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郝貴生|躬耕本英雄,何爭數千年? ——紀念毛主席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指示發表55周年

收藏(1 評論() 字體: / /
唯物史觀有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源泉、動力,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發展了人本身。

  今年是毛主席誕辰130周年,同時也是毛主席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指示發表55周年。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編者按語。在介紹了甘肅省會寧縣城鎮的一些居民,包括一批知識青年到農村安家落戶的事跡后,引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之后更是達到了新的規模。

  筆者也是1968年響應毛主席偉大號召于9月12日與29名中學同學到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海力錦公社王家窩鋪大隊(后改名為五七大隊)插隊落戶。1972年被大隊和集體戶推薦到天津師范學院(現天津師范大學的前身)政史系政教專業學習。1975年留校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原著、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教學和研究,直至2008年退休。其中4年的插隊生活在我的一生中打下了極其深刻的烙印,成為自己一生工作、學習、事業奮斗的極其重要的源泉和動力。退休之后,我寫了多篇上山下鄉的收獲體會及其理論研究的文章,公開發表在多家紅色網站和紅色刊物上。

  為紀念毛主席發表上山下鄉指示55周年和毛主席誕辰130周年。現將筆者2014年5月寫的插隊生活詩三首在網站發表。

  插隊生活詩三首

  (2014年5月)

  近日在老年大學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不由勾起對農村插隊生活的回憶。遂仿陶淵明五言詩形式述插隊生活趣事。

  鏟地

  晨曦赴田園,夕煙荷鋤還。

  地大數十坰,垅長三里三。

  初揮重千斤,日久輕自然。

  汗滴禾下土,意志苦中堅。

  細察苗草叢,循規七寸間。

  農友相與鋤,誠助感心田。

  夏戰七十日,秋后收獲甜。

  躬耕本英雄,何爭數千年?

  摟柴火

  塞外寒冬至,晨起赴沙坨。

  肩扛摟柴耙,來回轉蹉跎。

  初時冷蕭瑟,漸漸身熱頗。

  耐心把把拽,持續簾簾多。

  午餐嚼米豆,勝過肉和饃。

  確實苦和累,亦覺樂趣多。

  滿車碩果載,插友皆傲說。

  荊柴村最大,自力更生活。

  放牧

  當年八月末,指派牧牛羊。

  縱轡遠草甸,盡收美景香。

  藍天白云飛,綠草波輕飏。

  晨揮馬桿行,間臥草原床。

  馬兒群追逐,牛兒吃草忙。

  常遇牧馬人,嘮嗑話家長。

  天空晴萬里,轉瞬雷雨狂。

  日落訪學友,夜返迷路茫。

  放牧趣事多,歷歷心中裝。

  筆者這里著重解讀一下第一首詩“鏟地”。

  農民祖祖輩輩就是靠種地生存的,而種地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鏟地”,關里叫“鋤地”。鏟地勞動強度大,辛苦程度高,而且要求非常嚴格。種過地的人都深有體會。中國古代有一首關于鋤地的膾炙人口的詩句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知識青年幾乎都種過地,對這首詩中描繪的鏟地的辛苦程度都深有體會。但筆者在幾年的鏟地生活中,不僅感受到其中的辛苦,而且還感受到許多生活的哲理,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和偉大,特別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勞動”本質含義的深刻理解,以及從勞動觀出發理解、解讀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馬克思的《資本論》、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極其豐富和深刻的內容。同時受到陶淵明田園詩的啟發,于是就有了五言詩《鏟地》。

  詩中前4句是全詩的鋪墊。

  “晨曦赴田園,夕煙荷鋤還。”東北地區夏季白天較長,早晨三點多鐘太陽就出來,直至晚八點才落山。我們早晨吃完早飯后5點鐘就下地,中午10點回家吃午飯。12點后,就又下地了,晚八點左右才收工。

  “地大數十坰,垅長三里三。”東北的一塊土地比關里大得多,一般不是以“畝”論土地面積,而是以“坰”,1坰等于15畝。我們村里一般土地小的有幾坰,多的十幾坰、幾十坰,一垅也常常一二里地遠,甚至更遠。

