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公子重牙
思想家中,比斯洛文尼亞哲學家和文化理論家斯拉沃熱•齊澤克更好地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矛盾的寥寥無幾。此次的金融與經濟危機表明了自由市場體系的脆弱性,而自由市場被擁護者們認為幫助西方打贏了冷戰。過去,許多人認為:社會主義將替代資本主義;但是現在我們看不到任何類似社會主義計劃的跡象。齊澤克的作品,從幾個方面反映了這一矛盾情形,使得他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
齊澤克出生和成長在盧布爾雅那市,斯洛文尼亞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當時,斯洛文尼亞還在南斯拉夫聯邦內。該聯邦于1990年解散,同年,斯洛文尼亞宣布獨立。齊澤克在英國、美國、西歐以及斯洛文尼亞都有過學術職位。他驚人的高產(自從他第一部英語作品《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TheSublimeObjectofIdeology)》出版于1989年之后,已經有六十多本書)、還有多得數不勝數的文章和訪談,以及電影比如2005年的《齊澤克!(?i?ek!)》【譯注1】、2006年的《性變態的電影指南(ThePervert’sGuidetoCinema)》【譯注2】等使得他的影響遠遠超出學術領域。和大眾文化特別是電影的良好結合使得齊澤克在許多國家,包括在歐洲后共產主義國家中有了許多年輕的追隨者。甚至于有了一份研究他的著作的期刊:創辦于2007年的《國際齊澤克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i?ekStudies)》【譯注3】;該期刊的讀者通過臉書登記。他在2011年10月在紐約祖寇蒂公園發表了致占領運動成員的演講,被廣泛報道且可以在Youtube網站上看到。
齊澤克的影響力大并不意味著他的哲學和政治觀點容易界定。1988年退黨前,他是斯洛文尼亞共產黨的黨員;但是好多年以來由于他的被視為異端的看法使得他和該黨的關系一直不好。1990年,他作為斯洛文尼亞自由民主黨的候選人參與了總統選舉。自由民主黨是中偏左的政黨,之后的十年該黨在斯洛文尼亞政壇占統治地位。但是自由主義的理念,除了作為參照來說明他拒絕的立場之外,從來沒有影響過他的思想。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齊澤克被解除了他的第一份大學教職。那時候,他寫了一篇關于當時在人類學、語言學、精神分析學和哲學等領域都影響巨大的法國結構主義思潮的文章,稱: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是相互聯系原則的一個普遍的、系統的例證;被斯洛文尼亞當局認為是“非馬克思主義的”。這件事說明了那個國家當年知識分子自由的有限性;不過齊澤克后來的作品說明了當局對他學術傾向的判斷是正確的:他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在那以后齊澤克發表的大量的文集中,他批評馬克思不夠激進,因為馬克思拒絕現有的思維模式;他贊揚比馬克思對他影響更大的黑格爾,因為黑格爾愿意把經典邏輯放在一邊以發展出辯證思維方法。但他也批評黑格爾過于依賴傳統推理模式。齊澤克寫作的中心命題是:需要去除對學術客觀性的承諾;而這一承諾一直指導著以往的激進思想家。
齊澤克的作品在許多問題上和馬克思唱反調。雖然從黑格爾那里學習了形而上學,馬克思同時也是一個經驗主義的思想家;他想要從實際的歷史發展中提煉出理論來。馬克思最關切的不是抽象的觀念的革命,而是經濟制度和權力關系上具體的且激進的革命的方案。
齊澤克對馬克思思想的這些個方面沒有多少興趣。他的目標是:“重復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但是不把烏托邦-意識形態的共產主義概念作為這一批判內在的標準”。他相信:“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計劃之所以成為烏托邦恰恰是因為它不夠激進。”齊澤克認為,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對于這一失敗有部分責任:“馬克思對于共產主義社會的看法本身是資本主義固有的白日夢;也就是說,一個用來解決他如此恰當地描述了的資本主義社會大對抗的、幻想出來的情景。”
