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社會民生

黃平:再讀《蝸居》:“現在倒好,連靈魂都被掏空了”

房地產綁架了中國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由于無法依賴自身勞動來交換住房這一生活必需品,海藻這一代注定喪失主體性,成為依附性的存在,以此嘗試繞開扭曲的房地產市場。這表現在就業上就是“公務員熱”,表現在婚姻上就是“富二代”受歡迎。結果是,“權力”與“財富”的魅力,在“高房價”時代被加倍放大。

  再讀《蝸居》:“現在倒好,連靈魂都被掏空了”

  黃平 |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原題《在“中國夢”的斷裂處重建對“改革”的文學想象——以小說<蝸居>為例》

  原載于《探索與爭鳴》雜志2010年第8期

1資本時代的“新人”

  由一處“性交易”的細節說起。

  在《蝸居》中,大學畢業生海藻無法承擔上海的高房價,以身體交換首付。這是小說及同名電視劇的主要情節。不過,一處有意味的細節往往被觀眾忽略。海藻曾經嘗試抵抗這場“性交易”,但不是維護身體的純潔,而是拒絕市長秘書宋思明特殊的性要求,她覺得“臟”。然而事實是,“海藻并不是真有潔癖,但某些親昵之舉,她只會和小貝才有。她會固執地認為,某些付出,必須是自己的至愛才可以”。

  這種“人性”的抵抗,似乎古怪,又有一種莫名的辛酸與震撼:和“尊嚴”、“靈魂”、“愛情”有關的一切,已經淪落到了何等地步!

  具有深意的是,控制著資源分配大權的市長秘書宋思明,非常在意海藻是否接受他特殊的性要求,他將其視為“愛”的象征。對于海藻,宋思明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滿足,更是心理上的“臣服”。

  這構成了小說《蝸居》一條潛在的線索。比如,在和海藻開始交往后,宋思明多次要求海藻承認“愛我”:

  宋思明摸著海藻的嘴唇,咬著她的耳朵說:“說你愛我。”

  海藻不說話。

  宋思明再次乞求:“海藻,說你愛我。”

  海藻依舊沉默。

  宋思明不再要求。“總有一天,你會說的。”

  又如:

  宋思明的眼里有一股火,他一面發力一面問:“你愛誰?”邊說邊做邊揪住海藻的頭發。海藻被揪得生疼,嘴上還邪笑著答:“我愛小貝。”宋思明真的怒了,一面用力一面大聲問:“你到底愛誰?”海藻也瞪起眼睛回嘴:“我愛小貝!”聲音鏗鏘有力。宋思明一只手捏住海藻的下巴,一只手攥住海藻的胸下力揉捏:“說你愛我!”“我愛小貝!”“說你愛我!”海藻的聲音都變了,瞳孔開始逐漸放大,她不由自主地雙腿環繞宋思明,顫抖尖叫著喊:“我愛小貝!我愛小貝!我愛小貝……我愛……”

  然而在以高房價為代表的物化困境面前,海藻逐漸放棄抵抗,終于被“規訓”出了對宋思明的“愛”。在與小貝分手之后,絕望中的海藻放棄了最后的抵抗:

  宋思明躺在地毯上,摟著懷里安靜的海藻。他說:“說你愛我。”

  海藻柔情蜜意地說:“我愛你。”

  宋思明滿足地笑了。

  一場“性交易”,最后竟“規訓”出了“愛情”。但是,這樣明顯的“規訓”被觀眾忽略了。宋思明甚至被部分網友視為“模范丈夫”,網上有所謂“嫁人就嫁宋思明”之論——這真是一個悲劇正在發生但人們卻渾然不知的時代!

  女主人公海藻,毫不夸張地說,其境界遠低于白毛女。和期待“解放”的喜兒相比,畢業于名牌大學的大學生海藻,完全沒有任何“理念”上的確信,她所寄托的不過是和男朋友小貝空幻的“至愛”,一個純粹的個人主義的神話,結果毫無意外地被“高房價”所喻指的官(宋思明)、商(陳寺福)、學(沈律師)盤根錯節的精英利益集團完全粉碎。最后,她甚至甘于“二奶”的角色,可以在暴怒的母親面前,平靜地表示宋思明對自己是“負責”的。