  第5—14句即描繪鏟地過程。

  “初揮重千斤,日久輕自然。”鋤頭本身不是特別重,但面對草苗混雜生長在一起,如何間苗?如何鋤草?看到社員輕輕揮舞,就鏟除雜草,留下等距的高粱、玉米苗苗,自己真不知如何下鋤?此時才感到手中鋤重千斤。萬事開頭難,總要開始第一鋤吧!社員手把手教我們如何左下鋤、右下鋤,前后下鋤,如何依靠鋤尖鏟草去苗,……。這才拿起鋤頭小心翼翼開始了人生的鏟地生活。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虛心學習,堅持下去,一定能夠學會鏟地。鋤了一天兩天,十幾天,總算摸出點鏟地的門道來了。后幾年,鏟地的速度也基本能夠跟上普通社員了。此時鋤頭拿在自己手中才感到輕松自如了。這個過程就是“熟能生巧”。

  “汗滴禾下土,意志苦中堅。”這句話借用了古人的“汗滴禾下土”,鋤過地的人對鋤地的勞累辛苦程度感觸頗深。但我逐漸感覺到,不僅是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更重要的對我們年輕人也是一種意志的鍛煉,即“艱苦磨煉”。

  “細察苗草叢,循規七寸間。”農村有多種勞動,但大多數勞動主要靠賣力氣,只要有勁就行,但鋤地不行。首先要認真觀察垅梗上草苗分布情況,剛出土的許多苗長在一起,留哪個苗,去哪個苗,如何去除周圍雜草?只有看得清清楚楚,才能決定如何下鋤。特別是谷子苗地,谷子苗與雜草特別是稗子草長在一起,一定要識別谷子苗中的稗子草,把稗子挑出去。間高粱苗、玉米苗要七八寸或者一尺左右。過長過短都不合格。這就必須有認真觀察和果斷下鋤的能力。鋤地需要認真觀察,做好任何工作不都需要“認真觀察”嗎?我在一輩子的教學研究工作中,拿出較多的實踐認真觀察研究學生的“學習現狀”,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一定意義上也是“鋤地”這一思想對我的啟示。

  “農友相與鋤,誠助感心田。”我讀陶淵明田園詩中,發現多處使用“相與”一詞,如“飛鳥相與還”、“眾鳥相與飛”。實際上人作為社會的人,做任何工作也都是“相與”,即為共同的目標相互關心,相互合作。在小生產方式下,“鋤地”都是孤立的個體。但在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都是集體勞動。我們知青與社員更是“相與鋤地”,得到社員更多的指導幫助。現在回想起來,還非常感動。實際上這兩句講的就是人們之間需要相互關愛和相互幫助。當今社會私有化市場化的改革,人們之間發自內心的關愛和互相幫助精神丟掉的太多了。

  “夏戰七十日,秋后收獲甜。”東北鋤地一般都是三鋤。最累也最需要認真的是第一鋤。后兩鋤就輕松多了。三鋤的時間大約是70天。10月份就到了收獲的季節。秋后收獲多少取決于多種因素,但鋤地確實是重要環節。這句話包含的哲理思想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總結、點精。

  “躬耕本英雄,何爭數千年?”與農民一起勞動生活最大的兩點收獲,一是感受到農民的勤勞、樸素、待人熱情、誠懇、實在,二就是感受到勞動、勞動者的偉大。記得陸游的詩中就高度贊揚了農民的偉大。他說“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陽未必非。”后句指諸葛亮。諸葛亮原就是農民,后劉備三顧茅廬出山成為大英雄。他如果沒有出山,未必就不是英雄。用唯物史觀理解陸游的這句話,不就是從事物質生產勞動的勞動者是歷史的創造者嗎!馬克思多次講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停止了勞動,這個民族國家就無法生存下去。恩格斯也說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發展了人本身。但是幾千年的唯心史觀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瞧不起農民,瞧不起勞動者,把農民看做最下等的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今天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應該把被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且把勞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以此說明解釋一切社會現象。并形成“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社會氛圍。因此借用陸游這句詩稍做修改,為拙詩點題,于是就有了“躬耕本英雄,何爭數千年?”

  在寫作拙詩之前的2013年,為紀念上山下鄉45周年,我曾寫過一篇長達17000字的文章《認識勞動,認識農民,認識國情,認識知青》。現將該文第一部分“認識勞動”拿來作為本文的附錄。

  因自己詩詞水平有限,望各位新老朋友、老同學、老知青、紅色網友批評指正!

