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次經濟危機就要到來
yuchalan
一、滯脹和經濟危機
在近現代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運行與貨幣政策密切相關,當貨幣供應量過大,就會產生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會進一步造成經濟危機——即生產的相對過剩。要防止通脹,就必須控制貨幣供應,收緊銀根,但是貨幣供應一旦減少,投資就會不足,經濟發展就會停滯。這種通脹和停滯的交替出現,被稱為“滯脹”,是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
在近現代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運行與貨幣政策密切相關,當貨幣供應量過大,就會產生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會進一步造成經濟危機——即生產的相對過剩。要防止通脹,就必須控制貨幣供應,收緊銀根,但是貨幣供應一旦減少,投資就會不足,經濟發展就會停滯。這種通脹和停滯的交替出現,被稱為“滯脹”,是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
在中國中學的政治課上,老師會告訴學生,“滯脹”只會出現在資本主義國家,其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其生產資料公有的特點,不會產生滯脹。但是,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用“個體私營經濟的有益補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滯脹”和“經濟危機”這類因“資本主義”產生的問題,就開始頻頻扣響中國的大門。
二、中國第一次通脹
中國從1979年開始執行改革開放政策,逐步推行“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而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從1979年1984年,僅僅5年時間,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一翻,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翻。
大規模的投資和人民收入的快速增加,當然需要錢。來錢的辦法主要有三個,第一是吸引外資;第二是發行國債;第三個是增加貨幣供應。外資,剛剛開始引進;國債,國人當時還不富裕;增加貨幣供應,無疑是最簡單、最快捷的圖徑。1988年,“藍精靈”取代“大團結”進入國人生活,是貨幣供應急增的明顯標志。
快速喜人的發展形勢下,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缺乏使人們對貨幣供應的急增缺少警惕。結果1988-1989的第一次大通脹不期而至。物價急劇上漲,大米的價格幾乎是一夜之間,從0.15元漲到0.8元,長漲了6倍。基本生活資料的快速上漲極大的沖擊了國人的心理防線,搶購風潮隨之而來,所有的商店都在排隊,一時間仿佛錢不錢,是紙,人人都急著將紙幣變成不會貶值的商品。
物價的上漲和搶購風潮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突如其來的沖擊面前,ZF對投資和貨幣供應采取了緊急剎車的辦法,全國幾千個建設項目一起下馬,“半拉子工程”一詞隨之產生。“破產”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普通百姓的嘴上。1989年前后全國僅民營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就破產關閉了13萬家,占原總數22萬家的60%。
三、中國第二次通脹
投資和貨幣供應急剎車的結果,是經濟發展放慢。不論是ZF還是國民,在經歷了10年的高發展后,誰也不能接受經濟發展的放慢。于是,為了吸引投資,ZF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更多的經濟領域向民營開放,更多的吸引外資政策出臺。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明確提出“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
新的政策極大地激發了經濟活力,中國經濟再一次快速增漲。海南房地產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百萬、千萬富翁的神話。股票這個新生事物,為中國資本市場造就了第一批“楊百萬”。1993年,中央宣布,所有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翻翻”。人民收入的增長,進一步刺激了消費,消費刺激生產,生產刺激投資,大批新工業項目的投資建興,加重了煤、電、油、運等基礎產業的負擔。基礎產業的瓶頸造成了鋼材等生產資料價格的急劇上漲,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又引發了生活資料價格的上漲,中國第二次通脹到來。
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原有的優勢地位已經完全喪失,相反體制的矛盾突現。因此第二次通脹中受沖擊的不再是民營企業,而是國營企業。大批國有企業的停產,使“下崗”一詞一夜之間成為中國最熱門的詞匯。
吸取第一次通脹后急剎車的教訓,中國ZF開始學著象西方國家一樣,通過控制利率杠桿和貨幣政策來進行經濟的“軟著陸”。存款利率一度長漲到12%左右,五年期以上保值儲蓄還可以得到12%左右的保值利息,也就是說長期存款的利率幾乎達到25%,存一萬元錢,年利息2500元,這種高利率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見的。為了抑制股市的投機,“漲停板”、“T+1”、調高交易稅數管齊下,最終導致了1995-1996年的兩次大跳水,中國股市進入長達數年的“熊市”。中國股民用“血”的代價,明白了“套牢”一詞的含義。
一系列政策的結果是貨幣的回籠,通脹的消失,同時也造成經濟發展的放慢。標志之一是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爛尾樓”成為一大景觀。五、六年中GDP增漲率從11%以上的高峰,逐步下降到8%左右。
四、第三次通脹到來
為了促進消費,推動經濟發展。存款利率從10%以上的高峰逐步下調到2%左右的低谷。但是隨著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變,中國人開始存錢防老、存錢防病、存錢供孩子上學,因此盡管利率已跌到世界最低水平,消費增長仍然不足。
需求的不足,造成了生產的疲軟。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對普通人影響最大的是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從一種分配物資變成了商品,一個人要有個安生之所必須要支出相當于幾十年的收入,這樣做看起來是極大的增加了消費,實則不然。
住房的市場化,使大批中國人從存款族變成了貸款族。他們買房產生的幾十萬消費,多數是十幾年到幾十年的貸款,是一種預支消費,而不是實際消費。大量房貸的發放,增加了貨幣的供應,這些增加的供應逐步通過房地產交易轉移到房地產商手中,房地產的高利潤刺激了房地產的發展,房地產的發展刺激了建材、鋼鐵、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帶來了次一輪的通脹——中國第三次通脹。
除房地產為,為第三次通脹推波助瀾的因素還有兩個。第一,高額貿易順差。高額貿易順差帶來人民幣的增值,升值的結果是國際熱錢擁入。第二,調高部分人的收入。大多數中國人現在都是“打工”一族,國家不可能再象1993年那樣通過“工資翻翻”來提高所有人的收入。于是只好一再增加財政供養人員(公務員)的收入,希望通過這一辦法拉動消費。但是,一個人再有錢,一天也只吃三頓飯,一晚也只睡一張床。財政供養從員收入增加到超過其消費必要水平后,再增加的收入就轉入投資而不是消費。公務員有兩、三套房子的大有人在,投資幾十年萬在股市和基金者俯拾皆是。這些人的投資進一步推動了通脹。
進入2007年5月以來,物價狂漲,豬后腿肉從8元漲到13元。6、7月暴雨和洪水頻發,秋糧減產已成定局,糧價的上漲,必然帶動新的一輪漲風。第三次通脹的貨幣的貶值速度,很可能超過第一、二次。由于貧富差的拉大,對中低收入人群的沖擊將更大。對于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來說,2007年冬天,將是一個格外寒冷的冬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