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苦竹:勞動群眾是第一生產力!

苦竹 · 2014-05-14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每當五一勞動節,心里就響起國際無產階級的歌——《國際歌》,就響起歌頌五一節的老歌曲“五一是國際工人勞動節,全世界的工人在今天,手挽著手,挺著胸,昂著頭,檢閱自己偉大的力量……”

  感到今年五一節,媒體上歌頌“勞動者、勞動”的聲音很小。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員,今兒咱夸一夸自己。

 

  一、

  馬克思主義“奴隸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與剝削階級“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之間的斗爭從未停止。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政治交鋒中,這種思想斗爭更加深刻。

  有人制造超生產關系的生產力迷信,生產力至高無上。因此單純以GDP為根本標準衡量社會形態的優劣,以否認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又接著制造超社會實踐的科學技術迷信,科技至高無上。因此單純以勞動生產率為根本標準,衡量生產力的優劣,以否認奴隸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

  “科技是生產力、是第一生產力;管理是核心生產力;資金(資本)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這些唯心史觀論調的喧囂鼓噪,無非就是要否定勞動群眾在生產力中的主體地位,抹殺勞動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顛覆勞動人民已有的社會地位,為資本的統治進行理論準備。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創造、運作、發展生產力的本質力量,是人,不是神;是人,不是物;是勞動者,不是剝削者。勞動者、勞動群眾、勞動生產階級是第一生產力、核心生產力。

  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 P67 人民出版社.1995.

  恩格斯說:“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P383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馬克思認為,作為現代工業形式的生產力:“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①;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0 版①.P127 ;②.P128

  毛主席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

  而自私有制產生以后,人類社會就分化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只是人的社會屬性的物質承擔者,不是人的本質屬性,不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至于到現實的、具體的人的本質是由其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的,而生產關系則是社會關系的集中表現。由于人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人的本質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中的階級性決定了人本質中的階級性。階級性是人的本質的集中表現。

  馬克思認為(唯物史觀):“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P56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個人隸屬于一定階級這一現象,在那個除了反對統治階級以外不需要維護任何特殊的階級利益的階級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滅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85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而每一次斗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爭的各階級同歸于盡。……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P272 人民出版社 1995

  馬克思說:“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過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P12 人民出版社 1972

  那么在人類社會中,是哪些“人、人群、階級”直接實現生產力呢?

  恩格斯說:“自從階級產生以來,從來沒有過一個時期社會上可以沒有勞動階級而存在的。這個階級的名稱、社會地位改變了,農奴代替了奴隸,而他自己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所謂自由,是擺脫了奴隸地位的自由,但也是除了他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自由。但是有一件事是很明顯的,無論不從事生產的社會上層發生什么變化,沒有一個生產者階級,社會就不能生存。因此,這個階級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必要的,雖然會有一天它將不再是一個階級,而是包括整個社會。”

  恩格斯:《必要的和多余的階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P315)

  馬克思說:“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P160

  列寧說:“全人類的第一個(首要的)生產力就是工人,勞動者。”

  《列寧全集》 第29卷 ( P327)

  馬克思認為勞動者作為生產力的主體:“這種主體不是以純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現在生產過程中,而是作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種活動出現在生產過程中。”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P113

  馬克思所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P207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馬克思說:“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過程消失在產品中。它的產品是使用價值,是經過形式變化而適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質。勞動與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而對象被加工了。在勞動者方面曾以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現在在產品方面作為靜的屬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現出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205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毛主席在《論聯合政府》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國際歌》第三段歌詞中寫道:“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一切歸勞動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蟲?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一旦它們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應用在生產中的科學和技術,一方面以自然規律性大大的推動了生產的發展;一方面成為資本的社會力量,與工人相對立,表現為剝削勞動的手段,壓迫著作為核心生產力、第一生產力的勞動者;一方面作為資本的社會力量,掠奪和破壞自然資源、環境與大自然對立。

  馬克思指出:“在機器上實現了的科學,作為資本同工人相對立。而事實上,以社會勞動為基礎的所有這些對科學、自然力和大量勞動產品的應用本身,只表現為剝削勞動的手段,表現為占有剩余勞動的手段,因而,表現為屬于資本而同勞動對立的力量。資本使用這一切手段,當然只是為了剝削勞動,但是為了剝削勞動,資本必然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這些手段。”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P113 人民出版社 1980.

