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言書三
“救民生、保增長、控通脹”的國策建議:
以百姓買得起的國民住宅
作為當前經濟發展最強的支撐點
可年增6.5萬億GDP和3800多萬人就業
若把大力發展國民住宅產業戰略作為“保增長、控通脹”最大落腳點,可以使:
我國一年的GDP增量高達6.5萬億元,相當于2007年總量的四分之一;
城鎮住房水平13年內實現倍增,2020年可達到人均35平米的住房小康;
一年提供3800萬個新增崗位,為社會的和諧共享和平穩創造最佳就業匹配;
促成城鄉住房保障一體化,全國可集約節省住房用地七八千萬畝;
“救世濟民”解困我國市民住房五大危局,化解城市社會最大不和諧因素;
房價下降將使物價整體水平大幅下降,國民住宅可力保“控通脹”;
住房消費全面順暢,將化解消費資金“過剩滯壓”引發的資本市場危機
“保增長”,如今已成為中國上上下下共同關注的焦點話題。但怎么“保”,如何“增”,卻是一道難解的課題。一不小心,就會像某些地方政府那樣,搞出違逆民意、又毫無效果可言的笑柄。
一、解析中國經濟問題,須以系統的方法抓住制衡和影響全局的“關鍵點”
實際上,中國經濟當今所面臨的挑戰,還表現在其他一些重要方面。比如:
如何把較快的經濟發展轉化為民生質量的顯著提升,使快速發展造就的“國富”切實轉化為“民強”?真正做到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搬掉被民眾稱之為“新三座大山”所帶來的一系列久拖不決的民生難題,使發展的成果真正為國民共享?
如何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的若干年過渡期內,找到替補性強的新的增長點和增長策略,為中國由“世界工廠”平穩的轉移到“創新型國家”提供過渡期的強力支撐?
如何使國家發展方式轉型期的新的增長點,為高質量、有效益的解決每年數千萬新增勞動力的就業提供保障?
如何釋放和加速國民的消費力,從而使消費內需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使中國GDP的快速提高,盡可能的減少對過度投資和出口拉動的依賴,使盲目增長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負面效應降低到最小化。等等。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看起來千頭萬緒,但各問題之間存在著極大的關聯性。社會的發展,本身是一個系統結構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旦社會發展系統的某個層面出現嚴重的滯后和失衡,新的矛盾必將給社會和經濟的其他方面帶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如何破解這些難題,考量著當今國人的智慧。
所以,我們在解析當前社會發展中出現種種新的問題中,應以系統論的思維和方法,整體性的統籌分析和解決問題。
從去年底以來,中央根據不同時期出現的問題和重點,因時而宜的對各個階段的經濟工作重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從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08年經濟工作“防過熱、防通脹、重民生”的三大重點,到4月份提出“既要防經濟過熱,又要防經濟下滑”,再到7月的政治局會議把宏觀大局定格在“保增長、控通脹”,宏觀調控中心走向的調整,反映出解決當前經濟矛盾重點的思路之變。
那么,“保增長”、“控通脹”和“重民生”這些看起來存在一定的矛盾甚至對立的命題,能不能通過系統的方法整體性的統籌一并解決?如果實施系統的方法解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究竟應該從何入手、采取何種方式,方可達到“綱舉目張”的邊際效應巨大的效果?
核心的問題,就在找到制衡和影響當前經濟發展全局的“關鍵點”。我認為,大力發展國民住宅產業,實現住房消費倍增,可以也能夠成為這幾年實現“一保一控”經濟戰略的重要支點。
所謂“國民住宅產業”,就是根據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而現實的需要,依據世界各國國民住房水平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要求和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超常的規模,大力發展使普通國民買得起、住得好、可以實現住房消費倍增的公眾住宅產業。按照國際慣例,這里的“買得起房”有嚴格的量化要求,既居民最多只需支出6年家庭全部收入,即可買到一套體面的小康住房(房價收入比在6以內)。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普通人買得起”是國民住宅最重要的特征。
二、國民住宅將激活和倍增住房消費,一年可使全國GDP增加六萬多億
為什么說大力發展“國民住宅產業”,對現今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健康和協調發展,可以發揮舉足輕重的巨大效應呢?把“國民住宅產業”進行具體的量化分析和比較,就不難發現其中潛在的不可替代的巨大能量。
眾所周知,住房消費雖然是居民其他消費不可比擬的最大的消費,也是生存所必須的剛性需求,但高房價下“只有富人才買得起”的住房市場,使這種“最大的消費”成為少數高收入者和權力集團的“專利”。和民眾和業界都公認的城鎮居民中“只有30%不到的人買得起房”(包括非正常市場的經適房等半福利房和拆遷房等)相對應,作為城鎮居民中最大消費的住房市場,在開發商模式下,只能啟動正常市場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如何激活另外的四分之三市場,使市民最反感的“不和諧因素”在得到化解的同時,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大的“消費動力”,就成為一個繞不過的雙重課題。
以超常的舉措大力發展國民住宅產業,就成為現今條件下“解民憂、謀發展”的雙贏之舉。
