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20周年 普京曾稱不為解體惋惜是沒良心
1991年12月21日,蘇聯紅旗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幾天之后,它被俄羅斯國旗取代。 |
蘇聯解體的關鍵人物:葉利欽(左)和戈爾巴喬夫(右) |
普京: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就是沒有良心
試圖恢復過去的蘇聯,就是沒有頭腦
12月24日,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公開呼吁,俄羅斯總理普京應該像20年前的他那樣,主動放棄權力。戈爾巴喬夫的呼喊,沒有動搖普京尋求連任的決心,不過,這倒是讓人們忽然意識到,蘇聯解體至今已整整20周年。
這兩天,俄羅斯官方對這個紀念日沒有什么正式表態,民間也沒出現規模較大的紀念活動。媒體更關注的是,24日莫斯科舉行十萬人反普京示威游行。
不過,世界并沒有遺忘這段歷史。12月25日,《阿曼論壇報》發文評論說,蘇聯突然崩潰,一個雄踞歐亞70年的帝國釋放出的沖突、動蕩和貧窮今天仍可感覺到。《紐約時報》說:“這是20世紀一個無可置疑的決定性時刻,一個雄心勃勃的烏托邦試驗的結束。”
26日,《環球時報》、《人民日報》以及《人民日報》主辦的《文史參考》雜志大篇幅刊登文章,反思蘇聯解體的原因。在蘇聯解體20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回顧和反思這場普京所稱的“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
一場圣誕夜的劇變
1991年12月25日,時任總統戈爾巴喬夫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職。當晚7時32分,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近70年的錘子鐮刀紅旗緩緩降落。蘇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正式解體。
1991年的12月26日,《紐約時報》以“革命”評價蘇聯解體,稱贊戈爾巴喬夫。文章稱,據說斯大林去世后留下兩個信封,一個信封的標簽為“遇到麻煩時打開”,里面有一張紙條寫著“批評我”;另一信封的標簽是“遇到更大麻煩時打開”,信封里的紙條上寫著:“像我那樣做”。《紐約時報》說,戈爾巴喬夫聽取了第一個建議,但以極大的勇氣拒絕了第二個建議。
戈爾巴喬夫是怎么做的?1985年,戈爾巴喬夫接手這個龐大的國家時,蘇聯已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停滯狀態。戈爾巴喬夫曾試圖通過改革和開放,為蘇聯帶來變革。不過,他并沒有成功。各個加盟國此起彼伏的示威浪潮把這個國家推向崩潰的邊緣。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獨立。其他共和國隨后也紛紛加以仿效,先后發表了宣布恢復或收復主權的聲明,并開始制定實現獨立的步驟和措施。
“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1991年,蘇聯就像一個洋蔥,表皮被一層層剝去,只剩下核心的俄羅斯。”美國《大西洋月刊》說。
1991年8月19日,蘇共多名強硬派高層領導發動了政變,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由于軍隊倒戈、克格勃部隊倒戈、政變領導層內部混亂,以及葉利欽及時反應,挽救蘇聯的最后努力失敗。
1991年圣誕節,蘇聯正式解體。《美國之音》說,那是“一份反共產主義的人期盼了70年的圣誕禮物”。
戈爾巴喬夫擰松了螺絲釘
為什么一個強大的蘇聯會一夜劇變?20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究原因。
在所有解釋中,經濟方面的嘗試最多。俄《共青團真理報》懷疑“中情局用經濟摧毀了蘇聯”。《真理報》認為,蘇聯崩潰不是因為資本主義吸引了人民,而是因為人民需求被徹底拋在腦后,政府迷戀制造超級武器。該報稱,“墻上的鏡子不能因為照出了什么就被認為有罪,與鏡子作斗爭也毫無用處。”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戈爾巴喬夫試圖改革他們的制度,他擰松了螺絲釘,結果整個制度崩潰。美國《鹽湖城論壇報》說,蘇聯解體前,許多蘇聯人就意識到他們的體系正在腐爛。伊爾庫茨克居民亞娜說,我記得走進一家食品店,除了一包包的食鹽什么都沒有。
《愛爾蘭時報》說,葉利欽統治時期一片亂糟糟,1992年通貨膨脹超過2500%,一些俄羅斯人為了生存走上街頭賣家當,同時也有人一夜暴富。法國《諾曼底新聞》稱,葉利欽在身邊年輕的“市場萬能論者”慫恿下異想天開地實施“休克療法”,導致慘重后果,至今俄羅斯大多數人仍對“市場經濟”、“自由派”和“私有化”等名詞談虎色變。
今天的俄羅斯人怎樣看待蘇聯解體?
俄新網報道說,民調顯示,66%的俄羅斯人為蘇聯解體感到惋惜。法新社發自莫斯科的報道說,列寧的遺體如今仍安置在莫斯科紅場紀念館內,很多廣場上都有列寧的雕像,很多建筑物上也還有錘子和鐮刀的標志。
在當前的俄羅斯,普京的一句話被很多人認同: “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就是沒有良心;試圖恢復過去的蘇聯,就是沒有頭腦。”
蘇共沒有讓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
蘇聯解體2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主辦的《文史參考》雜志發表封面文章《蘇聯崩潰啟示錄》,認為蘇聯解體原因是,沒有讓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蘇聯的民主沒有被民眾認可,蘇共逐漸蛻化為維護自身利益的政黨,沒有各階層的平等,農民和知識分子受歧視等。
《文史參考》說,蘇聯搞了7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始終都沒有實現人民主權原則。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可以用人民文化水平低來解釋,幾十年后這一理由難以成立。蘇共自認為他們所做的就是民眾的需要,代表人民思考和決定一切,不相信民眾自己有判斷是非和選擇的能力,管理人員由蘇共組織部門挑選任命,還提出了“干部決定一切”這一片面的口號,造成民眾與國家政權的分離,民眾只是社會主義大機器上的螺絲釘。
蘇維埃政權拋棄了資產階級民主的一些形式,如三權分立、競選、言論和出版自由等等。雖然蘇聯自己宣稱,“無產階級民主比任何資產階級民主要民主百萬倍;蘇維埃政權比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要民主百萬倍。”但是,蘇聯的民主沒有被民眾認可,長期存在實際上總書記的個人集權。布爾什維克黨代表人民管理國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其他社會主義政黨也漸漸失去了活動的空間。
隨著干部任命制的發展,官僚主義和貪污現象也隨之發展起來,蘇共蛻化成了國家機關,成了官僚化的代表。領導者本人對人民、對黨的責任感下降,因為官員的提升不是靠“下層”,不是取決于人民的意志和要求,而是取決于“上層”,取決于上級領導的態度和意見,取決于檔案和私人關系。
農民長期被看成是落后的階級,是被消滅的對象。知識分子長期沒有表達意見的自由。蘇共對知識產品嚴格監督,與知識分子要求獨立思想和表達自己思想的愿望發生了嚴重矛盾,知識分子“被迫戴上緊箍咒,而施法的人卻是那些對他們的專業知之甚少的黨委領導”。
至于領導干部,則處于非常優越的地位。在斯大林時期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官僚特權制度,如建立內部特供商店、餐廳、醫院、免費別墅,干部根據級別享受不同的工資補貼、住房、醫療照顧以及其他的福利補貼。這一制度一直延續下來,并在不斷加強。
《文史參考》說,當蘇共解散、蘇聯解體之時,沒有民眾起來抗爭,這一教訓足夠深刻。“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社會主義者應該研究蘇共的前車之鑒,防止重蹈覆轍。
(綜合《環球時報》、《人民日報》、《文史參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