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輿論界對混合經濟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而且分歧很大。概括起來,基本上是兩種看法。一種觀點是,應該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國有經濟控股的混合經濟,把發展混合經濟當作是擴大國有資本支配范圍、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加強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種形式和手段;另一種觀點是,應該大力鼓勵和發展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控股的混合經濟,把發展混合經濟當作是資本主義經濟控制、支配、利用社會主義公有經濟的一種形式和手段。他們希望通過混合經濟這種形式,逐步消蝕國有經濟,實質上也就是把混合經濟當作推行私有化的一種手段。同樣是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其出發點、落腳點卻完全不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改革領域一直存在著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斗爭,斗爭的焦點是哪種經濟成分應該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主體,也就是說,改革應該鞏固和加強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還是應該削弱公有制經濟、實行私有化,使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主體。斗爭的實質是中國應該走什么道路,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當前圍繞混合所有制的爭論,不過是這場斗爭在新形勢下的繼續而已。
我們還是先來認真學習一下習近平同志有關混合經濟的論述,看一看中央是在什么條件下提出積極發展混合經濟的,發展混合經濟的目的是什么。
習近平同志在三中全會上對《決定》做的《說明》,強調指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他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所有制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如何更好地體現和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全會決定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全會決定堅持和發展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的論述,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這是新形勢下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可見,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經濟,是為了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加強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明確這一點,就為今后發展混合經濟指明了方向:我們發展混合經濟是為了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
習近平的《說明》明確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對十五大以來有關論述的繼承和發展。
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的時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形成,那時中央就提出要探索這種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形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要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國家和集體控股,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
當前在我國,股份制企業,在絕大多數的場合都是國有資本、集體資本、私營資本以及其他個人資本(必要時還有外國資本)交叉持股的混合經濟。十五大明確指出,股份制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性質,取決于哪種經濟成分控股,國家和集體控股的股份制企業“具有明顯的公有性”。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企業就是公有制(股份制企業并不是像一位著名經濟學家說的那樣是“新公有制企業”),即使是國家和集體控股的股份制企業,也只能講是“具有明顯的公有性”,而不能說就是公有制企業,因為企業里有私有資本的一塊。但國家和集體控股的混合經濟,可以成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國有經濟實行股份制,就國有企業本身的管理來說,“有利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就不同所有制的關系來說,“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
可見,十五大提倡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即“改制”)、發展不同經濟成分交叉持股的股份制企業,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提高國有經濟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能力。十八大提出積極發展混合經濟,同十五大的精神是一致的。
值得重視的是,十五大以來,有人用新自由主義來解讀十五大精神,把股份制當作私有化的一種手段,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按股份制的形式大量出售國有資產,半賣半送、明賣實送,把國有企業的改制當作肆意侵吞國有資產的饕餮大餐,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一些人借改制一夜暴富,成為大富翁。許多私營企業主的“第一桶金”就是這樣搞到手的。這是見不得人的陰暗勾當,也是違反我國法律的。代表他們利益的經濟學家一再要求立法“舍免原罪”,就是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由于瘋狂盜竊國有資產,私營經濟得到迅速膨脹,國有經濟比重急劇下降,導致公有制主體地位岌岌可危。這種景象,我們記憶猶新。不能不承認,這是新自由主義泛濫釀成的惡果。歷史的教訓必須吸取,絕不允許重演。
今天,又有人想借發展混合經濟故伎重演,力圖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導到資本主義經濟控制國有經濟、瓜分國有資產的道路上去。這種危險確實是存在的,因為這是由私人資本的本性決定的,資本的無限度追求剩余價值的沖動必然會提出這樣的訴求,任誰也改變不了。更何況相對于90年代來說,現在私營經濟的財力已經翻了好幾番,更有可能實現控制國有經濟的目的了。如果頭腦不清醒,政策上不加注意的話,這種危險是會變成現實的。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混合經濟(股份制經濟)可以有兩個方向、兩種前途: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公有制控股的混合經濟,可以鞏固和加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混合經濟也可以成為資本主義經濟控制、利用社會主義經濟的形式,成為私有化的工具。這里決定性的問題在于改革的指導思想,在實際工作中落實下來就是誰控制誰,是公有制經濟控制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還是私有經濟控制和利用公有經濟。這個問題非同小可,事關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必須旗幟鮮明,劃清界線,千萬不要被新自由主義忽悠了。
三、
習近平的《說明》還明確指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新形勢下堅持公有制主
