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刷盤子還是讀書》姊妹版:用一般科學原理認識毛時代

強國老吳 · 2009-10-07 · 來源:烏有之鄉
建國六十周年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前言

現在全黨全國都在大力宣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個這個科學發展觀,我看它的要害就是‘科學’兩字,凡事不講科學如何科學發展?尤其是身處全球工業化的時代,如果對工業化生產體系的一般科學原理一無所知,卻津津樂道于用反科學的什么市場經濟理論指導,就猶如盲人騎瞎馬,臨深淵而不知,雖然大談科學發展,與南轅北轍相距不遠矣。  

因此,本文本著弘揚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要將工業化生產體系的一般科學原理好好宣講一番,希望能讓一些還有糊涂思想的人能夠清醒起來。其實,本文所講的道理都是很普通的,也是早就為人所熟知的,只是這么多年來主流精英們大搞忽悠術,致使很多人都迷糊起來。著名網友愚蠢小豬的名作《刷盤子還是讀書》中對工業化生產體系的一般原理有所論述,但他的書內容繁雜,沒有突出這些原理,所以特寫本文,專門論述一下工業化發展的基本原理。共分如下幾個部分:  

一、指數化增長原理  

二、生產力優先增長原理  

三、一個例子  

四、對工業化發展原理的深入認識  

五、用工業化發展的一般原理認識新中國前后30年  

   

說到落實科學發展觀,還需要我們對目前的狀態有個科學的認識,特別是,要對毛澤東時代有個正確的科學的認識。因為不管怎么說毛澤東時代都和改革開放密切相關,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毛澤東時代就不能正確認識改革開放時代,而不能正確認識改革開放,那么在做出政策選擇的時候就會從錯誤的前提和條件出發,就會產生錯誤的決策,從而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  

對于毛澤東時代,主流精英們一口否定,好像那個時代一無是處,尤其是經濟建設更是一塌糊涂;而改革開放則好得不得了,尤其是經濟建設更是比那個時代好上百倍千倍。事實果真如此嗎?很多網友都用了各個方面的事實給以了強烈回擊,但這還不夠,還需要我們更深入一步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用科學理性的觀點來正確認識新中國前后三十年。這就需要我們認識關于工業化時代的一般發展原理,尤其重要的是兩個科學原理。  

   

 一、指數化增長原理    

這兩個科學原理分別叫做生產力優先增長原理,和指數增長原理。也可以把這兩個原理用一個民間幽默故事來概括,叫吃大餅原理。故事說的是,有個蠢人,餓極了,在店家連吃了六張大餅,還不覺得飽,于是又吃了一張,這下覺得飽了。店家跟他要錢的時候他懊悔地說,早知道第七張餅吃飽了飯,就不該吃那前六張餅了,只吃第七張餅就行了。只要有正常思維聽了這個故事人人都會覺得可樂。把這個故事歸納為一個原理,就是說,只有愚不可及之人,才認為前六張餅不算數,只吃第七張餅就能吃飽。但有什么辦法呢,右派大笨蛋定律決定了,網上小右們及主流精英們就是這么蠢,像那個故事中的蠢人一樣,我們不妨把他們的言論也歸納一下,可稱為‘蠢貨吃大餅原理’,這些蠢右們拿這個來攻擊毛澤東時代,居然不以為恥還得意洋洋。我們懂得了工業化時代的兩個科學原理之后就可以這樣毫不客氣地斥責他們:笨蛋!就知道‘蠢貨吃大餅原理’,你懂什么是兩個科學原理嗎?  

雖然大多數群眾并非像蠢右那樣愚不可及,但常年面對污蔑毛澤東時代的‘轟炸’,面對改革開放令人驚嘆的經濟發展數字,雖然我們舉出了大量的事實來捍衛偉大的毛澤東時代,群眾還是免不了產生疑惑:你說的固然是事實,但畢竟還是沒法和改革開放比呀。所以,大力宣傳工業化時代的兩個科學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讓我們先從指數增長原理說起吧。只要是學過中學數學的,都應該知道指數是怎么回事吧?這里面也有個故事。說是古代印度有個宰相,發明了國際象棋,于是國王要賞賜他,讓他自己提。宰相‘謙卑’地說,陛下,您只要把我這64個格子(國際象棋的棋盤總共有64格)填滿糧食就行。第一格一粒糧食,第二格兩粒,第三格四粒,以后每格都是前面那格的一倍。國王大笑,我的宰相啊,你還真是忠心耿耿,連多要點賞賜都不好意思。來人呀,給宰相拿糧食。一開始十幾格都過去了,可連一袋糧食還沒用完,國王心里暗笑宰相。不過很快,國王就發現形勢不妙了,宮里人一麻袋一麻袋地扛來糧食,但要填滿后面的每一格卻越來越難。最后很明顯了,就是把國庫的糧食都搬來,也填不滿那64格棋盤。最后國王怎么辦,歷史上也沒記載。我們不必去理會故事的真假,但這個故事卻形象地展示了指數增長的威力。  

