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搶答:八問建國60年來最高財政赤字
作者 蘇 杜
時間 2009-02-28
(本文大意:一問我們的“經濟實力”“物質基礎”到底在哪里?二問建國60年來最高財政赤字是不是“中國經濟基本面”的一個“面”?三問衡量赤字規模為何不“與國際接軌”?四問事業人員1000億養老保險“不堪重負”9500億的窟窿就堪重負嗎?五問地方行業已經“窟窿遍地”,2009年9500億,2010年怎么辦?六問國人買了國債內需再怎么拉動?七問全國人大一定批準9500億財政赤字嗎?八問在“窟窿邊緣”上比在“崩潰邊緣”上好嗎?)
2009年的財政預算赤字一再修改之后,終于最終定案。在已經提交給全國人大審議的預算報告中,這個數字創紀錄的達到9500億元,遠遠超出外界的所有預期。西方7國集團稱,中國政府已然決心把積極財政“用到極致”。這一赤字一下子竄至2008年財政赤字的9倍,是新中國建國以來最高額度的財政赤字。
對此,我有以下八問:
一問:一般國民長期以來所接受的理論教育與心態梳理,總是“改革開放30年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深化改革開放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是,“創紀錄的9500億元財政赤字”表明,我們過的是古語“寅吃卯糧”的日子,是俗語“拉窟窿”的日子,而且是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史無前例的大“窟窿”,也是改革開放30年來史無前例的大“窟窿”,我們的“經濟實力”“物質基礎”到底在哪里?
二問:一般國民近期以來所接受的理論教育與心態梳理,總是說“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2009年“創紀錄的9500億元財政赤字”一竄為2008年赤字1110億元的九倍,它是如何反映這個“沒有改變的基本面”的?九倍于上一年的財政赤字、3倍于1998年亞洲經濟危機時的國家財政赤字的財政赤字、建國60年來最高財政赤字,可不可以算作“中國經濟基本面”的一個“面”?
三問: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官員說,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進行調控,增加預算都是各國的慣例。目前為止,不管是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也好,還是應對現在歷史上空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也好,投資都是很重要、很有效、很直接的手段。這意思很明確,即中國的赤字經濟是與國際接軌的,符合國際慣例的。但是,按照國際慣例,一國財政赤字當超過3%時,其經濟就被認為是不健康的。9500億元財政赤字的規模,已經占到了2008年GDP總量的3.1%。然而,財政部官員及專家都說,“9500億元財政赤字是在可承受的風險范圍內,是可控制的。”為什么實行赤字財政時“與國際接軌”,衡量赤字規模時又不“與國際接軌”了?這不也是“雙重標準”嗎?
四問:我們相信財政部官員及專家“9500億元財政赤字是在可承受的風險范圍內,是可控制的”這一說法是有根據的,但是,前不久,“中央下決心推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五省市試水“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企業并軌”,基本理由就是國家對事業人員1000億的養老保險“不堪重負”。我們且不說事業人員的養老保險是與下崗工人并軌還是向在職官員看齊,我單問:1000億的養老保險都“不堪重負”了,9500億的“窟窿”怎么倒成了“可承受的風險”?一事一個說法,還有沒有個準頭?
五問:2008年,上海市地方財政收入2382.3億元,同比增長13.3%,財政收入總體保持較快增長,比2007年增幅31.38%。然而,2008年,上海市地方財政支出2617.7億元,比2007年增長18.9%,出現了230多億的“窟窿”。俞正聲在與上海市政協委員座談時稱:“上海各區財政負債很重。郊區負債很大部用來分解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而城區主要財政用于基礎建設配套投資,需要很多錢。有的區每年財政支出20%-30%都是用來歸還債務累息,有的區的債務已經達到該區一年財政收入的2倍。”如果再讓上海代表中央“拉窟窿”,以后用什么還?其它地方有無類似問題?高等教育“擴招大躍進”,全國到處大建“大學城”,高校拉下了數千億的“窟窿”,其它行業有無類似問題?再九倍九倍地拉“窟窿”,2010年怎么辦?下一屆及再下一屆政府怎么辦?
六問:新增的赤字規模,主要通過國債籌集。這么多國債誰來買?如果由“機構”來買,它們的錢從哪里來?如果由個人來買,那么“下鄉的家電”誰來買?“優惠的旅游”誰去游?一句話,需要拉動的“內需”怎么來拉?
七問:當然,“9500億元財政赤字”還要經過全國人大會議審議批準,但是,是不是一定要批準?存在不存在不批準、通不過的可能?如果不是“一定要批準”,那現在財政部官員專家說的這些理由、根據是不是有改變的準備,收回去的打算?另外,還想問得具體點,聽說全國的人民代表中,還有三個“農民工”代表,請問這三位代表,你們對“9500億財政赤字”是投贊成票呢,還是反對票,爾或棄權?
八問:國人都知道,我們的改革開放的一個政治經濟基點是,毛時代經濟到了“崩潰邊緣”,但是,毛時代是“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時代,現在,2009年“9500億財政赤字”刷新了建國60年來、改革開放30年來的紀錄,如果與鄉鎮、縣區、省市已有的虧空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據說平均每名國人不分男女老幼青壯病殘各一萬元的種種內外債,生活在“窟窿邊緣”上比“崩潰邊緣”好嗎?
問完了,請有識之士、學者精英、官員領導搶答,以開愚鈍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