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與唯物史觀的內在統一
(一)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兩個偉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學說、剩余價值學說的理論組成部分,并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中,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這個理論十分重要。
這些年來,隨著“改開”的發展,原滋原味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日益被“轉基因”。修正主義的政治騙子們,割裂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整體統一性、內在聯系性,閹割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以達到否定馬列毛主義的目的。
可笑,那些反、非、不懂馬克思主義的人在忙著“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我所見到的媒體中,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販賣修正主義“唯生產力論”的文章鋪天蓋地。這些形形色色的論調,或移花接木、貌合神離,或以偏概全、似是而非,或借題發揮、南轅北轍,或混淆是非、指鹿為馬。把原滋原味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觀點糟蹋得面目全非。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任人褻瀆、篡改、曲解,讓李鬼堂而皇之的取代了李逵。強勢群體只許李鬼放火不許李逵點燈。為此正本清源的文章寥寥無幾,很少的人剛剛仗義執言幾聲,立刻就被“與時俱進”的喧囂所吞沒。修正主義的“唯生產力論”,已經成為政治騙子否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理論拐點、成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理論依據。反擊假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論點,很有必要。
一、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蒙垢
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勝利,逼得它的敵人裝扮成馬克思主義者。
從伯恩斯坦、考茨基到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再到當代的現在主義者,都一以貫之的宣揚和堅持“唯生產力論”這個修正主義的重要論點,以消蝕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靈魂。伯、考之流搞垮了第二國際,赫、戈之流顛覆了蘇聯。出于新老資產階級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需要,“唯生產力論”的老調又在中國重彈,企圖以假亂真的篡改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借以拐入資本主義道路。
為了與西方社會制度“接軌”,進而實現“國際經濟一體化”,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清除“僵化的理論桎梏”。因此,馬列毛主義的立場和大部分基本觀點被強勢群體“禁閉”起來;馬列毛主義的一些理論觀點被強勢群體肆意“與時俱進的創新著、發展著”。
“唯生產力論”作為特色旗幟揮舞招搖。“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首要任務就是要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衡量各種體制和政策長短優劣的根本標準;生產力標準是衡量社會是否進步的唯一標準;無論姓社、姓資,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衡量生產力優劣的唯一標準就在于勞動生產率高低;衡量生產力優劣的唯一標準就在于物質成果的大小;生產力的屬性是純粹的自然屬性;科技是生產力、是第一生產力;管理是核心生產力;資金(資本)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
“唯生產力論”的閘門一開,生產力的概念及意義迅速被唯心化、形而上學化、庸俗化、資本化。
“精神、欲望、開放、和諧、金錢、管理、領導、企業家、科學家、能人、GDP……就是生產力!論證得“旁征博引”。“寬松的投資環境、知名度、高工資、高待遇、獎金、美色、朋友、搞好接待……”就是生產力!闡述得“理直氣壯”。
更有直白的:“私有化才能發展生產力;招商引資(招引西方壟斷資本)才能發展生產力;資本就是生產力;資本家就是生產力;(西方的)先進社會機制、現代企業制度才能發展生產力;按‘要素’(資)分配才能發展生產力。”
這些非或反馬克思主義的種種“生產力論點”的用意所在無非是:
1、脫離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最高發展目標,掩蓋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宣揚發展生產力至上,以此抹殺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歸宿點和精神本質;
2、片面宣揚生產力的自然屬性,鼓吹生產力發展過程中GDP、勞動生產率的至上性,竭力回避生產力的社會(階級)屬性,宣揚生產力的“中性”性質,閹割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的革命性、階級性,宣揚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可以“自發、自然”的推動社會的進步,以此否定唯物史觀中關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兩個必然”、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目標的核心論述;
3、抹煞特定生產力與特定社會制度的必然聯系,脫離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講生產力,故意混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不同社會性質;
4、把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簡單化、庸俗化、絕對化,否定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反作用乃至在一定社會發展環節上的直接決定作用。以此遮蔽唯物史觀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內在的辯證關系;
5、否認生產力本質的物質性,宣揚生產力本質的精神性,藐視勞動群眾對生產力的根本作用和意義,宣揚“強勢群體”對生產力的作用和意義,歌頌“英雄創造歷史”,否認“奴隸創造歷史”。
6、否定生產力主體對實現和發展生產力的首要作用、核心作用、決定作用。將生產力客體對實現和發展生產力的從屬作用、必要作用、重要作用夸大為根本性、決定性作用。否定勞動群眾是歷史發展根本動力和決定力量的唯物史觀之基本原理。
于是他們就“發展創新”出如下的結論:
1、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動力源頭要么來自“社會精英”的智慧和能力;要么來自科技、精神、欲望;要么來自石器、銅器、鐵器、機器、電器等歷史的先進生產工具,而不是來自于勞動群眾。否認奴隸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