拒絕了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的觀念,齊澤克在他長達一千多頁的著作《極度虛無(LessThanNothing)》【譯注4】中絲毫沒有提及他支持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的經濟體系或政治制度。實際上,作為齊澤克至今為止的作品的概略,《極度虛無》專注于用黑格爾的方式重新解釋馬克思(書中有一個部分題目叫“作為黑格爾讀者的馬克思;作為馬克思讀者的黑格爾”),且借鑒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各•拉岡(JacquesLacan)【譯注5】的思想來重新闡釋黑格爾哲學。
作為一名“后結構主義者”,作為拒絕相信語言可以表達現實的人,拉岡也拒絕了對于黑格爾“理性的狡詐”概念的標準解釋。這一解釋認為:世界歷史是理性在人類生活中拐彎抹角的實現。齊澤克總結說:對于拉岡而言,“‘理性的狡詐’……與那個認為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來保證一切顯然不合理性的偶然將會在某種程度上促成‘整體理性’的和諧之信念毫無關系。如果有意義的話,理性的狡詐意味著對‘無理性’的信任。”在拉岡的解讀中,黑格爾哲學的要點不是理性、而是理性的無能在歷史中的逐步展開。
因而,齊澤克筆下的黑格爾和標準思想史上那位唯心主義哲學家幾乎沒有什么相同之處。通常,黑格爾是和這樣一個觀念相關的:歷史有一個內在的邏輯:觀念被具體化到實踐中,然后開始一個辯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念被其對立面超越。借助于當代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AlainBadiou)【譯注6】的思想,齊澤克把辯證的概念激進化成為對邏輯矛盾律(thelogicalprincipleofnoncontradiction)【譯注7】的拒斥。因此,黑格爾不是看到理性在歷史中的作用,而是拒絕了此前被理解的理性本身。在齊澤克看來,黑格爾作品中暗含的是一種新的“次協調邏輯(paraconsistentlogic)”【譯注8】,在這一邏輯中,一個命題“并不是必然被其否命題壓制”。齊澤克認為:這種新邏輯很適合用來理解今日的資本主義。他講究修辭地問道:“‘后現代’資本主義難道不是一個日益次協調的體系嗎?在這個體系中,在各種各樣的模式中,命題暨否命題:次序暨無序,資本主義可以在共產黨統治下繁榮昌盛,等等。”
齊澤克的《活在世界末日(LivingintheEndTimes)》【譯注9】就是對這一情形的關切。他在總結全書的主題時寫道:
本書的基本前提非常簡單:全球資本主義制度在走向災難性的臨界點。它的“天啟四騎士(fourridersoftheapocalypse)”【譯注10】是:生態危機、生物基因革命的后果、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不平衡(知識產權的問題;即將來臨的對于原材料、食物和水的爭斗)以及社會分工和排外的爆炸性增長。
這幾句話是典型的齊澤克風格:武斷的結論和夸張的修辭手法。他所謂該書的前提很簡單完全是因為它忽視了歷史事實。沒有人在閱讀該書時會懷疑如下事實:上個世紀最糟糕的生態災難發生在實行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比如,前蘇聯對自然界的大破壞和毛澤東文化大革命對中國農村的大規模破壞;尚且不說他們為了意識形態的原因殺死數百萬人的事實。生態大災難不僅僅是存在于今日世上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結果;雖然目前盛行的資本主義也許在環境方面是不可持續的,但是上個世紀的歷史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如果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環境會得到更好的保護。
