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這位改革總設計師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和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一、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中國要不要改革,這是關系中國前途命運的重大原則問題。中國改革開啟35年來,質疑改革的思潮一直存在。這次提出的問題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主要集中在“貧富分化、官員腐敗等消極現象到底是不是改革本身帶來的”等問題上。
改革開放初期,針對質疑改革的思潮,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隨后我們用35年的改革實踐,創造了“中國奇跡”: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極大提高,人民生活發生巨大改變,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事實證明,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在新的挑戰、質疑面前,我們黨做出了怎樣的回答呢?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1頁)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我們在改革開放問題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這些回答,從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高度,表達了對鄧小平關于改革理論及實踐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包含著對新中國建立以來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和對現實問題的深入分析,集中體現了黨和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反映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繼往開來的抉擇,把我們黨對改革的認識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1.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社會是不斷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是由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的,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其運動的基本狀況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既相適應又不相適應,但相適應是基本的,不相適應是非基本的。社會主義就是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前進發展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社會進步的規律性表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
2. 改革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國內外的形勢十分復雜。這包括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空前劇烈的綜合國力競爭,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持續的國際金融危機,汶川特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和災后恢復重建,等等。在這樣的挑戰和險情面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僅經受住了考驗,而且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有效應對了外部經濟風險,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企穩回升。究其原因,奧秘就在于我們黨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堅持了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實行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經濟得到平穩較快發展,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設有重大進展,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取得新的進步,國防和軍隊建設進一步加強,外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改革實踐創造的“中國奇跡”證明,改革符合中國國情,經得起歷史檢驗,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3.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顯的問題不是改革本身造成的,相反,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有一種誤解,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顯的問題,如分配不公、貧富分化、貪污腐敗等等,是改革造成的。應該說,這是一種未加深入思考,僅停留于事物表面的認識。的確,目前在我國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令人不滿意的消極現象,但是,這些問題的產生并非改革固有的產物。有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在某個方面的具體反映,而這正是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健全不完善的表現;有些是實踐探索中沒有先例、也沒有經驗,在“創”、“試”、“冒”中出現的偏差;更多的則是一些人、一些地方、一些單位受到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在思想上搞自由主義,在經濟上搞私有化,在政治上否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使黨的改革政策受到干擾,造成落實不到位的后果。
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置之不理,任其發展,矛盾就會越積越多;但也不能采取極端做法或者搞“大民主”,這樣只能造成社會混亂,除了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失外,不會得到任何好的結果。唯一正確的出路,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排除種種干擾,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有關方面和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筑的有關方面,調整業已形成的利益固化格局,進一步加強、創新和完善制度建設,進一步提升社會的公平正義。
概言之,今天要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就要全面深化改革。
二、改革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中國的改革,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問題上,一直存在嚴重的分歧。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來,有人借解讀會議精神,開出錯誤“藥方”,提出“最理想的改革狀態是私有化”、農村“土地私有化”;中國要遵循“發達國家治理變革的經驗,也是臺灣、韓國、日本轉型成功的邏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中國共產黨要按照“西歐的社會民主黨”模式進行改造,等等。簡言之,按鄧小平的說法,“某些人所謂的改革,應該換個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資本主義化。他們‘改革’的中心是資本主義化。我們講的改革與他們不同,這個問題還要繼續爭論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7頁)“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同上書,第311頁)重溫鄧小平的這些重要論斷,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一些試圖引導中國改旗易幟的觀點的實質。
1. 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目的不容許中國改旗易幟。
改革是解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或者說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是“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改革總的目的,“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同上書,第241頁)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習近平總書記闡釋說: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必須回答好。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句話是一個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21頁)如果只講第二句話,不講第一句話,就會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走偏方向。
由改革開放的方向、立場、原則所決定,我們改革的對象,只能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需要的不完善的方面。對“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33頁)社會主義的改革,一個本質要求就是“改”與“不改”的統一。“問題的實質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15頁)
2.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不容許絲毫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關鍵是我們把黨的基本路線作為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始終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一條管總的、管一切的路線。改革是這條基本路線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定要受基本路線的指導和制約,而不能離開基本路線。這其中一個基本點是,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四項基本原則同改革開放的關系。四項基本原則是根本,是方向,是前提。改革是“在堅持四項原則的基礎上選擇好的政策,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比較快的發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5頁) 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都是有前提的,“即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如果不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糾正極左就會變成‘糾正’馬列主義,‘糾正’社會主義。”(同上書,第332、137頁)要求中國改旗易幟,就是要我們拋棄作為黨和國家生命線的黨的基本路線,使我們失去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黨和人民豈能容許?
鄧小平在這方面的一系列論述,早已澄清了這個重大是非問題:我們的改革姓“社”不姓“資”。他說:“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實來回答改革開放姓 ‘社’不姓‘資’,有利于社會主義,不利于資本主義。”(《鄧小平年譜(1975—1997)》,第1340頁)“到本世紀末,上海浦東和深圳要回答一個問題,姓 ‘社’不姓‘資’,兩個地方都要做標兵。要回答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主義,不利于資本主義。這是個大原則。”(同上書,第1340頁)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新的實際,把鄧小平關于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原則的論斷,進一步概括為政治原則、底線和政治定力。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改革怎么改、改什么,要有政治原則、底線和政治定力。政治底線就是要堅決反對任何改變社會主義制度的圖謀,政治定力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有絲毫動搖,要在眾說紛紜中開好改革藥方,沒有很強的戰略定力是不行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不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聲”,該改的堅決改,不能改的堅決守住,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在改革的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楚,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更張。中國不論怎么改革、怎么開放,都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3. 中國絕不會容許蘇東悲劇重演。
蘇東劇變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最大悲劇。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蘇東劇變的沉痛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改革的方向道路問題上更加清醒、更加堅定。因此,在涉及道路、理論、制度等根本性問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對那些故意曲解和詆毀的言論,要給予堅決的駁斥,發出我們的聲音,以正視聽。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絕不容許蘇東劇變的歷史在中國重演!
(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研究課題組》階段性研究成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