2、否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社會性中的階級利益性。脫離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目標講“發展生產力”。閉口不談為誰發展生產力。堅定不移的“做蛋糕”(培植資本生產力)制造社會兩極分化,“做大蛋糕”(發展資本的生產力)加深社會兩極分化。
3、故意混淆生產力社會性質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區別,無視歷史基因和發展趨勢,掩蓋資本生產力中的罪惡和弊害,把生產力中的“勞動生產率”作為判斷生產力優劣的唯一根據。于是師出有名:可以為恢復剝削制生產力“殺開一條血路”,培植、請入、發展“先進的”資本生產力;可以為消滅公有制生產力“壯士斷腕”,壓縮、肢解、摧毀“落后的”社會主義生產力。
4、歪曲馬克思生產力理論中“兩個決不會”的觀點,用以架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兩個必然”的結論。掩蓋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關于階級利益、階級矛盾、階級斗爭、社會革命(包括無產階級革命)的觀點,鼓吹只要具備生產力發展程度的基礎,就可以無須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自發的、自然而然的轉入“真正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形態。
5、無視階級的、歷史的、發展的因素,單從北美、西歐與中國的現實生產力水平比較出發,認定社會主義不能救中國,資本主義才能救中國。
原本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反資本、挺勞動,反剝削、挺革命,反剝削者、挺勞動者,否私有制、挺公有制,否資本主義、挺共產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在其被“與時俱進”之后,變成了挺私、挺資、挺修、挺剝削的“理論根據”,被變成了殺掉社會主義的“理論借口”。
毛主席帶領中共黨人和中國人民前仆后繼、浴血奮戰,推翻了壓制中國人民和中國社會生產力的三座大山,驅逐了國際侵華資本,沒收了官僚資本,進行了土地改革,改造了民族資本,把半殖半封的舊中國的生產力變革為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并大力發展新中國社會主義的生產力。
而一些“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們”,對老一輩革命者和建設者艱苦奮斗創造的、新中國獨立、完整、蒸蒸日上的生產力體系不屑一顧,對新中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巨大生產效能、創造的巨大財富、作出的卓越貢獻、優越的發展趨勢、深厚的發展潛能嗤之以鼻。仿佛像有仇似的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立刻將其一筆勾銷。挖空心思的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程度壓制它、瓦解它、摧毀它!卻偏偏對西式的資本生產力頂禮膜拜、津津樂道。一方面誠惶誠恐的、盡可能優惠的、盡可能快的、盡可能多的把國際資本請進來;一方面恭恭敬敬的、盡可能優惠的、盡可能快的、盡可能多的培植國內資本。再次把勞動者、資源、環境連同公平正義,投入到資本的絞肉機中。
面對那些打著紅旗反紅旗,故意南轅北轍、興資滅無的“發展生產力”的政治騙子;面對那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鼓吹生產力至高無上、生產力就是一切的政治庸人,必須努力從理論上揭穿假馬克思主義,還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
二、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不容篡改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不容割裂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類(首先是無產階級、勞動群眾)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的根本目標,從對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考察出發,研究和論證了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的規律;深入研究和重點闡述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必然導致的階級、階級矛盾、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等基本理論觀點;揭示了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的滅亡與無產階級及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奴隸創造歷史”的社會發展的根本原理;論證和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而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主題鮮明、論點嚴密、結構嚴整、內在統一。是關于深刻反映社會發展規律、準確揭示歷史前進方向的科學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不斷革命和徹底解放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是在對剝削制度(重點是對資本主義制度)、剝削階級思想(重點是對資產階級思想)以及形形色色的謬誤思想理論的批判中確立的。這個理論在反映人與自然關系、自然規律的同時,主要反映的是社會關系、社會規律。這個理論自身就是科學性、革命性、階級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是通過考察歷史以來的生產方式、主要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社會和人的發展之間關系為客觀目的,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和人類社會的最終發展朝向。其中重點是對“資本、資本的生產力、工人階級、資產階級”的分析研究。這個理論閃耀著科學、革命和正義的光輝。
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的生產方式比照奴隸制勞動、封建制勞動的歷史進步性。馬克思指出:“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往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資本論》第2卷P925) ;“資本的生產性(即使僅僅考察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隸屬),首先在于強迫進行剩余勞動,強迫進行超過直接需要的勞動。這種強迫,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以前的生產方式所共有的,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更加有利于生產的方式實行并采用這種強迫的。”(《資本論》第4卷 P419) ;“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他的獨立性這種假象是由雇主的經常更換以及契約的法律擬制來保持的。……只不過這個所有者???不是個別的資本家,而是資本家階級。”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P629 人民出版社,1975)