和農業尤其是傳統中國小農經濟的發展原理不同,現代工業生產力的發展總體而言是符合指數增長原理的。為什么呢?因為現代工業,呈現出一種類似于使用計算機的‘復制--粘貼’性質,一處成功則可以大規模地復制,基本上擺脫了自然、人力的束縛,能夠做到持續高速增長。而反觀農業,當代即便是引入了各種現代化手段,仍然不能脫離‘靠天吃飯’的種種約束,沒辦法持續高速增長。這里的自然條件就是比那里的好,所以這里可以高產,那里就很難高產;老天爺一發威,再怎么想高產也做不到;再比如施化肥可以提高農產品產量,但也有限,并不能多施多少化肥就能多出多少產量,想施多少就施多少;而生產工業產品,多開幾間工廠多幾條生產線,就肯定多產多少產品,不會有任何疑問。以改革開放為例,通過引進外資,家電一下子就在城鄉普及了,還能同時做到大量出口;手機十多年前還是高不可攀,如今則處處可見;但另一方面糧食產量則提高不多。再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大街上經常看到買盜版盤的,人家電影剛剛放映,那邊盜版盤就已經滿大街了。這都是指數增長原理的反映。  

因為指數增長原理是越到后面數字就越大,讓人看著眼暈,很容易忘掉前面的數字雖小,但增長率和后面的并沒有差別。比如2的12次方僅為4096,而2的18次方則等于212644,看起來幾十萬了,比4096多太多了,可實際上呢,它雖然是2的10萬多倍,但只是4096的64倍而已,差距何其大,而另一方面4096卻是2的2048倍!但是人們只看到212644比4096大了20萬還多,卻忽視了從增長倍數上看,從2到4096比從4096到212644大的多得多的多!!結果212644比4096更能吸引眼球!  

所以,我們在談到現代化工業生產的時候,必須懂得指數增長原理,才能不會被讓人眼花繚亂的數字迷住雙眼,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有不少人不懂得指數增長原理,想當然地認為,前面發展快是因為基數低,后面發展慢是因為基數太大。他們說,從100發展到1000,比從一萬發展到十萬容易得多,因為1000才比100大900,而十萬比一萬大了九萬,九萬比九百大一百倍,怎么不是后面的發展更難?而實際上呢,十萬只是一萬的十倍,1000也是100的十倍,從增長倍數上看,前后并無區別。  

讓我們來看一下事實。不妨先用很多人津津樂道的GDP為例吧。1978年我國GDP為3645億元,8年后增長為大約3倍,為10275億元(1986年),再7年后又增長為大約3倍到35333(1993年),八年后即2001年為109655億元,還是大約三倍,2008年超過30萬億元,仍是大約七年前三倍。完全不符合想當然的基數大增長慢原理。再舉鋼產量為例,1979年3400萬噸,一直到17年后的1996年才突破一億噸,而只過了7年到2003年就突破了2億噸,僅僅又過了不到兩年就突破了3億噸,從2005年的35000萬噸到2008年就越過了五億噸大關。根本看不出來嚇唬人的所謂基數大增長慢原理在起作用。  

之所以人們想當然地認為有個基數大增長慢原理,一是因為被那些大數目字唬住了,看著它們就以為高不可攀;更主要的是我們長期生活在農業社會,而農業生產受到大自然的嚴重約束,很容易就到達了大自然束縛的邊界,所以會產生越到后來增長越不容易的現象。但工業生產根本不同于農業生產就在于極大地擺脫了自然約束,因此完全不適用基數大增長慢原理,而是顯示出新的完全不同于農業生產的指數增長原理現象,因此基數的大小和增長速度沒有什么關系。  

   

