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醫改和醫療公益性南轅北轍,才是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根源!
前幾天弟媳婦感冒了,去蘭州市一家三甲醫院門診,掛號時被要求繳押金300元才能掛號求診。記得以前看感冒,也就塊兒八角錢就能解決問題的;為什么醫改了,看個感冒竟然掛號就得押金300元才給看病呢?這究竟是“醫改”的成就呢?抑或是“醫改”的恥辱呢?
據人民日報3月27日報道,湖北社會科學院院長宋亞平去年底患了感冒,他去一家三甲醫院就診,人家給他開了3天的注射用藥,連注射費等在內,全部費用竟然高達1200余元!宋亞平通過朋友到藥廠“臥底”打探,結果發現出廠價每支不到10元的藥,醫院的售價竟然是192元!
據說,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為什么老百姓就是感受不到呢?為什么老百姓對于改革開放的感覺,卻只有痛苦呢?而最讓老百姓感受痛苦的“改革”,恐怕莫過于官方總是吹噓我國醫保已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的“醫改”——老百姓是越來越看不起病了!有病只能小病拖,大病扛,最后一死算了賬!
幾塊錢就能治療的感冒,現在竟然要花上千塊錢!明明口服藥三天就可以看好的病,只要你進了中國的醫院,必然給你掛水五天;明明不需要的檢查也一定給你全套檢查——中國醫生的能力已經退化到離開了現代化的設備,就連一個感冒都診斷不了的程度了!而輸液,更成了中國醫院過度醫療的標志;國外都是大病才輸液,可你只要進了中國的醫院,就連個小小感冒也要掛幾天水!
很多人乃至平面媒體、尤其是網絡,幾乎異口同聲地把中國看病貴、看病難的根源歸罪于醫藥不分,認為只要醫藥分開,醫生只負責看病開方,患者自行去外面的藥店買藥,這個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難道問題的根源真是這樣嗎?
那些認為只要“醫藥分開”就能解決問題的論者卻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自改開以來,所謂醫改,其宗旨就是不斷將醫療由公益性推向市場化的過程,“以營業額高低論英雄,現在已經成為(醫院)院長之間的口頭禪。”(鐘南山院士語)。中國有一句家喻戶曉的成語叫“南轅北轍”: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去廣州,但卻被限定了只能朝著漠河的方向走!我們能夠到達廣州嗎?!中國還有一句成語叫“緣木求魚”:我們要釣魚,但卻被限定了只能爬到樹上,在稠密的樹葉中去釣!我們能如愿以償釣到魚嗎?!在一切向錢看,“以營業額高低論英雄”的現實語境里,醫生如果不風過留痕雁過拔毛,那他就只能被醫院淘汰了!
難道不是嗎?
究竟怎樣才能在市場經濟的惡浪下讓公立醫院恢復其本應具備的公益性本質呢?究竟是通過加強政府的主導來恢復公立醫療機構的“社會公益性”,讓公立醫療機構為民眾提供低價的醫療服務呢?還是繼續讓市場主導醫療,經濟效益第一呢?
資本主義的英國,為什么公立醫療實行免費,卻并沒有影響整個社會經濟通過市場主導運行呢?難道我們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底層百姓看不起病嗎?!
醫療市場化才是百姓看不起病的真正原因!
而最大的原因是房價的泡沫化,現在的中國,每個人都在為房價泡沫買單,每天早晨一睜開眼睛,吃的,用的,行的,每個環節都每筆支出花費都有房地產的泡沫,中國人該醒醒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