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現象,認識當代國際社會的重大社會事件和問題。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筆者這里就不逐一引用了。但問題在于無論是原蘇聯還是中國當代,相當一部分所謂馬克思主義的學者都認為堅持用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認識中國、蘇聯和世界當代問題是搞教條主義。他們認為,今天社會發展的狀況完全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時代,資本主義國家已經不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了,社會主義社會也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書本上的社會主義了。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都應該“與時俱進”,也就是要放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這種觀點是筆者堅決反對的。筆者這里不想從理論上闡述這一問題。本書中講到認識蘇聯劇變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實踐標準問題。那么我們就用實踐標準觀點說明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究竟是否過時?
其實,本書列舉的大量客觀現實最有利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并沒有過時。
例1:第38頁倒數第二行指出,蘇聯共產黨背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從本質說已經完全蛻化變質為資產階級的政黨。對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共產黨來說,其在理論上的錯誤,主要是僵化、教條。但對赫魯曉夫始特別是到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來說,從形式和表面看,雖然也有不少僵化和教條的東西,但其本質已經開始乃至最終的完全改變”。這段話實際上就是說,蘇聯共產黨的階級性質發生根本改變,從無產階級性質蛻化為資產階級性質的黨。這本身不就是階級斗爭的典型表現嗎?
例2:第40頁第二段談到蘇聯解體的三個原因的第一點時說:“一是外因,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和平演變’和對其軍事威脅與爭霸。”本書第八章第一節詳細闡述了西方國家對蘇聯“和平演變”的戰略目標和種種策略手段。筆者非常贊同其分析。西方國家如此對社會主義的蘇聯的軍事威脅和“和平演變”這一客觀事實不恰恰說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來沒有放棄而且愈演愈烈顛覆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斗爭的客觀事實嗎?不恰恰說明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本性嗎?這難道不是當今社會活生生的國際階級斗爭嗎?
例3:書中第五章“蘇共的特權階層”第一節中講,上世紀60、70年代,蘇聯一些“持不同政見者”認為蘇聯從20年代一開始就存在一個特權階層。他們將蘇聯視為一個階級對立的社會,把蘇聯各級干部視為一個“新階級”。書中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并具體分析了斯大林時期經濟體制和黨的隊伍狀況“不可能形成一個特權階層”(P306)。書中說:“這種觀點并不是什么新鮮貨色,是從西方資產階級學者那里幾乎原封不動地抄來的。西方國家的政界、學者早就提出蘇聯的所謂‘特權階級’問題。他們多是從反蘇、反共的階級立場和意識形態斗爭的需要出發,對蘇共和蘇聯的消極面恣意夸大、惡意渲染,并挑動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P306)我贊同這一分析。但是這一客觀事實不也是證明西方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蘇聯的階級斗爭的客觀事實嗎?
例4:書中具體分析了蘇聯特權階層的形成過程。書中認為,“赫魯曉夫時期的蘇聯共產黨內已經開始出現一個特權者隊伍。”(P307)到了勃列日涅夫 ,蘇共內部特權者的人數不斷膨脹,“在蘇聯共產黨內終于形成了一個特權階層。”(P308)。什么叫特權階層?書中說:“特權階層只是干部隊伍中的一部分人,特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追求個人甚至階級的額外權利者組成的群體。”(P304我同意這個定義。但其實質就是社會主義國家某些權力者利用人民賦予的權力謀取不應該得到的各種物質利益。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思想,任何價值都是勞動者創造的,如果說,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主要是依靠資本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而社會主義國家形成的特權階層實質是依靠手中權力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階級的產生固然是個經濟范疇,但階級的實質是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社會主義國家形成的特權階層,固然不是階級社會中依靠生產資料占有他人的勞動,但卻是依靠權力占有他人的勞動。而階級斗爭的實質就是根本對立的利益集團的斗爭。社會主義社會既然形成了占有他人利益的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必然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處于根本對立的狀態。這難道不是階級斗爭嗎?
例5:本書141頁批判赫魯曉夫的“全民國家”觀點時說:“當時的蘇聯,剝削階級雖已消滅,但還存在反共反社會主義分子和貪污盜竊等新剝削分子,同他們的斗爭實際上也是階級斗爭,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同時,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或派遣間諜,或收買內線,力圖顛覆蘇共領導的社會主義政權,這更是一種階級斗爭。這兩種情況都需要運用無產階級專政的手段加以對付。既然階級斗爭還繼續存在,蘇聯出現資本主義復辟也就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怎能奢談‘全民國家’呢?”