馬、恩肯定了資本生產力比照之前的歷史生產力的巨大生產功效。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馬恩選集》第1卷 P277)
但還是在資本主義剛剛進入壟斷的時期,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就無情的鞭撻了資本在形成、運轉、發展生產力中反人道的罪惡。馬、恩就以大量的核心論述,深刻的揭示了資本的剝削性、血腥性、貪婪性、無恥性;揭示了資產階級的自私性、寄生性、虛偽性、腐朽性;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階級性、歷史性、片面性、破壞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P828)
馬克思說:“一切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而日趨惡化。最后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后備軍的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的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資本論》第1卷 P708 1975版)
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無產階級)“同生產力并同他們自身的存在還保持著的唯一聯系,即勞動,在他們那里已經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動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殘生命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生命”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P128)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在本身的進行中,再生產出勞動力和勞動條件的分離。這樣,它就再生產出剝削工人的條件,并使之永久化。它不斷迫使工人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同時不斷使資本家能夠為了發財致富而購買勞動力。”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P633 人民出版社1975)
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僅僅為增值資本而活著,只有在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活著的時候才能活著。”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P98 人民出版社1972
還是在資本主義剛剛進入壟斷的時期,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就深刻的揭示了資本在形成、運轉、發展生產力中反自然的罪行。馬、恩以他們深邃的洞察力,英明地預見了資本的生產力對自然資源、環境的破壞性、災難性。
馬克思說:“在各個資本家都是為了直接的利潤而從事生產和交換的地方,他們首先考慮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結果。”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P385 人民出版社 1995)
馬、恩在《形態》中說:(資本的)“生產力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達到這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產生出來的生產力和交往手段在現存關系下只能帶來災難,這種生產力已經不是生產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P76 )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歸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P579-580 人民出版社,2009年)
“大土地所有制使農業人口減少到一個不斷下降的最低限量, 而同他們相對立,又造成一個不斷增長的擁擠在大城市中的工業人口。由此產生了各種條件, 這些條件在社會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物質變換的聯系中造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 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費, 并且這種浪費通過商業而遠及國外( 李比希) ……大工業和按工業方式經營的大農業共同發生作用。如果說它們原來的區別在于,前者更多地濫用和破壞勞動力,即人類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濫用和破壞土地的自然力,那末,在以后的發展進程中,二者會攜手并進,因為產業制度在農村也使勞動者精力衰竭,而工業和商業則為農業提供使土地貧瘠的各種手段”。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P919人民出版社,2009年)
我們見證了隨著資本主義“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日益發展,隨著國際壟斷資本的市場體系、生產體系、資源體系的全球化擴張,國際壟斷資本不僅把自身的經濟危機最大限度的轉嫁給全世界,而且又把第三世界等眾多國家推向了自20世界以來日益深重的全球性資源危機、環境危機。
馬克思、恩格斯對本質上反人道(為了剩余價值最大化而剝削、壓迫生產力主體)的、反自然(為了剩余價值最大化而摧殘資源、環境)的、生產和破壞能量一并巨大的資本生產力,進行了憤怒的批判和歷史的否定。并從資本生產力自身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矛盾、資本生產力的發展趨勢中推導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性結論。而且預見資本主義的剝削生產方式之歷史周期一定要比前兩個剝削的生產方式為時短得多!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前者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后者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剝奪者。”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 第2卷 P269至270)
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深情的表現出對資本主義生產力主體即雇傭勞動工人的同情、關切、尊重、熱愛。馬、恩熱烈的祝福工人階級:“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P307 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科學的論證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源動力和一般規律;鮮明的揭露了在資本的生產力中,資產階級剝削、壓迫工人階級的罪惡;深刻的揭示了階級社會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和沖突將聚焦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必然性;透徹的闡明了工人階級作為生產力的主體、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的地位,以及工人階級推翻剝削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歷史使命。