其實,真正束縛工業化生產能力的是市場消費能力,前些年美國帶頭大力發展借錢消費,發達國家消費力大漲,于是我國企業開足馬力生產,GDP跟著大漲;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借錢消費到了頭,各國消費力大降,于是我國企業紛紛停產,甚至老板深夜出逃,生產大降,于是政府轉而大力促進內需要增長保八。可見,只要消除消費能力的制約,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就能大體按照指數增長原理不斷增長。  

   

自然有人會說,那要照你所說的增長下去,豈非沒個盡頭,難道就一點都不受自然約束嗎?當然不是,歸根到底,人類還是不能不受大自然的束縛。比如生產汽車要用鋼,而煉鋼要用鐵礦石,但地球上能開采的鐵礦石終歸有限,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自然就受到基數大增長慢的約束了。但就目前而言,除了能源好像快要看到頭了,其它資源還遠沒有到頭。況且這只是悲觀派的觀點,對樂觀派而言,人類終究會找到其它資源來代替當前處于快要用到頭的資源,沒必要為此擔心。當然有人會說,這樣下去的話,地球就會被人類毀滅。不過,這只是一種價值觀,人類以此來約束工業生產是一種主觀主導的活動,和工業生產本身內在的客觀規律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二、生產力優先增長原理  

懂得了指數增長原理,就掌握了理解新中國前后兩個時代的一把鑰匙,但這還不夠。主流精英們攻擊毛澤東時代的時候總是說,你看,那時候多么貧窮落后,這也沒有那也沒有,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固然是事實,也固然表明了毛澤東時代的某些錯誤,但客觀地看,怎樣才能實現這有那有全都有呢,是等著天上掉下大餡兒餅嗎?這當然不可能。所以我們要進一步了解工業化內部的生產結構,懂得我們所消費的產品究竟是怎么來的,這就是生產力優先發展原理的內容。  

這個原理,以前也叫重工業優先增長原理,或者按馬克思資本論里的說法,叫生產資料優先發展規律,此外,還可以叫基礎工業優先增長原理,著名的愚蠢小豬網友則使用了基干產業這個術語,等等,不同的提法,表達的意思差不多。現代工業生產出來的消費品無一例外都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因此要生產大量消費品先要有能生產這些產品的機器,而這些機器相比消費品那是重的多了,于是把機器工業就叫做重工業,而消費品生產則叫輕工業,也就是說得先發展重工業然后才有消費品的大量生產。另一方面,按馬克思所說,社會生產可以分成兩大部類,一類是生活消費品,一類叫生產資料,后一類不僅包括機器,還包括原材料、廠房等。顯然,沒有鐵礦石,哪來的鋼呢,沒有鋼,哪有汽車自行車呢?所以,得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然后才能生產出生活資料。這樣看來,用重工業這個詞范圍有點窄,但用生產資料這個詞,卻也過于模糊,比如都是生產輪胎,用于載重卡車那叫生產資料,但用于家用轎車那就叫生活資料,分不清楚。再有,如今信息化日益重要,那算是重還是輕呢,而且計算機既可以當作消費品也可以看成是生產資料,又分不清了。此外,我們知道科技很重要,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屬于什么工業又是什么資料?所以我更喜歡趕個時髦,用生產力優先增長原理來籠統稱之。你要大量生產家用轎車嗎,那就先要發展生產轎車的生產力;你要大量生產各種家用電器嗎,那就要優先發展生產各種家電的生產力,等等。總之,是先有生產力,后有大量的現代消費品,所以生產力必須優先發展;這就是說生活用品的豐富程度依賴于生產力的發達程度,只有發展出發達的生產力,才能生產出豐富的生活用品。這個原理就叫做生產力優先增長原理。  

   

原理不難理解,但還是要舉例來加深認識。比如說要生產自行車,就需要有機器,需要鋼鐵;但是建設鋼鐵廠本身也需要鋼鐵,煉鋼需要原料,需要電,采掘原料總不能用手去刨吧,還得需要機器也就是需要鋼鐵,建設電廠鋪設電線也離不開鋼鐵,這些原料啊,機器呀,鋼鐵啊,包括生產出來的自行車都需要從這里運到那里,不管是怎么運,公路鐵路水路,你得有車有船,還是需要鋼鐵。所以你瞧,自行車連影還沒見到呢,百噸千噸的鋼就先用光了。要是只看最終結果怎么一輛自行車都沒生產出來,真沒效率;要是懂得其中的關系,你就會從整個體系的角度去分析效率問題。因此,沒有生產力在先,自行車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而只要發展了生產力,自行車就會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這一點我們在前面的指數增長原理中已經提到過了。  