再如我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哪一件不是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的武裝侵略而引起的嗎?什么是戰爭?戰爭就是政治的繼續,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所有這些戰爭的本質就是根本對立的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也就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與極少數的統治、剝削階級之間的斗爭。現代科學技術、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人類不同利益集團的根本對立和斗爭。去年發生在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打出的99%與1%人的對立旗號,恰恰就說明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只要帝國主義還存在,尤其是在當前還占據強勢的情況下,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象。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夠在這種看來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列寧的思想不僅在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前適用,在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后,只要資本主義整個社會制度沒有徹底消滅之前,同樣適用于分析整個世界形勢和已經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現象。同理,也就必須遵照列寧的指示,在蘇聯解體的“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用階級斗爭和階級分析的方法,破解其中的斯芬克斯之謎。
二、斯大林的“階級斗爭尖銳化”理論是堅持還是背離了列寧的階級斗爭思想?
既然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當今時代沒有過時,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也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堅持階級斗爭的實踐,組織人民進行各種形式的活動,努力防止特權階層的出現,從思想、政治和軍事上抵御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武裝顛覆和和平演變政策。
列寧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觀點。書中第二章第四節《關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第一個問題談到“從‘階級斗爭越來越尖銳’到‘階級斗爭熄滅論’”中首先談到列寧的階級斗爭理論,也就是說,列寧堅持了用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指導蘇聯十月革命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活動。在筆者看來,列寧不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觀點,而且對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的階級斗爭提出來許多深刻的見解和思想。例如列寧在1920年《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談到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時指出:“無產階級專政是新階級對更強大的敵人,對資產階級進行的最奮勇和最無情的戰爭。資產階級的反抗,因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個國家內)而兇猛十倍。資產階級的強大不僅在于國際資本的力量,在于它的各種國際聯系牢固有力,而且還在于習慣的力量,小生產的力量。這是因為世界上可惜還有很多很多小生產,而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由于這一切原因,無產階級專政是必要的,不進行長期的、頑強的、拼命的、殊死的戰爭,不進行需要堅持不懈、紀律嚴明、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和意志統一的戰爭,便不能戰勝資產階級。”(《列寧選集》第4卷,1995年版,第135頁)需要指出的是,列寧這段話主要有三點思想:一是特別強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的剝削階級的反抗斗爭比之前的斗爭“兇猛十倍”。二是這種斗爭存在的客觀基礎是國際資本的力量及其牢固聯系、小生產的力量。三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的階級斗爭是“最奮勇和最無情的戰爭”、“長期的、頑強的、拼命的、殊死的戰爭”。那么之后的斯大林是否繼承了列寧的思想,也就是是否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呢?本書在闡述列寧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后,緊接著對列寧逝世后的蘇共領導整體做了總的概括即都“未能很好地、全面深刻地領會、貫徹”列寧的思想,先是強調“尖銳論”后又導致“熄滅論”。這種對斯大林和其后的領導不加區分地整體概括正確嗎?本書后面也談到:“斯大林在領導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繼承了列寧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并有所發揮”。(P140)但究竟如何繼承和發揮的,書中卻只字未提。但馬上一轉就說斯大林提出了“階級斗爭尖銳化”的錯誤理論以及造成的“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事實。書中這里闡述的過于簡單化。應該首先說,斯大林還是繼承了列寧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當時的斯大林在年輕的蘇維埃政權粉碎了十四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之后,仍然有國際國內大量的客觀現實使他感受到蘇維埃政權存在著不穩固性,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不僅繼續面臨著西方國家的軍事威脅,也感受國內和政權內部階級敵人的破壞和對干部的思想腐蝕。西方國家在武裝干涉失敗之后,不可能停止對其政權的顛覆活動,也必然會采取不同于武裝干涉的其它種種方式。本書在談到當時蘇聯的現狀時說:“事實證明,蘇聯國內確實有不少敵特分子和蛻化變質分子,黨內不純是事實。”(P85頁)斯大林正是基于這種客觀事實,做出了“尖銳化”的結論。斯大林的結論與列寧的“兇猛十倍”的思想完全是一脈相承的。難道列寧去世后,蘇聯的階級敵人就停止反抗了嗎?階級斗爭就趨于緩和嗎?因為這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其階級斗爭的形式絕不同于奪取政權之前的激烈的外部對抗。