  附錄:

  認識勞動

  文革以前,我所就學的中學比較重視對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每兩周都要到我校所屬的農場勞動一天,高二、高三期間,分別有半個月時間到天津郊區和河北省霸縣農村專門參加學農勞動。這段生活盡管時間較短,但對農村體力勞動還是有一點點感性認識。我插隊所在大隊以農為主,兼有牧業。農村幾年,我幾乎所有農活都干過,包括放牧兩個月。農村農活最大的特點是勞動強度大。任何一個知識青年都有親身體會,尤其我所在的東北農區,一塊土地面積要比關內大得多,一垅地要有幾百米遠,無論是割谷子、割高粱、刨茬子、鏟地有時半天也就半個、一個來回,強度之大可想而知。人家農民常年累月干農活,雖然也累,但早已經習以為常。對于我們這些常年讀書學習的青年學生來說,過勞動強度這一關就非常之難。一年最累的活就是夏天70天鏟地,且技術含量相對較高,每早5點就下地,10點多回家吃飯,12點又下地,直至晚8點。我讀過許多知識青年回憶錄中大多都談到了勞動之艱辛特別是農村鏟地,且真切感受到古人所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感受勞動艱苦勞累的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勞動的快樂。東北做飯和冬天取暖對柴火需求量特別大,我們集體戶僅靠隊里分的秫秸遠遠不夠,常要到離村30多里遠的沙坨子地樓柴禾。三九寒天我們全副武裝,里三層外三層,還戴著狗皮帽子,棉手套,棉皮鞋。天不亮就坐馬車出發,馬車跑起來之后,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還是感到從未有過的冷。我們剛開始摟頭一兩簾子柴禾時還感到冷意,但很快就消失了,后來身上又開始出汗。越是出汗,就越不能停下來……。我們一步一步地拽著耙子往前走,耙子底下的雜草一圈一圈地卷起來,自動卷到了簾子里面,當看到一簾一簾的有序并排的柴草堆得越來越多,心里特別熱乎,什么冷呀、累呀,全拋掉九霄云外去了。中午我們在這寒風刺骨的深山老林中,嚼著干硬的炒米和玉米豆,那個美呀!那個香呀!絕對超過城里人一桌豐盛的雞鴨魚肉。下午兩三點鐘,我們滿載著一大車戰利品,凱旋而歸。望著我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換回的勞動成果,望著我們全村最高最大的柴禾垛,感到特別的開心和幸福。我們在用自己的勞動創造我們自己的生活。

  我大學期間學的是政教專業,畢業之后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唯物史觀有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源泉、動力,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發展了人本身。幾年的農村艱辛的勞動實踐給我深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基本觀點提供了堅實的感性基礎。特別又通過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著作,更加感受和認識到勞動觀點在唯物史觀和整個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體系中的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類全部社會現象都可以從物質勞動觀出發加以科學的說明解釋。我大學期間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工作之后,雖然重點是哲學專業,但也經常閱讀《資本論》。讀書過程中,逐漸感覺到《資本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就是勞動論。馬克思正是在這本書里揭示了勞動本質、勞動要素、勞動二重性、勞動價值論,因此才進一步揭示了貨幣的本質、資本的本質、剩余價值的本質、資本主義的本質。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勞動二重性原理是理解他的全部經濟學理論的樞紐。(2022年4月,我就寫了一篇學習《資本論》的較長的文章《<資本論>也是勞動論》,發表在多家紅色網站上。下鄉勞動無疑是我寫作該文的重要的源泉、動力)從勞動觀出發,可以解讀利益、階級、國家、戰爭、幸福、法律、社會主義等全部社會現象。