   

三、一個例子  

上面這個例子只是定性地講了講,下面我們要用一個假設的例子,通過數據定量地解釋一下為什么需要生產力優先增長。比如要蓋房子需要水泥,但水泥是從水泥廠生產出來的,而建設水泥廠同樣需要水泥。因此當第一個水泥廠建成后,究竟是蓋房子還是建設水泥廠,就面臨著選擇。而根據生產力優先增長定律,當然要保證水泥廠的建設優先增長,這樣才能較快地改善生活。何以見得?請看數據:  

   

總生產力1  

消費生產力1  

生活改善度1  

1  

   

   

2  

   

   

4  

2  

2  

6  

3  

5  

9  

4  

9  

14  

7  

16  

21  

10  

26  

32  

16  

42  

48  

24  

66  

72  

36  

102  

108  

54  

156  

162  

81  

237  

243  

121  

358  

365  

182  

540  

548  

274  

814  

822  

411  

1225  

1233  

616  

1841  

1850  

925  

2766  

   

上面的數據是這么來的:第一列為某階段所有水泥廠,第二列代表某階段用于蓋房子的水泥廠。比如,當有了4個水泥廠的時候,分出去兩個用來蓋房子,另兩個則繼續用于建設水泥廠,‘裂變’成4個水泥廠,再加上用于蓋房子的兩個水泥廠,則下一階段共有6個水泥廠,依此類推得到后面的數據,比如有了108個水泥廠后,用54個蓋房子,54個繼續用來建設水泥廠,則下一階段共有162個水泥廠。第三列則是把第二列(也就是用于消費的生產力)累計,大致可看成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  

可以看到,第一列始終保持為第二列的一倍。好家伙,居然把一半兒的生產力‘浪費’了,就不知道用來改善人民生活,簡直是不講效率。那么我們改變一下,請看下面數據(為了和模式1對比,我們把它放在表的右邊三列,左邊三列是模式1數據):  

   

總生產力1  

消費生產力1  

生活改善度1  

總生產力2  

消費生產力2  

生活改善度2  

1  

   

   

1  

   

   

2  

   

   

2  

   

   

4  

2  

2  

4  

2  

2  

6  

3  

5  

6  

3  

5  

9  

4  

9  

9  

4  

9  

14  

7  

16  

14  

7  

16  

21  

10  

26  

21  

10  

26  

32  

16  

42  

32  

21  

47  

48  

24  

66  

43  

28  

75  

72  

36  

102  

58  

38  

113  

108  

54  

156  

78  

52  

165  

162  

81  

237  

104  

69  

234  

243  

121  

358  

139  

122  

356  

365  

182  

540  

156  

140  

496  

得到數據的方法和前邊一樣,請仔細與第一組數據對比。可以看到前面都一樣,但到了中間,就如‘好心人’想的那樣,用更多的生產力去改善生活,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就迅速減慢,沒過多久其生活改善程度就被第一組超了過去(見最后兩行數據)。模式1能超越模式2,就在于模式1是生產力優先發展。下圖展示了兩種模式的一部分數據:  

                                    

    

有人說,那就照你說的,先發展生產力好了,但是發展了生產力后要迅速改善生活。請仔細看下面的數據(仍是列在同一張表的右邊,和模式1對比):  

總生產力1  

消費生產力1  

生活改善度1  

總生產力3  

消費生產力3  

生活改善度3  

1  

   

   

1  

   

   

2  

   

   

2  

   

   

4  

2  

2  

4  

   

   

6  

3  

5  

8  

   

   

9  

4  

9  

16  

8  

8  

14  

7  

16  

24  

14  

22  

21  

10  

26  

34  

20  

42  

32  

16  

42  

48  

28  

70  

48  

24  

66  

68  

38  

108  

72  

36  

102  

98  

55  

163  

108  

54  

156  

141  

88  

251  

162  

81  

237  

194  

120  

371  

243  

121  

358  

268  

200  

571  

365  

182  

540  

336  

250  

821  

548  

274  

814  

422  

300  

1121  

822  

411  

1225  

544  

380  

1501  

1233  

616  

1841  

708  

500  

2001  

1850  

925  

2766  

916  

700  

2701  

對比模式3的第一和第二列,的確在一開始是優先發展生產力的,但后面則強調了優先改善生活水平。那么和第一種模式比又如何呢?下圖同樣列出了兩種模式的部分數據。模式3在前面的階段好像挺有優勢,但到了后面仍不免后繼乏力,生活水平的改善還是被模式1超了過去。原因仍在于模式1始終堅持生產力優先發展,而模式3后面放棄了生產力優先增長原理。  