但沒有外部的激烈對抗,是否就說明階級斗爭就不激烈、不尖銳嗎?斯大林繼承和堅持列寧的階級斗爭思想,強調其“尖銳性”特征,正是提高蘇聯全黨和全國人民對階級敵人復辟的高度警惕。當然,理解斯大林的“尖銳化”理論并不是說,階級斗爭任何時候都處在高潮之中。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個低潮和高潮階段。因為政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階級敵人攝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強大威力而暫時的退卻導致形式上、表面上的階級斗爭的緩和性,并不等于實質上的緩和性。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一上臺,就開始全面修正和篡改馬克思主義,其后的領導人步其后塵,最終搞垮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慘痛的歷史事實是說明階級斗爭的緩和還是尖銳、激烈呢?斯大林強調階級斗爭但并沒有把階級斗爭與經濟建設對立起來。他也認識到,最終戰勝資產階級的反抗,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基礎。這也是對列寧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說,斯大林不是“未能很好地、全面深刻地領會、貫徹”或者說背離列寧的思想,而是正確、深刻領會和貫徹了列寧的思想。所以斯大林從一開始執政,在重視階級斗爭的同時,也更加重視經濟建設。那么斯大林抓了階級斗爭,必然對鞏固無產階級政權、保持黨和干部隊伍的純潔性,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本書第一章第二節闡述第三個問題“聯共在30-40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時談到四大成就:一在遼闊的蘇聯大地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二是極大地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綜合國力。三是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四是贏得了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輝煌勝利,并且在戰后幾年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我認為書中的這一概括是實事求是的。問題在于,蘇聯這一時期取得如此之巨大的成績難道與斯大林繼承列寧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但是本書只是講斯大林繼承了列寧思想,卻絲毫沒有闡述斯大林抓階級斗爭對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這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缺陷。我認為斯大林“階級斗爭尖銳化”的思想和理論沒有錯誤。但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的情況下,如何組織人民群眾進行這場新形勢下的新特點的階級斗爭?是否只是組織上把混進革命隊伍的階級敵人清理出去,或只是簡單地鎮壓就萬事大吉嗎?究竟如何區分真正的敵人?如何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等許許多多問題對斯大林來講都是新課題。他在強調階級斗爭尖銳化的同時,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很可能把大量人民內部的矛盾當作敵我矛盾處理,甚至也有可能受了真正敵人的挑唆,把可靠的可能有不同意見的同志也打成敵我矛盾,而且采取簡單鎮壓的方法。特別是他的“大清洗”,其原因非常復雜。但本書在分析斯大林“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原因時,卻極簡單地歸結為只是“階級斗爭尖銳化”導致的結果。這也是許多研究斯大林問題的著作、文章共同的觀點和思維方法。本書緒論第四節談到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蘇共亡黨問題時談到唯物辯證法的因果聯系原理。但在闡述這一原理時只是談到其客觀性、普遍性、對立性、統一性,書中還遺漏了因果聯系的多樣性原理。斯大林時期的“階級斗爭擴大化”作為結果它與“階級斗爭尖銳化”是否有直接的客觀的因果聯系?“階級斗爭擴大化”作為結果其原因是一個還是多個?斯大林的階級斗爭理論與當時蘇聯的巨大成就有否直接聯系?什么聯系?是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在這幾點上本書過于簡單化、主觀化,或者加以回避。關于斯大林抓階級斗爭的積極作用、肅反擴大化的事實及其原因的分析、斯大林應該承擔的責任等問題,清華大學劉書林等同志所著《斯大林評價的歷史與現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書對此做了較為詳細的實事求是的分析。筆者贊同其基本分析。這里不再重復。
三、蘇共中央正是從根本歪曲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才逐步并最終導致其亡黨和國家解體
既然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無論是認識社會主義國家國內問題還是國際問題,都沒有過時。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也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堅持階級斗爭的實踐,組織人民進行各種形式的活動,努力防止特權階層的出現,從思想和軍事上抵御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武裝顛覆和和平演變政策。但是從書中揭示蘇共的整個蛻化變質過程中看出,恰恰是蘇共領導人放棄了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觀點、方法和階級斗爭的實踐后,使蘇共廣大黨員和蘇聯人民從自我解除思想武裝發展到實踐上放棄了對國內資產階級勢力和國際帝國主義的斗爭。這才是蘇共亡黨的最根本原因。蘇共背叛馬克思主義,最主要的就是背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
