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者按:看來吳敬璉已大失人心,連《21世紀經濟報道》都發表專文批判他的謬論。
實現社會公正不能只靠市場
吳銘/文 2008-9-2 21世紀經濟報道社評
如果說第三次改革大辯論仍在進行,這個辯論的要點就是,大多數人上得起學、看得起病等等"分享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是否應該成為政策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是需要政府介入,還是要排斥政府介入。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不支持改革開放,關鍵問題只是,是否認同近年來追求社會公平和平衡發展的改革大轉型,是否認為科學發展和建構和諧社會也是改革開放。至于那種動輒認為會回到1976年以前的警示,不過是為了回避這一真正問題的虛張聲勢而已。
新學年開學的9月1日,中國第一次實現全國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這是中國在文明復興進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從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到全面鋪開,這一步邁得很快。2004年,國家啟動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攻堅計劃;2007年春,免除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到2008年秋,全國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兌現此前修訂頒行的《義務教育法》"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的規定。
就在三四年前,"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民生難題,曾經引發有關改革發展的社會大辯論。在短短的三四年時間里,"上學難"的問題已經因為全免學雜費而大大緩解。也是在9月1日,衛生部黨組書記高強指出,全國衛生系統要全面推進以三大體系(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和一項基本制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重點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并將選擇部分城市進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用三年時間探索出公立醫院改革思路,既要切實讓人民群眾能夠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減輕其經濟負擔,又要調動醫務人員增加服務和改善服務的積極性。
這些改革努力,也是中央政府對社會公眾的核心訴求的敏銳感知和迅速到位的反應。這些舉措調整了此前在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在牽扯社會大多數的民生問題上,重新通過國家的積極介入,來解決老百姓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遭遇的種種困難,讓改革成果惠及社會大多數人,促進社會公平。
這些改革不僅仍然是改革的繼續深化和推進,而且是近年來最重要、最受公眾支持和好評的改革。在教育和醫療等領域改革本身的轉型,提示了一個最基本的"改革學"道理,即如果要追求社會公正,要讓社會大多數人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就必須要靠政府的介入,要有公共財政的大量投入。如果寄希望于市場之手到未來的某個時間,自然會讓大多數人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學,那么等得起的人不會有多少,三四年前中國的社會公眾就已經等得不耐煩,明智的執政者不會為了試驗一些教條而犧牲一代人的幸福。
現在很少有人會公開反對讓大多數人上得起學、看得起病的改革訴求了,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在這些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日子里,一些資深經濟學家對改革經驗的總結卻是,要實現大多數人上得起學、看得起病的社會公正,政府就不能再介入經濟運行,民眾最好還是在市場機制中等待均衡時刻的自動到來,這一進程不能再耽擱了。不過,這種專家話語有點言不由衷,其實可以說得更坦率一點(在改革轉型之前他們一直就是這么說的):市場機制應該成為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運行機制,經濟效率最重要,社會公平自然會實現,也可以兼顧;至于多數人的分享,這并不是現代經濟的主要政策目標。
如果說第三次改革大辯論仍在進行,這個辯論的要點就是,大多數人上得起學、看得起病等等"分享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是否應該成為政策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是需要政府介入,還是要排斥政府介入?,F在已經很少有人不支持改革開放,關鍵問題只是,是否認同近年來追求社會公平和平衡發展的改革大轉型,是否認為科學發展和建構和諧社會也是改革開放。至于那種動輒認為會回到1976年以前的警示,不過是為了回避這一真正問題的虛張聲勢而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