唯物史觀:把生產力在推動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的最終決定作用與勞動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最終決定作用,內在的統一起來;把階級社會中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運動與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階級斗爭以及社會革命有機的統一起來;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持續發展、變革的歷史趨勢與無產階級專政、兩個必然、共產主義的社會目標、人類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必然的統一起來。
脫離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篡改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階級性、革命性、科學性、完整性,是可笑的!把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與唯物史觀對立起來,孤立、抽象的抓住馬、恩浩瀚論述中的幾個詞句,想以此否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是更可笑的!
三、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形成與內涵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是博大精深、內在統一、科學嚴整的思想體系。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科學性、革命性。
(一)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是在對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庸俗唯物論、不可知論等形形色色的剝削階級理論及謬誤思想的批判斗爭中形成的。
歷史上最早運用“生產力”這個詞的是18世紀法國重農學派的代表魁奈。繼之,英國的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法國的西斯蒙第,形成了各自有別的關于“生產力”的思想概念。在這些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那里,只是粗疏、孤立、片面地認識生產力中的個別因素,對“生產力”思想概念的闡述尚處于萌芽階段。
1841年,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其所著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批判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同時,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生產力理論”。李斯特在該文中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表達了德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但是由于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李斯特形而上學的脫離生產關系講生產力,唯心主義的把生產力歸于人的“精神本質”。 在他的生產力概念中,既包括“物質資本”的生產力,又包括“精神資本”的生產力,既包括勞動者體力勞動的生產力,又包括資產者腦力勞動的生產力,宣揚“精神生產力”。在為“資本生產力”披上神秘靈光的背后,掩飾資產階級的剝削,宣揚資產階級在生產力中的根本作用。
恩格斯于1844 年9 月至1845 年3 月在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作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其文深刻的揭露了在“資本的生產力”中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無恥剝削、殘酷壓迫的罪惡,控訴了工人階級在資本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中的血淚。指出了無產階級不僅是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且是一個是能夠解放自己的革命的、戰斗的階級。闡述了生產力推動歷史發展、工業革命產生無產階級、階級矛盾必然導致無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必將走向崩潰等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
1845年3月馬克思在他的《評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文中,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勞動群眾的摧殘,在徹底揭露和批判李斯特生產力理論虛偽、謬誤的基礎上,馬克思首次把“生產力”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來運用,并闡述了自己關于生產力的初步思想概念。
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的唯心主義。指出生產力的本質不是“精神的”,而是一種客觀物質力量;批判了李斯特生產力觀點中的資產階級庸俗化,他譴責了資產者對作為勞動者的無產者的鄙視,揭露了李斯特掩飾資產階級追逐物質利益的虛偽;批判了李斯特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美化和崇拜。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可以包容根本利益不同的對立階級及資本主義各國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生產力的觀點。
馬克思首次闡發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關系。他把資本主義工業(生產方式)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工業制度(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一是“工業違背自己意志而無意識地創造的生產力”。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發生變化,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革。
馬克思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出發,從根本上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階級利益、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
馬克思揭示了在資本的生產力中,資產階級榨取的統治利益。他說:“工業社會制度,對于資產者是最好的世界,是發展他作為資產者的‘能力’以及剝削人和開發自然的能力的最適宜的制度,誰會對這種同義反復表示懷疑呢?凡是現在被稱為‘善’的東西—— 個人的或社會的善的東西 —— 都有利于資產者,誰會對這一點表示懷疑呢?政權是他致富的一種手段,甚至科學和精神娛樂也是他的奴隸,誰會對這一點表示懷疑呢?對他來說,一切都是美好的……誰會對此表示懷疑呢?在他看來,一切都變成致富的手段,變成‘致富的生產力’,誰會對這些表示懷疑呢?”