書中談到赫魯曉夫執政后,批判了斯大林的“階級斗爭尖銳化”的理論,并開展“平反”和“恢復名譽”工作。實際上,赫魯曉夫把“擴大化”的事實看作“完全錯誤化”,在“平反”中幾乎把所有人都予以平反,而且造成所謂錯誤不僅是“尖銳化”的問題,而是“階級斗爭”理論本身問題,所以才導致其在理論上走到另一極端,“在理論上宣揚‘階級斗爭熄滅論’,否認蘇聯還有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P141)后又否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提出“全民國家”理論。勃列日涅夫執政以后,對赫魯曉夫的錯誤觀點做了某些調整和修補,指出“全民國家”和無產階級專政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其實根本無法統一起來,本質仍然是背離階級斗爭觀點的超階級的“全民國家論”。戈爾巴喬夫完全繼承了赫魯曉夫的“全民國家”論,而且比其走得更遠,鼓吹“排除任何階級的專政”,同時大肆宣揚和推行抽象的“無條件的民主”。蘇共領導的這種否認無產階級專政的“全民國家”論本質上還是背離和根本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的。因為在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的觀點看來,國家的本質就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無產階級專政就是對工人階級、勞動人民為主體的絕大數人的民主和對少數人的專政。書中說,“由于‘全民國家’理論的長期流行,導致蘇聯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不再有任何階級斗爭的觀念。也失去了對可能出現資本主義復辟的任何警惕。最后,當反共反社會主義勢力向蘇共發起猛烈進攻的時候,蘇共不但無法運用無產階級專政的銳利武器來進行反擊,反而步步退讓,把國家政權拱手讓給敵對勢力。”(P142)實際上這句話筆者認為應該改成:“由于背離和根本否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分析,鼓吹階級斗爭熄滅論,由此導致‘全民國家論’,導致對資本主義復辟的警惕性,最后導致蘇聯的解體。”否認階級斗爭是根本,鼓吹“全民國家”論是否認階級斗爭的重要表現之一。
書中多個章節內容中還詳細論述了蘇共在黨的領導、對外關系、意識形態工作、黨風問題、組織路線、領導集體等多個當面的演變過程。我覺得上述方面的演變都不是孤立的現象,貫穿于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放棄和背叛階級斗爭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前者是現象,后者是根本。例如:
在堅持黨的領導問題上,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政黨是階級斗爭的產物,也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奪取政權后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主要任務從革命發展到建設,從階級斗爭的中心轉到經濟建設的中心。但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是否可以改變共產黨的階級性質和階級斗爭職能呢?由于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還存在著階級斗爭,黨的無產階級性和先進性并沒有根本改變。但是如果否認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斗爭的客觀事實,鼓吹“階級斗爭熄滅論”,那么必然在黨的性質方面否認黨的無產階級的階級屬性和先進性,否認黨的階級斗爭的重要職能。因此,從赫魯曉夫以后,“全民黨”、“全民的政治組織”、“議會黨”的屬性就逐漸成為蘇共領導的主導思想。
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對立本身就是階級斗爭的極其重要的表現。什么叫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講得非常清楚:社會主義本身不是生產力,而是生產關系,是上層建筑。在生產關系方面與資本主義和以往所有私有制的根本區別就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度,在政治上層建筑方面就是堅持政黨、國家的階級性質和無產階級專政,在思想上層建筑方面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當然每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具體國情不同,其生產資料的公有化程度可能不同,國家的政體也不完全相同,但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本質不會改變,國體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夠把社會主義同以往的剝削制度根本區別開來。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堅持黨的階級屬性和無產階級專政,在意識形態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本書指出蘇聯亡黨亡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抹殺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思想制度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背離和背叛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并且舉出大量事實證明蘇聯逐步拋棄經濟基礎方面的公有制度,政治上鼓吹全民黨和全民國家,在思想意識形態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逐步讓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泛濫和最終取代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其理論思想根源還是放棄和背離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
在人生價值觀和黨的根本宗旨方面,蘇共領導背離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為絕大多數人服務的根本宗旨。正如本書指出的蘇聯解體原因的第三點即“逐漸脫離、背離乃至最終背叛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也有直接的關系。我們知道,階級存在的經濟根源是私有制度,但階級斗爭的實質是經濟利益根本沖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階級斗爭根源于階級之間的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根源于社會經濟關系的沖突。一切階級斗爭都是圍繞經濟利益進行的。我們經常說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導下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宗旨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本身就是強調黨的無產階級的根本的階級屬性。黨為大多數人服務,還是為少數人服務,實質就是黨是代表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還是代表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所謂超階級的“全民黨”是不可能存在的黨。蘇共逐漸脫離人民群眾,背離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質就是從無產階級性質的黨轉變為資產階級性質的黨。這難道不是階級斗爭及其重要表現嗎?同時,無產階級世界觀和資產階級世界觀對立的核心就是為什么人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蘇共領導背離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表明他們的世界觀已經徹頭徹尾的資產階級和剝削階級化了。這難道不是階級斗爭嗎?