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有人對國有經濟控股的混合經濟能不能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是不是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有效途徑,總有點懷疑。我們可以從歷史經驗和現實榜樣中,得到啟發。
在我國,混合經濟曾經是國營經濟改造私營工商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全國解放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黨中央及時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即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怎么進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提出的辦法是,沒收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蘇聯就是按照這種辦法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我國的國情同蘇聯相比較有很大的不同。民族資產階級在民主革命時期曾經是工人階級的同盟軍,一定程度上參加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產主義的斗爭;全國解放以后,民族工商業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方面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毛澤東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創造性地提出用國家資本主義的辦法(包括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來逐步改造私營工商業,公私合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公私合營,就是通過國營經濟向私營工商業注入資金,把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工商業改造成混合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納入國家需要的軌道,按照國家計劃進行生產和經營,同時改變企業內部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最后用定息的形式贖買資本家的生產資料,使之從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轉變成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這項工作,用鄧小平的話來說,“做得很好”,它開創了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一種新形式,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歷史事實表明,國營經濟控制的混合經濟是可以成為引導資本主義經濟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途徑的。當然,我們現在的情況同“三大改造”的時候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我們應該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把它運用到新的條件下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從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的國情出發,在所有制方面,糾正了脫離國情的單一公有制結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黨的十五大把它確定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了鞏固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又明確提出“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即:“第一,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展和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現在,在不同所有制的相互關系方面,我們面臨的任務是,采取什么樣的形式來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逐步明確了發展公有制控股的混合經濟,是一種比較好的形式。應該說,十八大提出混合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并不是主觀地拍腦袋設想出來的,而是總結了新的實踐經驗得出來的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大以來,我國國有企業通過改革,積極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和資本組織形式,不斷壯大和發展自己,擺脫了由于經營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困難,經營狀況日益好轉,成績十分顯著;同時,國有企業在自身改革的過程中,還注意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從整體上考慮行業的發展和調整,引導本行業的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這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就是一個典型。
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這兩家集團公司都是處于充分競爭領域的中央國有企業,發展業績和勢頭都很好。中國建材集團從2001年到2013年,營業收入由20多億元增長到2500億元,進入世界五百強;中國醫藥集團營業收入從2008年的400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250元,也將進入世界五百強。在壯大自己的同時,這兩家集團公司還積極探索如何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它們按照市場機制運行的規則,采用市場手段聯合私營企業共同發展,以包容性增長方式推動整個產業健康化發展。他們形成了一個由央企控股、吸收私營企業參加的多元化混合經濟體系,用“規范化的公司制+獨有的職業經理人制度”的辦法,在國有企業主導下,把不同所有制企業融合在一起。中國建材集團近年來聯合重組了幾百家私營企業,一般在新組建的企業里為私營企業保留了30%的股份,而多數原來的私營企業創業者繼續擔任新企業的管理者,成為規范治理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國有企業不是簡單地“吃掉”私營企業,而是把私營企業納入由國有企業帶領下新組建的公司里。這樣,一方面,國有企業以少量的國有資本帶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例如,建材集團通過三層混合結構(第一層,在上市公司中,中國建材這家H股公司吸納了大量社會游資;第二層,在下屬的四大水泥企業的業務平臺上吸收私營企業參股;第三層,在水泥企業里給原來的私營企業所有者保留30%的股份),用210億元國有權益控制了650億元的凈資產,用650億元的凈資產又控制了一個超過3000億元總資產的企業。(見《“混合”改革啟示錄》,《國企》雜志2014年第2期,第37頁。)這就極大地擴大了國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加強了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也給整個行業注入了活力,挽救了水泥行業中許多在世界金融危機沖擊下處于困境、瀕臨破產的私營企業,使私營企業的資產得以保值、增值,從而實現了雙贏。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新形勢下的“公私合營”,即在混合經濟的形式下,由國有經濟帶領不同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一條既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又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新路。類似的國有企業發展的經驗,我們應該認真加以總結。
歷史和現實的實踐表明,混合經濟確實可以成為我們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