馬克思揭示了在資本的生產力中,工人階級被資產階級摧殘人道作為勞動工具的厄運。他說:“在現代制度下,如果彎腰駝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發展和加強等,使你更有生產能力(更有勞動能力),那么你的彎腰駝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的肌肉運動,就是一種生產力。如果你精神空虛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動更富有生產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虛就是一種生產力,等等,等等。如果一種職業的單調使你更有能力從事這項職業,那么單調就是一種生產力。難道資產者、工廠主關心工人發展他們的一切才能,發揮他們的生產能力,使他們像人一樣從事活動,因而同時發展人的本性嗎?”
馬克思從根本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中的階級斗爭。他說:“工業用符咒招引出來(喚起)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對工業的關系,同無產階級對工業的關系完全一樣。今天,這些力量仍然是資產者的奴隸,資產者無非把它們看作是實現他的自私的(骯臟的)利潤欲的工具(承擔者);明天,它們將砸碎自身的鎖鏈,表明自己是會把資產者連同只有骯臟外殼(資產者把這個外殼看成是工業的本質)的工業一起炸毀的人類發展的承擔者,這時人類的核心也就贏得了足夠的力量來炸毀這個外殼并以它自己的形式表現出來。明天,這些力量將炸毀資產者用以把它們同人分開并因此把它們從一種真正的社會聯系變為(歪曲為)社會桎梏的那種鎖鏈。”
(注:本節未加標注的馬克思論述,均出自馬克思《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文)
在這里,馬克思表述了生產力的六種意義:1、生產力是一種物質力量;2、生產力是一種實踐能力;3、工人階級是(現代工業)生產力的承擔者(主體);4、剝削制生產力為剝削階級的統治利益服務,在剝削制生產力中存在著階級矛盾、階級斗爭、階級對抗 ;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性;6、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原理。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思想。
馬克思寫于1843年3月至9月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寫于1843年10月至12月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對宗教的本質、對黑格爾歷史觀及思想方法的唯心主義、對舊世界“顛倒”的剝削社會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黑格爾的辯證法”進行了革命的改造。馬克思把“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
馬克思萌生了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筑理論的思想;揭示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提出了人民主導國家的原則和社會革命的必然性;他闡述了這個革命的任務是“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 提出了人類解放所依靠的階級力量即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學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與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相統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即“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馬克思的上述兩個文獻,得到了恩格斯的認同,標志著在徹底清算唯心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在破土生長。
馬克思于1845年春寫成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批判的繼承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清除了費爾巴哈唯物論中的形而上學、消極性、不徹底性。闡述了實踐的能動性和革命性的本質意義,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他將實踐引入認識論,揭示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標準和目的,奠定了辯證唯物論的哲學基礎;他將實踐引入歷史觀,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人的本質的社會性、階級性,奠定了歷史唯物論的哲學基礎;他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階級性和實踐性的特征。至此,馬克思與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舊唯物主義徹底劃清了界限,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哲學基點。
恩格斯對《提綱》嶄露的“新世界觀”,高度的認同、贊賞和重視。這就為即將問世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完成了哲學的基礎理論準備,而作為“新世界觀”的系統表述,《德意志意識形態》全面地發揮了《提綱》“新世界觀”的思想萌芽。
之后,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包含科學生產力理論在內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誕生。
在《形態》中,他們從人類(首先是從勞動群眾)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出發,在社會物質生產中考察生產力,把社會物質生產活動作為研究包括生產力理論在內的唯物史觀的起點,把生產力作為唯物史觀的基本概念并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他們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歷史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生產方式是物質生產力和物質生產力賴以實現的特定社會條件的統一。
他們認為,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初的實踐活動,是人類自身形成的決定因素和根本標志。
2、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3、物質生產——生產社會生活、社會關系。
4、物質生產、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生產社會意識。