和現有“只為富人賣房”的少數人“權貴化”的房地產市場不同,國民住宅產業最重要的特征,首先就是它使住房消費重新回歸到應有的“全民化”,既它的服務對象為全體國民(主要是指城鎮居民)。它的最大是使命,就是要使絕大多數國民買得起房;第二,它所代表的住房水平,一方面要與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它又是適度的,和國家的土地資源和民眾的收入水平相吻合。既它所造就的國民住房水平的全面小康,是現實而符合國情的,而不是“過度”和“奢侈”的。建設部經過多年的課題研究和多方的綜合比較,幾年前定下了城鎮居民的“住房小康”標準為“到2010年人均30平方米,到2020年人均35平方米”(指建筑面積而非居住面積),已為各方所認可。
應該說,國民住宅既能滿足民生“居者有其屋”的最基本要求,解決了民眾“買得起房”的需要,并激活了占據中國一半人口的城鎮居民最大的住房消費;同時,又能與時俱進的提升國民住房水平的小康化,真正體現“發展成果為民所享”。
那么,以超常的速度,大力發展國民住宅產業,在解決了中國城市化及城鎮居民第一大的民生問題——住房難的同時,究竟可以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多大的機遇呢?讓我們還是以具體的數據進行分析。
按照2006年由國務院批準印發的《人口發展“十一五”和2020年規劃》預測,到2020年的我國的人口總量將達到14.5億人。屆時我國的城市化率也將達到60%(注: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平均已超過50%,而我國去年為44.9%。根據統計,“十五”“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這就意味著到2020年我國的城鎮人口將達到8.7億。屆時城鎮居民要實現建設部公布的“人均35平方米”的住房小康目標,全國城鎮居民住房的總擁有量就必須達到304.5億平方米。而到2007年底,根據統計局和建設部的相關資料統計和推算,我國城鎮的現有居民住房總共才有的104.35億平方米。兩者之間相差高達200億平方米。如果加上城市的改造拆遷,每年全國城鎮居民住房還要減少2.5億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說,今后13年全國每年總共要凈增232.5億平方米的城鎮居民住房,相當于每年新增17.88億平方米,才能實現 “全面實現小康”歷史使命中“含金量最大”的住房小康。
而由于現有住房模式的制約,從2002年到2006年全國房地產市場5年銷售的商品住房總和也僅有19.19億平方米,只比全國城鎮居民一年正常的住房需求多上1億多平方米。包括非市場化的住房供應,從全國城鎮在2005年和2006年竣工的住宅建筑面積分別為66141.9萬平方米和63046.9萬平方米,2007年估算不會超過7億平方米。這和住房小康所要求的每年必須完成17.88億平方米城鎮住房總量相比,整整相差了10至11.58億平方米(中間數為10.75億平方米)。造成的原因不是開發商供應不夠,而是老百姓買不起。全國為此每年都會在需求旺盛情況下下出現數千萬、甚至上億平方米賣不出去的“空置房”。
來自國家統計年鑒資料顯示,包括非市場化的住房供應,全國城鎮住宅在2005年和2006年竣工的建筑面積分別為66141.9萬平方米和63046.9萬平方米,2007年估算不會超過7億平方米。這和住房小康所要求的每年必須完成17.88億平方米城鎮住房總量相比,整整相差了10至11.58億平方米(中間數為10.75億平方米)。
危機也是機遇。如果我們用國民住宅產業的住房發展模式來替代現有的開發商高價暴利的住房模式,“激活”的將不僅是每年凈增加的10多億平方米的城鎮居民住房,更重要的,是在這背后所蘊藏的潛力巨大無比的發展機遇。
我們已經知道,國民住宅產業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讓老百姓買得起房。而“買得起”國際上通用的量化標準,是房價收入比控制在3—6之間。也就是說,一個家庭只用他們3年至6年的家庭收入,就可以買到一套“體面的住房”(我國的初步住房小康標準為戶均90平方米)。我們以上限標準的6年收入、戶均為三口之家以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為依據,得出的結論就是:
買一套90平方米的國民住宅均價應該為248148元。也就是說,讓老百姓買得起房的國民住宅的平均房價,每平方米只有2757.2元。
如果以每年發展10.75億平方米的國民住宅計算,這就意味著僅新增城鎮居民住房一項,全國一年新增的GDP就可高達29639.9萬億元。
參考學界經常借用世界銀行的數據模型(既每銷售100元的住宅,可帶動130元—150元的其他商品的銷售),考慮中國消費力相對較低的現實,我們以每100元的住房銷售僅帶動120元的其他商品銷售的標準來計算,就可以發現:
我國如果一年新增10.75億平方米可以讓老百姓買得起、普通人可實現住房消費的國民住宅,住宅產業及它所帶動的其他相關產業(如建材冶金、家庭裝潢、電器設備、市政配套、交通物流和商業服務等),拉動起的新的增長點可高達6.5萬多億元,相當于200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當年為246619億元)。
大力發展國民住宅產業每年所帶來的這6.5萬億元新的經濟增量,究竟會給處在“特殊時期”的中國經濟帶來什么“翻天覆地”的影響呢?只要對比一下20007年全國主要的經濟指標,人們就不難發現:它所創造的新的經濟總量,相當于全國一年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的72.9%;其增量規模之大,接近全國一年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的一半;就是把它與全國一年的GDP(246619億元)相比,其所占到的比例,也高達26.36%,增量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此巨大的增長空間,不僅其他任何行業無可比擬,而且也沒有其他發展的策略可以替代。
激活城鎮居民最大的住房消費,可以帶來四分之一以上經濟增量和超過25%的GDP增長,這就是大力發展國民住宅產業,在當前“保增長、控通脹”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下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