  馬克思說:“文明的一切進步,或者換句話說,社會生產力(也可以說勞動本身的生產力)的任何增長,——例如科學、發明、勞動的分工和結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場的開辟、機器等等,——都不會使工人致富,而只會使資本致富,也就是只會使支配勞動的權力更加增大,只會使資本的生產力增大。”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P268 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自然力和科學,直接變成了一種武器,這種武器部分是用來把工人拋向街頭,把他變成是多余的人,部分是用來剝奪工人的專業和消除以專業為基礎的各種要求,部分是用來使工人服從工廠中精心建立的資本的君主專制和軍事紀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P566 人民出版社 1979

  馬克思的《1861年一1863年經濟學手稿》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自然科學被資本用作致富手段,從而科學本身也成為那些發展科學的人的致富手段。”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P572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達到這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產生出來的生產力和交往手段在現存關系下只能造成災難,這種生產力已經不是生產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P90 人民出版社 1995

 

  二、

  科學就是人類對客觀規律的正確發現和認識成果。科學屬于上層建筑領域,它和技術一起有力的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要充分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大積極作用。同時也應該全面、辯證的看到問題的另一面。

  1、在科學的認識成果中具有相對性、局限性。

  社會科學、技術成果,是人類對某些客觀規律的認識成果。與對單項客觀規律及對客觀規律體系中系統的整體規律的未知、不甚知部分比照,人類只能算是疏疏落落的在基本的意義上認識和掌握了部分具體的單項規律、部分具體系統內的群體規律。由于客觀世界的無限性,隨著人類已知范圍的不斷擴大,人類發現自己的未知范圍也日益擴展。

  客觀世界是由諸多相互關聯的子、母系統和子、母系統層次集合而成的巨系統,其中每一個具體系統都是包含著復雜要素的整體性有機構成。客觀世界自身的客觀規律也是由諸多相互關聯的子、母體系和子、母體系層次集合構成的巨體系,其中每一個系統都包含著主導各具體不同要素功能的規律性、主導系統整體功能的規律性、主導本系統與外系統相互聯系和作用功能的規律性,每一個系統都是在這些不同等級的群體規律的綜合有序作用下,內在的支配著各具體要素的微觀運動、系統整體的宏觀運動、具體要素以及系統整體與外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

  面對客觀世界的無限時空、眾多事物、復雜聯系、持續運動,面對客觀規律體系中不同等級的客觀規律系統群、每一系統中不同等級的客觀規律單項群、無窮個不同等級的單項客觀規律,人類任何歷史發展階段的科學認識水平總是具有相對性、局限性。不僅人類的科學認識總和對于宏觀的整體客觀世界是如此,就是一項具體的科學認知與微觀的被認知對象之間也是如此。

  作為科學成果:人們對一項具體客觀規律的認識水平,往往具有特定的時、空效力,不具有絕對的時、空效力。人們對一項具體客觀規律的認識水平,有時滿足于基本準確、大致符合乃至隱藏認識瑕疵的程度上,尚未達到精確、成熟的程度。人們常常先認識到了單元系統內零碎的、局部的、特殊性意義的、次要意義的、短期效應的客觀規律性,尚未認識到單元系統內系統的、全部的、普遍性意義的、重要意義的、長期效應的客觀規律性。這樣就需要有充分的實踐校正和認識完善過程。不能因為“科學成果”一經成立,就產生科學迷信。

  2、在科技的實踐效應中,具有片面性、消極性。

  在復雜的客觀規律體系中,單元系統內規律群體中的不同規律之間,是按照客觀固有的不同地位、順序、強度、范圍,進行交互作用的。如果無知或無視系統群體規律綜合作用過程中及后果上的必然性,為了追求人類社會、人化自然中的片面效應,而人為的運用科學技術手段,過度的突出發揮某個、某些規律的作用,就可能造成對其它規律的排斥、壓制和沖突,導致客觀單元系統整體乃至上位母系統出現全局失衡、混亂的不良效應。

  如:現在醫療上過度施用“掛吊瓶”向人體血管直接輸藥的醫療(科技)手段,雖然療效快,但造成了不應有的人體抗藥性日益增大、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的人體長遠不良效應。

  如:現在糧谷種植業,放棄有機肥、輕視自然生態制衡措施,過度依賴化肥、農藥、農膜等現代科技手段,已造成了糧食品質的下降、土地的污染和地力的下降。

  如:隨著近代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大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其密集的運用和體現著社會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巨大的生產力,生產了巨量的物質財富。但高科技的產能同時帶來了工業廢氣、廢水、廢渣、噪音造成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以及自然資源的嚴重透支。不僅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而且直接危害著人類的健康。這一負面影響,至今仍未得以根本的消除。