  

    

最后介紹一下模式四。雖然都是生產力優先發展,但與模式1急于改善生活水平不同的是,堅持等到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才開始改善生活,但改善的速度不快,然后逐漸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速度,同時保持生產力優先增長。請仔細閱讀下表數據:  

總生產力1  

消費生產力1  

生活改善度1  

總生產力4  

消費生產力4  

生活改善度4  

1  

   

   

1  

   

   

2  

   

   

2  

   

   

4  

2  

2  

4  

   

   

6  

3  

5  

8  

   

   

9  

4  

9  

16  

4  

4  

14  

7  

16  

28  

10  

14  

21  

10  

26  

46  

20  

34  

32  

16  

42  

72  

30  

64  

48  

24  

66  

114  

60  

124  

72  

36  

102  

168  

80  

204  

108  

54  

156  

256  

120  

324  

162  

81  

237  

392  

200  

524  

243  

121  

358  

584  

300  

824  

365  

182  

540  

868  

440  

1264  

548  

274  

814  

1296  

660  

1924  

822  

411  

1225  

1932  

1600  

3524  

1233  

616  

1841  

2264  

1800  

5324  

1850  

925  

2766  

2728  

2000  

7324  

效果如何呢?看看表中后面幾行數據,再看看下面的圖示就很清楚了,遠遠超過模式1。  

  

    

把上面4種模式的生活改善數據放在一起比較,可以更容易地看清哪種模式更好:  

生活改善度1  

生活改善度2  

生活改善度3  

生活改善度4  

2  

2  

   

   

5  

5  

   

   

9  

9  

8  

4  

16  

16  

22  

14  

26  

26  

42  

34  

42  

47  

70  

64  

66  

75  

108  

124  

102  

113  

163  

204  

156  

165  

251  

324  

237  

234  

371  

524  

358  

356  

571  

824  

540  

496  

821  

1264  

814  

   

1121  

1924  

1225  

   

1501  

3524  

1841  

   

2001  

5324  

2766  

   

2701  

7324  

   

四、對工業化發展原理的深入認識

既然生產力的優先發展如此重要,那么這個生產力體系(重工業或基干產業)本身又有什么特點,它的發展規律又是怎樣的呢?  

從前邊我們知道,整個工業體系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兩部分,其中重工業或基干產業起著決定作用。基干產業大致可以分為原材料采掘與加工、裝備制造業、化工產業、電子及信息產業的一部分、以及相應的科技知識體系。之所以叫做基干產業,是因為如果把整個現代工業體系想象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則上述的基干產業是現代工業這棵大樹的主干。其他工業部門及其產品只是從基干產業生長出來的分支或枝條而已。  

   

我們先觀察一下消費品工業,可以發現它是不獨立的,必須依靠重工業體系和農業提供原材料,必須依靠重工業體系提供生產線,一旦機器全部報廢,則消費品生產就只能回到手工業時代,沒有辦法再進一步;要想進步就必須依靠重工業體系的進步,這進一步說明了生產力優先發展的原理。  

而基干產業的發展,是自成體系的,它的原材料和生產線都是自我提供,不依賴于農業和輕工業,因此具有自我循環、自我發展、自我升級的特點。換句話說,如果人可以不吃飯不穿衣,那么采掘出鐵礦生產出鋼鐵,就用來生產機床,然后再生產更多的機械用來采礦,生產出更多的鋼鐵、更多的機床,然后再次循環……,隨著生產過程中科技知識的不斷積累,可以將機床做得更加高級更加精密,這個過程又可以不斷循環,完全和人們的日常消費沒有任何關系。另一方面,從原材料到成型的機器,生產鏈條很長,因此生產的周期就很長,消耗的資金也就非常大。而且生產的最終結果不能吃不能喝,很沒有‘經濟效益’。  

