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李克強強調,我國正處于必須依靠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十分重要。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調結構能夠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兩者相輔相成;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李克強說,面對當前形勢,要堅持依靠科學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依靠改革開放解決發展中的難題,通過結構調整推進轉型升級。總之,調結構是李總理講話的重要內容。
那么,什么是最重要、最大的經濟結構呢?應該是所有制結構。三十多年來,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1991年):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比重逐漸下降,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不斷上升,迅速發展。1978年我國的所有制結構是單一公有制,幾乎是一統天下的局面。這一階段,公有制經濟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工業產值合計占工業總產值的89.16%。第二階段(從1992—2000年):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發展,公有制經濟比重大幅下降,主要集中到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經濟領域。1992年春鄧小平在視察南方后,包括三資企業在內的私有制經濟以掀起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經過近10年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超過了公有制經濟,國有經濟喪失了絕對主導地位。2000年85673.66億的工業總產值中,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分別只占23.53%、13.90%,二者加起來占比為37.43%。而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的占比達到了62.57%。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隨著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經濟戰略布局的調整,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滑,這一比重已經和西方發達國家中的國有經濟的比重相近。2009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公有制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工業總產值為5.52萬億元,僅占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10.07%。城鎮就業人員中,公有制企業就業人員為7038萬人(國有企業中6420萬人,集體企業中618萬人),僅占城鎮就業人員的22.62%。
以上這樣一種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必然決定財富和收入分配中勞動所得份額越來越少,而資本所得份額越來多。工資收入對于絕大多數勞動者來說,是最主要的收入,財產性收入對于他們來說是微乎其微(在股市、樓市不景氣的情況下,甚至是負的)。2009年底共有3197.4萬個體戶和740.2萬戶私營企業,也就是說有大約3937.6萬戶家庭除了勞動所得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的非勞動所得,這樣的家庭只占到全國約3.88億家庭中的10.1%。個體戶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通過使用自有生產資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他們的所得中勞動所得實際所占比重較大,與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差距不是太大。而私營企業主的總收入中,資本所得所占比重較大,這樣的家庭只占到全國總家庭數中的1.9%,這些家庭的總收入水平是大大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類型的非公企業的大股東、以及高管人員的總收入,也是大大高出社會平均水平很多。我國90%多以上的家庭收入的來源主要是勞動收入,這樣一種格局今后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變。
從1997年到2007年,中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下降到39.74%;企業盈余占GDP比重從21.23%上升到31.29%,而在發達國家,由于勞動人民的不斷斗爭,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我國勞動收入份額的持續下降,是我國內需難以啟動的最主要的原因,繼續發展下去會嚴重制約我國經濟增長。
綜上所述,為了避免貧富兩極分化的出現,為了啟動內需,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調整最大的經濟結構——所有制結構已經刻不容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