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安全角度反思美國封殺華為事件
夏成效 袁藝
近期,中國網絡通信運營商華為、中興遭到美國眾議院封殺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理由依舊是陳詞濫調——“可能對美國帶來安全威脅”。雖然美國政治和經濟上的真正動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不得不承認美國拿“國家網絡安全”說事,顯得冠冕堂皇。
在信息時代,信息網絡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其重要性得到了全世界各國的公認。長期以來,美國也確實從維護國家信息安全出發,對試圖進入本國市場的信息網絡企業進行嚴格控制,而不惜背上“貿易保護主義”的壞名聲。美國安全市場,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各個企業,采用的信息安全產品大多是本土貨,包括華為、中興在內的所有外國企業,只要是和信息網絡安全沾邊,要想進入美國市場,比登天還難。
與華為、中興在美國遭到封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信息網絡公司卻在多國長驅直入,就是在中國也是攻城掠地,占據了大半江山。這不得不引起對我國信息安全現狀的反思和憂慮。
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信息基礎設施進一步擴展,信息系統、通信網絡應用日益普及,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部門、機構越來越依賴于信息網絡系統。但當前全球網絡空間的關鍵基礎設施、主要軟硬件服務和內容提供服務,基本都掌握在美國手中。
首先看看思科。這個華為曾經的協作伙伴,作為全球最大的路由器、交換機骨干網絡設備制造商,其產品存在漏洞及安全后門事件最近幾年不斷遭到媒體的披露。思科承載政府、公安、海關、營運等敏感部門的網絡,然而其核心安全算法完全由自己掌握,這無疑會對他國信息安全形成巨大威脅。
再看看微軟。數據顯示,微軟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達95%。2008年的“黑屏”事件還記憶猶新,微軟用黑屏的行為來維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也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只要需要微軟會毫不猶豫地讓中國的電腦“死機”。
再來分析一下強大的政治引擎谷歌。作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用戶每次輸入的內容、時間,以及IP地址和Cookie ID(能夠識別用戶身份)都將被記錄。國家安全信息、企業商業活動、社會思想動態等,都可以被獲取分析,這對他國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個人隱私構成潛在威脅。
還有“誘惑”卻“致命”的蘋果公司。有專家稱,具有“云服務”功能的iPhone智能手機,其操作系統由國外企業壟斷,且操作平臺服務器設在國外,這就意味著使用者大量信息可能被上傳到這些平臺并處于其監控之下。蘋果手機之前已經出現了“追蹤門”事件,即使把定位功能關掉,系統依然會追蹤并記錄用戶的蹤跡。
信息時代,信息網絡空間正在成為國家安全的新領域、新邊疆和新戰場,沒有信息安全,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就無從談起。也正是打著信息安全的幌子,美國才得以堂而皇之地封殺華為、中興。
技術上受制于人,可能是中國面臨的最大信息安全威脅,然而更嚴重的還不僅如此。西方大型企業向來具有很強的政治傾向傳統,一旦成為政治勢力角逐的工具,威脅將無比巨大。谷歌等網絡公司已經在西亞北非政局動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旦爆發危機,這些大型信息網絡企業,便會以一種更隱蔽、更具威脅的方式,成為殺人不見血的利器。
然而我國很多政府機構和企業對當前信息網絡領域安全問題的認識嚴重滯后,而且相關法規制度缺失,管理體系不健全、網絡安全監管不到位等問題還普遍存在。
特別是有些機構和企業,貪圖一時的高效快捷和經濟效益,而忽視國家長遠的安全利益,在網絡設計、構建以及管理上,完全交與外國企業,并讓其發揮主導作用,從而為信息安全埋下了重大隱患。技術上的落后也許不是最要命的,而思想上的麻痹和管理上的遲滯才是信息安全面臨的更深層次,也是更為嚴重的威脅。
從長遠角度看,加強信息安全只能靠我們自己。要進一步發展信息安全政策,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監管體制機制,研發自主的信息安全產品等等,這是確保我國信息安全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和必然選擇。
同時,還要認識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全面杜絕外國的信息安全產品,不可能也沒必要,重要的是增強信息安全意識。美國對中國網絡企業層層設防,我們對美國網絡企業不能毫無戒心。
一直以開放包容姿態向外國企業敞開大門的中國市場,也許是時候重新考慮衡量尺度了。這并不是說要進行政治上的報復和“貿易戰”,但在信息安全問題上,不要怕被扣上貿易保護主義的帽子。不能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犧牲安全利益、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信息安全與自由貿易無關,與國家和企業的安危休戚相關。加大對在華國外網絡企業的安全審查和監管力度,也許應該成為當前加強我國信息安全的一項緊迫任務。
(《環球視野》摘自2012年10月19日《光明日報》)