基干產業的發展升級,以技術水平為目標,朝著高精尖發展,即技術的高級、精密、尖端,因此發展升級主要由技術驅動,市場拉動作用居于次要地位,不具有顯著影響,這也是它之所以能自我循環的又一原因。而輕工業體系剛好相反,主要靠市場拉動,由市場的拉動帶動技術發展;在同等技術水平之下,輕工業產品依然有升級空間,因為消費品更多地追求新奇特。例如我們現在用的很多電子產品,如手機、MP3、MP4、數碼相機、等等,從技術上看沒多大差別,但各種各樣的產品卻能爭奇斗艷。另一方面,技術先進的產品,因為市場需求不足或市場推廣不力卻慘遭淘汰,這樣的例子并不罕見;而先進的基干產業技術則總能在市場上找到需求并得到推廣。  

前面說到現代化工業之所以能指數化增長,是因為可以大規模復制。但輕工業的特點決定它不能自我復制,只有基干產業的成熟和發展,才能為消費品生產力的急速擴張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而基干產業向著高精尖的發展,則為提高輕工產品的質量提供了可靠保證。比如當年蘇聯的米格25戰斗機曾轟動西方,后來有個蘇聯飛行員攜米格25叛逃,西方發現,原來米格25并沒有采用什么新技術,只是將各種成熟技術更精密地配合而已。這種成熟的配合,沒有精密的生產線是不可能實現的。  

還可以對比一下農業。農業也是自成體系的,可以自我發展。但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則農業自身的發展滿足不了現代人豐富多樣的需求,或者說,農業的現代化就是向著作業機械化和產品加工工業化發展。若沒有基干產業的發展,則農業不可能有現代化。  

   

日本的例子就可以充分說明基干產業的重要地位和發展規律。常有人拿GDP說事兒,你看解放后我們GDP和日本差的并不遠,但到了1978年,人家日本GDP比我們高了不知多少多少倍,可見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實在是差勁的很,根本不會搞經濟。這種人,只長著一個錢串子腦袋瓜兒,根本就不知道現代化工業是怎么回事兒。日本的工業體系在戰前和戰中不斷成長,雖然戰敗后表面的家當被砸光,但其整個工業體系卻基本上成熟了,而我們除了GDP卻基本什么也沒有,連成熟的產業鏈都很難說有沒有,這就好比龍王爺和叫花子比,怎么能比呢?日本已經基本具備了完整成熟的工業體系,有完備的機器工業和軍品生產體系,只是民用品生產體系不夠完整,在二戰及戰后恢復期間,人民的生活也是極其困苦的。但在戰后恢復和進一步完善了基干產業并補足了民用品體系之后,就能夠在工業化發展的兩個科學原理的推動下迅速騰飛,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迅速改善。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對現代化工業體系的一般原理有了更多的認識,但這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認識。  

從上面自行車的例子中還可以看到,現代化工業生產,是一個體系在生產,而不是個別的某個產品的生產。就以自行車的生產為例,不僅需要配套的機器和鋼鐵這些重工業工廠,就是自行車本身的生產也不是只需一個工廠能夠生產出來的,而是需要許多其它工廠的合作,比如鋼管鋼條的生產廠、軸承的生產廠,橡膠、輪胎的生產廠、塑料產品的生產廠、鏈條的生產廠等等,這稱之為產業鏈。其中任何一個生產鏈條的缺乏或不成熟,都將導致最終產品無法正常生產。所以從最終產品的角度看,這個生產鏈條中不能有掉鏈子現象,這也可以歸納出一個原理,就叫產業鏈增長原理,或者叫齊頭并進原理。就是說,某種消費品的成熟生產,必須是整個產業鏈的成熟,不能讓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  

不過,生產自行車的廠家不止一個,為自行車生產配套的廠家也不止一個,所有這些零部件不是說隨便就能拿來裝配成自行車的,必須符合一個標準,才能裝配到一起,如果各個自行車廠家標準不一,那么配套廠家就要生產不同標準的配套零件,從體系上看,這樣的生產是低效的。而且這些廠家也不僅僅為自行車生產配套,還需要為其他產品配套生產,這也需要標準化生產。因此,標準化生產是工業化的又一個特點,而這個標準化不僅僅是個別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而是指的是整個體系的標準化。  

指數增長原理指出,現代化工業具有可以復制的特點,由此可見第一個成熟的可復制的產品生產最重要。但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知道,單一產品或生產線成熟其實意義沒那么大,整個體系的成熟比某一個產品線的成熟更重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只有整個工業生產體系的成熟,才能充分發揮指數增長原理的威力。  

   

