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和它的潛臺詞
向來主旋律電影在中國是不太受歡迎的,民眾們對這種主旨明確,愛唱高調,拍馬溜須的形式是不以為意的,因為這樣的電影它一張嘴就能瞧見喉嚨以下哪點兒彎彎兒腸子,它情節單調思想空洞,無非是為現行政府唱贊歌罷了,政府為什么需要通過文藝形式來為自己唱贊歌?正因為他得不到贊揚的空虛感,才要千方百計地把謊話說上一千遍一萬遍讓民眾相信他真的很好真的可以那樣去贊揚,這是什么?這才叫愚民!不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工程也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在前些年的挫敗中,主旋律電影開始了進一步的摸索和發展,也漸漸掌握了觀眾心理,與時俱進地,由高高在上轉而走向了迎合觀眾爭取票房的道路。因為早期的高高在上形象并沒有能達到主謀者預期的愚民效果,他們也開始曉得思想工作要放下架子走入民間才做得好的道理,于是他們假惺惺地開始走到民眾的立場上去為民眾創作,走感動路線刮懷舊風,這樣的作品才會被民眾接受,才能達到他們預期的深入人心的效果。《高考1977》無疑是在這條與時俱進的改革道路上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成功,它的叫好又叫座,在影評界和票房上取得了雙豐收。
而這雙豐收背后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什么?是大多數群眾認可了它,意味著主謀者成功地達到了顛覆歷史愚弄民眾的目的。不得不承認的是,他的這一次成功真的是花了心思的,他不直截了當地去給你填鴨式地灌輸也不直抒胸臆地去與你感慨,而是用看似最樸實最平凡的情節不經意地加上他的意識形態對你進行一種“潤物細無聲”地思想滲透。如果你是不善思考看看故事情節就罷的,那倒還好些,但如果你愿意思考就會輕易地發現他的表演下極富內容的潛臺詞,而你若是在對過去的真相毫不了解的情況下就會很輕易地被他看似真實和感人的氣場帶進對他的潛臺詞信以為真的地步。那么下面我們就取幾個情節來試分析一下并不難理解的潛臺詞。
情節一:1977年的東北農場里要通過選舉推出上大學的人選,來自北京、上海的知青們自然都想通過這條路回城,但是選誰呢?兩幫人決定以扛包的形式進行決斗,知道自己回城無望打算自殺的小根寶看到了一絲希望,他用瘦弱的身軀扛起了300公斤的大包,只要扛過了終點線就能得到大家的選票,他的對理想的堅持固然是令人感動的,淚水隨著艱難的每一個跨步流了下來,但最終他還是倒在了終點線內,這時王學兵飾演的好青年(始終沒聽明白他的名字,沒有字幕)把終點線改到了小根寶的身后,宣布他成功。所有人的淚水都伴著小根寶的一聲大叫宣泄了出來。
潛臺詞:1.以扛包決斗來決定上大學的資格這一方式來暗諷文革時期選拔人才的荒誕。2.以回城無望就要自殺、不惜用瘦弱的身軀扛起300公斤大包的迫切想要回城的心情和大家跟著小根寶大哭宣泄的場面來暗指當時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青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來暗指當時國家領導人對知識青年的殘害。言下之意:得多苦的日子才把大好青春的祖國花朵壓抑得這般慘啊?
而事實上文革時期,毛主席廢除高考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呢?是讓每一個人都能上大學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在西方教育弱肉強食的體制下競爭上學,這樣的競爭是必然會導致人性的泯滅的,事實上三十年后他老人家的預言被不幸言中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為的什么呢?是為了打破資產階級意識里小知識分子的精英情緒,而要和工農兵打成一片,接受貧下中農的樸素的無產階級再教育。只是去過了幾年貧下中農們一輩子都在過的勞動人民的日子,就覺得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是吃了天大的苦,這顯然是少爺小姐的資產階級情緒!這樣的風氣不改,社會主義如何實現?少爺小姐們叫囂的自由平等又何有可能真的實現?
情節二:高考改革的“春風”漸漸吹到了這個偏遠農場,“春風”吹來的場景是這樣的:一片荒草原上,知青們甩出手中的火把點燃了草原,畫面定格在了熊熊的烈火上,畫面音是鄧復出后的第一把火——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廣播中大力宣揚著。
潛臺詞:這個放火情節在整個故事里沒有交代前因后果的,與前情后戲也是連接不上的,是顯得很突兀的,但這一個畫面所給予的時間是不短的,聽那越來越激昂的畫面音就知道這顯然是一個高潮,是創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所在:燒掉過去那個三十年,迎來偉大的改革開放。
情節三:恢復高考的通知和文件都下來了,革委會主任、農場場長老池為了不耽誤正在進行的大工程想阻止知青考試回城,一旦回城這工程就半途而廢了。迫切想要回城的上海知青張國強“揭竿而起”以絕食行動表示抗議,并振振有詞批判掌有公章的老池是獨裁作派,對其大講自由大講人權。
潛臺詞:1.把無產階級的人民好干部描寫成手握印權而不放的形象,旨在污蔑其搞獨裁搞專制。2.以張國強暗示其資產階級價值觀:知識青年應該要求個性解放、人權自由。
這二者的對立是什么?不正是當今高呼民主自由之偽自由派污蔑一黨專制的場面嗎?最終眾人對張國強演說的贊同和支持不正是在意識形態上旗幟鮮明地昭示了對偽自由派他山姆大叔的民主自由的肯定和鼓吹嗎?
