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海拾荒系列短篇之【歸去吧,不罷不休的“傷痕文學”】
時光倒回30多年,正是“傷痕文學”暢行無阻的時期。“傷痕文學”的主要矛頭所向,正是“罪惡的文革”。所以我歷來認為,歷史上沒有任何文學藝術作品能夠脫離政治的束縛,作家也好,編劇也好,導演也罷,無一不是某一種意識形態和某一種社會價值取向的傳聲筒,這就是階級社會的定律之一。那么,何謂“傷痕文學”?請看介紹:““傷痕文學”的名稱,則源自盧新華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匯報》的短篇小說《傷痕》。它也在“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吁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隨后,揭露“文革”歷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涌現,影響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潔的青松》、《靈魂的搏斗》、《獻身》、《姻緣》等知青創作,從維熙的《大墻下的紅玉蘭》等大墻文學,以及馮驥才早期在“傷痕文學”中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鋪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農村“傷痕文學”等。"傷痕"一詞在學術界被用來概括文學思潮,最早可見于旅美華裔學者許芥昱的《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中共文學討論會的講話》一文。許芥昱認為,中國大陸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說最為活躍,并說:"最引大眾注目的內容,我稱之為'Hurts Generations',即'傷痕文學',因為盧新華有篇小說叫做《傷痕》,很出風頭。"有人曾對這個概括性的詞匯提出過異議,認為不如使用"暴露文學"切合這個階段的文學實質,但由于此詞已于是被學術界大多數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在這里我們延用之。”
我自然是讀過一些“傷痕文學”的,它的字里行間充斥著滿腔的深仇大恨,蘊含著對乾坤倒轉的迫切期待,那種悲戚絮叨的樣子甚于祥林嫂無數次講述兒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時的情境。它告訴人們,“往事不堪回首,但卻不能忘卻!”(參見附文)故隨著改革開放大踏步地行進和GDP的升空,“傷痕文學家”們仍沒有絲毫的懈怠,而在繼續告誡人們:今天來之不易,反右、文革絕不能重演,啊!
電影《歸來》便是最新版“傷痕文學”代表作。
但是,假如《歸來》的作者、編劇、導演不是瞎子、呆子、聾子,那就該睜大雙眼看看清楚今日之中國的東西南北中,幾乎天天都在發生著什么?對應當歸來的不愿去描寫和執導,對本不應當歸來的熟視無睹,也不愿揭露,卻偏偏要做夜間的蝙蝠,甘為黑白顛倒之輩,可惜呀,真可謂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也。
鑒于草民不懂影評和網刊上已有黎陽先生等已經把電影《歸來》批駁得夠有理有力的了這兩點,所以我只想說游離于電影《歸來》的幾句話。
毛主席說:“第一個問題: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的?這個問題,本來是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列寧所早已解決了的。列寧還在一九○五年就已著重指出過,我們的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誠然,為著剝削者壓迫者的文藝是有的。文藝是為地主階級的,這是封建主義的文藝。中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文學藝術,就是這種東西。直到今天,這種文藝在中國還有頗大的勢力。文藝是為資產階級的,這是資產階級的文藝。像魯迅所批評的梁實秋一類人,他們雖然在口頭上提出什么文藝是超階級的,但是他們在實際上是主張資產階級的文藝,反對無產階級的文藝的。文藝是為帝國主義者的,周作人、張資平這批人就是這樣,這叫做漢奸文藝。在我們,文藝不是為上述種種人,而是為人民的。我們曾說,現階段的中國新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真正人民大眾的東西,現在一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東西,不可能屬于人民大眾。新文化中的新文學新藝術,自然也是這樣。對于中國和外國過去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和優良的文學藝術傳統,我們是要繼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為了人民大眾。對于過去時代的文藝形式,我們也并不拒絕利用,但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里,給了改造,加進了新內容,也就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了。”