這種整個工業生產體系的成熟,不是說坐在屋子里張張嘴動動筆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艱苦努力的付出才能實現的。比如說,印度從獨立開始也在建設工業體系,如今也有了兩彈一星,說明其工業體系建設相當有成就,但大家熟知的張召忠將軍在電視節目中透露,印度一直希望坦克生產國產化,搞了三十年卻仍然生產不出真正能裝備部隊形成戰斗力的國產坦克;印度還打算自己組裝蘇30,俄羅斯人對他們說,我善意地提醒你們,飛機和坦克可不一樣,搞不好是飛不上天的,結果還真說著了,印度自己組裝的飛機就真沒飛上天。這說明直到現在,其整個工業體系并沒有完全成熟。  

   

由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和通常人們想象的基數大增長慢相反,現代化工業體系是越到后來發展越快。因為成熟之后就可以指數化增長,而越是不成熟發展就越不容易,因為不是這里扯后腿,就是那里不配套,想快也快不了。  

   

 五、用工業化發展的一般原理認識毛澤東時代  

懂得了工業體系的一般原理,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分析認識新中國的60年歷史了。不過,這就需要另寫一篇大文章了。在這篇短短的帖子里,只想用兩個科學原理的簡化版――吃大餅原理來看看這前后30年的歷史。當然,這里并不強烈主張毛澤東時代已經吃了前6張餅,只是強烈反對毛澤東時代只吃了一張餅,到底該算多少,大家自己看。  

   

既然說到吃,我們就先來看看,吃飽飯是怎么回事。其實,只要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只要他不昧著良心說謊話,就應該承認那時候城里人基本上是吃飽飯的,農村也有很多地區是吃飽了飯的。當然,就算吃飽飯,但吃的并不好比今天差很多,而且還有很多農村是吃不大飽的。從人均期望壽命的數據就可看出,新中國剛成立,人均壽命在40歲以下,而到了1978年則上升到65歲以上。如果這么多年中國人民長期普遍地吃不飽飯,則人均壽命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變化,如果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數據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糧食增產數據也提供了這樣的證明:  

  

(糧食產量數據圖,見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l60zn/t20090907_402584869.htm)  

 

可以看到,從1962年到1990年的數據基本在一條直線上,說明這些年糧食的增長速度基本上是一致的,算一下可知1978年的糧食產量已經是1990年的68%(之所以算到1990年,是因為吃飽飯的問題在1990前就完全解決了,而糧食產量在1990年也達到了一個高峰,圖中清晰地顯示了這一點)。而要保證糧食穩定持續地增產,不是說人有多大膽或多大積極性就能辦到的,必須具備充分的物質條件,包括水、肥、土、種等,除了化肥一項,其他三項基本上在毛澤東時代完成。即便是化肥,從1962年到1978年,化肥使用量增長了14倍,而從1978年到1994年,使用量的增長不到4倍(其實,現在的問題是化肥的使用過濫,因此使用量增長太大不是好事)。  

我們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話大概沒人會反對。請看下圖:  

  

(農業機械總動力圖,來源同上)

 

1990年是1978年的2.44倍,但1978年卻是1952年的652倍多,即便與1965年比也增長了10倍多!綜合起來,不是說改革開放后沒有一點成績,但在毛澤東時代已經為吃飽飯完成了80%的工作量不算過分。  

   

現在我們都知道能源在現代工業中的重要地位,以下是統計局發布的能源生產總量圖,以標準煤為單位:

 

  

2008年是1952年的53倍,但只是1978年的4.14倍。  

   

現代化的大生產是機器生產,那得消耗鋼材,很多產品也離不開鋼材。請看統計局發布的粗鋼統計圖:

 

  

計算可知,2008年是1952年的371倍,但只是1978年的15.76倍。要知道,1978年的鋼產量,基本上為中國人民自己所用,而2008年的鋼產量,有多少是為外國人民所生產?  