  這正如研究者所分析的,“《蝸居》充分顯示了,在現代社會中四處謀求利潤的‘資本’所具有的兩種‘偉大能力’:直接購買產品和勞動的能力(并調用各種社會資源,為這種購買提供便利);間接購買對它的服從和認同的能力(并通過控制各種文化資源,以道德、愛情、美學的名義,掩蓋這個購買的實質)”。

  套用海明威“可以被打敗,不可以被打垮”的名言,“高房價”所象征的利益集團與“海藻們”的博弈,不僅僅是打敗,更是打垮——通過“房奴”這種制度結構,房奴與利益集團之間生成一種依附性的人身關系(不僅僅包括未來二三十年的收入,還包括父母的畢生積蓄),并不斷內化對于“現實”的“認同”,直到生成新的道德觀。

  這個關系就像《蝸居》的一句旁白:“就算是強盜,也不過是掏空你的口袋;可現在倒好,連靈魂都被掏空了。”

  社會各界對“高房價”之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負面作用,已經有較多的討論。不過,“高房價”所帶來的最根本的沖擊,不是經濟崩潰,而是道德觀的沖擊。

  這種“新”的政治經濟關系,最終的目的是塑造出“新人”,一種完全喪失獨立性的依附性的“主體”。本來這種“主體”可以通過不斷自我改造——這被敘述為從學校到職場無休無止的“奮斗”——以求得維持基本生活。然而,隨著房價不斷攀升直至天價,可以交換的資本已經耗盡,“主體”勢必走向“分裂”,將不可交換的情感、身體“資本化”,在“市場”中謀求交換。

  就《蝸居》而言,姐姐海萍停留在自我改造的階段,幻想通過家教這類第二職業的“奮斗”以追趕房價;妹妹海藻進入了分裂的階段,將身體資本化,交換了6萬元去支付首付。

  “新人”的終點,就是新的道德關系的出現,以應對“主體”的分裂乃至于崩潰。換句話說,“新人”背后的政治經濟關系,在最樸素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意義上,生產出新的“敘述”,必定會在觀念的層面上重新定義“道德”(而不是實踐層面上的社會結構改造),以象征性地彌合“主體”的破碎。簡略地說,即重新定義“人生”,并給予“何謂人生”一個識時務的答案。

  這并不奇怪,試回憶“改革”的初始階段,路遙的大作《人生》就是顯豁的象征,講述彼時的“新人”高加林如何重新定義“人生”。

  每到歷史的關節點,新的道德觀一定被釋放,并且伴隨著文本內外激烈的道德沖突。然而,比起所謂“靈魂深處鬧革命”那一類直露的招魂術,當下的“新人”與“新道德”的生產既隱蔽又有效,似乎“本應如此”。

  對于這一問題的回應,已經不能簡簡單單地在道德領域予以解決。回應當下對于“主體”的詢喚,勢必需要回到歷史之中,回到新世紀的歷史場域中。  

2斷裂的“中國夢”

  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與新華網網友在線交流中,引用了“蝸居”的例子,“群眾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知道所謂‘蝸居’的滋味。”

  同樣,有記者問上海領導是否看過電視劇《蝸居》,上海領導坦言,“不但看過,而且我還推薦給上海市的相關干部,讓他們也看一看這部電視劇。”“這部電視劇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于住房的渴求,過高的房價確實讓他們倍感壓力。”

  如今,無論中央政府抑或地方政府,緊鑼密鼓出臺調控房價的政策,抑制高房價,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筆者不想在此討論純粹經濟學意義上“高房價”的危險,而是想指出,由于住房是生活必需品(和教育、醫療相比尤甚),社會所有成員都要或早或晚進行住房交易。

  “高房價”不僅僅是某個商品——比如大蒜或綠豆——價格過高,“高房價”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再分配的嚴重不公。換句話說,控制房價的一方,可以輕易地攫取購房者的勞動價值。

  如研究者指出的,房改之后,10萬億財富從居民一方流向政府、企業,“1999年至2009年,住宅銷售收入共計14.31萬億元,將此數乘70%得10.02萬億,即房改后的11年里政府和企業通過住房從居民手里拿走了10萬億財富。正是這10萬億導致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