但是從忽視歷史事實的角度來批判齊澤克是對他的誤解,因為和馬克思不同,他從未打算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解讀基于事實的歷史上面。“當前這個歷史時刻并沒有迫使我們放棄工人大眾的觀點,或立場;相反,它迫使我們把工人大眾的立場激進化到遠遠超越馬克思想象的存在論的層次。”他寫道,“我們需要一個更加激進的對于工人大眾的主體(即有想法能行動的人)的看法;這一主體被剝奪了實質內容而被遞減到笛卡爾‘我思’那樣的無窮小的點。”馬克思的那些想法,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看來指向客觀的社會事實;但在齊澤克的手中,變成了對獻身革命的主觀表達。至于這些想法是否和世界上的任何東西一致則是不相關的。
但是在這里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家要接受齊澤克的看法而不是其他人的?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肯定不能是:齊澤克的看法是(任何傳統意義上的)“真”的。齊澤克說:“我們在這兒對付的真理不是‘客觀的’真理,而是基于自己的主觀立場的、對自己而言的真理;因此,這是一個使用性的真理,不是以其事實的準確性而是以其對闡明主觀立場的影響來衡量的真理。”
如果齊澤克以上論述有什么含義的話,它的意思是:真理取決于一個觀念是否與主體獻身的計劃一致;對齊澤克而言,就是革命的計劃。但是這樣一來另一個層次的問題出現了:為什么有人要接受齊澤克的計劃?由于齊澤克的革命計劃的內容非常含糊,對以上問題我們不能簡單作答。他似乎對于實現了共產主義的社會將會比過往一切社會都要好沒有絲毫疑問。但在另一方面,他不能設想共產主義在何種情況下能得以實現:“資本主義不僅僅是許多歷史階段之一……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譯注11】說的對:全球資本主義是‘歷史的終結’。”【原注1】在齊澤克看來,馬克思認為可以實現的共產主義不過是巴迪歐口中的“猜想”,一個沒什么積極內容但是能夠促成對于統治制度激進的抵抗的概念。齊澤克堅持認為:這一抵抗必須包括使用恐怖手段:
巴迪歐關于今天我們需要重新使用解放性的恐怖手段的激動人心的想法是他最深刻的洞見之一……在巴迪歐對法國大革命使用恐怖手段的大名鼎鼎的辯護中,他引用了革命者把拉瓦錫(Lavoisier)【譯注12】送上斷頭臺的理由:“共和國不需要科學家。”【原注2】
和巴迪歐一道,齊澤克歡呼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贊揚它是“二十世紀最后一次真正偉大的革命爆發”。但是他也認為文化大革命是一次失敗;他引用巴迪歐的結論說:“文化大革命,即便在其最困難的時候,也見證了把政治從黨-國的框架中全面地、真正地解放出來是不可能的。【原注3】顯而易見,毛澤東應該已經找到了打破黨-國權力框架的方法,所以他才鼓勵文化大革命。再一次,齊澤克贊揚紅色高棉和過去徹底決裂的嘗試。這種嘗試包括超大規模的殺戮和嚴刑拷打;但是在齊澤克看來,這不是紅色高棉失敗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說,紅色高棉不夠激進:雖然他們把抽象地否定過去走到極端,他們沒能產生出任何新型的集體。”(這兒及別的地方的強調部分是齊澤克自己加的。)在目前的狀態下,或者任何我們目前能夠想象的狀態下,一場真正的革命也許是不可能的。雖然如此,革命的暴力應該被歡呼為“救贖的”,甚至于是“神圣的”。
齊澤克把自己說成是一個列寧主義者【原注4】;毫無疑問,那位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會對他這個立場深惡痛絕。列寧對于使用恐怖手段來促進共產主義事業沒有絲毫不安(對他來說,共產主義是一個具體的、可以達到的目標)。作為政治策略的一部分而被使用的暴力在本質上是工具性的。相反,雖然齊澤克同意暴力在過去未能、在將來也沒有希望達成共產主義的目標;他堅持認為革命性暴力有其作為反叛的象征性表達的固有的價值;他的這一立場不論在馬克思還是在列寧那兒都找不到類似之處。法國精神科醫生弗朗茨•法農(FrantzFannon)【譯注13】的作品也許算是一個先例:法農為使用暴力反抗殖民主義統治而辯護,認為在這里暴力是被殖民勢力壓迫的個體自我的張揚。但是法農把暴力視為民族獨立斗爭的一部分,而民族獨立這個目標實際上實現了。