更多的數據就不一一例舉了。從上面兩張圖表可以看到,毛澤東時代不過是對應指數化增長的前期而已,看著數據不突出,但實際的增長并不小(請回憶指數化增長原理部分)。  

   

現代化的工業需要大量的工人,但在一個眾多文盲的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工業化的,因此至少需要工人具有小學畢業或初中文化水平,這一點相信不會有人反對。解放初期的文盲有多少?沒查到數據,但大多數中國人都是文盲是符合實際的。統計局的文章中說:“建國初期到1978年,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基礎教育,同時也適度發展高等教育。文盲率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1982年的22.81%;基本普及小學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5.5%” 。這里有個問題,1982年的文盲率,是否包含很多退出勞動的老人?若實際統計從少年到青壯年(7歲到50歲),是否文盲率會進一步降低?文章中沒有提供初中數據,記得強國論壇邋遢道長提供過數據,到1978年我國初中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85%以上。中國統計年鑒的數字可以作為旁證:1949年普通中學在校人數為每萬人249人,而到了1977年到達了高峰值每萬人6779.9人(1978年數字為6548.3,1979年為5905.0,1980年為5508.1。數字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1第441頁)。下圖則是另一個證明:

 1949-2008年各級各類學校招生數  

   

由這些數據可見,毛澤東時代的建設成就為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些人為貶低毛澤東時代的建設成就,就提供了一份數據,說解放前我們就已經有了很多很多第一,言下之意,你說毛澤東時代多少多少第一有什么了不起?的確,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們已經有了很多第一,這些第一也是我們工業化建設的寶貴財富。但是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指出,對現代化工業體系來說,整個體系的成熟才具有決定性作用。解放前的諸多第一都是零零散散,構不成一個體系,甚至一個完整的工業化產業鏈都談不上,只是在知識積累方面起了些作用,這樣的第一,如前所述,意義不大。  

而毛澤東時代的諸多第一,則配合著整個大工業體系的成熟,促進著整個大工業體系的成熟,是整個工業體系推動下的第一,這和解放前的第一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其意義遠在解放前諸多第一之上。正是在毛澤東時代我們建成了獨立的、完整的、并且是成熟的工業體系。前面提到的組成基干產業的采掘與加工業、裝備制造業、化工產業、電子及集成電路制造業我們已經全部具備,此外完整的科研機構體系也已經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就有了兩彈一星,有了能飛上天的大飛機,有了國產的計算機。各式各樣的機床吊車、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里走的都可以自己造出來,那時流行的‘四大件’(手表、收音機、縫紉機、自行車)也都是自己生產出來的,至于其他生活消費品更是不在話下。甚至當前流行的幾大件如冰箱、空調、電視機、洗衣機等也完全能夠很快研制并生產出來,只是成熟度還不夠而已。從舊中國造不了多少東西,到1978年幾乎什么都能造,這樣的變化無論怎么贊揚都不會過分。  

主流憤精們時刻不忘提醒我們,毛澤東時代是多么多么地窮,但他們卻有意忽略了解放初期的新中國,工業基礎又是多么多么地差。正是因為新中國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工業化建設,所以生活水平不可能有很大改善,而解放初期的生活改善,很大程度源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而不是工業化發展水平的結果。當要進一步提高改善生活水平速度的時候,根據生產力優先發展原理,就必須首先集中精力發展重工業體系,在此期間,生活水平沒有可能也不應該大幅度提高。事實上文革中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還是有所提高的,這從那時的四大件開始普及就可窺見。那么什么時候我們才完成了現代化工業體系的建設呢?那就是在1978年前后。證據就是,第一,我們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第二,在70年代前期,我們搞了建國以來的第二次大規模引進,顯然,引進之后的消化吸收是需要時間的。  

在現代化工業體系建成之后,我們才有可能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進行投入。回憶1978年后,確實人民生活有了很快的提高,因為我們開始轉向了輕工業生產優先的方向。以當時的四大件為例:  

(中國統計年鑒1981第336頁,歷年主要消費品零售量)  

   

縫紉機(萬架)  

手表(萬只)  

自行車(萬輛)  

收音機(萬架)  

1952  

10.0  

38.5  

33.5  

2.0  

1978  

439.8  

1388.1  

809.6  

1388.9  

1981  

926.6  

2890.0  

1582.0  

3074.9  

可以看到,從1978到1981短短三年,耐用品消費量就增長了一倍以上,從消費量可以窺見生產能力,而那時對外開放還不大,主要是我們自己生產力釋放的結果。  

   

在被封鎖半封鎖的條件下,雖然期間也犯了不少錯誤,但我們只用了20多年時間,就完成了初步的工業化,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面對如此偉大的成績,我們決不許任何人詆毀污蔑。對那些繼承者毛澤東時代偉大遺產給自己臉上貼金卻反過來攻擊那個時代懶惰到了崩潰邊緣的主流憤精,必須堅決地進行反擊。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星話大白|越南
  7. 《鄧選》學習 (十)
  8.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9.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