  3、科技具有社會工具性效應。

  社會科學自身就包含著社會性、階級性。自然科學技術本身不含有階級性和社會傾向。但是它在履行社會職能時,便被所有者賦予了社會和階級屬性。因此科技的實踐效應可歷史的、具體的表現為正義、高尚、積極、建設、促進健康發展的正面社會效應;邪惡、卑鄙、消極、破壞、阻礙健康發展的社會負面效應;正、負面因素不同組合形式的復雜社會效應。

  如:科技的資本主義應用:造成了資本為了最大化榨取剩余價值,不斷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在社會生產的不斷擴大中,竭力壓榨雇傭勞動者的血汗,瘋狂透支自然資源、環境。資本為了自身的增殖、擴張、競爭、壟斷而賦予了科學技術服務于盲目擴張社會生產、摧殘勞動者、破壞大自然的社會效應。

  如:科技的帝國主義應用:造成了帝國主義為了對世界進行侵略、掠奪、鎮壓、控制、恐嚇,而大力的運用高新科技研制生化武器、生態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先進的軍事裝備。帝國主義賦予了科技反人類的社會效應。

  科學屬于上層建筑領域,它和技術一起是“社會生產要素”的組成部分,并對社會生產力發揮著深刻的影響力。

  “(廣義的)社會生產”與“生產力”在概念上是種屬關系。社會生產是母系統,生產力是子系統。“生產力的要素”只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社會生產的要素”包括:人力、能源、原材料資源、生產設備、勞動工具、資金、科學和技術、管理、教育、法規、精神、文化等等相關的自然、社會因素;自然因素中還包括空間、時間、陽光、空氣、氣溫、生物系統等生態的環境因素。可見社會生產要素是包含、大于和有別于生產力三要素的寬泛范疇。不能混淆二者的構成要素。

  生產力包含著科學技術。生產力內涵的科學技術,已經以轉化的形式融溶在生產力的三個要素中,表現為:

  1、轉化在具體勞動者身上。勞動者:自身積累的科技基礎知識;對勞動崗位技術標準和工藝要求的認知和理解;對科技要領的學習和掌握;具有一定的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

  2、轉化在具體勞動資料上。機器設備、生產工具等勞動資料蘊含特定的科技水準。

  3、轉化在對勞動對象的開發、利用和創造上。在對勞動對象品質的選擇或改造中,在對勞動對象不斷深入和擴大的開發中,在對新勞動對象的不斷創造中(隨著“新材料”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勞動對象也不斷擴大),蘊含特定的科技水準。

  生產力作為社會生產的能力,是人力、自然力、社會力在生產領域中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形式進行聚合、運作,并且要轉化、釋放為機械力、物理力、化學力、生物生命力而與大自然進行物質變換,最終創造社會勞動產品。科學、技術本身并不是生產力的獨立要素。

  不能否認科學技術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意義。但:一是科學、技術本身在生產力中并不作為獨立要素的形式存在,誰見過在生產力運作中,有脫離生產力三要素單獨存在的“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二是科學技術不能脫離勞動者能動的控制作用獨立作用于生產力。三是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影響力不管有多大,也大不過作為生產力主體的勞動者對實現生產力的決定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常識告訴我們:“生產力”成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中兩對基本矛盾、三個基本矛盾層次的基礎層面和基本概念。“科學”在上層建筑的層面中。無疑,生產力包含了科學的成分和作用,但生產力本身依然不是上層建筑;科學作用了生產力,但科學本身依然不是生產力;二者雖有內在聯系,但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中。

  否認不同事物內質的不同矛盾特殊性,由于一事物與它事物具有內在聯系、一事物承載了它事物的作用、影響,就將二者等同和混淆起來的邏輯是荒謬的詭辯論。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從生產力的角度上說,空氣是第一生產力,接續是飲用水、食品、適宜的溫度……自然資源、社會勞動……,科技還真的是要往后排;從科技的角度上說,科技就是生產力,科技就是反人道的摧殘力、殺傷力,科技就是反自然的掠奪力、破壞力。

  為什么有人一邊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一邊踐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常識,故意混淆生產要素與生產力要素的經濟學概念,故意混淆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三層次的哲學概念?無非就是運用“科技是生產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來否認生產力范疇中“勞動者”的主體性;否認生產力中社會(階級)屬性的主導作用;否認生產力功能的本源性;否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以此為中介,抹殺社會主義生產力、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生產方式的區別,通過“生產力”的通道改換社會制度。

 