其它方面蘇共的演化進程的內在原因歸根結底也是歪曲、放棄和背離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和階級分析方法導致的結果。我這里就不再贅述。所以筆者概括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就是歪曲、放棄和背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由此在政治方面導致“全民黨”、“全民國家”,在生產資料方面逐漸拋棄公有制,在思想意識方面逐漸拋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用資產階級的抽象人道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的指導,用個人主義、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世界觀逐步取代為絕大多數人的無產階級世界觀。由此再導致蘇共全黨和勞動人民對資本主義復辟可能性、危險性的任何警惕,徹底自我解除了階級斗爭的思想武裝和物質力量。最后,當反共反社會主義勢力向蘇共發起猛烈進攻的時候,蘇共不但無法依靠人民群眾和運用無產階級專政的銳利武器來進行反擊,反而步步退讓,最終把國家政權拱手讓給敵對勢力。資本主義復辟從可能性、危險性轉變為現實性。
四、從蘇聯解體蘇共垮臺中我們究竟應該汲取哪些經驗教訓?
本書在《緒論》章第五節較為詳細地闡發了應當從蘇共亡黨蘇聯解體過程中汲取的經驗教訓。。書中闡發了六點思想。總體感覺沒有什么大錯誤,但不深刻,個別地方也有待于商榷。但由于本書在揭示根本原因問題上存在主要缺陷,因此本書最根本的經驗教訓也沒有抓住和加以闡發。筆者在通讀全書后,嘗試總結以下幾點思想:
第一,蘇聯解體和蘇共垮臺進一步檢驗和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特別是毛澤東的階級斗爭為綱理論的正確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和最終標準。筆者第一部分已經指出,當今世界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別是蘇聯解體的客觀事實恰恰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社會主義時期階級斗爭理論的正確性。毛澤東正是根據他們的思想,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之后和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的種種事實,做出了“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偉大思想,指出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階段始終存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存在著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斗爭。而主要危險來自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如果說,毛澤東當時闡發這一思想只是指出其復辟的可能性、危險性,告誡人們要高度提高警惕性。現在已經從資本主義復辟的可能性、危險性轉變為活生生的社會現實,而且促使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共領導自身的問題。那么這一血淋淋的事實證明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歷史時期存在著階級斗爭、存在兩條道路的斗爭、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和走資派的理論是正確還是錯誤呢?筆者認為,這應該是從蘇聯解體的事實中總結出來的最重要最重要的結論和教訓,以及怎樣運用這一思想認識和分析當代中國和世界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本書為什么要回避毛澤東晚年的這一最重大的基本理論呢?
關于我們黨改革開放后對階級斗爭的認識,集中體現在1981年黨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這個《決議》根本否定了毛澤東的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否認階級斗爭是我國的主要矛盾。但也承認“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所有制基本都是全民和集體所有制,作為經濟關系的剝削階級已經被消滅。但改革開放30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當代社會的經濟關系中,私有企業的比例已經大大超過公有企業。這些私有企業中仍然是企業主依靠資本雇傭勞動者,并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價值,也就是占有勞動者的勞動。按照列寧給階級下的定義,實際上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剝削階級集團。這種利益集團為了在經濟上維護既得利益并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必然發展到政治上的種種要求,必然在思想上宣傳和鼓吹其階級意識。國內外的種種因素決定了中國當代階級、階級斗爭仍然存在,仍然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和可能性。主要危險仍然來自黨內領導層。所以鄧小平說:“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共產黨內部。”(本書P22)這實際上不自覺地承認黨內走資派的客觀存在。而且這種斗爭比30年前更為尖銳激烈,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更為突出,且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已經變為現實。中國當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正是階級斗爭尖銳化的突出表現。這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極其大量的客觀實踐過程和結果,極其雄辯地、不可辯駁地證明毛澤東階級斗爭為綱思想的無比正確性。當然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如何以階級斗爭為綱?如何處理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等等,都需要我們理論工作者認真總結原蘇聯和我們中國六十年實踐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但是借口原蘇聯和中國曾經出現階級斗爭擴大化的事實而根本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和毛澤東的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是完全錯誤的。最近由重慶模式和薄熙來事件引發的社會震蕩歸根結底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特別是階級斗爭理論和階級分析的方法認識之。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復雜性及我們認識的某些局限性,使我們對許多具體事物的具體情節不可能完全了解清楚,也由此導致社會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呈現出撲朔迷離、混沌不清的狀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要求我們不僅要從微觀上而且要從宏觀上認識問題,要求站在歷史和社會生活的較高的視野上觀察事物。正如本文開頭所引用列寧的話,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指出了在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中認識事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法,就是階級斗爭和階級分析的方法。最近半年多來,薄熙來事件如同偵探小說一樣,至今大量謎團都沒有完全解開。但有一點的認識我們絕對不能動搖,那就是這種狀況的出現有其必然性,它是國內外一切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敵對勢力相互勾結、共同導演的結果,是長期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熏陶的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在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同各種復辟資本主義的勢力奮勇抗爭、激烈較量和爭取勝利的過程。斗爭確實極其尖銳、激烈、復雜、曲折,但我們始終堅信,正義的事業是一定能夠成功的。一切企圖在中國開倒車,把中國重新拉回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行為,實現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的夢想,盡管有可能一時占據上風,但最終是不能得逞的。勝利一定屬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屬于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屬于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第二,必須把反對修正主義作為黨的思想理論工作中反對各種錯誤思潮中的首要任務