  正因為我對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點有如此認識,當我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偏離馬克思主義這一觀點時,就自覺運用這一觀點批判其錯誤。例如上世紀80年代,出現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孤立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正確的,但作為一個社會提倡遵循的正確觀念,只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錯誤的。既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勞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源泉、動力,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就應該把尊重勞動擺在首要地位。人類任何知識首先來源于勞動實踐,又為勞動實踐服務,離開勞動,只講尊重知識,這種知識就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人才也首先是普通勞動者,能夠對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普通勞動者就是人才。離開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只講尊重“人才”,這種“人才”就變成脫離勞動和勞動者的“人上人”,就會成為貴族階層,就不是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口號的人實際把毛澤東時代倡導的“尊重勞動、勞動關榮、勞動者偉大”的觀念徹底拋棄了,這是他們輕視勞動、鄙視勞動者的資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表現,也是造成當今青年學生脫離勞動、脫離工農、脫離艱苦的重要思想根源。正因為勞動在人類歷史和社會主義事業中的極其重要地位,1889年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上把每年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1949年后的每一個五一節,我們國家從中央到地方都舉行各項形式的游行、集會等活動紀念勞動者自己的節日。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不見任何類此紀念活動,卻把這一節日偷換為銅臭味的“黃金周”。針對這種淡化和取消勞動節本來含義的狀況,我2009年給天津《中老年時報》寫了一篇短文《應該恢復勞動節的本來含義》一文,發表在五一前的該報頭版“時評”欄目中。

  錢,學名叫貨幣。它在人們現實生活中作用是極其巨大的,沒有錢,什么事也干不成,人們追求錢無可非議。但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些人特別是那些貪官因為追求錢把自己送進了監獄。這究竟是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人不懂得錢的奧秘、錢的本質。其實馬克思的《資本論》對其已經做了科學的回答,然而我發現無論是中學政治課教材,還是大學經濟學教材,都把馬克思的貨幣思想講歪了。一般教材都講,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一定義本身沒有錯誤。但貨幣既然是特殊商品,它一定也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其使用價值就是貨幣的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儲藏、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一般教材大講特講貨幣的使用價值即這種特殊職能,其本身沒有錯誤,問題在于對“貨幣的價值”卻只字不提,這就錯了。其結果造成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只看到錢的使用價值,而看不到錢本身的價值的科學含義。馬克思認為,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一個人占有貨幣,其實質是自身的作為抽象意義的勞動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它是自身勞動的凝結。因此貨幣的價值就是勞動的凝聚。占有貨幣的人用貨幣換回自己所需商品,實質是用自己的勞動換回商品。這種含義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意義是,占有貨幣的正當途徑和手段就是自身的勞動。貨幣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獨立出去之后,既可以通過勞動獲取,也可以通過搶劫、偷盜、欺騙等其它手段獲取。而只看到貨幣使用價值而看不到貨幣價值的人就竭力通過勞動之外的其它手段獲取。但其它手段獲取就不是貨幣占有者自身勞動的凝結,而是占有他人的勞動,是非正義、非道德的行為。因此貨幣本身的含義就包含了追求貨幣行為的道德評價。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的創立就是揭露了資本家利用其對資本的占有,以表面的商品的平等交換關系,購買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由此支配勞動力的整個勞動,最后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勞動。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由此揭示整個資本主義的非平等性、非正義性。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貨幣的使用價值極大,但相當多的人卻不知道貨幣的本身價值是自身勞動的凝聚。他們以為,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貨幣就是好貓,于是利用一切自身的所有優勢資源,瘋狂地撈取金錢。這就是貪官以及一切因為錢而被送進監獄的人犯錯誤的認識論根源。如果這些人真正懂得貨幣的本質是自身勞動的凝聚,它就必須考慮如何通過自身勞動去獲取貨幣,考慮手中已有貨幣獲得的途徑、手段是否正當。人們日常生活中也有人常說,錢干凈不干凈,實際就是說錢的來路正當不正當。我們也能欣喜地看到,生活中也確實有很多人當得知自己的親屬、朋友錢的來路不干凈時,就加以痛斥、譴責、拒絕。我將自己對馬克思貨幣本質屬性的認識寫成論文在正式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幾年農村勞動生活的深刻感受是我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認識貨幣等社會現象的極其重要的原因和基礎。

  2023年12月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心情表態

  • 1
  • 2
  • 3
  • 长篇小说《黑与白》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3.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4.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5. 烏克蘭逃兵
  6. 殖人哭了:還是中國好,別來美國做牛馬了
  7.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8. 倒反天罡!瑞幸給打工人節假日三薪,原因竟是…
  9. 女士,你罵“泥腿子”,身份暴露了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10.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红色旅游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