  三、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點是“奴隸創造歷史;勞動群眾是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勞動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勞動群眾是保障社會生存、發展的根本力量。從量上說,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成員的絕大多數,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質上說,勞動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從作用上說,當著社會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生產力之間關系基本適應或尚可維持時,作為社會生產的承載者,勞動群眾以操作生產力的實踐形式支撐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通過社會生產力的效應量變著歷史的發展。當著社會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生產力之間嚴重沖突且長期不能調整而桎梏歷史發展時,作為社會革命的承載者,勞動群眾以階級斗爭的實踐形式摧毀陳腐、反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通過社會革命的作用質變著歷史的發展。

  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生產力構成要素中,勞動者是主導的、能動的革命因素。生產工具、生產設備及輔助材料等勞動資料以及勞動對象,是服務于勞動者勞動的起重要作用的生產條件要素。從根本上說:勞動資料既是由勞動者操縱的,又是由勞動者創造的;勞動對象都是由勞動者所開發、改造和創造的。誠然,勞動對象的優劣對生產效果具有重大影響。雖然人不能決定勞動對象的先天自然優劣,但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勞動者的社會勞動,不僅可以改造勞動對象的品質;還可以通過深入開發不斷擴大和創造新的勞動對象。

  在生產力的形成、運轉和實現中,勞動群眾是生產力的主體。是生產力諸因素的首要因素、核心因素、根本性決定因素。生產資金、生產工具、生產設備、生產技術是怎樣產生的?歸根結底,都是來源于勞動群眾的社會勞動實踐。

  特別是勞動群眾砸碎了剝削階級奴役自身的鎖鏈,在政治上翻身作主之后,他們自覺創造歷史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的戰斗力、生產力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

  1、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運用劣勢或一般勞動工具、設備(劣勢或一般戰斗武器、裝備),把生產力、戰斗力發揮到極致,創造驚人成果的范例如:

  人民解放軍(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抗美援朝志愿軍)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引下,基本上是利用劣勢裝備,把戰斗力發揮到極致,打敗了優勢裝備的國內外強敵;

  河南省林縣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為了從根本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他們決心修建【紅旗渠】,從70多公里以外的山西省引入了漳河水。20世紀60年代,英雄的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山水林田”的英雄氣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在艱苦的施工條件下,從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頑強奮戰十個春秋,硬是用錘釬、撬杠、鍬鎬、炸藥奮力劈開了太行山,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修建了干渠70.6公里,干渠、分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紅旗渠】,徹底改變了林縣的貧困面貌。【紅旗渠】被國際友人譽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跡”;

  “鐵人”王進喜在玉門油田率領1205鉆井隊(貝烏五隊)運用四十年代的老設備,在1953年到1959年不到7年之間創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相當于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他摸索出一整套優質快速打井、鉆機整體搬家、改進鉆井工藝的技術創新措施和一整套嚴謹生產操作的規章制度。1960年,他帶領1205鉆井隊打井19口,創年進尺21258米的全國最新記錄。1963年,他帶隊用40年代的老鉆機打出了大慶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開創了用舊設備打直井的先例;

  1953年進入沈陽東北機器制造廠當工人的尉鳳英,她以無私奉獻的主人翁精神,努力工作和學習,不斷探索崗位生產規律,不斷總結增產經驗,不斷堅持技術創新,她使用普通的機器設備,(按當時普遍的標準勞動定額計算)到1959年9月,她就已經干完了至1969年3月的工作量,超額完成了未來10年的生產任務。

  2、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運用劣勢或一般工具、裝備,卓有成效的開發或改造勞動對象的如:

  抗戰時期,在極度艱難困苦的生產條件下,我黨、我軍在解放區開展的“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墾荒屯田開展農業生產,兼辦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打破了日軍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基本實現了經濟自給自足。

  在艱難困苦的生產條件下,始于1950年至1954年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屯墾開荒的農業大生產和工、副業生產。繼之,始于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繼續開墾和農、林、牧、工、副業生產的大發展;

  農民的基本勞動對象是土地。山西【大寨大隊】為了徹底改變七溝、八梁、一面坡的低劣生產條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干苦干加巧干,靠人工、鍬鎬、挑筐率先做到了山、坡地梯田化,壤土“海綿化”。“大寨田”畝產持續增長,到了70年代已經糧超千、棉過百;

  河北【沙石峪大隊】以“萬里千擔一畝田”的愚公移山精神,人工長途挑土造田400多畝,將原來在石頭窩里的(2.3萬塊左右)780畝土地,手工開鑿改造成了(5020塊)、1200畝高標準的“大寨田”。從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共動土石方1760萬立方米,投入勞動力1180萬個,在青石板上創出高產(1975年的主糧單產已經達到畝近800斤)震驚了世界;

  隨著勞動群眾生產實踐的發展,“新材料”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新興產業不斷發展,社會生產的勞動對象也在不斷擴大。

