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禮(George Cautherley)﹕私營醫療保險可行﹖
2006年10月5日
【明報專訊】作者為醫療政策論壇召集人
近年,各地不少政府均認為私營醫療保險可用作一個政策工具,以解決公營醫療系統面對的挑戰。
有論者認為私營醫療保險可為社會帶來「多贏」局面﹕一方面各階層可得到較佳醫療保障,公營醫療系統的財政負擔又可紓減。假如透過稅務寬減等誘因,能鼓勵較富裕階層購買私營醫療保險,并轉投私營醫療市場,不單可令這階層在私營醫療市場得到較佳醫療保障,亦可減少他們對公營醫療的倚賴。如果較富裕階層對公營醫療的需求因而減少,仍然倚賴公營醫療的階層,自然可得到相對提升的醫療保障。從宏觀看,更重要的是,在各階層都得益的同時,公共醫療開支并不需提高。長遠來說,保險市場發展更會帶動競爭,進而降低保費及醫療成本。假以時日,有能力購買醫療保險的人可能更多,公共醫療開支便可進一步減低。
以上的「多贏愿景」自然受到不少質疑。首先,就如其它企業一樣,保險公司需要賺取利潤以繼續生存。賺取利潤不外兩個途徑﹕增加營業額和減低開支。就保險業來說,業界最大的開支莫過于保額的賠償。因此,保險公司有極大經濟誘因只接受低風險體健人士的投保,而拒絕承保高風險人士,或只為后者提供有限度的保障。必須指出的是,保險業這個經濟誘因是業界的內在邏輯使然,與是否牟取暴利無關。假如保險公司承保過多高風險人士,它有可能面對倒閉的危機﹗換言之,保險業這個經濟誘因,會令大部分高風險、高成本的病人繼續依靠公營醫療。最終,醫療保險未必能真正減低公營醫療的壓力,因為低風險人士本來就較少使用醫療系統。因此,醫療保險亦未必能令倚靠公營醫療的社會階層,得到更佳的保障。
其次,亦有論者指出,私營醫療市場發展無可避免會令部分醫護人員離開公營系統。實時影響可能是公營系統人手短缺,中長期影響則可能是醫護人員實質工資上升。因此,長遠來說,除非增加公共醫療開支,否則公營系統原有的服務水平可能難以維持﹗在這情況下,私營醫療保險不但無法保證倚靠公營醫療的階層獲得更佳保障,更有可能令公共醫療開支進一步上升﹗
保險公司誘因 只接受體健者投保
除上述質疑外,有批評者更認為私營醫療保險是非常「昂貴」的醫療融資方法,長遠必定引致整體醫療開支上升。這是因為醫療保險的營運開支,如風險評估和制訂保費、承保、保額賠償條款等,雖然實質上與提供醫療無關,但投保者卻都要為它們付出一定費用。另外,醫療保險亦會增加醫療機構的日常行政開支,例如跟保險公司制訂合約和向保險公司索取診癥收費等。這些行政開支無可避免地對診癥收費構成上升壓力。以上一連串營運及行政開支在以稅收融資為主的醫療制度并不存在。如是觀之,若以相等的整體醫療開支,以稅收融資為主的醫療制度必然能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
其實,有相關文獻已明確指出,以私營醫療保險融資的醫療系統的醫療開支,一般都較高昂。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最近的數據顯示,在04年,在各會員國中,兩個醫療開支最高的國家分別為美國及瑞士。這兩個醫療系統正正都主要以私營保險來融資,其醫療開支分別占本地生產總值15.3%和11.6%,而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數只是8.9%。另一項03年發表的研究指出,美國醫療系統的行政開支,比加拿大以稅收為主的醫療系統的行政開支高2090億美元。這數目占美國整體醫療開支的17.1%﹔有論者認為,這筆多出的開支足以為美國現時沒有醫療保障的公民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
我們認為以上的批評并非完全沒有根據和道理。有關倡議者和政府當局在考慮引用私營醫療保險作為醫療融資的工具時,實有必要仔細研究相關的理論和論據,并以開放的態度展開和公民社會的對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