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新華社深度欄目“新華視點”發布報道《“預制菜進校園”爭議的背后》,記者采訪了深圳、廣州、濟南、海口、贛州等地學校和家長,以及三甲醫院醫生、食品加工研究專家、教育專家、公共管理專家、預制菜企業,綜合了各方的審慎觀點。
次日晚,該欄目記者采訪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回應社會關切,并再發文《教育部:對“預制菜進校園”持審慎態度》,最后一段為:
這位負責人指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學校食品安全,十分關心學生健康成長,廣大家長期望孩子在學校吃得既綠色安全又營養健康。經研究,鑒于當前預制菜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對“預制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
還是說兩句張核子進軍的”新風口”預制菜。
推薦閱讀:張核子其人
預制菜的本質并非純粹的餐飲問題,而是工業與文明問題。
它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進行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物資快速集中化之后,原料成本和生產成本開始無限向銷售渠道成本妥協之后的結果。
原本各路胡同、星羅棋布的弄堂小巷里遍布著的夫妻老婆店與蒼蠅館子,每天都用最新鮮的食材制作飯菜,但是漸漸的這些弄堂一點一點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龐然大物的商超,將所有餐飲、購物、娛樂全部聚集一體。
與之相伴的就是商超開店的高昂地租,這瞬間壓榨了購買食材和制作食材的成本空間,包括某些看似高大上的高檔餐廳同樣躲不過選擇售賣預制菜。
這就是馬克思說的:
資產階級日甚一日地消滅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的分散狀態。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使財產聚集在少數人的手里。
這種現象與困在外賣(平臺)系統里的騎手、商家、消費者是一個道理,所有人的成本都成為了外賣平臺的利潤。
點擊圖片觀看原文視頻
同時,隨著我國中青年人群的社會生態(996、內卷、恐怖快節奏的生活)的逐步成熟,根本無法避免、無法拒絕。
預制菜只是當前社會形態的某種細分領域衍生,除非對整體土壤進行手術,否則每個領域、每個行業、每個人群都會迎來各自的工業預制菜。
ChatGPT,短視頻,“一分鐘看一部電影”的抖音電影院,女生們流行的“三分鐘化妝術”……這些某種意義上都是一道道香噴噴的預制菜,都是工業化以流水線工程形式孵育的城市節奏怪胎。
所以可以這么理解,預制菜其本質是讓人“牲畜化”,讓菜肴“飼料化”——這其實和抖音短視頻每天向市井階層投喂精神食糧(或許也是精神垃圾)是一個道理。
在精神垃圾食糧不斷灌輸之下,人的大腦會逐漸喪失思考能力,只樂于依賴投喂而不愿自主醞釀觀點——想一想,許多人看那種“一分鐘看一部電影”的短視頻多了,是不是已經不愛花兩三個小時去看一部電影了?長此以往,會失去主動理解與形成自我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同理,預制菜的攻勢一旦鋪開,所有人的胃口會被打造成萬眾一體,失去個性化。
這種現象直接沖擊的就是中華民族豐富燦爛的飲食文化,特別是由于幅員遼闊而造就的各地不同的獨特的差異化地域飲食文明,都會在資本打造的預制菜入侵浪潮中被抹平的干干凈凈。
中國飲食的口味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正是中餐的一大魅力。
拿最簡單的家常菜番茄炒蛋來說,就有“南甜北咸”的差別,甚至即便是同一地區口味也可能不一樣。包括非常普通的魚香肉絲,在四川地區的東南西北中都有各自的特點,絕非流水線可以制作。
國內知名預制菜企業“味知香”在招股書中就透露出對于產品口味以及迭代速度的擔憂。目前該公司的產品銷售主要覆蓋江浙滬地區,雖然已逐步在重慶、成都、武漢等地展開布局,但是,由于進入不同地域的市場需要考慮到不同區域消費者飲食習慣、消費能力等多種因素,味知香承認,在短時間內,很難針對特定區域迅速做出調整與改變。
那么解決方案也很簡單,既然資本在短時間內不愿意去迎合服務食客,莫不如就用統一化的預制菜風味去“調教”“教育”“改變”萬千食客的味蕾……
一旦從千人千口變成萬人一味,如此一來,各菜系(中國遠遠不止“八大菜系”)的從業鉆營人員將會漸趨減少,中國飲食的文化生機將面臨萎縮,像《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文化紀錄片恐也將淪為歷史資料片……
所以我毫不懷疑,待預制菜真的大面積鋪開、成為所有人餐桌躲避不掉的唯一選品時,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我們熟知的西方餐飲巨頭、國際壟斷資本力量一定會在國內買辦集團的配合下陸續進入中國的預制菜產業。
就在兩個月前,國際糖果巨頭瑪氏(益達、綠箭、士力架、德芙等食品品牌背后的母企)已簽署協議,收購一家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預制菜企業Kevin's Natural Foods,計劃將其作為為瑪氏食品與營養業務下一個獨立業務來運營,該項收購預估在今年Q3完成。