  勞動群眾能動的社會實踐為人類認識、掌握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奠定了基礎。勞動群眾的根本意志、根本利益、根本作用總是和社會發展根本規律的朝向相一致。

 

  四、

  勞動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不但直接創造了社會物質文明,而且為社會精神文明的創造,提供了前提條件和基礎保障。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業工作者得以從事發掘、整理、規范、提高的創造活動。同時隨著歷史的發展,勞動人民本身越來越投身于對社會精神文明的直接創造。

  說一說勞動群眾與科學家、勞動群眾的社會實踐與科學家的歷史作用之間的關系。

  (一)勞動群眾及其社會實踐與社會科學家及其歷史作用之間的關系

  1、社會科學的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關鍵作用。

  本文的“社會科學家”是指反映勞動群眾或特定先進階級思想理論、革命綱領的歷史最高成果的導師;領導勞動群眾或特定先進階級革命運動的領袖;導師兼領袖;順應歷史潮流并有卓越表現的社會統治人物。

  社會科學的杰出人物及其革命成就的歷史作用具體表現為:

  (1)凝結和升華特定的階級意識,提示和闡發社會發展規律,建樹系統的或重要的革命理論,在思想理論上,開辟社會革命或變革的科學道路。

  (2)展示革命首創精神,示范革命實踐活動。

  (3)組織領導革命運動,帶領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變革的成功;實施卓越的國家統治,順應歷史潮流,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勞動群眾的作用與社會科學家的作用之間關系具體表現為:

  在社會革命中,勞動群眾是革命群眾的基礎部分、主體部分。勞動群眾的革命實踐力是社會革命戰斗力的基礎力、主體力。

  (1)勞動群眾的生產實踐成果創造了社會科學家生存和工作的必要物質條件。

  (2)革命群眾階級斗爭的實踐需要、階級解放的思想意志是革命的前提,沒有這個客觀前提,任何導師、領袖的指導、領導作用都沒有意義和價值。

  (3)革命群眾的革命實踐經驗、革命認識能力、革命意志內容、革命斗爭需求是杰出人物歷史作用形成和發揮的客觀基礎。這個基礎決定了革命導師、領袖作用的性質、深度、廣度。

  (4)革命導師的指導、革命領袖的領導,對革命群眾革命作用的有效形成和充分發揮起著關鍵作用;革命群眾的革命斗爭效應對于完成革命、變革歷史起著直接作用、根本作用、決定作用。杰出人物的關鍵作用不能取代革命群眾的決定作用,杰出人物的關鍵作用正是依靠和通過勞動群眾的決定作用才得以實現的。

  (5)杰出的革命導師、領袖的出現,是階級斗爭需要的歷史前提和人民革命的社會基礎共同孕育的,其偶然性寄寓在必然性之中。只要有革命的前提和基礎存在,就必然有革命的導師和領袖出現。倘若出現的杰出人物倒下去,就必然有尚未出現的杰出人物站起來。

  (6)歷史發展潮流的內涵正是廣大人民群眾思想、行為本質作用的朝向。人民革命斗爭強大沖擊作用的壓力,決定著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杰出統治人物的出現;勞動群眾生存發展的強烈歷史愿望和需求的具體內容,決定著杰出統治人物的進步政治作為之內涵和外延;勞動群眾社會創造的能量和成果的歷史基礎,決定著杰出統治人物積極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決策尺度。

  (7)社會發展的質變及大幅度量變的完成,必須依賴革命群眾革命斗爭的實踐力量。正是持續不斷的奴隸起義、農民起義、無產階級革命,從根本上推動著社會形態遞進的完成和同一社會形態內部重大變革的實現。

  (8)唯物史觀中的“奴隸、英雄”(奴隸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專有的哲學概念,與其文學意義上的概念有所不同。這里的“奴隸”是指不同歷史時期中的勞動群眾;“英雄”是專指剝削階級的統治人物、精英人物。

  獻身于共產主義事業的無產階級理論家、革命家、政治家無論自身的階級出身、家庭資產狀況如何,其在階級本質上屬于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范疇,他們既是革命導師、領袖;是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杰出英雄人物;又是“奴隸”。此英雄非彼“英雄、”。

  勞動群眾在歷史變革中的決定作用,不能自發的實現。需要有反映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理論、綱領、方針、政策)的指導;需要有代表或維護勞動群眾利益的組織骨干(革命的領袖集團、先進分子、社團、政黨)的領導。就像先點燃導火索(正確的思想路線)接著點燃雷管(先進的組織領導)然后引爆炸藥包(革命群眾的革命實踐)的必然程序一樣。沒有導火索、雷管的前提作用,炸藥就不能發揮威力;但巨大的威力還是來自炸藥。