在二十世紀初法國工團主義理論家喬治•索雷爾【譯注14】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個更加明確的先例。在1908年的《反思暴力(ReflectionsonViolence)》一書中,索雷爾認為:共產主義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神話,但是這個神話具有鼓舞人們反對腐敗的中產階級社會、掀起旨在實現道德重生的叛亂的價值。這一個看法與齊澤克的被“共產主義猜想”鼓舞的“救贖性暴力”的說法之間的相似之處非常說明問題。
為暴力歡呼雀躍是齊澤克作品中最突出的一條線。馬克思認為:作為客觀定義的社會階級之間的沖突的一部分,暴力是正當的;齊澤克認為這里面有問題。階級戰爭不能被理解為“社會現實中具體代理人之間的沖突:階級戰爭不是由于這些代理人之間的不同(具體的社會分析手段可以說明這些不同)造成的,而是構造了這些代理人的那種對抗(‘斗爭’)造成的”。在討論斯大林對農民的迫害時,齊澤克運用了這種看法,他描述了庫拉克(富農)們和其他農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且不可操作:在總體貧困的處境下,清晰的標準不再適用。其他兩個階級的農民往往加入庫拉克們反抗強制性集體化的運動。”為應對這一情形,蘇聯當局引進了一個新的類別:亞庫拉克,指的是和庫拉克有相同的價值觀念但是太窮而夠不上富農標準的那些農民:
因此辨認庫拉克的藝術不再是客觀的社會分析的結果;而是類似于復雜的“懷疑解釋學”,要辨認出某個人隱藏在具有欺騙性的公開言論之下的“真實的政治態度”。把大屠殺照這樣描述為一種解釋學的練習非常惡心和怪誕;這也是齊澤克作品的特點。他批評斯大林集體化的政策,但是并非因為集體化過程中被急劇縮短或蹂躪了的數百萬人的性命。齊澤克批評的是斯大林對于“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條款的戀戀不舍(不論如何地反復無常或偽善)。依靠“客觀的社會分析”來指導革命形勢是一個錯誤:“有時,我們必須用大規模的和無情的主觀干預來縮短進程:階級歸屬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客觀的社會事實,而往往也是斗爭和社會交往的結果。”齊澤克批評斯大林,不是批評他濫用酷刑和死刑,而是批評他試圖采納自己宣告無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為系統性使用暴力辯護。
齊澤克拒絕一切可以被描述成社會事實的東西;并且在對納粹主義的解釋中他表達了自己對暴力的崇拜。在評論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譯注15】和納粹政權之間的、被廣為討論的關系時,齊澤克寫道:“他和納粹的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錯誤,而是一個‘邁向錯誤方向的正確的一步’”。和許多人的看法相反,海德格爾不是一個激進的反動派。“不從眾地閱讀海德格爾,你會發現他是一個有時不可思議地接近共產主義的思想家。”確實,在三十年代中期,海德格爾也許可以被稱作“未來的共產主義者”。
如果海德格爾選擇支持希特勒是錯誤的,他的錯不在于低估了希特勒能夠帶來的暴力:
希特勒的問題是:他“不夠暴力”,他的暴力不夠“本質性”。事實上,希特勒什么都沒干,他的一切舉動在根本上都是反應而已,因為他行動的目的是為了保持不變,上演一臺宏偉的偽革命大戲好保證資本主義秩序能夠保存下來……。納粹主義的真正問題不是它“走得太遠”,表現在它對于絕對權力主觀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傲慢運用;其真正問題在于它走得不夠遠,它的暴力實際是無能的爆發,而最終服務的是它厭惡的秩序。
現在看來,和后來紅色高棉發動的整體革命實驗一樣,納粹主義的錯誤在于:它未能創造出一種新型的集體生活。假如當年統治德國的是一個不比齊澤克判斷中的希特勒政權更反動、更強大的政權的話,也許會產生一種新型生活。但是齊澤克幾乎沒有談及那種生活的本質。他只是認為,這種新的生活將容不下一種人:
反猶太主義妄想的性質在希特勒的以下聲明中表露無疑:“我們必須殺死內心的猶太人。”……希特勒的這一聲明說的過多了:和他的意圖相反,這一聲明確認了非猶太人需要反猶太的“猶太人”形象以保持他們的自我認同。因此不僅僅是“我們內心存在猶太人”,希特勒不幸而忘記補充的是:他,那個反猶太分子,也存在于猶太人心中。這種矛盾的交纏對于反猶太主義的命運意味著什么呢?