建材集團、醫藥集團等國有企業發展的經驗給我們一個啟示:在設計改革的具體措施時,必須牢牢記住,所有改革措施以及建立的新的體制、運行機制,都必須為鞏固和發展基本經濟服務,都必須有利于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加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朝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現在,在經濟工作中經常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一方面,口頭上講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強調必須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加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在設計改革的具體措施、實施具體政策時,基本經濟制度就置諸腦后,往往只注意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而忽視發展公有制經濟,強調“國退民進”,逐步由私營經濟來控制整個國民經濟。有的領導機關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情有獨鐘,接連發出幾個文件,措施十分具體,唯恐下面不重視,卻對發展公有制經濟、尤其是發展國有經濟,一個文件也不發,毫不關心,兩屆任期,研究發展公有制經濟的會議一次也沒有開過。這種狀況好像已經成為經濟工作的慣性了,一說改革,馬上想到的是如何發展私營經濟,而不考慮如何發展國有經濟。長此以往,公有制經濟得不到支持,勢必難以發展。在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發展的情況下,國有經濟如果停滯不前、甚至萎縮,國民經濟的主體就會在事實上轉移到非公有制經濟身上,這是可以預計到的。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能保持嗎?應該嚴肅地提出這個問題了。
許多實例表明,國有經濟可以通過混合經濟的途徑不僅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從而鞏固和加強基本經濟制度。我們應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把它規范化,推廣開來。
四、
在發展混合經濟的時候,我們不僅要重視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更要重視在混合所有制企業里建立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國有經濟控制的混合經濟,是一種新的所有制形式,它既有社會主義的公有經濟成分,又有私有經濟成分(包括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但在國有經濟控股的情況下,它“具有明顯的公有性”。這就類似于“三大改造”時候的公私合營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私營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以后,我們黨不僅注意在資本層次上公股處于控制地位,而且著力在企業內部改革管理制度,改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今天,在發展公有制經濟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時,也應當重視在企業內部建立起與“明顯公有性”這種性質相適應的管理制度,排除雇用關系,形成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經濟范疇,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一般講到所有制,都說是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其實這是人與物的關系,即物的隸屬關系,我們講所有制,不能停留在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上,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掌握生產資料的人同勞動者之間是什么樣關系,換句話說,要研究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舉一個例子吧。同樣是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為什么有的是奴隸主私有制,有的是封建地主私有制,有的是資本家私有制呢?簡單地用“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就解釋不了了,這就需要探究物的隸屬關系背后的人與人的關系。占有生產資料的人,是要使用生產資料進行物質生產的,而為了進行生產,他必須把他所掌握的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結合起來。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不一樣,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所以,講到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只是它的“外殼”,而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的關系,才是它的“內涵”。
我國在沒收官僚資本、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建立起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以后,毛澤東并沒有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就已經完全建立起來了,他一直在思考,在國營企業、合作社里怎樣形成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使工人、農民真正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當是這樣的:對領導人員來說,“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以平等態度待人”;對企業管理人員來說,要“采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等等”;對工人來說,要保證工人參加企業的管理,真正體現工人是企業的主人。他指出,“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個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廠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不能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會出現勞動者和企業領導人員的創造性合作。”(《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第455、456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印,1998年。)他的這些思想,就體現在我們常說的《鞍鋼憲法》中。沒有這樣的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公有制就只是一個空洞的形式。毛澤東十分重視公有制企業的管理制度,道理就在這里。如果我們在國有企業里照搬西方的企業管理制度,企業領導干部與普通工人之間形成一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那么這種“公有制”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了,徒有其名而無其實。
毛澤東這一思想,對我們今天發展混合所有制是有指導意義的。我們發展公有經濟控制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時,不能滿足于公有資本處于控制地位,只注意資本的運作,只注意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更重要的是要在混合所有制企業里建立起體現公有制為主體的新型的人與人的關系。如果企業內部是一種雇用與被雇傭的關系,那么就不好說它“具有明顯的公有性”,也不好說它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種形式了。當然,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的人與人關系,既不同于私營經濟內部的關系,也不完全等同于純公有制企業內部的關系。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探索。隨著混合經濟的發展,如何建立符合“具有明顯公有性”這種性質的管理制度,應該提上日程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