  (二)勞動群眾及其社會實踐與自然科學家及其歷史作用之間的關系

  1、自然科學的杰出人物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關鍵作用。

  本文的“自然科學家”是指取得重大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的發現家;取得重大應用科學實踐創造成果的發明家;發現家兼發明家;杰出的科學技術推廣家。

  自然科學的杰出人物及其科技成果的具體歷史作用表現為:

  (1)總結和升華了社會生產經驗、科技潛能,探索、研究和發現了新的自然科學規律,建樹了具有歷史價值的自然科學新理論。以基礎科學的重大發現,豐富了人類的知識寶庫,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

  (2)努力開展科學試驗活動,完成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新發明創造。以應用科學的重大發明,豐富了人類的智慧寶庫,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3)積極推廣和普及科學技術,致成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他們宣傳新的科學發現,以普及人類的知識文化;他們推廣新的科學發明,以演示高新水準的生產生活實踐。他們以推動科技成果積極轉化為生產、生活實踐的社會效應,能動的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4)自然科學家以人類變革自然的導師和尖兵作用,引導社會進步。

  (5)科學技術成果對社會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起著積極、重大的推動作用。

  2、勞動群眾的作用與自然科學家的作用之間關系具體表現為:

  在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中,勞動群眾的社會勞動實踐,是科技研究的前提條件、基礎條件;勞動群眾的社會勞動實踐,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或生活效應的必要條件。

  勞動群眾及其社會實踐與自然科學家及其科技成果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

  (1)勞動群眾的物質生產成果創造了自然科學家生存和工作的必要物質條件。

  (2)勞動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的需要為科學研究提供課題和線索。

  (3)勞動群眾的實踐經驗和認識能力為科學家的發現、發明奠定了社會科技潛能的基礎條件。

  (4)科學家本人的科技素養起點是勞動群眾創造的歷史文化的轉化形態。

  (5)科學家的發現、發明要轉化為現實的、普遍的社會生產力,就必須依靠勞動群眾的生產實踐。

  (6)只要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前提,只要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實踐經驗和認識能力總和中蘊含的社會科技潛能的基礎條件,就必然會不斷涌現新的自然科學家和科技成果。

  (7)勞動群眾作為生產力主體,本身就歷史的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勞動技能。

  (8)勞動群眾對歷史發展的動力作用,并不排斥和對立于科技成果對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恰恰是在勞動群眾的動力作用中包含著推動科技成果的不斷形成、運用和發展的內涵。

  隨著歷史的進步,勞動群眾越來越直接參與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活動。

 

  五、

  勞動群眾作為生產者直接參加生產勞動,作為革命者直接參加革命斗爭。勞動群眾作為生產力、戰斗力的主體,直接進行著革命和建設的創造活動。但,勞動群眾能夠直接的從事科技的發明創造嗎?這一問題是歷史唯心主義得以張揚和佐證“英雄創造歷史”的重要堡壘。所以,這里有必要舉例說一說勞動群眾直接從事的科技活動和直接取得的科技成果。

  在剝削社會中,剝削階級壟斷上層建筑,勞動群眾的全面發展權力被剝奪,科技領域成為勞動人民的禁地。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中,新中國的勞動群眾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自主、自信的創造歷史,開始大規模的進軍科技領域,積極地投身到科技創造活動之中去。他們通過對文化、科技知識的學習,通過對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取得了大量的優秀科研成果。解決了大量生產疑難問題。第一線勞動者的科技學習、創造活動與專業科技人員的科技普及、研究活動,交相輝映、相互推動。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始自50年代初,新中國持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勞動群眾學習文化、掃除文盲,普及科技知識、向科學進軍,及其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群眾運動。一個以工業技術革新,技術革命,技術交流,技術攻關,合理化建議,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材料、創新產品;以農業落實【八字憲法】,科學種田、科學試驗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科技運動在全國全面展開。

  工人階級充分發揮主人翁的責任感和首創精神,熱烈地投身到工業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運動中去。

  僅遼寧鞍山市于1959年至1960年2月間:據175個廠礦的統計,以工人群眾為主體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就提出了革新建議62.1萬余件,(經過歸納后,實現了10萬余項);突破生產關鍵1542個;出現生產自動線7條,聯動線199條,流水線102條,單機自動化323臺。機械化程度迅速提高,鞍鋼己由71%提高到81%;地方工業也由38%提高到53%。已經實現重大的新技術18項,攻克技術尖端11項,試制成功新產品41種。在這些技術創新中,有一些屬于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尖端技術。