書中總結出來的第一點經驗教訓是“必須高度重視黨的思想理論工作,正確及時地反對各種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這里說的各種教條主義就是書中闡發的“古教條”、“東教條”和“西教條”。緒論第四節談起其認識問題的主要方法論時講到毛澤東的主要矛盾思想。而本書這里不加區別和不分重點地籠統反對三種教條主義和一種經驗主義,這種概括正確嗎?固然這幾種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對我們黨的思想理論建設都有較大的危害性。但最主要的危害、最大的錯誤思想是什么?本書卻沒有明確指出來。而且提到教條主義時,還講到“西教條”。這種概括就更不正確了。固然照抄照搬西方書本理論確實也是一種教條主義,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和學者那里照抄照搬西方理論就絕不是簡單的教條主義了,而是要用西方資產階級的理論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或者用西方理論修正和篡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例如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的“階級斗爭熄滅論”、“全民黨”、“全民國家”論、意識形態“多元論”、“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論”僅僅是教條主義嗎?“教條主義”概念出自于馬克思主義者的口中時,主要是指從馬克思主義書本出發,而不結合實踐。如果用西方理論修正、篡改甚至取代馬克思主義的這種思潮也概括為“教條主義”,那就是絕對的錯誤。這種所謂的“教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的用語就是“修正主義”。這是列寧和毛澤東同志經常使用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概念。為什么本書回避這一要害問題,而用所謂的“西教條”取代呢?同時,固然對馬克思主義采取教條主義對我們的事業危害也是極大的,但較比教條主義,修正主義更加危險,危害性更大。書中指出蘇共領導的三個背叛實質就是“修正主義”。對此毛澤東有非常精辟的論述。因此,從思想理論角度總結蘇共亡黨的經驗教訓不是一般地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而是要把反對修正主義作為黨思想理論建設的首要任務。
第三,只有采取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黨章和憲法賦予基層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才能使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掌握在忠誠于馬克思主義者的手中
書中總結出來的二、三、四點即“必須堅持把最高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忠誠于馬克思主義者手中”、“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民主,加強黨內的監督”、“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時時依靠群眾”。應該說這幾點都是正確的。但究竟怎樣把領導權掌握在真正馬克思主義者手中?怎樣真正發揚民主,加強黨內監督?怎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書中卻沒有深入展開。還只是停留在現有領導人一般講話和一般文件中。我覺得這幾點恰恰需要作者深入研究拿出自己的獨特的深刻的結論來。如第一點固然非常重要,本書這一部分主要還是結合事實論證其重要性。但問題是,究竟怎樣把領導權始終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呢?究竟怎樣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呢?一旦社會主義國家的個別領導人變質變色,背叛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毛澤東同志經常告誡我們的“中央出了修正主義怎么辦?”或者有這種錯誤傾向怎么辦?書中卻沒有回答。另外,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究竟怎樣堅持黨內民主和人民的民主權利,怎樣加強黨內和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監督機制?本書也加以回避?
本書緒論第四節談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時講了五個觀點。筆者前面已經指出沒有指出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同時還有一個唯物史觀的非常重要的觀點沒有指出,那就是群眾史觀的觀點。當然,本書在談到經驗教訓時,也講到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群眾史觀思想。但筆者感到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思想的理解還停留在目前流行的一般教科書的水平,而沒有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筆者多年在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研究的同時,也特別著重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教學與研究》、《理論探討》等刊物發表了10多篇論文。其主要觀點是:
1、群眾史觀不僅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或重要觀點,而且是唯物史觀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群眾史觀理論的內容要拓展,不僅要研究人民群眾本來是歷史的主人,而且要研究人民群眾特別是普通個人怎樣成為社會的主人。認識論不是辯證唯物主義部分,而是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的內容。認識論不是單純地研究認識的產生、發展和作用的理論,認識論的實質是人的素質能力的發展,馬克思主認識論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是研究人怎樣成為社會的主體和主人,怎樣自覺地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2、從群眾史觀角度界定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就是使絕大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主人的學說。
3、拓展群眾史觀理論的方法論意義。目前一般教材只講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原則講沒有錯誤,但只講這一點就錯了。這實際上仍然把領導者看作主體、主動地位,群眾仍然是被動地相信和依靠對象。群眾史觀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論意義就是要每一個人民群眾的個體都要自己樹立主人意識,主體意識。人民群眾有主動批評、建議、監督、教育各級領導者的權利。此外,群眾史觀揭示了領導權力觀的本質特征、揭示了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現代人才觀和道德觀的新內容,社會主義民主的理論基礎等。