5、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歷史每一階段的發展及其特殊性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是在特定社會生產方式中的生產。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P32-33人民出版社,1995年
6、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馬、恩認為:特定的生產力是在特定的交往形式中實現的。(注:“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關系”,是馬、恩在《形態》一書中對生產關系的稱謂)在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發生對抗性矛盾之前,交往形式是生產力實現的必要條件。由于生產力的活躍和發展,起初容納生產力可以自主活動的交往形式,后來卻成為桎梏。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這種矛盾運動最終導致了生產方式的變革,從而在實質上規定了相應的社會形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不斷矛盾運動發展的歷史。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頁。
馬恩指出:“它們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構成一個有聯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聯系就在于: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進步的個人自由活動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會成為桎梏,然后又為別的交往形式所代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第124頁
馬克思、恩格斯首次揭示了生產方式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決定力量的規律。這個原理的發現是他們對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恩格斯把這個歷史規律的發現成果歸于馬克思。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P.374)
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不但在“生產方式”的框架中認識生產力,而且從生產力與“交往形式、市民社會(注:“市民社會”是馬恩在《形態》一書中,對經濟基礎的稱謂)、上層建筑”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總體聯系和社會發展規律中,深入考察生產力。他們深刻的揭示了生產力的實踐性、客觀物質性、社會性、歷史性;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必然關聯性,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內在決定性;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基本動力的社會發展規律。
他們認為,生產力:必定是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力;是歷史累積的社會既得的現實物質力量的總和;是許多個人的交往和相互聯系中才能形成的社會力量;是人們改造世界同時也改造自己的實踐活動;是由物質因素構成的物質力量;是一個總趨勢持續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存在。
7、馬、恩闡明了生產力與“市民社會”、“上層建筑”的基本關系。
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指出:“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社會。古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系的總和同時又標志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第345 頁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馬、恩認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市民社會包括各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其他任何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作為經濟基礎的“市民社會”是整個上層建筑的直接社會基礎和直接決定因素。
8、馬恩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關系、持續矛盾運動的高度揭示了階級斗爭、社會革命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
馬、恩在《形態》中用了很大篇幅闡述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中的階級矛盾、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
他們認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是階級對抗和社會革命的根源。
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必然會集中的體現為反映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革命階級與代表腐朽生產關系的反動階級的矛盾和沖突。而階級斗爭、社會革命是解決這種矛盾的必然途徑。作為生產力和社會革命主體的勞動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社會內在決定力量。
馬恩揭示了階級社會中,在生產方式的確立、發展和變革過程中,蘊含著深刻的階級利益、階級矛盾、階級斗爭。揭示了隨著生產方式的持續變革和階級斗爭的充分發展,人類社會必將經由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馬恩在《形態》中,對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得出了四條結論。他們指出:
(1)“生產力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達到這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產生出來的生產力和交往手段在現存關系下只能帶來災難,這種生產力已經不是生產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機器和貨幣)。與此同時還產生了一個階級,它必須承擔社會的一切重負,而不能享受社會的福利,由于它被排斥于社會之外,因而必然與其余一切階級發生最激烈的對立;這個階級是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從這個階級中產生出必須實行根本革命的意識,即共產主義的意識……”。
