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徐友漁確實有理由感到很委屈。在他看來,他只是盡知識分子的本分,踐行自己的價值理念而已;即使以政府的標準衡量,也只是稍稍“越線”而已,政府怎么就敢讓他“出門也受到限制”呢?——你們難道不知道我很有名嗎?不知道我有著國際影響力嗎?這種名氣難道不能兌換成某種赦免權嗎?你們怎么就敢把對待網上發帖人的那一套,用到我身上?你們這不是逼我越走越遠嗎?這不是在“制造敵人”嗎?——所以說你們“非理性”,“發瘋”了。
這種抱怨確實很有道理,但他可能不知道的是,政府方面拿他們這些稍稍“越線”的名人,也很為難。管吧,其實又不能就此把他們怎樣,反而會激起知識分子因尊嚴受損而迸發的憤怒,推使其越走越遠,實際效果確實等同于“制造敵人”;不管吧,又怕他們膽子越來越大,就像當年的方勵之:試著試著覺得沒有什么事,于是越走越遠,最終走到美國大使館去了。當然,還有個取巧的辦法:殺雞儆猴。懲罰那些名氣小的,以警戒名氣大的。這樣做,成本較小,但結果不確定。有可能警示成功了,讓那些名氣大的人切身感受到:這樣做確實有風險,自己以后沒必要再這么冒險,要踐行責任和理念,還有其他方式嘛。但也有可能警示不成功,甚至適得其反,讓人想入非非:看看,他們敢對付這個人,就是不敢拿我怎樣,可見我的名氣夠大,夠特殊,他們不敢輕易惹我;既然他們怕我,那我就沒必要怕他們了,下回不妨膽子再大一些——如此一來,自然也越走越遠,終將成為“敵人”?! ?/p>
可見,“越線”的第一步一旦邁出,后面的變化往往已不是雙方主觀所能控制的,它經常會循著一種詭異的軌跡自動地延伸到位。所以,除非已經做好自己的生活必將發生重大改變的心理準備,否則知識分子應注意分寸火候的把握,不宜輕易邁出看似無風險的第一步。在這方面,何清漣是典型案例?! ?/p>
反觀吳思,就高明得多。論價值立場,吳思與徐友漁差別不大;論影響力及對民主政治的推動作用,吳思更遠非徐友漁可比。而吳思之所以能為大事而避大險,關鍵在于始終只“踩線”不“越線”。對他的言行,政府或不喜,但可以容忍。這就是政治智慧的體現?! ?/p>
中國要向前走,需要左中右各種力量共同發揮作用。為保持戰斗的韌性,減少前行的反復和社會的顛簸,不妨以只“踩線”不“越線”為守則。這樣,才能保持持久的作用力,積蛙步以致千里?! ?/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