如果能夠從以上角度拓展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那么我們就找到了防止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領導人蛻化變質和走上修正主義道路的根本途徑和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給予人民群眾對各級領導特別是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的批評、建議、監督和教育的權利。無論是原蘇聯還是我們中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恰恰在這一點上是最為欠缺和最不足的地方。毛澤東當認識到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又可能喪失的危險性后,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根本途徑還是依靠人民群眾這一物質力量。所有才有他1945年同黃炎培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的著名談話。毛澤東他老人家之所以發動文化大革命,開展大民主即賦予人民群眾四大權利,正是從實踐上探索這樣一條道路。但由于種種原因,其目的沒有最終成功。但毛澤東的這一思路和實踐方向是絕對正確的。也恰恰是在根本否定毛澤東的階級斗爭理論和文革實踐后,盡管其后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以及各種決議都反復強調社會主義民主,但抽象肯定多,真正采取的具體措施和具體落實少之又少,而且當普通基層黨員和人民群眾真正自覺行使黨章、憲法規定的各項民主權利時,卻采取多種不正當甚至卑鄙手段侵犯、剝奪、壓制、打擊之。反之,那種抽象的“民主”理論卻大肆泛濫,少數人的有錢有勢的人的所謂“民主”權利卻極度擴張。這也是導致中國當今黨內腐敗現象愈演愈烈的政治根源。同時從制度上最大限度地給予人民群眾對各級領導特別是對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的批評、建議、監督和教育的權利,實際也是最大限度地落實人民群眾是國家真正主人、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極其重要的內容。這也是中國當代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只有把這種最強大的物質力量組織和發揮出來,才能夠保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當今許多領導者包括高級干部雖然也在天天講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但實際上只是作為一個口號,只是把它作為掩蓋自己背離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背離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遮羞布。
第四,改革必須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而不是根本改變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和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事業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嶄新事物,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前蘇聯是如此,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也是如此。所謂的“斯大林模式”既有其堅持社會主義的主導因素,也有前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種種弊端。借口其弊端而根本否定斯大林模式,且把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斯大林模式”的觀點絕對是錯誤的。但也必須承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及我們國家前進中暴露出來的大量不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種種因素確實客觀存在。所以才有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原蘇聯領導人也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但原蘇聯的改革卻從改革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不適宜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部分逐步發展到根本改變社會主義自身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一經驗教訓也確實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汲取。實質上就是要以階級斗爭為綱思想指導,區分兩種根本對立的改革觀:一種是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改革,另一種則是借改革之名,把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弊端都歸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而根本改變之。蘇聯最終改革就是走的第二條道路。我們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和重要決議更多強調的是第一種改革,而且在實踐方面也有許多成績。但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味道就變了。雖然在口頭上仍然強調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調整,但是實踐中已經在大量開始改掉社會主義的基本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且目前發展到極其嚴重的地步。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實踐。筆者在這一概念剛提出時,也曾經認為是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但隨著實踐的發展和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深入研究,越來越發現這一理論絕不是所謂“創新”,而是在“創新”口號之下,修正和篡改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理論,且在實踐中已經對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極其巨大的危害。中國當前社會貧富差距越拉越大、腐敗現象愈發嚴重、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黨群眾關系進一步緊張等各種社會問題無不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有直接的關系,它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一切毒瘤的深層次的經濟根源。但是這種理論目前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在大多數學者中已經成為不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的“真理”,而且還在以此為理論出發點深化所謂的社會主義改革。本書中也在宣揚這種觀點。這種改革如果繼續下去的話,蘇聯亡黨亡國的慘痛悲劇離中國也就不遠了。
第五,必須把“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作為全黨思想理論建設的重中之重的任務
本書總結蘇共解體的第一條原因就是蘇共領導背離馬克思主義。那么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也就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理論地位。但這一思想不只是寫在文件和口號中,而是真正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是這些基本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包括階級斗爭原理和其它基本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認識當今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制定對現實有具體指導意義的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自覺分清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對黨和國家肌體的侵蝕、抵制對自身的侵蝕。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高中級領導干部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澤東本人就是肯于和善于學習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的楷模。毛澤東晚年,痛感我們黨的干部和理論隊伍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不高,多次語重心長地說:“我黨真懂馬列的不多”,“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回顧他老人家去世后的三十多年實踐,更加深刻體會這些話的深遠意義。