鏈接:華為成美國網絡戰犧牲品 (武居玄)
最近,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對中國的電訊巨頭--華為及另一家公司中興作出“禁止入內”的裁決,該委員會就這兩家公司“可能引發的美國國家安全問題”出臺了一份長達60頁的報告。香港《亞洲時報》刊登的文章稱,美國正在不遺余力地對網絡戰進行備戰,在“寧肯錯殺也不放過”的霸王條款之下,中國電訊公司則成為了犧牲品。
網絡時代的“莫須有”罪名
美國從一開始就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這場商業行為。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在報告最后得出的結論公然宣稱:這兩家公司都由共產黨控制,我們無法信任他們。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還對美國政府直接建議:不要采購任何由華為公司或中興公司制造的設備。該委員會還變本加厲,建議美國的私人公司也不要購買這兩家公司生產的設備。
除此之外,報告呼吁立法機關擴大“國外對美投資委員會”的權限。“國外對美投資委員會”此前曾阻止了華為公司參與收購3COM私人公司的事宜,最近還否決了華為公司購買三葉公司的計劃,后者是一家云計算公司。華為公司當然拒絕了所有指控,并且希望邀請美國政府就自己在美國的商業行為展開調查。
美國資深安全問題專家皮特•李表示,這份公開報告所闡述的,都是一些對答案不明確事件的抱怨和冗長的描述,缺乏足夠多的細節披露,證據也不充足。這就導致該委員會提出的主張并不可靠,很多關鍵問題并沒有答案。特別是華為公司被扣上了“在整個調查活動中根本不給予配合”的帽子。
在技術方面,支持華為和中興公司滲透美國電訊軟件的證據在這份報告中“十分稀少”。報告僅稱,美國境內的一些公司已經遭遇過采用華為或中興公司設備而發生臨時性或令人警惕的事故。而缺少關于華為和中興公司不法行為的重要證據,可以說這份公開報告的“骨架上根本就沒有多少肉”。
為網絡戰寧肯錯殺也不放過
事實上,華為公司在實施海外戰略之后就很注意在當地的安全信譽。2010年12月華為與英國共建一個網絡安全中心,這個網絡安全評估中心主要用于檢測通信設備的安全性。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報道,這次由專家進行的詳細審查并沒有獲得明確的、公開的不利證據。
目前美國披露的證據和指控里沒有涉及存在網絡武器的內容,因此對于華為公司最糟糕的處罰也就是進一步配合調查,這是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可以扣上的另一項罪名。
美國部分媒體和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正在努力將這一事件轉變成“中國對通過網絡刺探美國外交、軍事和商業情報非常感興趣”,而且在必要的時候,中國會打響針對美國政府、安全和公共設施的網絡戰爭。
9•11事件之后,借助“反恐”之名,美國政府部門對社交媒體、寬帶互聯網、數字電信以及IP電話等服務的提供者都有特殊的“后門”。
《亞洲時報》的文章猜測,對于將華為和中興排除在美國網絡市場之外的一個最大的原因是,美國政府不愿意向他們透露自己如何利用法律特權,合法地得到網絡用戶的信息和資料。據一些美國互聯網技術專家透露,為了控制民眾集會的規模和內容,美國政府其實已經對網絡、推特、Facebook和黑莓手機聊天內容進行了監控。
美國打開網絡戰“潘多拉魔盒”
在網絡時代,網絡信息和數據都要通過交換器。美國資深安全問題專家皮特•李認為,如果華為公司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致命的交換器掌握在華為的手里”,可能是美國最頭疼的一件事。由于越來越多的敏感資料被加密成代碼,美國拼命抵制采用華為交換器,可能是擔心這些編碼信息會流入中國手中,后者如采取大規模的有目的性的黑客行動,將獲得數量可觀的利益。美國方面認為,中國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行動。而且,從技術上考慮,所有IT產品尤其是遠程IT產品,都會有其安全問題。在聯網時,如果系統崩潰,會需要確認它可以遠程收集信息,然后幫助恢復。通信設備也是一樣,那么多復雜的設備不可能隨時安排程序員上門人工檢測,它也有硬件接口或者軟件接口收集信息,也就是所謂“后門”,但使用這些后門需得到客戶許可。這是所有IT產品普遍存在的特點。
美國安全部門的觀點是,采用敵對方的電訊產品帶來的危險是,在危機或戰爭期間,這些產品和設施會突然陷入癱瘓。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專家福瑞德•施耐德認為,最簡單的而且外界非常難以偵察的攻擊方式是,在硬件中增加一個小小的芯片,等到特殊信號發出之后,該設備在關鍵時刻會陷入癱瘓,或者改變正常的通信。“如果你希望對手在至關重要的時刻難以聯系上他們的部隊”,那么這種功能將會發揮作用。這也就是為什么,華為做得再好,也難以被美國政府相信是“干凈”產品的最大原因。
但是,打開網絡戰這個“潘多拉魔盒”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自己。Stuxnet病毒在美國網絡安全專家眼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網絡戰武器。后來,伊朗政府在其極其重要的核設施計算機網絡中發現了這種病毒。從客觀上來說,這就是一種網絡戰行為。
《亞洲時報》的文章稱,或許,中國的情報部門并不想坐等Stuxnet病毒進入中國,他們甚至可能從伊朗方面獲取該病毒的文件,然后深入研究這種計算機病毒到底是如何運行的。最終,可能會利用創造性思維,對這種計算杌病毒加以改進,然后植入到目標國家的網絡系統中。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99期,摘自2012年10月17日《法制文萃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