成立于2019年的Kevin's主營業務為預制菜,旗下預制菜包括各類雞肉、牛肉主菜,以及意面、各類調味品等,并以不含精制糖、麩質、激素和抗生素等健康理念為產品賣點。
根據美國媒體透露,瑪氏此次的收購,后續市場將主要放在美國,但不排除未來也會在中國預制菜市場上發力。
這已經不是瑪氏首次入局預制菜。據相關媒體報道,瑪氏的食品與營養部門旗下已擁有印度預制菜品牌Tasty Bite。目前在瑪氏的官方公眾號內,瑪氏已以將Tasty Bite稱為天然素食品牌。
按照國內媒體的預測,2021年到2026年我國預制菜市場將以年復合增長率19.7%的速度穩定增長,2026年市場規模或將達到7691億元。
在龐大的市場規模下,在中國已有諸多布局的瑪氏,包括美國另一預制菜巨頭Sysco,乃至于麥當勞等早已經略中國多年的國際巨頭是否會考慮將預制菜產業鏈引入中國,這無需疑問。
從種子行業到預制菜行業,中西方于餐桌上的戰爭,無聲卻劇烈。
再從賺錢的角度看,張核子、羅敏等勢力會擠進這個產業一點不讓人奇怪,因為它在眼下的環境里一定是會賺錢的。
隨著就業壓力、生存壓力、工作壓力等進一步膨脹,都市打工人對一頓早飯/午飯/晚飯/夜宵的時間需求很可能會壓縮到10分鐘以內,這時候預制菜必然登堂入室。
健康?衛生?干凈?新鮮?……抱歉,對一個“只求生存不求生活”、甚至“稍微渴望一下正常時間下班和周末雙休都要被定義為躺平擺爛”的主流價值觀所浸淫的社會里,那些東西早已是奢侈品。吃飽肚子就完了,扯什么淡呀。
是不是挺無奈的…
不過縱使無奈,這個話題之下,在早已“認命”的公眾心中也依然會“留有余地”,那就是孩子。
在中國,兒童是最后的凈土,兒童無小事,一旦涉及到「祖國的花朵」的新聞,統統一律引爆輿情、惹得全民共鳴共情。
這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倫理觀,“再苦不能苦孩子”、“俺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但俺娃不能遭罪”……這種意識形態誰都動搖不得。
因而,這一輪就預制菜的滔天聲討,主要也是針對「預制菜進校園」的問題。
讓孩子們吃預制菜,這直接激怒了億萬家長,沒有妥協的可能。
很多時候,真的不是那一道菜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長年累月以來,人們對許多東西早已是不信任,湖南隆回的“倒牛奶”風波,江西某校的“鼠頭鴨脖”事件,都令預制菜這等更進一步模糊化流程的事物無法搏得安全感。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也愿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可一旦涉及到孩子,家長們不可能去賭,只能一刀切的抵制。這沒辦法。
一個并不算完全成熟的產業,剛剛冒頭就想把觸角伸向孩子、蔓延進校園,這無疑是吃相太過難看,資本逐利也不必這么心急吧。
還是那個癥結:不是菜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擁護預制菜的聲音往往都是在背誦臺面上的理論,但反對預制菜的觀點幾乎都是基于執行一側的諸多現實……
關于這個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倒是想給出一個方子:讓領導們先吃。
凡是進校園食堂的預制菜,可以讓該校以校黨委書記/校長為首的行政管理層以及當地市場監管局、教育局的領導們先吃,即所在機關食堂率先引進,并全程透明公示食用情況,為期不少于兩個月。
這樣,我想家長們的抵制浪潮至少會平息七成,也有利于當地就這個議題而“頭疼不已”的維穩。
就現實而論,“預制菜進機關”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浙江瑞安、河南信陽、湖北武漢、江西贛縣、廣西貴港、山東濟寧等多地的事業單位或機關部門,此前都搞過引進預制菜作為公務用餐的試點,這值得點贊。
你讓老百姓吃什么,自己就先嘗試,率物垂范,才能夠真正讓預制菜產業在民間落地生花。
就好比昔日高鐵增速,鐵道口領導回回第一個上,眾目睽睽之下體驗第一趟列車,包括國產大飛機C919也是領導試飛第一班,這就是體現了自信,預制菜的推廣同樣應當照此思路。
當然,這里面同樣有一個必然的要求,即“你吃的預制菜和我吃的預制菜必須是一樣的”……否則就又成了那一幅“明星富豪們代言的產品自己卻根本不用”的熟悉場景。
道理就是這么簡單的道理,方法就是這么簡單的方法。
只不過,再把話說回來,這顯然也是下策……
因為,恐怕沒有人能保證或認為領導們會天天、頓頓都吃預制菜,且即便領導們的機關食堂實現了頓頓供應預制菜且菜品與學校的學生食堂一模一樣,那么領導也是可以選擇走出食堂的——但是學生們及其背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選擇面就狹窄太多了。
這其實還是一個階層與權力不對等的老生常談了。
預制菜不論是突破外賣還是入侵校園食堂,都讓中低層的消費人群根本沒的選擇,他們只能一邊做無謂的抱怨一邊又無奈的接受。
這,其實才是諸多社會議題無法根解、公眾情緒難以消釋的深層緣由…
正如《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中明文出示:
保障師生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
然而本文開篇所陳新華社的最新報道中卻展示了如下段落:
江西贛州一些家長反映,當地啟用中央廚房配餐模式前,學校并未征求家長意見,這意味著配餐方并未向家長充分告知其菜品生產方式,至于配餐是否為預制菜,家長們無從知曉。
還是以那句話作為本文結尾吧:
不是菜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