  (上述鞍山的數據引自: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關于工業戰線雙革運動的報告》)

  由此可見全國工人群眾直接參與科技創新的宏大規模和豐碩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65年,全國農村科學試驗小組發展到100多萬個,參加人數約有700萬。僅上海科協在郊縣就成立群眾性實驗小組6200個,有4.6萬多人參加活動。

  吉林省海龍縣河洼公社社員李貞生,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是新中國最早培育出雜交水稻的人。1968年他與海龍縣農科站、海龍縣“五七中學”又一起培育出雜交水稻種子,同時還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李貞生等人的成果,當時作為教學內容編入吉林省的中學教材,還拍了科教電影。

  袁隆平小組被抽調研究秈型雜交水稻是從1964年開始的,1973年該組的實驗獲得成功,1976年被批準大面積推廣種植。

  1972年雜交稻研究被農業部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并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全國為統一進行培育水稻新品種從事基礎研究的約有十六、七個科研單位的上百名研究人員、上萬個農村生產隊的農民參與。他們中的不少試驗單位都取得了直接的科研成果,或為總課題的最終成功做出了默默的奉獻。

  毛澤東時代,工人階級、勞動群眾懷著深厚的階級情感和強烈的主人翁意識,熱烈的投身到生產、學習和科技創新的活動中,造就了那個火紅的年代。千千萬萬、不可數計的第一線勞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信念、智慧、勤奮和創造力,完成了大大小小、不可數計的科技創新成果。

  在勞動群眾大量默默的科技創新活動及創新成果中,僅介紹幾位有據好查的直接取得可觀科技創新成果的第一線工人:

  1尉鳳英,女。1953年進入沈陽東北機器制造廠當工人,后任工人工程師。她入廠剛5個月,就主動完成了自動卡具的技術革新,使產量一下提高了80%。在接續的 7年里,她先后主動完成了“雙頭雙刀”、“自動送料器”、“半自動開關”、“自動送料退料桿”等100多個技術革新項目。她帶領的“廠紅專大隊”實現技術革新707項。

  2孟 泰,男。原遼寧鞍鋼鐵工人。他不僅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無私奉獻的工人階級楷模,而且是自己并帶領工人群眾取得科技創新成果的能手。

  孟泰提出的“高爐循環水管路由并聯式改為串聯式方案”;他設計并試制成功的“熱風爐燃燒筒之雙層循環水冷卻裝置”;他研制成功的“瓦斯灰防塵罩”;他組織領導的“提高更換高爐風口、鐵口速度的技術攻關項目”,都及時的解決了生產難題,并大大地提高了科技水準、工作效率、經濟效益。

  1959年,鞍鋼在孟泰、王崇倫的倡議和帶動下,形成了一支以各級先進模范工人為骨干的1500多人的技術革新隊伍。

  特別是在1960年初蘇聯撕毀合同,停止對我國供應大型軋輥,致使鞍鋼面臨著停產的威脅時,孟泰、王崇倫自告奮勇的主動牽頭,迅速動員和組織了500多名以工人為主體的技協積極分子,開展了從煉鐵、煉鋼到鑄鋼一條龍廠際協作的聯合技術攻關,迅速的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及時自制成功了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此項自力更生的重大技術攻關捷報,轟動了當時全國的冶金戰線。為了表彰孟泰在技術革新中的特殊貢獻,1960年5月18日,孟泰被鞍鋼破格晉升為工程師。

  3馬萬水,男。原河北龍煙鐵礦工人,“馬萬水小組”組長。他曾創造手工鑿巖、手工作業、獨頭掘進23.7米的全國黑色金屬礦山掘進紀錄。1960年他創造了獨頭巷道月掘進435.91米的全國新紀錄。小組先后9次刷新全國黑色金屬礦山掘進紀錄。他及他帶領小組創造了“深坑作業法”等200多項先進技術,總結出一整套快速掘進的先進經驗。

  4馬六孩,男。原大同煤礦工人,同家梁礦掘進組組長。為煤炭采掘行業作出突出貢獻。1950年他總結出打炮看綻紋,拉槽從軟面開口等先進經驗。1951年6月,他率領的快速掘進組,突破了月進300米大關,創造了全國掘進最高紀錄。為此,煤礦管理總局向全國各地煤礦推廣馬六孩先進工作法。在以后的10年中,馬六孩及其快速掘進小組還先后創造了“馬六孩循環作業”、“深孔作業”、“運搬機械化”、“馬六孩多孔道循環掘進工作法”等先進操作技術,由此取得了月進1300多米的驚人成績。馬六孩及其掘進小組先后創造和推廣了54項先進生產技術和經驗。