有些革命老同志多次號召“開展一場馬克思主義的學習運動”。黨中央近些年一再強調建設“學習型政黨”,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倡導的“學習型政黨”學習和研究的首要內容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同志的基本著作。近些年來,黨內相當多的領導干部包括高級干部不讀馬克思主義著作,不讀毛主席著作,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竅不通,只會高喊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幾個詞句,一遇到社會生活中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特別是當前形形色色的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甚囂塵上,它們直接或間接、赤裸裸或偽裝起來向馬克思主義進攻,就極容易對馬克思主義發生懷疑和動搖,對共產主義事業發生懷疑和動搖。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喪失正是許多黨內腐敗者逐步走向墮落的思想根源。只有通過學習馬列著作,把馬克思主義思想同當代社會各種文化、思潮做全方位的比較研究,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實踐性、科學性、階級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才能真正懂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才能懂得共產黨人必須樹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理想和目標,才能在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襲中永葆共產黨人的光榮本色。今天的整個世界和中國當代面臨著大量的社會問題,正確認識當代現實以及如何處理和解決一系列的社會現實問題,就必須有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沒有給我們提供解決一切現實問題的靈丹妙藥,但給我們提供了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我們只有認真學習、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自覺運用到現實中,才能保障中國的社會主義不走蘇聯之路。
第六,重視人的發展和世界觀改造,真正塑造一大批真正的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的新人
本書緒論第三節在分析、評價“斯大林模式”問題時談到幾點認識,其中第四點談到“對人和體制機制的相互作用及其關系的分析”。書中批判了那種片面理解鄧小平同志國家制度改革的思想,強調在注重制度建設的同時,還要特別注重人的發展。書中引用了鄧小平幾段關于人的建設和人的發展的論述。(第22頁)筆者非常贊同書中的觀點。其實這里批判了理論研究中的一種錯誤傾向,即多年來在對社會發展觀的理解中,相當多的人把社會發展單純理解為外在世界即經濟成果、經濟關系和政治制度、文化成果的發展,更有部分人只理解為經濟成果的發展,而排除生產這些外在成果的實踐的主體—人自身的發展。其實,人的發展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基本觀點。《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也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社會。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不僅表現為外在的經濟、制度的發展,還表現為人本身的發展。不同社會的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不同,人本身的素質、能力也不同。文化的實質是化人、塑造人。不同的文化內容不僅是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更是所塑造的人的具體素質和做人的標準不同。封建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雖然有其對立的一面,但本質是剝削階級的文化,其塑造的人的標準有其共同性。特別是在中國當代社會中,幾千年遺留下的“權力至上”為核心的封建文化和打開國門后大肆侵入的以拜金主義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文化的腐朽內容相互結合在一起,已經構成了當代社會具有中國特色的最腐朽的思想文化,并由此塑造出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拜倒在權力和金錢面前的奴性意識,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偽性意識,欺軟怕硬、欺善怕惡、窩里斗的內耗性意識的人格特征。中國當代社會存在的嚴重社會問題不僅表現在社會貧富差距拉大,腐敗現象、環境污染和社會資源浪費,比其更嚴重的就是人的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落后,包括相當多的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原蘇聯社會問題的逐步嚴重,也同樣表現在人的基本素質、能力的落后。中國當代一些人包括各級領導的這種素質的落后、人格的極度扭曲已經成為制約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和瓶頸。所以鄧小平同志才說,社會主義事業能否成功,“關鍵在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等論述。但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引起中央和各級領導的正視、警覺和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和闡發科學發展思想。筆者贊同這一思想。筆者認為,“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實質是“人的發展”為本,“人的發展”為核心,而人的發展就是人的素質、能力的發展。要發展人的素質,就必須正視和強調人的發展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特別是個人主義和各種剝削階級思潮對各級領導、黨員、知識分子和普通群眾的嚴重影響,必須分析和揭示存在這些問題的社會和思想根源,必須強調對封建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必須強調各級領導、知識分子和廣大黨員緊密聯系個人思想實際,強化個人的世界觀改造,自覺抵制和清除剝削階級思想意識對自身的影響,必須強調共產黨員的共產主義理想、信仰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對自身的監督和批評,必須強調黨內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努力塑造一大批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和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真正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的新人,才能完成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目標。這也應該是從蘇共亡黨蘇聯解體中總結出來的最重要的經驗教訓之一。但是,科學發展觀已經提出將近十年,從十年的實踐看,科學發展觀根本就沒有落實。不僅“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思想沒有落實,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沒有落實,同時背離科學發展的現象愈演愈烈。究其理論根源,就是這種科學發展觀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和階級分析的方法。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和階級分析的方法也是社會的發展理論,而且是科學的發展理論。社會人的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包括其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為指導,也就是以毛澤東的階級斗爭為綱理論為指導,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才能為世界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做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真正的應有的貢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