這就解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然而,踐行毛澤東文藝思想的腳步似乎停止了,緣由自然是人所皆知的。在對倒地老人等“扶還是不扶”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并且搬上面向全球華人和幾億國民的春晚的舞臺的今天,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文藝家還所剩幾何?真正愿為人民服務的文藝家還有否其們生存的空間和展演的舞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文藝屆日漸地演變為了陽春白雪的領地,基本上脫離了“下里巴群”。人們耳聞目睹的是,演藝界的造星行動一直進行得如火如荼,被造就成功的大批的所謂“演藝明星”們愜意地躺在金錢的搖籃里,手數著源源不斷而來的鈔票,把社會主義文藝的宗旨忘了個一干二凈,更確切地講,他(她)們根本就無意于社會主義文藝的宗旨,而只愿做金錢的奴隸。就電影作品而言,票房價值是其追逐的唯一目的,社會效益根本就不在其考慮之列。即使如重大主旋律題裁的電影像《建國大業》,也不能、沒有獨善其身,人們從銀幕上所看到的并不全是革命成功的軌跡,而是一大堆燦爛閃耀的演藝屆大腕明星,編劇、導演的目的似乎只有一個,就是搞一次“明星展覽”,但這個展覽會普通老百姓是進不去的,因為他們的囊中很羞澀。再綜觀整個文藝領域,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什么呢?——單舉電視劇為例,有的如拉長了的橡皮筋,有的是舊瓶盛新酒——翻拍貨,有的是戲說、胡編的東西,有的嚴重缺乏細節真實這一決定文學藝術作品成敗的關鍵性要素,如是種種,不勝枚舉。但最讓人厭惡的,當然應數以反映新中國某一段歷史為名,行仇視、否定新中國某一段歷史之實的那一類“文藝作品”——在這方面,“傷痕文學”及其衍生品走在了前面,那些“傷痕累累”的作者們在“抹黑逆流”中功不可沒。
文藝是人民大眾的必要精神食糧之一,但此所謂的文藝是真正服務于人民大眾的文藝,而真正服務于人民大眾的文藝只能產生于往昔蓬勃的大革命運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偉大實踐之中。人民大眾是革命運動和建設事業的直接、主要參與者,每一個有良知的文藝工作者都必須放下架子,老老實實地拜人民大眾為師,唯有如此,方能創作出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沃土上能產好糧,就是這個道理。
草民沒有一棍子打死當代文藝的意思,因為當代還是產生了一些好的文藝作品的。還是以電視劇為例,《毛岸英》就拍得很好,還有像有些還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史的電視劇也拍得不錯,這說明有良知的文藝工作者們還在堅守著用革命文藝鼓舞人民、喚醒人民的陣地。這是令人振奮的。但從總的來看,東風似乎壓不倒西風,《歸來》的暢行上映證明了這一點。有人說《歸來》來得“不合時宜”,草民想,非也。眼睛和耳朵有時候是很不可靠的,只有能反復思維的大腦經過反復的思維,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故從某種意義上說,《歸來》來得很合事宜,因為于今仍有許許多多的人的大腦未被洗凈,仍還十分、九分、八分、七分……的愛憎分明,是非明辨。鑒此,“傷痕文藝家”們當然仍要努力,不達目的,他們是決計不會罷休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無可厚非的現象,正如同一千個人看哈姆萊特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同的人看《紅樓夢》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一樣。比如,魯迅先生說的:“紅樓夢,……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引自《絳洞花主》小引)而今天人們對于電影《歸來》的評價,也是因人而異,各持觀點的。反正是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就如同拉二胡的絕不會說小提琴的聲音比二胡的聲音好聽一般,反之亦同?!稓w來》的惡意渲染雖然不合符邏輯,但其之欺騙性是客觀之存在,其之反面作用不可小覷。好在早已有人撕爛了《歸來》的偽裝,但這還不夠,仍須剝去其肉皮,讓其在陽光的暴曬下速朽。
魯迅是大文豪,但他首先是集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于一身的向黑暗的社會頻頻投擲“投槍、匕首”的堅強斗士,他的極其睿智的大腦能洞悉各種事物的本質。所以,有能力的良知文藝批評家、有能力的良知文藝家們,應當刻不容緩地學習運用毛澤東文藝思想,繼承和發揚魯迅的硬骨頭精神,進一步揭穿“傷痕文學”所玩弄的鬼把戲,并將其之實質暴露于天下。
讓人民所需要的文藝歸來,人民所要唾棄的文藝歸去吧。
草于2014.6.19
附文——
來源: 豫青網 2014-05-17 23:14:55 編輯:沐恩
電影歸來觀影感受范文 觀后感