  由此可見,由于“土地財政”這類問題的存在,“高房價”比金融投機更為惡劣,其本質是一種特殊的“稅”,和勞動收入相比,抽血力量十分驚人。

  而且,不僅僅是“抽血”,“高房價”更是異化了勞動的意義。房地產投機所得遠遠超過白領、醫生、教師等中產階層工作所得;同時,由于房價上漲速度遠遠超過工資上漲速度,導致一種噩夢般的悖論局面出現:越努力工作,越買不起房;越買不起房,越努力工作。

  故而,由于無法依賴自身勞動來交換住房這一生活必需品,海藻這一代注定喪失主體性,成為依附性的存在,以此嘗試繞開扭曲的房地產市場。這表現在就業上就是“公務員熱”,表現在婚姻上就是“富二代”受歡迎。結果是,“權力”與“財富”的魅力,在“高房價”時代被加倍放大。

  毫無疑問,如果一代代大學畢業生們只能選擇依附在這個集團或那個集團之上,中國社會的活力、夢想、創造性將消失殆盡。“高房價”讓中國時間在某一刻停止了,這樣的“穩定”讓人窒息。

  故而,宋思明的“反動”,不僅僅在于他的“腐敗”,而在于他是這種“穩定”的象征。對于宋思明而言,這個穩定的結構不容質疑,海藻的痛苦,也是因為僭越了自己在結構中的位置。且看宋思明的“位置說”:

  宋思明說:“資本市場原本就不是小老百姓玩的。但老百姓又逃不出陪練的角色。只能慢慢努力吧!海藻,也許你可以換一種活法,不走你姐姐的路。本來,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各種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是什么位置?”

  宋思明意味深長地淺淺一笑:“你自己會找到的。”

  宋思明這類“位置說”的可怕之處在于,這是一個“中國夢”的問題,它粉碎了1990年代以來通過“個人奮斗”(名校名企)達至“幸福生活”(有房有車)的幻想。來30年的“改革”偉大而迷人之處,就在于承諾了一個普世意義的“中國夢”——廢除階級出身,強調知識與教育,尊重個人奮斗,保障公平與自由——概言之,承諾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

  在這個意義上,此刻的“中國夢”,就是“改革夢”。“改革”在意識形態上的重要支撐,即是對于未來可能性的信仰。然而,如果留給海藻的“位置”只是“情婦”,海萍、海藻這樣普通家庭的后代,哪怕是考上了名牌大學,又有什么未來可言?!

  在“文革”結束三四十年后的今天,遇羅克的《出身論》重讀起來依然令人刺痛:“任何通過個人努力所達不到的權利,我們一概不承認。”“改革”的偉大之處,原本在于賦予1980年代的“孫少平”和今天的“海藻”,一個公平、正義、依靠努力而不是依靠特權的美好未來。但是,以“高房價”為征兆,原本十分脆弱的夢想,正瀕臨崩潰,誠如海萍所言,“我哪有什么未來”。

  近乎歷史的報復,在“下崗”、“三農”之后,“中國夢”的崩潰,已經上卷到曾經在工農面前自私、冷漠、充滿優越感的中產階層。“高房價”加劇中國社會階層的“斷裂”,并催生“中產”的底層化。

  如研究者所言,“長期以來,農民、民工和下崗工人一直被認為是底層的主體,他們也是當下底層文學的主要敘述對象。而在《蝸居》中,底層的覆蓋面顯然有所擴大。蝸居的主人公是一對畢業于中心城市江洲的名牌大學生。在傳統的觀念中,他們似乎遠離底層而更接近未來的中產階級”。

  由此可以窺見,在高房價的壓力下,“商品房早已不再是單純的生活必需品,日益淪為富裕階層投資增值的金融交易工具,而遠離普通百姓。這一事實,在民生、經濟、金融、社會和政治等諸多方面,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后果,其中之一便是‘白領中產’階層的瓦解”。

  在這個意義上,原來帶有濃厚中產階級意味的“中國夢”瀕臨破產。值得警惕的是,由于“中國夢”就是“改革夢”,“中國夢”崩潰的同時,必然是“改革”的危機時刻。這類苗頭已經出現,其標志就是“富二代”、“窮二代”的流行,在“水木社區”等大學生論壇上,大量應屆畢業生將“就業”直接稱呼為“拼爹游戲”。