(2)繼承和發展已有的社會生產力,無產階級就必須把革命矛頭指向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就必須建立革命階級的社會權力。
(3)過去的一切革命始終沒有觸動私有制(只是改變了私有制的形式),而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消滅私有制社會及其(被剝削、被壓迫的)勞動,并消滅一切階級統治和階級本身,而完成這個革命的就是無產階級。
(4)共產主義的意識和目的,只有在革命中才能實現。“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建立社會的新基礎。”
(注:本節未加標注的馬、恩論述,均出自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
馬、恩在《形態》對生產力理論和唯物史觀的研究中,從本質上提出了“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私有制、階級矛盾、階級斗爭、革命群眾、社會革命、共產主義”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并運用這些概念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從而創立了唯物史觀,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轉變為科學。
再后,馬、恩在一系列著述中,對生產力理論進行了精辟的論證和充分的發揮。
要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應該注意到以下四點: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概念,與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的概念,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不同概念。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涉及到社會生產、再生產和經濟范疇的若干內涵,但其并不是社會生產理論、并不是社會經濟發展理論。它并非孤立、靜止的僅研究社會生產力與經濟發展自身。它是唯物史觀的基礎理論部分,是研究社會基本矛盾的哲學理論,是基于人類(首先是無產階級的)徹底解放的社會最高發展目標,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關系乃至社會基本矛盾的整體運動中,來研究和說明生產力的。它是主題鮮明、論點嚴密、結構嚴整、內在統一的關于無產階級徹底革命和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
第三,在階級社會中,國家權力、支配生產力的社會集團,社會生產力的主體即勞動群眾,都具有階級性。生產力的“物的要素、物質作用力、物質成果”本身雖然不(直接)具有階級性,但是它們是受階級權利支配的,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在階級社會中,只有生產力本身所包含的自然性因素,沒有游離于階級性之外的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中,我們只是鮮明的感覺到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的精神本質;只有在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的完整體系中,我們才能深刻的理解到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精神本質。因此不能割裂這個理論與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的內在聯系。
第四,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自身就是科學性、階級性、革命性的統一。其在反映人與自然關系、自然屬性、自然規律的同時,主要反映的是社會關系、階級屬性、社會規律。其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有機的融溶在一起。這個理論內涵屬性的內在統一性不能割裂。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后,馬、恩至少在下列著述中闡述著唯物史觀,進而豐富發展了生產力理論,為生產力理論增添了深厚的依托,并深刻的印證和揭示了生產力理論與唯物史觀的內在聯系,深刻的體現著生產力推動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源動力作用、最終決定作用”,與“奴隸創造歷史、勞動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根本決定力量”內在的一致性。
馬克思寫于1847上半年的《哲學的貧困》;
恩格斯寫于1847年6月的《共產主義原理》;
馬、恩發表于1848年2月的《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于1849年發表的《雇傭勞動與資本》
馬、恩寫于1850年3月的《1850年3月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
恩格斯寫于1850年夏的《德國農民戰爭》;
馬克思寫于1850年1月至11月的《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零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
恩格斯寫于1851年8月至1852年9月的《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
《馬克思于1852 年3 月 5 日致約 魏德邁的信》;
馬克思寫于1852年3月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馬克思寫于1871年4月至5月的《法蘭西內戰》;
馬克思寫于1875 年 4月至 5 月初的《哥達綱領批判》;
恩格斯于1878年7月寫成的《反杜林論》;
馬克思、恩格斯寫于1879年9月17日至18日《給奧·倍倍爾、威·李卜克內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
恩格斯于1880年發表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于1880年6月初口授的《法國工人黨綱領導言(草案)》;
恩格斯于1883年3月17日《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恩格斯發表于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恩格斯于1873年至1886年期間陸續寫作的《自然辯證法》;
恩格斯寫于1886年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在剩余價值學說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陶冶。剩余價值學說充實提高了生產力理論,使之更加完整、精辟和銳利。展示出無產階級砸碎剝削制、決裂私有制,從資本的生產力中解放出來,創建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力的強大的真理感召力和革命戰斗力。