由張藝謀導演的影片《歸來》上映不久,微博上看過的人有罵張導的,說他慣于抹黑新中國。但在豆瓣電影和時光網影評中,此片的評分值分別達到8.0分和7.7分,屬于比較高的。在女兒的慫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讓我來打分的話,我會給此片9分以上。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壓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創傷得揪心,荒誕得真實,又寬容得光明。
我覺得此片和張導執導的另一部影片《活著》一樣,非??陀^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社會生活現實。凡從那個時代過來的老年人,應能記得當時人們的心態,習慣的思想方式和表現出來的行為。我這個如今很少踏進電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進口片和港臺片,常常會看不懂,感到太跳躍??础稓w來》的時候,影片中主人公們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顰一笑,一個眼神,一滴眼淚我全都心領神會。馮婉瑜(鞏麗飾)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當初的決絕和后來的后悔,陸焉識(陳道明飾)對女兒的寬容和對妻子的深情,都讓我覺得十分真實自然。
此片的演員陣容可謂強大,男主角陳道明,女主角鞏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認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兒丹丹的青年演員張慧雯,名氣不大,應該說也很到位,是否會成為又一位“謀女郎”?。至于閻妮、張家譯、陳小藝、劉佩琦,丁嘉麗等,這幾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擔綱的名角,在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龍套,當然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所講述的是個悲劇,怪誰呢?怪丹丹過左?這不公平,那個時代年青人都持這樣的思想,都這樣行事,屬于當時的“正能量”;怪馮婉瑜對女兒無情?更不合理,她太愛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陸焉識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連他自己也這樣歸責了——影片中沒有交代他劃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實也是無辜的,或許還代表著一種正確的觀點(就像馬寅初先生當初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張受到批判一樣)。不管怎么說,真實的歷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錯,下也有錯,好像你無過,他亦無辜——究竟誰之過,只有讓歷史去評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劇中人的口說:“一切已經成為過去”。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呢?看看現在許多人還在一味謳歌那個時代,甚至把反映真實歷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現在的年輕大眾已經不能理解片中的情節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遠不能這么樂觀。
許多人希望我說說,是否值得去看這部電影?我覺得,五十歲以上的人,推薦去看,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懷舊,勝似在老城廂走街穿巷追尋年輕時代的影子,()記得苦才能體味甜。對于想了解真實歷史的年青人,也絕對應該去看;這部片子沒像《活著》一樣遭禁,這是值得慶幸的進步。不過若是純粹抱著消遣的心態去影院,那么我劇透給你——片中沒有色情,沒有槍戰,沒有香車美女,沒有飛檐走壁,沒有擁抱接吻,也沒有眼花繚亂的武打,恐怕會讓你失望。今天影院中倆坐在我旁邊的年青人邊玩手機,邊用眼角余光瞟向銀幕,顯然感到索然無味。
影片最后沒有“咪里瑪啦大團圓”(注:以前對戲劇的套路總結為幾句順口溜——“才子佳人相見歡,私訂終身后花園,公子落難小姐援,苦盡甘來中狀元,咪里瑪啦大團圓”),而選擇在失憶妻子不認識眼前的丈夫,卻又癡癡苦等他歸來;平反歸來的丈夫想盡辦法幫助妻子恢復記憶,最終仍不得不在風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結局中悲愴落幕,也是寓有某種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經逝去,哪能再回還?
往事不堪回首,但卻不能忘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