  有意味的是,在他們父輩的“1980年代”,“改革”充滿著各種可能性——宋思明就曾經是1980年代的一個窮學生,一度在教授女兒面前自慚形穢。然而,僅僅經過一代人的時間,“改革”開始變得像混凝土一樣凝固,既得利益像遺產一樣在家族內部承襲。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夢”不是“破裂”,而是“斷裂”,對于一部分青年如此輕松,對于另一部分青年卻過于艱難。這是一種隱匿在社會深處的——和“文革”時期相比——更為危險的“血統論”。

  就在筆者寫作本文的同時,此起彼伏的報復性的幼兒園殺童慘案爆發,隨即是接連不斷的富士康跳樓事件。“改革”如何“深化”以應對當下的癥結,實在值得深刻反思。  

3重建對“改革”的文學想象

  以藝術價值的角度來衡量,《蝸居》充其量只是一部具有現實主義意義的小說。語言拖沓、貧乏,流水賬一樣地“講故事”,過于遷就電視劇的套路等,削弱了小說可能的藝術深度。

  然而,《蝸居》的意義不在于此;它的意義在于昭示我們,海藻所處的時代,最偉大的使命是重新激活對于“改革”的“想象”,重新講述“中國夢”。

  在1990年代以來社會原子化的運動中——階層與階層被分割,個體與個體被分割,最后人性共通的體驗被抽空乃至虛無——我們逐漸喪失對于“改革”的想象。100年前的先驅尚能“閉上眼睛,就是中國的明天”,今天理想落空的后代們對于“明天”,還有一個確定的想象嗎?

  比如,對于“10年后的中國是什么樣子”問題的回答,人們的答案往往是高度物質性的貧乏和蒼白——對于國家而言是GDP達到多少(“保八”);對于個人而言是所謂的“有房有車”。

  由此,在這種高度物質性的想象中,“宋思明”和“海藻”被模糊為目標一致的共同體;但無論如何,宋思明就是宋思明,海藻就是海藻,二者之間并無主體間性的關聯:只有在將對方純粹視為客體的意義上,宋思明才會發現海藻,一個活著的“夢游娃娃”;海藻反之卻必須承認宋思明的“主體性”,她要不斷地承認“我愛你”,來確證彼此的主客地位。這種充滿差異、等級的主客關系,怎么能夠分享一個共同的“中國夢”?

  如果一定要宣布這是一個共同體的話,那么不客氣地說,所謂“現代化”,為什么是宋思明首先“現代化”;所謂“有房有車”,為什么是宋思明首先“有房有車”?海藻們又為什么“被房奴”、“被就業”、“被代表”、“被小康”?只有在這種追問中,“海藻”這一代的公民意識才會崛起,重建對“改革”的想象,重述“中國夢”才有了可能。

  毫不諱言,海藻們的中國夢已經瀕于崩潰,重建對“改革”的想象迫在眉睫。我們必須在比“唯GDP至上”更為廣闊的視野中重建“中國夢”。

  這種“中國夢”不再是美國式的中產階級生活的物質化想象,不再是所謂的“在名車、豪宅、紅酒、化妝品、高檔廚具這類廣告中,充斥著無數貌似體面、優雅、溫情脈脈的中產階層”。

  說到底,與“改革”有關的“中國夢”,不僅僅是一套關于經濟發展的大敘述,更在于對制度公平、社會正義、個體尊嚴地活著等與人在世狀態有關的一切神圣字眼的尊重。

  最后,在關于“改革”的重新想象中,一個近乎老套的核心問題,始終無法回避,而且在“改革”30年的今天尤其尖銳:我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回答這個“原問題”,不能依靠專家們的偽飾,不能依靠技術性的數目字管理,而是依靠歷史分析、文學想象,以及充滿哲學意味的理論思辨。

  今天,在板塊化、凝固化的現實困境面前,重建對“改革”的想象,人文科學尤其是文學顯示了其無窮的力量。

  筆者期待一種新的“改革文學”的出現,以“否定之否定”的邏輯,在尊重“先鋒文學”形式性的基礎上,藝術地再現時代的“內容”,以此推動當代文學和當代社會的涅槃重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心情表態

  • 1
  • 2
  • 3
  • 长篇小说《黑与白》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2.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3. 清華大學哈弗版經濟管理學院還有必要辦下去嗎
  4. 星燧:普京的“閃電”中東行
  5. 中國經濟的四個周期和凱恩斯主義的結局
  6.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7.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8. 核泄露三年,難怪他們包庇日本
  9.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10. 跟文科還是理科沒有半毛錢關系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9.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10.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红色旅游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