  5馬永順,男。原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林業局工人。1948年他便成為新中國(解放區)的第一代林業工人。1950年,他是全國著名的伐木英雄;2000年,他是聞名遐邇的植樹模范。被譽為“林業采伐和植樹造林英雄”。他創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成為全國手工伐木的教科書。

  6馬學禮,男。先后在沈陽第一機床廠、武漢重型機床廠作工人。從1952年起,他在工人崗位上先后完成技術創新成果100多項。1954年,他創新發明“馬氏胎具”,迄今仍為機械加工行業廣泛使用。他自主設計用于加工大型蝸桿的“外旋風銑”,提高工效10至12倍。他創新設計的“蜂窩胎具”,可提高工效100多倍并在全國推廣。

  7馬恒昌,男。1948年起先后曾在(解放區)原沈陽第五機械廠工人崗位、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工人崗位上工作。“馬恒昌小組”組長,全國班組運動和職工民主管理創始人。1949年他在生產中改進了十多種工具,使全廠廢品率由5%降到1.5%。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他帶領小組和廠內的技協工人骨干,在全廠開展以技術革新、技術攻關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技協活動,改造了18種工卡具和5種加工方法,提高工效1至3倍,創造10項全國新紀錄。60年來,馬恒昌和馬恒昌小組累計完成了93年的工作量;累計實現技術創新成果1190項;總結推廣先進操作法98項;為我國第一臺萬能銑床、第一臺升降臺銑床、第一臺251型鏜床的研制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8王全祿,男。1953年進入原廣西桂林市第一建筑安裝工程公司木材加工廠當木工,1963年晉升為工人工程師。1955至1965年,他自身并帶領工友完成木工機械革新項目250多項,自制木工機械設備190多臺(套),被譽為“活魯班”。后來他又努力向木材加工全程機械化、自動化進軍,大搞木材綜合利用,使木材利用率從原來的69%提高到90% 。

  9王崇倫,男。1949年入鞍鋼機修廠當刨工。1960年,王崇倫被破格晉升為工人工程師。抗美援朝軍品生產中,他設計并制造出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1951年至1953年,他改進了8種工、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他發明創造的“萬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至7倍,一年完成了原來4年的工作量。60年代初,他實現了100多項技術革新,先后突破十幾項重要技術難題。文化大革命中,他完成了煉鋼推渣機等12項革新改造。  

  10張成哲,男。1950年入沈陽鑄造廠當設備維修工。50年代技術革新大王、職工技協骨干。先后完成自動操作的芯片機、六○大暖氣片造型機、鑄造管漂浮試驗機、自動送砂機、雙頭壓輪機等800余項技術革新。其中重大項目60余項,填補國內、省內空白18項。 

  11李瑞環,男。1958年,參與人民大會堂施工項目的北京第三建筑公司工人(木工青年突擊隊隊長)李瑞環,為了完成緊急施工任務創造出《木工簡易算法》,因免“放大樣”,大大提高了施工進度,被譽為“青年魯班”。李瑞環在1965年轉為干部前的十幾年工人崗位上,研究出100多項實用新技術。

  12倪志福,男。1953年國營六一八廠(北京永定機械廠)鉗工。1965年他獲得國家科委頒發的“倪志福鉆頭”發明證書。“倪志福鉆頭”是在國際機械加工行業有較大影響的發明創造。

  1953年,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完成抗美援朝的緊急支前任務,倪志福在工作中打破了百年來鉆頭刃口平直的常規,將“一尖三刃”的普通麻花鉆磨改成“三尖七刃”的新型鉆頭。這種技術能將鉆頭的使用性能、工效及使用壽命都大大提高3至5倍,且工藝成本為零。被命名為“倪志福鉆頭”。后來北京永定機械廠成立了一個由工人、技術人員和干部參加的三結合的研究小組,開展倪志福首創的這種“鉆頭工作技術”的改進和推廣工作。自1953年起,倪志福和研究小組經過十余年的總結、改進實踐,逐步對最初的“53型鉆頭”進行過多次修改,幾何參數逐步演變,形成了“56型、58型、58A型、64型、67型”。 進而將“67型” 定型為基本鉆型。倪志福申明,由于這種技術的穩定成型是群眾智慧的結晶,所以他將“倪志福鉆頭”稱為“群鉆”。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上述概要介紹的英模事跡,主要來源于人民網《2009年6月27日人民日報 》:中華全國總工會評選“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范”候選名單)

  奴隸創造歷史!勞動人民萬歲!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3.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0.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