齊澤克明確責難了“激進的左派的某些人”,因為“到明確譴責反猶太主義的時候他們感到不自在”。但是齊澤克關于反猶太分子和猶太人在某種程度上強化對方的說法相當費解,而他在《極度虛無》中逐字逐句地重復這一說法;除了暗示這一點:反猶太分子不再存在的世界只能是猶太人不存在的世界。
在這個或任何一個問題上解讀齊澤克并非易事。他特別冗長的句式,無人能夠完全讀下來的文本的流動,但愿是因為不停涌流的思想所致。他使用某一類型的術語,間接引用其他思想家,使得他的語言曲折而晦澀。如他自己承認的,齊澤克從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譯注16】1921年的《暴力批判》中借來了"神圣的暴力"一說。本雅明和法蘭克福學派【譯注17】的人道馬克思主義有密切關系。我們很難想象他會認為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或紅色高棉的毀滅性癲狂是神圣的。
但是這么說是跑題了。因為通過本雅明的術語,齊澤克得以為暴力正名,且揚言他是在特別的、深藏的意義上來談暴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甘地要比希特勒更暴力【原注5】。下面是齊澤克經常使用的、佶屈聱牙的搞笑文字游戲的一段:
資本主義的虛擬化最終就和電子在粒子物理學中一樣。每個基本粒子的量是其靜止時的量加上運動加速時產生的盈余;但是,一個電子靜止時的量是零,因此電子的量只是由其加速產生的盈余構成。這就好像我們面對的是虛無,而這虛無只是在神奇的運動中變成過剩的而獲得了某些虛假的物質。
閱讀這段話的時候人們很難不聯想起索卡事件:物理學教授艾倫•索卡(AlanSokal)向一家后現代文化研究期刊投了一篇題為《跨越界線:通往量子力學重力理論的轉換詮釋學》的惡作劇文章【譯注18】。同樣地,在閱讀這段文字和齊澤克作品的許多段落時,你很難不懷疑他是在有意無意地進行自動模仿。
有人會攻擊他:反理性主義哲學家齊澤克對暴力的推崇讓他顯得更像是極右翼而不是激進的左派。他的寫作常常是攻擊性的,有的時候是謾罵性的(比如當他寫道,希特勒存在“于猶太人中”)。在齊澤克對恐怖手段的頌歌中存在一種嘲諷性的輕薄,讓人想起意大利未來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者加布里埃爾•鄧南遮(Gabrieled'Annunzio)【譯注19】以及同路人法西斯主義者(和后來的毛澤東主義者)馬拉帕爾泰【譯注20】,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任何思想家。但是有另一種關于齊澤克的解讀,也許更合理些,認為他既不是右翼的信徒也不是馬克思或列寧的追隨者。
不論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愿景是不是“資本主義固有的白日夢”,齊澤克拒絕早期的概念但是缺乏實際內涵的愿景,非常好地切合了一個基于不斷生產出新奇的商品和經驗的經濟體系,在其中每一個新的產品或經驗都要與先前的不同。在現存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次序已經處于困境之中而不能產生實際的解決方案的情況下,齊澤克不成形的激進主義完美地切合了被自身的脆弱前景嚇得動彈不得的資本主義文化的需要。毫無懸念的是:在齊澤克思想和當代資本主義之間具有這種同構性。畢竟,今日存在的這種經濟體制才能夠產生像齊澤克這樣的思想家。齊澤克充任的全球公共知識分子角色是伴隨著現存資本主義擴張模式中的媒體組織和名流文化而產生的。
在他巨量的、過剩的知識生產中,齊澤克創造了對于現存次序的想象性的批判;他的批判號稱拒絕接受一切現存的事物且在某種意義上做到了,但與此同時也復制了那種他看出來的、在資本主義運作中存在的強迫性的、無目的的動態主義。齊澤克無盡地重復一個本質上空洞的愿景從而獲得了一種虛假的內涵;他的作品很好地說明了次協調邏輯的原則,最終達到了極度虛無的境界。
(作者約翰•格雷是倫敦經濟學院的歐洲思想名譽教授。本文發表于2012年7月12日的《紐約書評》。)
原注:
1.斯拉沃熱•齊澤克,《邁克爾•哈德(MichaelHardt)【譯注21】和安東尼奧•尼格力(AntonioNegri)【譯注22】是否為21世紀重寫了共產黨宣言?》,《反思馬克思主義:一份關于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期刊》【譯注23】2011年三四期合集,總第十三卷,第190頁。
2.斯拉沃熱•齊澤克,《視差觀點(TheParallaxView)》(2006年,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第326頁。
3.斯拉沃熱•齊澤克,《視差觀點(TheParallaxView)》,第328頁。
4.喬納森•德比夏(JonathanDerbyshire)【譯注24】引用于2009年10月29日的《新政治家(NewStatesman)》【譯注25】:“我是列寧主義者。列寧不怕弄臟了他的雙手。如果你能得到權力的話,趕緊動手。”
5.“重要的是要看到:暴力被反復用來維持現存次序。從這個意義上說,甘地比希特勒更為暴力。”語出索博涵•薩克西納(ShobhanSaxena)【譯注26】和齊澤克的訪談,刊登于2010年1月10日在《印度時報(TheTimesofIndia)》上的文章《一開始他們說我是小丑,現在他們說我是危險的思想家(Firsttheycalledmeajoker,nowIamadangerousthinker)》。
譯注:
1.《齊澤克!》(英文Zizek!,或?i?ek!),由美籍加拿大人艾斯塔•泰勒導演的以齊澤克為對象的2005年的紀錄片。
2.《性變態的電影指南(ThePervert’sGuidetoCinema)》是由蘇菲•芬尼斯監制和導演、由齊澤克本人編劇和推薦的探討精神分析理論的2006年紀錄片。
3.《國際齊澤克研究期刊(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i?ekStudies)》創辦于2007年,是研究齊澤克思想的免費網絡學術刊物,編輯是保羅·泰勒和大衛·甘可。
4.《極度虛無(LessThanNothing)》即齊澤克2012年出版的《極度虛無:黑格爾與辯證唯物主義的陰影(LessThanNothing:HegelandtheShadowofDialecticalMaterialism)》,也是本文批評的對象之一。
5.雅各•拉岡(JacquesLacan,1901年-1981年)全名:Jacques-Marie-ÉmileLacan,法國精神分析學大師。
6.阿蘭•巴迪歐(AlainBadiou,1937年生在摩洛哥拉巴特)是一位法國哲學家,和斯拉沃熱•齊澤克一樣,巴迪歐是歐洲大陸哲學反后現代主義的重要人物。
7.矛盾律或無矛盾律(thelogicalprincipleofnoncontradiction):在邏輯中,無矛盾律(也有人稱為矛盾律)把斷言命題Q和它的否定命題非-Q二者同時在"同一方面"為真的任何命題P斷定為假。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你不能同時聲稱某事物在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
8.“次協調邏輯(paraconsistentlogic)”,是嘗試處理矛盾的邏輯。
9.《活在世界末日(LivingintheEndTimes)》是齊澤克2011年出版的書,也是本文批評的對象之一。
10.“天啟四騎士(fourridersoftheapocalypse)”即啟示錄中的四騎士(FourHorsemenoftheApocalypse)被記載在《啟示錄》第6章,啟示錄中的四騎士傳統上被解釋為瘟疫、戰爭、饑荒和死亡。
11.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1952年生),美國一作家、政治經濟學人。其父出生于芝加哥,為第二代日本后裔。福山本人于哈佛大學獲得政治博士,師從亨廷頓。
12.拉瓦錫(Lavoisier)暨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法語:Antoine-LaurentdeLavoisier,1743年-1794年),是法國一位著名化學家、生物學家及貴族,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斬首,被尊稱為化學之父。
