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兩會期間,因為十五位院士聯名上書誰來種田,而引起整個社會對農業的擔憂。按院士上書的意見,農村勞動力中,超過45歲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就可以算作老年勞動力,算下來,中國農業勞動力中,超過45歲的老年勞動力至少要占到一多半,這樣來看,中國農業已率先進入老人農業。依靠老年人來種田,來養活中國,按常識就有些不靠譜。老人農業更是難以與高科技、新技術、規模經營、現代農業聯結起來。雖然中國有人多地少的國情,農戶經營規模無法與美國平均每個農場 400公頃的規模相比,但與東亞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比,并不小多少。但顯然,日韓臺的農業要比我們的高科技,要比我們有效率,最關鍵是現代農業發展得比我們好。因此,中國大陸要到日韓臺取經學習他們的農業經驗。
2、
不過,中國農業的實際表現卻好象不錯。去年糧食獲得了新中國的第一個“八連增”,農產品市場雖然經常有價格的大幅度波動,但這應是正常的市場現象,且這種波動很多時候恰是因為農產品生產得多了,引起菜賤傷農,而一旦農民種蔬菜少了,又引起菜貴傷民。總體來講,中國大陸的農產品供給可謂是價廉,甚至也可以說是物美。尤其是相對于日韓臺的農產品。我到日本訪問,日本大學教授在買西瓜時也不敢多買,因為太貴買不起。我們的西瓜市場,供給充足,價格便宜到你吃多少都不會擔心吃不起。而從糧食自給來看,中國大陸的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日韓臺的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應在30~40%,這樣的自給率水平,可以說是相當地不安全了。且,日韓臺農業,政府財政投入極大,中國大陸則在2006年前仍然向農民收取農業稅。
顯然,從農業上講,我們不能說中國大陸的農業不成功。
3、
并且,當前中國以上農業成績包括糧食“八連增”的成績,是在大量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背景下取得的。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明顯加速,目前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村人口達到兩個多億。一般來說,進城務工經商的都是農村優勢人群,只有年齡比較大,身體比較差,家庭中有老人幼兒拖累的人才留在農村務農。也正是因此,十五位院士提出誰來種田的問題才會引起熱烈的社會反響。
4、
那么,如何理解中國農業的這種問題與成功呢?
中國農業的問題與成功,都與中國有9億農村人口的龐大基數有關。9億農村人口,其中2億多進城務工經商,留在農村的還有7億人口,其中勞動人口至少有3億以上,雖然其中大部分是45歲以上的所謂老年勞動力。農村人口多,經營規模就只能比較小,規模經營就沒有條件,且現代的高科技農業也就難以發展起來。同時,又正因為農戶數量龐大,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與城市人口總量差不了多少,這樣,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就極強,只要市場價格稍高,農民就會為追求高價而開足馬力生產,結果馬力開得大了點,供求于求,農產品跌價到慘不忍睹。
糧食生產上,九億農民生產糧食,人多力量大,一個人生產糧食兩個人吃,雖然效率不高,供給能力卻還是有的。因此中國糧食自給率高。
因此,中國農業的問題在于,農業人口太多,沒有農村人口進城,不減少農業人口,農民增不了收,農業無法規模經營,高科技的現代農業提不上日程。
也就是說,雖然中國農產品的市場供給情況不錯,但獲得此不錯成績的是遠多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主要指歐美日韓等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的農業勞動人口來取得的。代價很大。更大的代價是現代農業發展不起來。
5、
當前農業問題的癥結似乎就是減少農業人口。
問題也恰在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減少農業人口,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自鄧小平南巡以來,20年,中國已有2億農村人口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務工經商,但中國仍然還有7億農村人口,并且進城務工經商2億人口的絕大多數并未能成功融入城市,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子女仍在農村,他們的家庭收入是依靠年輕人外出務工和中老年父母在家務農,來同時獲得兩筆收入,從而完成勞動力再生產的;另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在城市就業機會漸少,漸難,進城農民工的大多數最終還要返回農村。這個意義上講,農村人口眾多,且進城農民工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割斷的聯系,這是我們考慮中國農業發展政策的前提。或者說,中國的農民問題是優先于農業問題的。
好在中國數量龐大的農民,至少在目前成功地解決了中國的農業問題,而且要遠比日韓臺成功得多。或者反過來講,中國農業竟然在解決了自己的問題的同時,還解決了中國數量龐大的農民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不能不說是不可思議的成功。
6、