情節四:終于所有的人都報上了名,趕考那天,拖拉機壞在了半道上,為了能趕上去縣城的火車,所有人都瘋了般地趕路。
潛臺詞:這個瘋狂趕路的畫面重復出現了很久,僅僅是在表現一種趕考心情嗎?如前文情節一所要表達的一樣,還是為了表現要迫切離開這地獄般的農場的心情。
但再高明的劇作者也終有失誤,因為他逃脫不了客觀規律的發展定律,知青們最后還是沒趕上火車,把他們送進考場的,是在后面趕來的開著拖拉機的老池,這倒是頗有些意味的。
情節五:幾次三番想要上吊的小根寶終于還是死了,在知青們爬上高處安裝高音喇叭時不慎弄掉下來一個喇叭,小根寶飛撲過去推開了幾乎要被砸到的曾救過他命的張國強,自己倒在了血泊之中。
潛臺詞:這個舍己救人的場面的確是令人震撼的,但這里還是不難看出創作者司馬昭之心的潛臺詞,他最終還是安排讓小根寶死了,不是真的想說被喇叭砸死的,而是意在表達被過去的這特殊的十年弄死的,他始終要讓一個人死了,要用鮮血來痛斥這十年才罷休!要用這鮮血來激起不明其理的憤青們對那十年的痛恨。
情節六:黑五類出身的陳瓊同學以全省第五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北大,卻因為她黑五類的爸爸用假公章偽造了一份他被“摘帽兒”的證明而不能被錄取,把知青們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的老池來到招生辦替她求情。招生辦領導擺出一副新政府慈悲為懷的姿態說:現在不比從前,不講什么黑五類不講出身了,重要的是人才本身,反倒是沒有這分假證明她就能錄取。老池唯有感慨陳瓊的爸爸好心辦了壞事,然后懇求招生辦領導看在假證明是因為他的疏忽才被塞到陳瓊的檔案袋里的份兒上,睜一只眼閉一眼放過去,讓陳瓊如愿錄取。
潛臺詞:這一情節想說明什么?是在拔高老池愛孩子的形象嗎?是,表面上是,但真實用意呢?稍有政治頭腦的人就會從這里開始批判這位黨教育出來的好干部,怎么能如此不講原則毫無階級斗爭意識并且走后門呢?言下之意:你們教育出來的又紅又專的革委會主任也不過如此!
情節七:全農場成績最優秀的好青年王學兵拿著空白卷兒走出考場,對老池說,他放棄了高考,因為他答應過老池要留在農場,之所以會來考場是為了把愛著他要跟著他的陳瓊送進考場。
潛臺詞:這一幕無疑是想用為愛情而犧牲自身前途的“偉大情節”來最后感動觀眾一把,然后在感動中觀眾們就信以為真了,沒有能考上沒有能回城真是巨大的損失。
那么,怎么留在農村就是損失,就是犧牲了?農村是地獄嗎?這里想要宣傳的一種價值觀念是什么?是精英者們的精英意識資產階級意識,即知識分子是高貴的,勞動人民是卑鄙的。
就在這些潛臺詞下,他們終于又一次成功地給群眾們灌輸了文革是罪惡的、發動文革的人是有罪的觀念。
這三十年來我們所受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嗎?冠冕堂皇地鼓吹著后三十年的豐功偉績,實際是在大肆抹黑前三十年,非得要否定了過去的才能表現出現在的好嗎?就像喜兒的悲慘命運是地主惡霸是吃人的封建社會造成的一樣,小根寶的死想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對過去的痛恨情緒。我們這一代人是在謊言下被教育成長起來的,很清楚地記得我小時候也跟著教科書大罵毛大罵文化大革命,也跟著現行教育對改革開放感恩戴德,似乎只有鄧救了人民,似乎1977年之前是個黑暗的地獄毫不亞于建國之前的水深火熱,是鄧把人民從這水深火熱中解救了出來,當歷史老師問我們幾十年后幾百年后會被我們記得的偉人是誰時,同學們齊聲大喊:鄧-小-平。
這里我無意于去評價這二人的個人功過問題,只是想說實在愕然于被歪曲的看似真理般的教育。幾年后,我終于在自己的思考和觀察中認清了別有用心之徒的真面目真目的。從生活本身出發,從人性出發,就會明白誰才是站在人民一邊的。所以說只要我們愿意從善良出發去思考去觀察,偽裝得再好的丑惡終究是會被識破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