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警惕內外需雙緊縮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中國經濟在今年能否經受住考驗,繼續保持較快、平穩的增長,宏觀調控是關鍵。中國經濟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困難,不是產品短缺,而是過剩。
□王建
作者認為,中國經濟最怕的就是在“十一五”中期出現“內外需緊縮雙碰頭”,因為需求的緊縮力度會加大,“滯脹”也會更明顯,現在看來,“雙碰頭”的可能性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
中國經濟在今年能否經受住考驗,繼續保持較快、平穩的增長,宏觀調控是關鍵。中國經濟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困難,不是產品短缺,而是過剩,但過剩的后面是分配,所以只要通過調整國內的分配關系,采取大力擴大消費需求的各種措施,過剩的產品就有市場出路,經濟增長就能持續。
四因素引發“滯脹”風險
我一直認為“十一五”中期有四個因素可能會導致中國進入“滯脹”局面:一是由于人口增加而耕地減少會推高食品價格,所以會產生推高消費物價的因素;二是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會打擊股市,大量國際游資會從股市向大宗商品市場轉移,中國的輸入型通脹會越來越明顯;三是本輪投資到2007年下半年進入尾聲,到2008年中期會明顯回落,當投資需求回落而產能大量釋放,會顯著改變總供求的對比關系,呈現出明顯的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增長率下滑;四是美國房地產泡沫所累積的危機遲早要爆發,如果在“十一五”中期出現,則會導致中國的出口顯著萎縮,也會導致中國的經濟速度減低。在這四個因素中,前兩個因素是引起“漲”的原因,而后兩個則是引起“滯”的因素。
目前是“十一五”第三年,已到了中期,上面所說的四因素可以說已經有三個兌現了,而中國經濟增長的減速格局也已隱現。
例如,去年工業增長的高峰是6月份,當時的增長速度是19.4%,但是到11月已下降到17.3%,這個速度雖然不低,可必須注意的是,2006年四季度是一個工業增長的低谷期,平均增速只有14.6%,是在一個低谷上還減速。2007年一季度是一個工業增長高峰期,平均速度是18.5%。如果去年四季度的減速格局在這個高峰上繼續維持,今年一季度的工業增長指標一定會不好看,特別是還有年初以來風雪天氣和煤電形勢的影響,一季度明顯減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雙碰頭”可能性加大
我認為,中國經濟最怕的就是在“十一五”中期出現“內外需緊縮雙碰頭”,因為需求的緊縮力度會加大,“滯脹”也會更明顯,現在看來,“雙碰頭”的可能性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
雖然從去年的投資速度看,還沒有顯著下滑,但有兩個趨勢還是可能反映著投資需求的下滑。一是到去年12月,投資增長率已經下降到19.6%,而三季度平均還是26.4%;二是新上項目投資雖然去年前11個月累計增長率仍高達28%以上,但2006年同期的增長率是3.7%,所以2007年的高增長率明顯與2006年的低谷相關。遇到這種統計基數起伏比較大的情況,應該把兩年數字相加再取平均值,而平均值是16%,這和2003年上半年70.5%增長幅度相比,明顯可以看出是投資周期末尾的特征,而且,2006年新上項目投資的走低是有政府調控因素在內,去年則沒有這個因素,更可以感受到投資內生性走低的趨勢。
經濟明顯減速的可能還是在今年年中時最大,因為美國的“次債”高峰就是在今年2、3季度,由美國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動蕩會更劇烈,美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減速也會更明顯。從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看,去年12月份美國居民的收入增加了0.5%,消費支出只增加了0.2%,說明美國居民已經在次債風波影響下開始顯著收縮家庭支出;美國四季度出口增長3.9%,進口只增長了0.3%,也說明美國的國內需求正在逐步收緊,這些都會對今年中國的出口需求產生很大負面影響。2007年中國凈出口占GDP的比重從上年的6.8%上升到7.9%,對去年經濟增長率的貢獻高達2.7%,說明中國的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度已經很深。從各類產業看,有些產業如果不是外需拉動,可能已經明顯陷入嚴重過剩了,例如去年鋼鐵產業的新增產量中,有85%是面向出口的。如果今年的投資需求有明顯下滑,而產能繼續大規模釋放,外需又不能有效拓展,經濟減速就是不能回避的事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