在鄉務農的中老年人,他們在城市就業已無優勢,但從事小規模農業經營尤其是糧食生產,則是正好。或者說,農村從事糧食生產的中老年農民的機會成本很低,他們在家鄉從事農業生產,經濟上有一定的自給自足,生活成本低,且在家鄉的熟人社會生活,安全感高。他們生活的村莊,往往是一個生產、生活和人情三位一體的共同體,親戚朋友都在附近,經常走動。有個農家小院,生活從容。愿意種樹栽花,房前屋后空地多得是。在目前農業生產力條件下,“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的小規模經營,并非繁重勞動。一年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還有半年農閑。農閑間斷地分布在農忙之間,春播,秋收,隨著季節展開的是農民的心情,是他們的生活本身。天旱時盼下雨,農閑盼過年(因為過年時外出務工的子女都回來了)。因為心中有事要操心,因為從事農業生產有收入,人生過得充實有意義,勞動成了一種需要,這比被人閑養在城市有趣得多了。或者說,那些進城沒有就業優勢的中老年農民,他們在家種那點田,實在是玩兒一樣,是一種享受,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生活。
農村低齡老人從事農業生產,高齡老人無力再進行農業生產,高齡老人子女必已年齡較大,在城市就業漸難,孫子也已經成長起來參加工作了。高齡老人的子女返鄉務農。他們的返鄉并非一次完成,而往往是一個過程。從40歲開始返鄉,回來種一年田,又外出務一年半年工,再回來種田,經過幾次往返,年齡越來越大,外出務工機會越來越少,務農水平也越來越高了。到了50歲,城市的燈紅酒綠已經厭倦,農村山親水親地親人親。該落葉歸根了,因此成功地從城市抽身撤退。從50歲到65歲,都是好的農業勞動力。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30年,進城農民中的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都難以體面地融入城市,到年齡比較大,在城市就業已無優勢時,他們就要回到農村。好在他們還可以回到農村。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城不再能回到農村,農民除少數體面融入城市以外,多數是不體面地落到貧民窟中。漂泊的不穩定不安全的貧民窟的生活質量,顯然是遠不如中國農民在農村的生活質量。
7、
這樣一來,在未來 30年,中國農村以中老年農民為主的農業人口,仍然數量龐大,且他們需要以“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的小農經營來作為獲取經濟收入和展開人生意義的場所。他們是進城失敗的人口,是城市所淘汰下來的、機會成本很低、因此種田幾乎不計算自己勞動成本的群體,這樣的群體種田,尤其是種糧食,就具有任何資本下鄉進行規模經營所沒有的無比優勢。農業經營的特點是勞動難以計量,家庭經營,農民利用太陽未起之前和晚上太陽將落之后的時間,就可以打理好農田。資本規模經營,雇人照看莊稼,就一定要按日計酬,雇工就一定要磨洋工。最終,幾乎所有資本經營的規模種糧,都敵不過農戶家庭經營的種糧。家庭經營可以賺錢,資本農場卻幾乎沒有不虧本的。家庭經營的糧食畝產都很高,而資本經營農場即使總產高,論起畝產,則一定敵不過家庭農場。
當前的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是畝產,因為中國人多地少。
從生產糧食方面講,或從糧食安全講,既然中國未來30年還會有大量中老年農民要依靠農業,且他們具有高于資本進入的規模經營的畝產和賺錢能力,國家的農業政策就要保護老人農業,而不是支持資本下鄉進入到糧食生產中。要保護農民,要讓被城市淘汰的中老年農民在回村后仍然有從農業中獲得就業、收入和人生意義的機會。政府千萬不能支持資本下鄉與農民爭奪農業蛋糕,而應將農業蛋糕盡可能留給失去在城市務工機會從而勞動機會成本極低的中老年農民,讓他們來分。一方面,未來30年,農民完全有能力保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保證糧食安全,另一方面,未來30年,進城失敗的農民仍然需要通過分享農業蛋糕來獲得收入和延續人生。
要限止而不是鼓勵資本進入糧食生產領域。
8、
當前農村人口流出,農村出現空心化,尤其是農田出現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季節性拋荒,這也是媒體擔憂誰來養活中國的一個原因。
但當前市場上各項農產品都供給充足。這就說明,農田季節性拋荒,是農民對農產品市場的自然反應。在市場供給充足的情況下,農民仍然開足馬力生產,只會供過于求,以至谷濺傷農和菜賤傷農。若市場上農產品供不應求,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自然會提高復種指數,增加農業投入,從而增加農產品供給。
順便說一句,面對農產品供求失衡,政府最好不要急于干預,而應讓市場自動調節,政府的干預往往干擾了農產品供求的市場信號,加劇了市場波動幅度。
目前農村中有一定普遍性的季節性拋荒,耕地復種指數下降,這說明,中國農業仍然有增產的巨大潛力。誰來養活中國,并非現在要將糧食都增產存在糧庫,這不可能也不必要。關鍵在于糧食生產能力,而不是多年超產了多少糧食。這也應該是一個常識。
9、
當前農民種田也并非一點問題沒有。最大的問題是產中環節,因為農戶經營規模太小,村莊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又太弱,而使農民在灌溉、機耕道建設、植保方面,難以進行有效合作。如何為小農提供產中環節的服務,這是當前國家應著力考慮解決的關鍵問題。
10、
政府一定不能鼓勵更不能支持資本下鄉,相反,政府對資本下鄉,在有些方面還應有所禁止,比如禁止資本下鄉種糧。資本可依市場信號進入到農民自己無法解決的加工流通銷售環節。
11、
我們應該對中國小農經濟有信心,對老人農業有信心。
2012年3月23日晚
于麻城清遠山莊
來源:三農中國 http://www.snzg.cn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