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句題外話。我曾在《<人民的名義>人物論之:“于連”祁同偉》一文中說,祁同偉將不會得到任何同情,因為他對中國社會上層的封建化沒有任何批判意識。現在看來這個結論并不準確,因為祁同偉得到了廣泛的同情。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盡管祁同偉為了爬上去不擇手段,但他畢竟在一定程度上是封建化的受害者,而受害者是不可能不被同情的。
祁同偉最后的遺言是:“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夠審判我!”這句話是意味深長的,那些用裙帶關系聯結起來的上層精英,確實沒有資格審判祁同偉,正如法國貴族沒有資格審判于連一樣。
在祁同偉最后被包圍在孤鷹嶺(“孤鷹”這個名字是意味深長的,顯然周梅森也對祁同偉充滿同情),侯亮平前去勸降這一場戲,本來可以拍的回腸蕩氣、催人淚下,因為同學情誼、檢察官的義務、絕望、惋惜、不舍、焦慮等情感交織在一起,最能抓住觀眾的心。可惜這場戲只能用平白如水來形容,臺詞不精彩、陸毅也根本沒有入戲。日本著名導演山田洋次執導的兩部電影《黃昏清兵衛》和《隱劍鬼爪》,最后都有一位武士去勸降自己被困好友的橋段,就事論事的說,比《人民的名義》拍攝的要攝人心魄多了。
言歸正傳。在《人民的名義》中,大風廠下崗工人王文革是劇中為數不多的可以稱得上如假包換的“人民”之一,他的戰斗性最強、行動能力最強、意志也最堅決。他一直主張用對抗性方式維護自己和大風廠工友的利益,但卻屢遭失敗,第一次把自己燒成重傷,第二次則讓自己鋃鐺入獄,獲刑十二年。
王文革的名字就很有意思,他生于文革高潮的1968年,看來至少他父親是對文革高度認同的,所以給他取了這么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名字。以后雖然政治上天翻地覆,文革已被徹底否定,但他也沒有與時俱進,更名“改革”,這表明他還是有堅守的。
通觀全劇,周梅森塑造王文革這么個角色,主要是想告訴觀眾:“民粹”必敗,必須依靠精英,才能有好日子過。
王文革第一次出現,是“一一六事件”的前夜,他作為工人護廠隊隊長帶領工人抗拒拆遷。實際上大風廠的大火,王文革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因為正是他下令把汽油倒進廠區門前的壕溝,又是他手中的火炬掉落的火星點燃了汽油,導致36人被燒傷,使工人自己的“防線”陷入混亂。但他這種魯莽的行為,并不能真正保衛工廠,反而給了李達康趁亂強拆的可乘之機。真正阻擋李達康派出的推土機的人,不是王文革,也不是護廠隊的工人,而是老革命陳巖石,而陳巖石則是靠了和省委書記沙瑞金的密切關系。
王文革的第二場重頭戲,則是綁架大風廠老板蔡成功的兒子,試圖以此為籌碼索回自己的股權,這種行為當然是極端瘋狂的,完全非理性的。因為第一,這不可能要回股權;第二,退一步說,即便要回了股權,由于自己涉嫌嚴重犯罪,也不可能有機會享受了;第三,自己很可能會被當場擊斃。而在這千鈞一發的危急的關頭,又是陳巖石救了他。但陳巖石救了他的命,救不了他的罪,他還是被判了重刑。大風廠工人股權失而復得,不是王文革暴力抗爭的結果,而是侯亮平這樣的精英反腐敗的結果。
盡管王文革這樣的形象,暴露了《人民的名義》主創人員的精英意識和對精英統治的合理化論證,但必須承認,王文革也相當真實的折射了當下中國社會弱勢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中比較激進一翼的精神狀態——他們確確實實“民粹化”了。
老實說,我很討厭“民粹”、“民粹主義”這些詞,因為在精英和主流媒體那里,這種詞匯是專門用來否定底層老百姓利益訴求正當性的,所以我也從來不使用這種詞匯,今天姑且用一用,但要重新定義。
我這里所說的民粹,指的是那些認識到自己利益受損,并主張用激烈手段奪回自己利益的底層百姓。和政治成熟的“工人階級”的區別是,他們的階級意識沒有蘇醒,或處于沉潛狀態,因此,他們只注重眼前的具體利益,不能提出正確的政治主張,也不能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在和精英的對壘中,他們既容易被滿足,也容易被擊潰,在持刀威脅和反身跪倒之間,只差一紙真假難辨的合同。
王文革就是這樣的人。八十年代以來,他和他的階級多次被欺騙。最嚴重的一次,是九十年代,在“國企改制符合工人階級長遠利益”的忽悠聲中,居然有三千萬人失去了工人階級的身份,淪為修車、釘鞋的小手工業者、擺地攤的城市貧民、乃至靠低保為生的弱勢群體,有些地方甚至男為盜女為娼,毫無尊嚴。
反復被騙的慘痛經歷,使王文革不相信任何人,甚至包括被視為“人間圣人”的陳巖石。在《人民的名義》中,從省委書記沙瑞金到工會主席鄭西坡,再到桀驁不馴的市委書記李達康,都對陳巖石畢恭畢敬,口稱“陳老”,只有王文革稱他為陳老頭。無法相信任何人是王文革非理性行為和暴力行為的根源,也是今天諸多社會沖突的主要根源。
王文革的失敗提醒工人階級,除非能夠超越民粹主義的要求,重建自己的階級意識和政治意識,并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否則的話永遠不可能有效維護自己的利益,更談不上恢復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了。
最后說說陳巖石之死。
當王文革把刀架到陳巖石脖子上的時候,陳巖石一定萬念俱灰,他不得不直面自己一生的荒誕!這對他的打擊是致命的,盡管王文革的刀在他脖子上造成的傷口微不足道,以至于醫生都認為不需要包扎,但陳巖石的內心世界卻完全崩潰了。他一病不起,再也沒有恢復過來,最后的愿望只是想抱抱自己的兒子,這個愿望已經和“人民”無關,因為知道自己愧對他們,死對他來說真的是一種解脫,因為再也不用忍受內心的煎熬了。
陳巖石為什么會備受煎熬?這是因為和那些抱著個人目的混入革命隊伍的人,如杜導正、李銳之流不同,陳巖石是真誠的革命者,并且始終初心不改,他也一直為此感到自豪,這是他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但當一個工人直接把刀架在他脖子上,指控被他欺騙了的時候,陳巖石才驀然意識到,自己的一生是一個荒唐的怪圈——以帶領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始,以成為新剝削壓迫者的幫兇終。自己為大風廠工人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勸說他們心平氣和地接受新雇傭奴地位罷了。
陳巖石作為一個老革命的良知使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但他的理論水平也使他不能合乎邏輯地解釋自己“鬼打墻”般的人生際遇,發現自己實際上出賣了自己最熱愛的那些人,他的精神支柱就此坍塌,這種煎熬使他生不如死——死反而成為一種最好的解脫。
應該說,周梅森至少直覺上意識到了陳巖石一生的悖論,所以安排陳巖石在抗日戰爭中入伍,因為抗日戰爭作為民族解放戰爭,和民族內部存在階級壓迫之間的矛盾,并不構成直接矛盾。如果陳巖石是在解放戰爭——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階級壓迫——中參加革命,那陳巖石一生的荒誕,就更完全無法掩飾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