13.弗朗茨•法農(FrantzFannon,1925年-1961年),法屬阿爾及利亞精神科醫生、哲學家、革命家和作家。其作品對于后殖民主義、批判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等有重要影響。
14.喬治•索雷爾(GeorgesSorel)暨喬治·歐仁·索雷爾(GeorgesEugèneSorel,1847年-1922年),法國哲學家,工團主義革命派理論家。《反思暴力(ReflectionsonViolence)》是他1908年用法語出版的作品。
15.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年-1976年),德國哲學家,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后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領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16.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年-1940年),德國馬克思主義文學評論家、哲學家。
17.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School)是以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社會研究中心”為中心的一群社會科學學者、哲學家、文化批評家所組成的學術社群,被認為是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一支。
18.索卡事件,也稱索卡惡作劇。1996年,紐約大學的教授索卡向后現代文化研究雜志《社會文本(SocialText)》投了一篇偽科學的文章,且發表了。該文標題為《跨越界線:通往量子力學重力理論的轉換詮釋學(TransgressingtheBoundaries:TowardaTransformativeHermeneuticsofQuantumGravity)》。索卡在之后發表的文章中說,他這么做是為了測試一下該雜志的學術嚴謹性,具體來說,是調查像這樣的刊物是否會“刊登一篇充斥大量廢話但是符合兩個條件:(1)聽上去挺美,和(2)取悅了雜志編輯的意識形態偏見的文章”。
19.加布里埃爾•鄧南遮(Gabrieled'Annunzio,原名GaetanoRapagnetta;1863年-1938年),意大利詩人、記者、小說家、戲劇家和冒險家。他常被視作意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先驅者,在政治上頗受爭議。
20.馬拉帕爾泰(CurzioMalaparte,1898年-1957年),是一位意大利政治記者、小說家和劇作家。
21.邁克爾•哈德(MichaelHardt,生于1960年),美國文學理論家、政治哲學家。他和安東尼奧•尼格力(AntonioNegri)合作在2000年出版的《帝國(Empire)》一書被稱贊為“21世紀的《共產黨宣言》”。
22.安東尼奧•尼格力(AntonioNegri,生于1933年),意大利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帝國(Empire)》一書的作者之一。
23.《反思馬克思主義:一份關于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期刊》創刊于1988年,季刊,自2003年以來由英國出版公司勞特利奇(Routledge)發行。
24.喬納森•德比夏(JonathanDerbyshire)是《新政治家(NewStatesman)》雜志的文化編輯。
25.《新政治家(NewStatesman)》,英國倫敦一家政治和文化周刊。成立于1913年,曾經和社會主義的費邊社關系密切,政治立場:中偏左。
26.索博涵•薩克西納(ShobhanSaxena)是《印度時報(TheTimesofIndia)》編輯部成員之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