馬克思用畢生心血、智慧研究、創作的浩瀚的《資本論》手稿,是指引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并最后解放自己的光輝革命真理;是深刻揭示社會發展規律引導人類經由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進入共產主義的歷史經典巨著;是精湛演繹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和人類智慧的科學思維文獻;是博大精深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哲學、社會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在經濟、政治、社會、哲學、歷史、法律、道德、宗教、文化、藝術、教育、科學技術諸領域都閃爍著正義、高尚、睿智、天才的思想火花。
“整本書都是以剩余價值為中心的”,深刻的分析和論證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的生產、流通(實現)、分配過程,系統地批判了歪曲掩蓋剩余價值剝削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說史。《資本論》標志著“剩余價值理論”的完整創立。《資本論》揭露了資本剝削工人的秘密,論證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歷史暫時性、無產階級革命消滅資產階級和剝削制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必然性。
《資本論》論證了“資本的生產力”的形成、運轉特點及發展趨勢,論證了“資本的生產力”的社會性、階級性、作用性、歷史性。進一步表達了奴隸創造歷史、無產階級作為資產階級掘墓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生產力將取代一切剝削制及其私有制生產力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資本論》是使無產階級及勞動群眾心明眼亮、熱血沸騰的珍貴精神財富,是使資產階級及其剝削者原形畢露、膽戰心驚的戰斗檄文。
準確表述馬克思《資本論》思想內涵體系的著述包括:
馬克思寫于1857年8月《〈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寫于1857年10月-1858年5月(1859年6月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泛指)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
馬克思的《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
馬克思出版于1867年的《資本論》第一卷 ;
恩格斯編輯出版于1885年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 ;
恩格斯編輯出版于1894年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 ;
蘇共馬列寧研究院分三冊先后于1954、1957、1961年出版的俄文版《剩余價值理論》即《資本論》第四卷。
后來陸續發現的馬克思《資本論手稿》;
(二)關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內容的提綱
歷史上先、后、同期于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生產力”的學者多多,但至現在還從來沒有人像馬克思那樣爐火純青的從各層面、各角度深刻、系統的揭示、論證“生產力”的內涵、外延、屬性、作用和意義。
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作為唯物史觀基礎理論的組成部分,是融溶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兩大學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理論體系之中的。因此,這個理論本來就與馬克思主義完整體系的精神本質不可分割。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本內容、基本觀點是什么?如何在浩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予以科學的、準確的汲取和歸納?歷來就存在著正常的學術爭論特別是存在著馬克思主義同修正主義的斗爭。
作為門外漢,據我所知,至改開以來我國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形形色色、復雜紛紜、爭論不休。多是按照與時俱進的需要,閹割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脫離馬克思完整論述的語境、意境,曲解、加工個別詞句、個別結論,管中窺豹、以一毛代九牛,達到“發展、創新”的目的。很多分歧,在表面上是爭論著“科學性”的問題,實際上是牽扯著階級性的問題。
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有一個自身深化的發展過程。
如:馬克思在寫于1847上半年的《哲學的貧困》中表述:“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在1885年的德文版中將這段表述中的“生產率”改為“生產方式”。表現了馬克思把生產方式同時蘊含著也把生產力與勞動生產率進行了嚴格的區分。
如:馬克思整理1847年的講演稿于1849年發表的《雇傭勞動與資本》中,他的剩余價值理論處于接近完成、尚未完成時期。原文中涉及工資理論時,以“勞動”作為與“資本”對立的范疇。盡管在文中“勞動”蘊含“勞動力”的表意。到19世紀50年代中、末期馬克思在資本論手稿中嚴格的區別了“勞動、勞動價值、勞動力、勞動力價值”的原則不同,進入了成熟的剩余價值理論思維階段。
本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基本內容大體如下:
一、生產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社會生產力的核心是勞動群眾。
二、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能力。
三、生產力是人類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客觀物質力量。
四、生產力是人類歷史累積的既得的社會生產能力。
五、關于生產力中的自然屬性。
六、關于生產力中的社會屬性。
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八、生產力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即關于生產力的源動力作用、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
書到用時方恨少,現在回想起當年毛主席翻來復去、語重心長的關于認真讀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工農兵要學哲學、用哲學的告誡,倍感親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