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國教育產業化后,高等教育淪為商品,各地紛紛掀起升學熱潮,少數學生進入重點大學,而大部分則進入新興的民辦大學。“教育脫貧”的觀念在中國家庭根深蒂固,致使無數的中國貧困家庭,不惜舉債供孩子讀民辦大學,陷入讀書致貧的漩渦。紀錄片《為什么貧窮系列:中國教育熱潮》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中國教育,值得我們警惕。
2006年年初,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的教育支出在所有支出中高居第一位,其比率幾乎是世界之首。81%的家庭總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六成貧困高考生不能湊齊大學第一年學費,15.9%的貧困生表示可能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放棄大學。讀書致貧,已成為不少低收入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
真實的私立大學
紀錄片中,民辦大學講師王振祥,向我們講述了私立大學背后的真相。
他是一個奔走于不同地方,為即將進入大學的農村學子和家長講述私立大學優勢的普通講師。美好的前程、先進的教學條件、優秀的師資隊伍,最重要的是超低的入學門檻,是他對學生和家長講述最多的話。
但是,事實的真相是怎樣的呢?
王振祥表示,宣講課件中用的資料,大部分來自網絡,并非民辦大學真實的辦學情況,其中課件中所用到的圖片是從網絡上選取的,私立學校的師資隊伍照片也由教務處的工作人員湊數。他的工作,只要負責“忽悠”學生入學,而對于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狀況,如同學校的老師一樣,都是在“混時間”。
教育產業號稱是中國三大暴利行業之一。在王振祥看來,現在民辦高校大學招生的方法很像傳銷,城市的孩子見識多,不容易受騙,于是他們瞄準了農村。他們招生最好的年景,可招收5000名學生,按照每個人每年1萬塊學費來算,投資民辦高校背后的企業,每年就有5000萬的收益。
為了更好的“忽悠”家長,在宣講的課堂上,王振祥一遍一遍重復著同樣一個故事:在國外,家長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對讀書的興趣,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在書上擦上蜂蜜,讓孩子去舔,從而使他們相信“書是甜的”。
艱難的就業之路
萬超,畢業于武漢一所民辦高校。剛畢業的他,對未來充滿信心。一周時間,他找到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雖然剛開始工資比較低,但是在萬超看來,這只是一個過渡期。他很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遠方的家人,父親還為他寄來生活費。
進入公司之后,他很快發現別人半小時能夠完成的工作,自己卻要一天甚至兩天。與此同時,領導也表現出對他工作的不滿,結果可想而知,他失業了。
在后來的求職路上,萬超處處碰壁,自信心也逐漸被現實的殘酷消磨殆盡。他把這一切歸結為自己的問題。沒有收入來源,無力承擔房租,萬超最后不得不搬去與同學一起住。
在中國,和萬超一樣的大學畢業求職者還有很多,每年700萬,甚至將近900萬的大學畢業生,面對有限的社會資源,我們只有不斷在受打擊中,繼續前行。
最初的大學之夢
故事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王盼是一名準考生,家鄉在湖北農村,父母都在磚廠做搬運工。在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績后,王盼依然堅信只有讀書才是最終的出路。
王盼的母親右手手臂殘疾,王盼的母親始終相信女兒盡力了,只是沒有發揮好。作為每一位親歷過考高的中國學子而言,在得知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誰的借口不是這樣呢?中國的父母就是這樣善良,總是愿意容忍孩子的一切。
為了讓王盼有個更好的前程,她的母親在和丈夫爭論一番之后,決定讓孩子選擇學費高昂的民辦高校,一年學費高達2萬元。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王盼的父親一天搬運17000塊磚頭,收入34元。如果按照這樣計算,即使干滿365天,一年的收入也只有12410元,這樣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付每年高達2萬元的學費。為了籌措女兒的學費,母親四處張羅著借錢。
在送女兒上火車的時候,王盼的母親唱出了自己的身世:1歲時/怒靈附體,化身為豬/10根指頭只留下1根/別家孩子把學校去/看著心里都羨慕的很/我也想上學讀學問/媽媽也淚如雨下/媽媽說/女兒啊,為何你不明白/不拿紙幣的女孩/怎么讀好書呢!
或許,是為了完成自己兒時的讀書夢,王家舉債把女兒送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其實,這只是中國高等教育在農村的一個縮影。
結語:王振祥所在的學校,由于老板貪污,學校被迫關閉,他開始一份與IT行業相關的工作;王盼在民辦大學讀工科,而家里必須經濟支援她讀到畢業為止;萬超,依然奔走在求職的路上。
民辦大學,在過去十多年中呈30倍增加,每年有200萬以上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他們被稱之為“蟻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