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我聽一個博士生用自己做例子,講解讀書是怎樣改變命運的。她羅列了同一個祖輩下十多個子輩和孫輩的家族樹。家族樹上,除了她自己通過讀書成為博士以外,其余孫輩或務農或打工,都未能脫離祖輩原本所處的階層。
后來我就再沒有這位女博士的音訊了,不知她是否已經順利畢業,也不知道她能否在博士的千軍萬馬中成功找到合適的工作。又假如她幸運勝出,成為高校教師,她是否像其他很多年輕學者一樣,經常感慨高校“青椒”(青年教師)收入太低工作壓力大的“悲慘”境況?她是否又會時常陷入愧疚,因為她無力回報在經濟上支撐了她10年大學求學路的家人?
這是一個真理輕易崩塌,信念總是動搖的時代,“讀書改變命運”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隨之倒下的是“知識就是財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書中自有千鐘粟”等風行一時的教育勵志口號。取而代之的是“一畢業就失業”,“科研窮三代,讀博毀一生”,“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學生拖垮全家”等令人沮喪的說法。
一個曾經振奮人心的信念倒下了,問題是—誰是兇手?
我最近看了一部名為《讀書致貧》的紀錄片,是《為什么貧窮》系列公益紀錄片中的一部,由丹麥一個公益組織拍攝,旨在喚起人們對貧困問題的關注?!蹲x書致貧》是關于中國的故事,講述了一個貧困家庭的女學生在高考前后的糾結,一個從獨立學院畢業的大學生艱難的求職經歷,以及一個私立學院的“講師”四處宣講,“忽悠”低分學生到這個學費高昂教學低劣的學院讀書。
這部紀錄片令我震驚的是,在一些情況下,教育不僅無法助人脫貧,甚至使人更貧困了。窮人不是教育恩惠的對象,反而成為了教育產業捕食的獵物。用紀錄片中那位“講師”的話說就是,他們學校一般只挑偏遠地區消息閉塞的地方宣講招生,因為這些學生不像城市里的學生,沒什么見識,根本沒辦法識破這些騙局,不知道一旦進了這些學校,面臨的將是什么局面。
教育是任何國家最重要的公共產品之一。對公共產品的依賴程度,窮困階層一般比富貴階層更高,因為富人更有能力自尋出路。公共產品存在缺陷的地方,窮人更可能成為更大的受害者。例如,食品安全也是一個基本的公共產品,但是現在農村地區假冒偽劣產品橫行,監管疲弱,農民或許可以用較低價格買到這些商品,但卻可能要付出更高的醫藥成本去治療偽劣食品導致的健康問題。一個國家至少應該確保窮人能夠在同等成本下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假如他們需要付出更大代價,或是根本就被拒之門外,那么有關政策一定是出了問題了。
在教育方面,窮困人群幾乎在每個關卡上都淪陷了。同樣是義務教育,城鄉的教育質量差距越來越大。同樣天資的學生,由于出生家庭的不同,就注定了在將來的求學道路上,會比其他人更為艱難—他們需要更高的成績才能進入同樣層次的大學;假如他們成績一般,則可能要支付更高的學費進入那些教育水準非??梢傻母髀穼W校。等他們畢業時,還要背著沉重的經濟和情感債務,在熙熙攘攘的職場上負重前行。
命運總是不公平的,教育應有的目標便在于減緩乃至糾正不公平的命運給人們造成的沖擊,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一度相信“讀書改變命運”。當教育本身成為不公平的根源之時,這個信念便成了受害者,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都可能是受害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